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裙

長裙 (裙擺至脛中以下),裙子的一種。因其通風散熱性能好,穿者方便,行動自如,樣式變化多端諸多優點而為人們所廣泛接受,其中以婦女和兒童穿著較多。

長裙

長裙長裙

長裙 (裙擺至脛中以下),裙子的一種。因其通風散熱性能好,穿者方便,行動自如,樣式變化多端諸多優點而為人們所廣泛接受,其中以婦女和兒童穿著較多。

裙子簡介

裙子,主要是指女性的下體衣。人們通常所說的裙子是指以獨立形式存在的。但有時也指連衣裙中的下半部分。一般從成人女子少女都被穿用。作為例外,也有蘇格蘭男子穿的打褶短相等。

長裙長裙

裙子是一種圍在腰部以下的服裝,多為女子著裝。裙裝是下裝的兩種基本形式(另一種是褲裝)。它是人類最早的服裝。因其通風散熱性能好,穿者方便,行動自如,樣式變化多端諸多優點而為人們所廣泛接受,其中以婦女和兒童穿著較多。

裙子裙子

此外,一些國家的政府官員和軍隊也不例外。例如南太平洋的斐濟西薩摩亞政府官員以至總統,在正式場合一律穿素色裙子;而總統府大門前的衛兵上穿紅襯衣,下穿白裙,裙子下沿還做成鋸齒形,別具一格。蘇格蘭人穿的蘇式短裙(kilt)並非氣候原因,而是民族文化的標誌。中國維吾爾族婦女一年四季都穿裙。

歷史

裙子這種服裝,在中國可謂源遠流長。相傳在遠古時代,先祖為禦寒冷,用樹葉或者獸皮連在一起,便成了裙子的雛形。據東漢末年劉熙撰寫的《釋名·釋衣服》上說:“裙”,“群”也,即把許多小片樹葉和獸皮連線起來。

相傳在四千多年前,黃帝即定下“上衣下裳”的制度,規定不同的地位的人著不同顏色的衣裳。那時的“裳”,就是裙子。五代實錄》說:“古所貴衣裳連,下有裙隨衣色而有緣(沿邊而裝飾曰“緣”。);堯舜已降,有六破(破者,析也,即皺褶。)及直縫,皆去緣;商周以其太質,加花繡,上綴五色。蓋自垂衣裳則有之,後世加文飾耳。”《實錄》又說:“隋煬帝作長裙,十二破,名仙裙。”說明了裙子的演變
古代婦女穿裙子,一是為掩體,二是和禮節有關,並存在著嚴格規定。無論老太太和少奶奶,即使家居,也要整整齊齊地穿著裙子,絕對不能馬虎,否則被認為輕薄無禮。女子在家一般著黑色的裙子,式樣為褶襉裙,裙幅家居為六幅,會客為八幅,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來形容著裙之美。在清末民初時,紅裙子是一種禮服,要夫婦雙全女人才可以穿。若是一個孀婦則不行。還有夫婦之間,惟正室可以穿紅裙,姨太太亦不允許穿紅裙,即使她的兒子再有多大地事業,或者做了大官,也不許穿。為了一條紅裙,那些家庭常常發生嫡庶之爭。

製作

裙子的歷史在女性的衣服中是最古老的。從古埃及時就有,開始是把布纏繞在身上或縫成單純的筒形,到了中世紀,又設計出了套用省縫和喇叭形的裁剪法。由此可見,裙子的製作技術有了顯著的進步,並且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裙子裙子

因為現代時裝不僅要注重其實用性,而且還要重視其自由著裝的個性,所以裙子也不例外。特別是以欣賞組合變化的服裝已成為主流,所以,裙子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它的形狀與著裝也越來越向多樣化發展。

