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曲

江南曲

《江南曲》是唐代李益寫的一首樂府詩。此詩以白描手法敘述了丈夫常年在外經商的婦人的閨怨之情。前兩句用平淡、樸實的語言敘述了一件可悲、可嘆的事實,後兩句突然從平地翻起波瀾,以空際運轉之筆,曲折而傳神地表達了這位少婦的怨情。全詩從一個不同尋常的角度展示了閨中少婦由盼生怨、由怨而悔的內心活動,深刻地展示了這她的苦悶和怨恨心情。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江南曲:古代歌曲名。 詩題《江南曲》原是樂府《相和歌》的曲名,為《江南弄》七曲之一。這是一首很有民歌色彩的擬樂府。

②瞿塘賈:在長江上游一帶作買賣的商人。瞿(qú)塘:指瞿塘峽,長江三峽之一。賈(gǔ):商人。

③妾:古代女子自稱的謙詞。

④潮有信:潮水漲落有一定的時間,叫“潮信”。

⑤弄潮兒:潮水漲時戲水的人,或指潮水來時,乘船入江的人。

白話譯文

我真悔恨嫁做瞿塘商人婦,他天天把相會的佳期耽誤。

早知潮水的漲落這么守信,還不如嫁一個弄潮的丈夫。

創作背景

在唐詩中,有不少閨怨詩。閨怨詩寫的是閨中怨婦。怨婦怨的是與夫婿分離。這些與妻子別離的夫婿主要有兩類人,一為征夫,一為商人。唐代經濟繁榮,商業已很發達,絲綢之路正是在那時開闢的。除與中亞各國交易外,國內也有越來越多的商人從事長途販賣活動。商人長年累月出外經商,致使他們的妻子獨守空房,便生出許多怨望來。這就是反映商人婦思夫的閨怨詩的內容。此類閨怨詩正反映了當時較為普遍的社會現象。李益的這首《江南曲》也屬於此類閨怨詩。

汀洲采白苹

江南曲

年代:南北朝 作者:柳惲

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

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華復應晚。

不道新知樂,只言行路遠。

嫁得瞿塘賈

江南曲

李益

嫁得瞿塘賈, 朝朝誤妾期。

早知潮有信, 嫁與弄潮兒。

【注釋】

①江南曲:古代歌曲名。

②賈:商人。

③潮有信:潮水漲落有一定的時間,叫“潮信”。

【譯文】

我真悔恨嫁做瞿塘商人婦,

他天天把相會的佳期耽誤。

早知潮水的漲落這么守信,

還不如嫁一個弄潮的丈夫。

【賞析】

這是一首閨怨詩。在唐代,以閨怨為題材的詩主要有兩大內容:一是思征夫詞;一是怨商人語。這是有其歷史原因、社會背景的。由於唐代疆域遼闊,邊境多事,要徵調大批將士長期戍守邊疆,同時,唐代商業已很發達,從事商品遠途販賣、長年在外經商的人日見增多,因而作為這兩類人的妻子不免要空閨獨守,過著孤單寂寞的生活。這樣一個社會問題必然要反映到文學作品中來,抒寫她們怨情的詩也就大量出現了。

這首詩以白描的手法傳出了一位商人婦的口吻和心聲。詩的前兩句“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所講的是一件可悲、可嘆的事實,所用的語言卻平淡、樸實,沒有作任何刻畫和烘染。我們在欣賞詩歌時會發現,有的詩句要藉助於刻畫和烘染,而有的詩句卻正是以平實見長的。它們往往在平實中見情味,以平實打動讀者。這是因為,其所寫的事物本身就具有感染力量,其表現手段愈平實,愈能使讀者看到事物的真相和原形,從而也更容易吸引讀者。這兩句就收到了這樣的藝術效果。而且,就一首詩而言,在布局上要平、奇相配。詩人之所以在上半首中敘說力求平實,是為了與下半首中即將出現的奇想、奇語形成對照,取得平衡。

