國別史

國別史

希羅多德 著 國別史是分國記載史事的史書,中國第一部國別史為《國語》,《國語》共二十一篇:《周語》三篇、《魯語》二篇、《齊語》一篇、《晉語》九篇、《鄭語》一篇、《楚語》二篇、《吳語》一篇、《越語》二篇,共七萬餘字。另一部國別史為《戰國策》共三十三卷。過去人們認為,《國語》的作者是春秋末期的魯國人左丘明,實際上它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後人根據當時各國史官的記載整理加工而成的,它大概成書於戰國初期。《三國志》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記劉備為《先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

代表作品

分國記載史事的史書叫國別體史書,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是《國語》。

《國語》

《國語》《國語》

國語》共二十一篇,即:《周語》三篇、《魯語》二篇、《齊語》一篇、《晉語》九篇、《鄭語》一篇、《楚語》二篇、《吳語》一篇、《越語》二篇,共七萬餘字。它記載了八個國家的史事,時間上起西周的周穆王,下迄戰國初期的魯悼公(約公元前967年至公元前453年),共五百多年。過去人們認為,《國語》的作者是春秋末期的魯國人左丘明,實際上它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後人根據當時各國史官的記載整理加工而成的,它大概成書於戰國初期。

《國語》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以記言為主,它往往通過一些人物的言論(如對話和辯論等)來反映歷史事件。像周厲王的暴虐無道和越王勾踐發憤雪恥、最後打敗吳國等史實,都是通過談話方式表達出來的,說理充分,人物性格也很鮮明。《國語》和以《春秋》為綱而記載春秋時期歷史的編年體史書《左傳》,在內容上可以互相補充,故後人將《國語》和《左傳》看作姐妹篇,稱《左傳》為《春秋內傳》,《國語》為《春秋外傳》。

《國語》首創了國別史的體例,保存了比較豐富的資料,是研究春秋時期歷史和上古史的重要書籍。

《戰國策》

《戰國策》《戰國策》

戰國時

遊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彙編。初有《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和本子,西漢末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宋時已有缺佚,由曾鞏作了訂補。有東漢高誘注,今殘缺。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注。吳原師道作《校注》,近人金正煒有《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新注》。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西漢帛書,記述戰國時事,定名《戰國縱橫家書》,與本書內容相似。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共33卷,約12萬字。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遊說之辭的彙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在在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三國志》

《三國志》《三國志》

《三國志》是

晉代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歷史。《三國志》全書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三國志》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記劉備為《先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

《三國志》位列中國古代二十四史,與《史記》(司馬遷)、《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並稱前四史。《三國志》不僅是一部史學巨著,更是一部文學巨著。陳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簡練、優美的語言為我們繪製了一幅幅三國人物肖像圖。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動。

《三國志》善於敘事,文筆簡潔,剪裁得當,當時就受到讚許。與陳壽同時的夏侯湛寫作《魏書》,看到《三國志》,認為沒有另寫新史的必要,就毀棄了自己的著作。後人更是推崇備至,認為在記載三國歷史的史書中,獨有陳書可以同《史記》、《漢書》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國史相繼泯滅無聞,只有《三國志》一直流傳到現在。南朝人劉勰在《文心雕龍·史傳》篇中講:“魏代三雄,記傳互出,《陽秋》、《魏略》之屬,《江表》、《吳錄》之類,或激抗難征,或疏闊寡要。唯陳壽《三志》,文質辨洽,荀(勖)、張(華)比之(司馬)遷、(班)固,非妄譽也。”這就是說,那些同類史書不是立論偏激,根據不足;就是文筆疏闊,不得要領。只有陳壽的作品達到了內容與文字表述的統一。