這樣,裙子根據各個時代的不同要求與流行,經歷了各種演變至今,已成為不可缺少的服種之一。相信根據穿著人個性的充分表現,還會展現出更多的裙形變化。裙子的機能性因為裙子是遮蓋下半身的衣服,所以必須作出不妨礙下肢運動的形態。例如,誰都會意識到在吃飯前後,腰圍尺寸是不同的。站起和坐下前後,也會相差2em。有時還會把襯衫之類放入裙中,或者對於老年人來說,也需要較松的腰圍尺寸。再有臀圍尺寸也因站起和坐下會增大3cm—4cm左右。像這樣考慮到行走、跑步、上下台階、站起、坐下等下半身的一系列動作,使各部放入適當的餘量,儘可能考慮到符合形態、面料、穿用目的等的機能性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選擇適合於設計、穿著目的和季節性的面料,那么像絲綢化纖等都可以。但是,因為它要同襯衣、羊毛衫和西服等上衣相搭配,所以選擇布料時,一定要考慮到上下的調和。具體的在各裙子項目中加以說明。簡裙,又叫緊身裙,是貼身合體的裙子。一般從腰到臀部就緊貼身,直線延長到下擺的直簡狀。它能充分表現女性的優雅與瀟灑。因步行時活動量較少,一般要放入開衩或襉褶。此例在腰圍中收的是省縫,有時也可變作活褶或抽褶。要選擇結實並具有彈性的面料,如法蘭絨毛華達呢等。也可以根據季節或穿著目的選擇棉、麻和化纖等。臀圍所加放的餘量,是作為起坐和行走時,最小限度的尺寸。後中心的折福是補充裙子的擺幅,加放行走時的運動量。但是,如果臀圍尺寸較寬鬆或裙子長在膝蓋以上較短,這樣對於行走並無妨礙,就可以不加放折褶。折褶的縫止處在膝上10cM左右的位置較適當。
腰圍臀圍的尺寸差用側縫、省縫和抽吃量加以處理。從腰圍到臀圍的側縫線弧度,無論是從造型上、還是從製作上來說最好不要太強。所以,腰、臀差較大,可以增大省量。為了把從腰到臀部的圓度造出立體形狀,前後省都要畫弧線。並且這樣也可以防止省尖起翹。倒褶裙在兩側放有倒褶,設計輕快。褶的數量,可根據愛好和不同的風格,選擇1個到3個。青年人可以在後片也放入褶,這樣就更具有了活動性,也適應學生服和職業服等。面料需要挺實的薄型毛料和易於折褶的化纖等。在臀圍的餘量中,考慮到折褶時存在布料的厚度,前片要多放些。褶位的好壞直接決定裙於的舒暢與整潔感。把腰省取作褶的位置,製圖時,使省尖在中臀線附近逐漸消失,但根據不同的體型,也會有些變化。例褶的折線在裙擺處交叉後,會使褶更加穩定。一般來說,要注意暗褶量不要在臀部相重疊,但根據布料的厚度和使用量的不同,也會發生些變化。里布使用不包括褶量的樣板,在兩側做開衩。百褶裙百褶裙給人以流動性的美感。受各個時代時裝的影響,進行了各種變化,也毫無例外地具有流行的周期性。褶的多少根據愛好而定。數量多就會有時量的感覺;數量少又給人以運動感。可以進行各種變化。

裙子裙子

布料:採用具有熱可塑性的滌綸混紡織物薄型毛料等。臀圍的餘量,考慮到褶的重疊和布的厚度要多加一些。從腰部到臀部的各類體型,無論是前面、側面、後面,它們的外凸量都是不相同的,就是把腰圍和臀圍的差平均分配,也並不一定合適。但是要想把褶一根一根地與體型相吻合來分配是非常麻煩的。所以,作為各部的融通量,就在W/4中加了2cm,所給的這個量在鞝腰的時候,利用抽取吃量和暗褶的重疊進行各種調節,以符合從腰到臀部的張力。由於褶的重疊而使腰圍的縫頭變厚,所以,要在腰頭中加人餘量。這個餘量根據布料的薄厚而增減。暗褶量很自由,一般在臀圍線的位置是表褶寬的2倍。在用料有限的情況下,從用布寬中減去表褶量、縫頭量和腰頭量,剩餘的作為暗褶量。抽褶裙抽褶裙是在下擺上配有寬花邊,具有浪漫感覺的裙子。花邊的寬窄可以變化,還可以加些繡帶作為裝飾
根據使用布料穿法的變化,又能呈現民俗服裝的色彩。布料有意形喬賽喬其縐印花薄毛料花棉布絲綢等,根據用途的不同進行選擇。在圖例的抽褶量中,腰圍是以2倍估算的,下擺的花邊是以1.7倍估算的,在實際中要根據體型、面料和花邊寬窄的不同,以基準進行增減。側縫的傾斜在下擺上3cm—5cm較適當。在使用格子和印花面料的情況下,為了不破壞花紋,可以不使用側縫傾斜。塔裙塔裙又名分段裕裙,根據分段的位量和製作技巧的不同,能使人欣賞到不同的效果。根據面料的不同,抽褶又能變為活褶。如果在分段線紀滾邊等又增添了裝飾色彩。裙長要根據用途和愛好而定。分段的位置也能進行各種變化,越向下每一段的寬度越加寬,這樣看起來是一種很自然的分割。最下邊的一段因為擺幅過大,需要接縫。
如果不想要接縫就要橫若裁剪。六片喇叭裙六片喇叭裙又名拼塊裙,是用好幾片豎首破開的裙片構成的裙子。立體感強,是易於造型的一種裙子。除了此例的六片拼塊外;還有四片和八片等。可以利用接縫放入襉褶或增大擺量等,能進行多種變化。有時把臀圍線分成三等份,每一片都取相同的寬度,但這樣就會有太靠近中心線的感覺,所以,把破縫線稍向兩側靠。省量是用一根設計線來處理的。以拼塊的中心作經紗裁剪。要想使之有柔軟的感覺.就要裁斜紗。在接縫上標註2—3個合印點便於製作。喇叭裙從腰到下擺像盛開的喇叭花,有自然的波浪。有全圓式和半圓式裁剪兩種方法。具有很好的流動美。
套用範圍,根據使用面料的變化,從日常服到社交服等非常廣泛。布料有化纖等。但要避免使用過厚、過硬、過垂的布料和經緯紗的粗細、強度、捻度不相同的布料,因為這些都不能很好地呈現喇叭形狀。半圓式一般情況下,應該把腰圍尺寸比作圓周長,利用圓周率算出直徑。但在這裡為了簡化計算方法,用W/3作為半徑,多餘的尺寸在側縫削去。根據體型的不同,有時也把這個餘量作為吃量。要想把擺幅變小,就摺疊樣板,再訂正腰圍線和下擺線。想增大擺幅時就剪開樣板。如果還想要更大的擺幅時,就要裁全圓式的。褲裙在運動型和隨便型服裝倍受育睞的今天,具有很高機能性的褲裙很受青年人的喜愛。它的一般型是長短褲。又能演變到加人抽褶、喇叭褶和對襉褶型的各種形態。可用作外出服休閒服運動服等多種用途。選擇布料要避開易伸縮、粗糙且易變形的面料,要選擇挺括的面料。

分類

按裙腰在腰節線的位置區分,有中腰裙低腰裙高腰裙;按裙長區分,有長裙(裙擺至脛中以下)、中裙(裙擺至膝以下、脛中以上)、短裙(裙擺至膝以上)和超短裙(裙擺僅及大腿中部);按裙體外形輪廓區分,大致可分為統裙斜裙纏繞裙三大類。

中國裙子的歷史中國裙子的歷史

統裙從裙腰開始自然垂落的筒狀管狀裙。又稱筒裙直裙直統裙。常見的有旗袍裙西裝裙夾克裙圍裹裙等。

旗袍裙。左右側縫開衩。因造型與旗袍中腰以下部分相同而得名。多選用絲綢、絲絨、錦緞、羊毛絨等面料裁製。

西裝裙。通常採用收顙、打褶等方法使裙體合身。因與西裝上衣配套穿著而得名。多選用呢、絨、化纖混紡織物和針織面料裁製。

夾克裙注重拼縫裝飾,在縫合處緝明線,有橫插袋或明貼袋,後裙擺開衩或前中縫開門,也可採用暗褶。因與夾克衫的裝飾特點相近而得名。多以堅固呢、小帆布等比較厚實的面料裁製。