背景知識

史書史書

中國

的史書卷帙浩繁,種類很多,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種。正史:以紀傳體、編年體的體例,記載帝王政績、王朝歷史,人物傳紀和經濟、軍事、文化、地理等諸方面情況的史書叫正史。如,通常所說的二十四史。除少數是個人著述(如史記的《史記》、范曄的《後漢書》、陳壽的《三國志》、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外,大部正史是由官修的。別史:主要指編年體、紀傳體之外,雜記歷代或一代史實的史書;由著名學者創作的,有時與雜史難以區分。比如《漢晉春秋》雜史:只記載一事之始末,一時之見聞或一家之私記,是帶有掌故性的史書。野史:有別於官撰正史的民間編寫的史書。稗史:通常指記載閭巷風俗,民間瑣事及舊聞之類的史籍,如清代人潘永因的《宋稗類鈔》,近代人徐珂的《清稗類鈔》。有時也用來泛指“野史”。

英國國別史

1640-1688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英國君主立憲制政體的政治建構:

①《權利法案》確立君主立憲制;

②責任內閣制形成; 首相、內閣、議會

③議會制發展(選舉權擴大);1832

④兩黨制的形成和演變。 工黨和保守黨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成為世界工廠(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技等優勢)

第二次工業革命後“殖民帝國”,相對削弱

一戰後,實力削弱,喪失了經濟霸權,在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中仍保持世界霸主地位

二戰後,追隨美國,加入北約。後加入歐共體。

日本國別史

注意中日關係演變

19世紀中期 明治維新;

甲午戰爭前後,成為亞洲強國;

參加一戰,實力增強;

對中國的侵略到發動二戰;

二戰後先美國占領,後扶植日本;

進行社會改革等崛起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對外由聽命於美國到希望建立平等的夥伴關係,開始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美國國別史

注意中美關係演變

北美獨立戰爭和1776年《獨立宣言》

美國聯邦政府建立和《1787年美國憲法》

1861年南北戰爭和廢除奴隸制度

兩次工業革命快速發展

一戰後實力大大增強

1929經濟大危機和羅斯福新政

二戰後美蘇兩極,政、經、軍成為世界霸主

美國資本主義新變化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兩大體系,三大支柱)

70年代滯漲;遭到盟友(西歐、日本)挑戰;陷入越戰泥潭;同蘇聯爭霸處於守勢

90年代一超多強成為唯一超級大國,經濟全球化的主導國家;知識經濟和資訊時代首先在美國興起。

俄國國別史

1、1861年進行農奴制改革,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

2、加入三國協約,參加一戰。1917年發生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專制統治;1917年發生十月革命,建立蘇維埃俄國。

3、1922年成立蘇聯。

1、二戰中,在莫斯科戰役、史達林格勒戰役、柏林戰役中打敗德軍按雅爾達會議1945年8月,出兵中國東北。

有關俄國侵華的一些問題

1、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俄國出面調停趁火打劫,強迫清政府簽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占了中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條約在8頁表格

2、承認阿古柏政權,於19世紀70年代直接出兵侵占伊犁地區,後來左宗棠收復了新疆。

3、參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簽定了〈辛丑條約〉

德國國別史

1、19世紀末20世紀初成為帝國主義國家,由於英德矛盾成為,加入三國同盟。

2、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被協約國打敗。

3、1919年在巴黎和會上遭到協約國的宰割,簽定了〈凡爾賽和約〉。

4、受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打擊,德國走上法西斯化的道路,形成二戰歐洲戰爭策源地。P26

5、吞併奧地利,1938年9月通過〈慕尼黑協定〉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

6、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被反法西斯同盟國打敗。

有關德國侵華的一些問題

1、參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簽定了〈辛丑條約〉

法國國別史

曲折艱難的共和曆程 到1875年前經歷三次共和國和兩次帝國

1789---1792年

大革命爆發與

君主立憲制 時期

1792-1804年

法蘭西第一共

和國,三個派別

1804-1814年

拿破崙

第一帝國

1815–1830-1848年

王朝復辟和七月王

朝(君主立憲)時期

1848-1852年

法蘭西第

二共和國

1852-1870年

法蘭西

第二帝國 [2]

先秦文學

先秦是中國文化發生和初創的時期,是中國文學上古期的第一段。這時所確 立的文化精神對後世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先秦文學作為先秦文化的一部分,以 其獨有的魅力,昭示著中國文學強大的生命力。先秦文學尚未從當時渾沌一體的文化形態中分離出來,先秦文學的特徵與這時特殊的文化形態有著密切的關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