圍裹裙。從裙腰至擺開口的裙片,通常在前身交疊,以紐帶系合。因圍裹式穿著而得名。面料不限。也可不用紐帶,圍裹下體後將余幅塞入裙腰。
斜裙由腰部至下擺斜向展開呈A字形的裙。多用棉布絲綢薄呢料化纖織物等裁製。按裙型構成可分為單片斜裙多片斜裙。單片斜裙又稱圓台裙。是將一塊幅寬與長度等同的面料,在中央挖剪出腰圍洞的裙,宜選用軟薄面料裁製。多片斜裙由兩片以上的扇形面料縱向拼接構成。通常以片數命名,有兩片斜裙、4片斜裙、16片斜裙等。
常見的品種有鐘形裙喇叭裙超短裙褶裙節裙等。

鐘形裙。外形似鐘的裙。腰部常以褶飾使裙體蓬起,內加襯裡亞麻布質的襯裙。

喇叭裙。裙體上部與人體腰臀緊密貼附,由臀線斜向下展開,形似喇叭狀。

超短裙:迷你裙。

褶裙。有定型褶的裙。通常採用可塑性高的面料,加熱壓出褶形。有百褶裙、褶襉裙等。百褶裙的裙體為等寬一邊倒的明褶和暗褶。褶襉裙通常在臀圍以上部位為收攏緝縫的襉,臀圍線以下為燙出的活褶。褶襉裙的褶襉一般比百褶裙寬,並富於變化。

節裙。又稱塔裙。裙體以多層次的橫向多片剪接,外形如塔狀。通常為曳地長裙,每節裙片抽碎褶,產生波浪效果。19世紀初盛行於歐洲皇室,多穿用於隆重的社交場合。現已將節裙改短,便於日常穿著纏繞裙纏繞裙用布料纏繞軀幹和腿部,用立體裁剪法裁製的裙。因纏繞方法不一,裙式也多種多樣。纏繞裙常作為晚禮服,當人體動作時,裙體縐褶的光影效果給人以韻律美感。

相關習俗

裙子是世界上最普遍的服裝之一。

裙子裙子

在漢族的的傳統民族服裝中,裙子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襦裙從有實物考證的戰國時期開始,是漢族傳統服裝最基本的形式。其間2000多年,儘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樣式。中國55個少數民族,其中有36個穿裙,或者穿過裙和部分穿裙,它們是:朝鮮族東鄉族土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
孜族錫伯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塔塔爾族珞巴族彝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納西族景頗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獨龍族基諾族苗族布依族阿昌族水族仡佬族壯族瑤族土家族黎族畲族高山族

中國少數民族中,穿連衣裙的大多集中在新疆操阿爾泰語的諸民族中,如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錫伯塔吉克俄羅斯塔塔爾等族。哈薩克族婦女多穿長連衣裙,用鮮艷的花布縫製,胸前鄉有花紋,下擺有折縐。塔吉克婦女穿帶花紅色連衣裙,衣服無領,袖長過腕,裙長遮足。為了美觀和保護裙子,已婚婦女常在腰間系彩色圍裙,將臀部統統遮住。烏孜別克族婦女也穿一種彩鮮艷的連衣裙,叫“魁納克”,領口、袖口、下擺均繡花紋,外罩黑色坎肩,顯得瀟灑大方。塔塔爾族婦女的裙子是一種又長又大的連衣裙,帶皺邊,上裝袖口很小,顏色多為白、黃、醬色。
在西方文明里,裙子一般被認為是女裝。但也有例外,如蘇格蘭男子著蘇格蘭式短裙。部分時裝設計師也設計了男式裙裝。
在亞洲,穿裙的風俗十分普遍。韓國的傳統民族服裝由短上衣和長裙組成。緬甸人多穿筒裙,稱作“籠基”(男),“特敏”(女)。裙子一般比身體寬一兩倍,不系腰帶,男裙只是在正面用結子束住,女裙在側面束住。男裙多用方格布製作,女裙多用花格製作,而富有者則穿絲綢做成的。葉門人也普遍穿裙,是他們的民族服裝。在南太平洋的斐濟和薩摩亞等國,其政府官員以至總統,在正式場合一律穿素色裙子。世界少數民族中男子著裙的不在少數,如葉門男子穿短裙,印度南部的圖塔人男子也系圍裙,易洛魁人男子穿鹿皮短裙,霍比人男子穿白棉布短裙,緬甸,泰國泰族男子穿統裙,英國的蘇格蘭人男子喜歡穿花格短裙等等。南太平洋國家如薩摩亞斐濟等國,男子普遍穿裙。中國少數民族中也有部分傣族男子穿裙。

中國裙子的變遷

裙子裙子

裙子這種服裝,在中國可謂源遠流長。
夏商周時期,中原華夏族的服飾是上衣下裳,束髮右衽。河南安陽出土的石雕奴隸主雕像,頭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領衣,下著裙,腰束大帶,紮裹腿,穿翹尖鞋。這大體反映了商代服飾的情況。
春秋戰國時代,人們普遍著深衣,上衣與下裳相連。深衣類似連衣裙,但略有不同之處。漢代時裙子便流傳開來,不過上衣甚短,裙子甚長,如現代朝鮮人的裙裝。現存的漢代陶俑、舞伎俑所著服飾就有如此明確的反映。那時裙子都有皺褶,即所謂“褶襉裙”。據文獻漢人劉歆所著《西京雜記》,和漢人伶玄撰寫的《飛燕外傳》都 記載了漢成帝皇后趙飛燕的故事,趙飛燕身穿雲英紫裙,裙裾飄飄;鼓樂聲中,在太液池畔翩翩起舞,恰時大風突起,身若輕盈的燕子被風吹起。成帝忙命侍從將她拉住,沒想到驚慌之中卻拽住了裙子。皇后得救了,而裙子上卻被弄出了不少褶皺。可是,起了皺的裙子卻比先前沒有褶皺的更好看了。從此,宮女們競相效仿,這便是當時的“留仙裙”。
漢代開始,裙子的樣式逐漸接近現在的樣式。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發現了完整的裙子實物,它是用4幅素絹拼制而成的,上窄下寬,呈梯形,裙腰也用素絹為之,裙腰的兩端分別延長一截,以便繫結。整條裙子不用任何紋飾,稱"無緣裙"。漢代,普通男子中也有穿著短襦裙的。穿襦裙的人在勞動時將裙撩起來塞在腰間,以便於勞動。《三國志·魏志·管寧傳》載,“(管)寧常著皂帽、布襦袴、布裙”。
魏晉以後,裙子的式樣不斷增多,除了普通的長裙之外,還有絳色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紫碧紗紋雙裙,丹紗杯文羅裙等名目。兩晉十六國時期,流行起"間色裙"。據《宋書·羊欣傳》載,王獻之當吳太守時,曾趁羊欣睡覺時,在羊欣所著新白絹裙子上題書數幅而去。羊欣本善書,得此真跡,書法大有長進。裙子是六朝時富貴子弟的常見裝束,有“裙屐少年”之稱。《北史·邢巒傳》載:“蕭深藻是裙屐少年,未治政務”即可為證。
隋代的裙子樣式基本承襲南北朝時的風格,下長曳地的長裙在隋代特別受到人們的歡迎,間色裙在這個時期依然為人們所採用,唐代的裙子長度,與前代相比有明顯的增加。隋唐時,裙子更加風行,有的裙子增加了裙幅,使裙子更加彭然豐滿。裙子被各個階層所鍾愛。唐代的服裝主要由裙、衫、帔三件組成。裙長曳地,肩上再披著長圍巾一樣的帔帛。全唐詩中描寫裙子和穿裙子的風姿的詩作將近有三百多篇。如:王昌齡的《採蓮曲》比喻羅裙和荷葉一般青翠,在湖光山色中如一幅絕妙的畫卷。“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李商隱的《江南曲》生動地描繪了裙子的式樣,是依照少女纖纖的細腰裁剪的,苗條的身材,合體的長裙,在湖面的微風中搖曳生姿。“郎船安兩槳,儂舸動雙橈。掃黛開宮額,裁裙約楚腰。”白居易的《小曲新詞》把穿著紅裙的少女放在早秋的明月夜裡,月色和裙色相映生輝。“紅裙明月夜,碧殿早秋時。好向昭陽宿,天涼玉漏遲。”杜審言的《戲贈趙使君美人》則是另一番情景。楚天寥廓,美女騎士在藍天白雲下,桃花紅艷中,鮮紅如石榴花的裙子在飄曳。“紅粉青娥映楚雲,桃花馬上石榴裙。”孟浩然的《春情》更把長裙的風姿摹寫地曼妙無比。“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元稹的《宴湘晚亭》中,舞女紅裙碧袖。“花低愁露醉,絮起覺春狂;舞鏇紅裙急,歌垂碧袖長。”

宋 裙子宋 裙子

宋代的裙子色彩以素雅為主,裙身仍然很寬。宋代的裙子有六幅、八幅、十二幅的形式,共同的特徵是折襉很多。裙子上的紋飾更是豐富多彩,有彩繪的,有染纈的,有作銷金刺繡的,有綴珍珠的……裙子的色彩以鬱金香根染的黃色最為高貴;也有紅色裙,是歌舞伎穿的;而色彩艷麗的石榴裙最負盛名。宋代因襲了唐代的襦裙,將其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服飾。由於受少數民族服飾的影響,宋代襦裙的衣襟形式可左可右,以右為主;在裙子中間的飄帶上常掛有一個玉制的圓環飾物——“玉環綬”,用來壓住裙幅,使裙子在人體運動時不至於隨風飄舞而失優雅莊重之儀。
遼金元時期是由少數民族執政的時代,這個時期的漢族所用裙式,基本上沿襲宋代遺制。至於少數民族裙,則較多地保留了本民族的特點。如遼金時期的契丹、女真族,多穿一種襜裙,顏色以深暗為主,上繡連枝花木,周身折為6襉,通常穿在團衫之下。 
明代恢復了漢族傳統習俗,裙子形制仍然保存著唐宋時的特色。曾風靡於唐代的紅裙,到了明代則再度流行。明代流行褶襉長裙,並規定民間只能用紫色、桃紅、綠色等淺淡顏色。但花式繁多,品種各異,有的裙子和現代人的裙子已無多大區別。《水滸傳》:“(洪教頭)脫衣裳,拽紮起裙子,掣條棒,使個旗鼓。。。。。。”。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京城時興一種“馬尾裙”。這裙據說始於朝鮮國。裙式蓬大,舒適美觀。傳入京師後,京師人多“買服之”。最初,能織做者很少,價錢昂貴,只在一些富商貴公子中流行。以後商家及販售者增多,“於是無貴無賤,服者日盛”,至成化末年,連朝官亦“多服之者矣”(陸容《菽園雜記》)。

清 裙子清 裙子

清代,由於清朝貴族的壓迫,漢族"上衣下裳"的制度被破壞,裙子基本退出男裝領域,但廣大漢族婦女仍沿襲明朝的服裝。清代初期的裙子,仍保存著明代的遺俗,有鳳尾裙、月華裙等式樣。後來隨著時代的推移,也有許多新型的裙式問世。"彈墨裙"就是其中的一種。它是以淺色綢緞為底,上用彈墨工藝印上黑色小花,因色彩素雅,花紋別致而深受歡迎,尤以士庶婦女所著為多。以後裙子的式樣越來越多,隨時有變,有在裙上裝滿各種飄帶的;有在裙幅底下綴以無數小鈴,使之叮噹叮噹的;也有裙幅下繡滿水紋,隨著人體的行動,一折一閃,異常美觀。傳統的百襉裙在這個時候也經過了改制:以數幅布帛為之,折成細襉,折襉之間以絲線交叉串聯,因展開後形似鯉魚的鱗甲,故被稱之為"魚鱗百裙襉",這種裙式流行於晚清同治年間,有詩為證:"鳳尾為何久不聞,皮綿單夾弗紛紜。而今無論何時節,都著魚鱗百襉裙。”至於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及內外命婦,遇有朝賀、祭祀等重大禮節,都要穿著朝裙。朝裙通常穿在外褂之內。按照季節,朝裙被分為冬、夏兩種形制,冬朝裙用料以緞為主,緣以獸皮;夏朝裙以紗為主,緣以織錦。製作是分為兩截,上用紅色或綠色,下用石青色,周身折有細襉,所用紋樣有嚴格區別:嬪妃以上可用龍紋,以下則用蟒紋。
清朝後期,穿裙漸少。古代人穿裙子,一是為掩體,二是和禮節有關,並存在著嚴格規定。無論老太太和少奶奶,即使家居也要整整齊齊,否則被認為輕薄無禮。在家一般著黑色的裙子,式樣為褶襉裙,裙幅家居為六幅,會客為八幅,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來形容著裙之美。在清末民初時,紅裙子是一種禮服,要夫婦雙全者才可以穿。夫婦之間,惟正室可以穿紅裙,姨太太亦不允穿紅裙。
近代,西式裙傳入中國,成為人們日常穿著的重要服裝,逐漸取代了以前傳統的裙子。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受蘇聯影響,流行布拉吉連衣裙。文革期間,裙裝受嚴格限制。改革開放後,裙裝重新流行。超短裙,吊帶裙等紛紛傳入中國內地,裙子的種類日漸增多。

相關詩文

裙子在古代男女通用,直到漢魏六朝時期仍為男人的時尚衣著。《北史·邢巒傳》載:“蕭深藻是裙屐少年,未治政務”即可為證。不過自此以後,裙子才漸漸變為女人的專用服裝。到了晉時,裙子的花色品種就更多了,如絳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和紫碧紗紋繡纓雙裙等,這可以從很多出土的文物中看到。
隋唐時,裙子更加風行,有的裙子增加了裙幅,使裙子更加彭然豐滿。裙子被各個階層的女士所鍾愛,“裙釵”也就成了婦女的代稱。唐代的女裝主要由裙、衫、帔三件組成。裙長曳地,肩上再披著長圍巾一樣的帔帛。長安水畔,麗人如織;彩裙翩翩,春色無邊。浩瀚的全唐詩中描寫女子的裙子和穿裙子女人的風姿的詩作將近有三百多篇。
如:王昌齡的《採蓮曲》比喻羅裙和荷葉一般青翠,人臉和荷花一般嫣紅,在湖光山色中如一幅絕妙的畫卷。“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李商隱的《江南曲》生動地描繪了裙子的式樣,是依照少女纖纖的細腰裁剪的,苗條的身材,合體的長裙,在湖面的微風中搖曳生姿。“郎船安兩槳,儂舸動雙橈。掃黛開宮額,裁裙約楚腰。”
白居易的《小曲新詞》把穿著紅裙的少女放在早秋的明月夜裡,月色和裙色相映生輝。“紅裙明月夜,碧殿早秋時。好向昭陽宿,天涼玉漏遲。”
杜審言的《戲贈趙使君美人》則是另一番情景。楚天寥廓,美女騎士在藍天白雲下,桃花紅艷中,鮮紅如石榴花的裙子在飄曳。“紅粉青娥映楚雲,桃花馬上石榴裙。”
孟浩然的《春情》更把長裙的風姿摹寫地曼妙無比。“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
元稹的《晚宴湘亭》中,舞女紅裙碧袖,歌甜舞鏇,令人心醉。“花低愁露醉,絮起覺春狂;舞鏇紅裙急,歌垂碧袖長。”
杜牧的《偶呈鄭先輩》里,少女淡妝婷婷玉立,款款動人,繡著雙鳳,散發著鬱金花香裙子似一篇飄逸恬靜的散文,叫人心馳神飛。“不語亭亭儼薄妝,畫裙雙鳳鬱金香。西京才子旁看取,何似喬家那窈娘。”
李賀的《蘭香神女廟》講到一種“金絲裙”,它那樣清雅馥郁,冰清玉潔的美麗,說明了當時裙子的新品繁多,美不勝收。“舞佩剪鸞翼,帳帶塗輕銀;。。。。。。吹簫飲酒醉,結綬金絲裙。”
還有象“黃陵女兒茜裙新”、“女妝素麵碧紗裙”、“新換霓裳月色裙”、“白色羅裙翻酒污”、“榴花不似舞裙紅”、“白妝素麵碧紗裙”等詩句,說明當時裙子流行的廣泛程度。面料豐富,廣泛採用各種綾羅綢緞;顏色絢麗多姿,彩色繽紛,款式新巧時髦,製作工藝也十分成熟了。
宋元時期,裙子仍為女人的傳統服裝。氣節不怎么樣,詩寫得很好的元詩人方回有《村女》詩云:“青荷葉傘茜裙紅,隨母歸寧者外翁;莫笑梳妝未京梓,兵余猶見太平風。”村女裙帶飄飄,紅艷動人,說明當時女人的服飾的燦爛,即便是戰火頻仍。
宋詞中表現裙子的有:張先“南鄉子”:“相併細腰身。時樣宮妝一樣新。曲項胡琴魚尾撥,離人。入塞弦聲水上聞。天碧染衣巾。血色輕羅碎摺裙。百卉已隨霜女妒,東君。暗折雙花借小春。”
歐陽修迎春樂”薄紗衫子裙腰匝。步輕輕、小羅靸。人前愛把眼兒札。香汗透、胭脂蠟。良夜永、幽期歡則洽。約重會、玉纖頻插。執手臨歸,猶且更待留時霎。
明代流行褶襉長裙,並規定民間婦女只能用紫色、桃紅、綠色等淺淡顏色。但花式繁多,品種各異,有的裙子和現代人穿著的裙子已無多大區別。清代旗袍雖一時成為時髦。但漢族婦女仍將裙子作為禮服,表現著風情萬種。

裙子裙子

不過裙子發展到現在,大膽暴露的連衣裙,半透明的低胸長裙,緊貼身體的露肩吊帶長裙,還有一種洋溢性感的迷你裙,散發著妖艷的超短裙早就紛紛登場;顯露著嬌艷野性、青春倔強,簡直可以蠱惑眾生。這種蕩漾著中國女性含蓄的美麗,在現代生活的演繹下,似乎更加駭世驚俗,火辣激情;浪漫迷人,充滿誘惑。曾經一個很時髦口號:“剪短你的裙子!”

健康

適宜穿裙子的最佳溫度是18℃以上,故早春或中秋之後不宜穿裙裝,以免傷害身體。

每到深秋初冬時節,相當多的人為追求風度和美麗,仍然穿著裙子,致使膝關節遭受冷空氣的襲擊而變得酸痛,甚至患上關節炎。大部分突尼西亞人四季都著裙裝,因而每到潮濕寒冷的季節,很多40歲以上的人都要因慢性關節炎而去醫院就診。冷空氣會刺激皮膚引起血管收縮,致使表皮血流不暢;脆弱的脂肪細胞會發生變性,皮下脂肪組織容易出現硬塊,表皮呈紫紅色,觸摸較硬,還伴有癢痛,嚴重者還會出現皮膚破潰,這就是“寒冷性脂肪組織炎”。
由於這種病症多發於愛穿裙裝的男女,因此又稱為“裙裝病”。如果患了寒冷性脂肪組織炎,輕者只要適當增加衣服,注意保暖,數周后即可自愈;症狀較重如皮膚破潰者則必須去醫院診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