下半首“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兩句,突然從平地翻起波瀾,以空際運轉之筆,曲折而傳神地表達了這位少婦的怨情。根據上半首的內容,如果平鋪直敘寫下去,也許應當讓這位少婦抱怨夫婿的無信,訴說自身的苦悶;但讀者萬萬意料不到,詩人竟然讓這位少婦異想天開,忽然想到潮水有信,因而悔不嫁給弄潮之人。這就從一個不同尋常的角度,更深刻地展示了這位少婦的苦悶心情。其實,潮有信,弄潮之人未必有信,寧願“嫁與弄潮兒”,既是痴語、天真語,也是苦語、無奈語。這位少婦也不是真想改嫁,這裡用了“早知”二字,只是在極度苦悶之中自傷身世,思前想後,悔不當初罷了。

賀裳在《皺水軒詞筌》中認為李益的這首詩與張先《一叢花令》中“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諸句,都是“無理而妙”。鍾惺在《唐詩歸》中評這首詩說:“荒唐之想,寫怨情卻真切。”黃叔燦在《唐詩箋注》中說:“不知如何落想,得此急切情至語。乃知《鄭風》‘子不我思,豈無他人’,是怨悵之極詞也。”應當說,這首詩的妙處正在其落想看似無理,看似荒唐,卻真實、直率地表達了一位獨守空閨的少婦的怨情,與其說它是無理、荒唐之想,不如說它是真切、情至之語。這裡,因盼夫婿情切,而怨夫婿之不如“潮有信”;更因怨夫婿情極,而產生悔不當初“嫁與弄潮兒”的非非之想。這一由盼生怨、由怨而悔的內心活動過程,正合乎這位詩中人的心理狀態,並不違反生活真實。

唐代有些名詩人善於從民歌吸取營養,特別在他們所寫的絕句中有不少風貌接近民歌的作品。這首詩就富有濃厚的民歌氣息。它的詩題《江南曲》,本是一個樂府民歌的舊題,是《江南弄》七曲之一。詩人選擇這一題目來寫這樣的內容,其有意模仿民歌,更是顯而易見的。

作者簡介

李益(746-829), 唐代詩人,字君虞,陝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後遷河南鄭州。公元769年(大曆四年)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公元783年(建中四年)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

李益是中唐時期描寫邊塞軍旅生活的傑出詩人。在詩歌形式上以七言絕句見長。他的不少絕句在當時就被譜入樂府,廣泛傳唱。有《李君虞詩集》傳世。

古樂府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江南曲

日暮長江里, 相邀歸渡頭。落花如有意, 來去逐輕舟。

頭兩句“日暮長江里,相邀歸渡頭”,點明時間地點和情由。“渡頭”就是渡口,這裡的“歸渡頭”也就是划船回家的意思,“相邀”二字,渲染出熱情歡悅的氣氛。這是個江風習習、夕陽西下的時刻,那江面上該是“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一隻只晚歸的小船飄蕩在這迷人的景色之中,船上的青年男女相呼相喚,那江面上的槳聲、水聲、呼喚聲、嘻笑聲……此起彼伏,交織成一首歡快的晚歸曲。

後兩句“落花如有意,來去逐輕舟”,創造了一個很美的意境。在那些“既覓同心侶,復采同心蓮”的尋求伴侶的青年男女之間,表現出各種微妙的、欲藏欲露、難以捉摸的感情,矜持和羞怯的心理又不允許坦露自己的心事,這兩句詩就是要表現這種複雜的心理和美好的願望。詩人抓住了“歸棹落花前”這個富有特色的景物,賦予景物以恰當的感情,從而創造出另一番意境。“落花”隨著流水,所以儘管槳兒向後劃,落花來去飄動,但還是緊隨著船兒朝前流。詩人只加了“如有意”三個字,便使這“來去逐輕舟”的自然現象,感情化了,詩化了。然而,這畢竟是主觀的感受和想像,所以那個“如”字,看似平常,卻頗有講究。“如”者,似也,象也。它既表現了那種揣測不定、留有餘地的心理,也反映了那藏在心中的期望和追求。下語平易,而用意精深,恰如其分地表現出這首詩所要表現的感情分寸和心理狀態。“藝術的天才就是分寸感”,這話倒是頗有深意的。

最後,順便說一下這首詩的第四句,有的本子作“來去逐船流”,如果不是從考證的觀點出發去判斷正誤,而是從詩意的角度來看,應該說“來去逐輕舟”更好些。因為,第一,“逐”字在這裡就含有“流”的意思,不必再用“流”字;第二,因為上句說了“如有意”,所以,那雖是滿載一天勞動果實的船,此刻亦成為“輕舟”,這樣感情的色彩就更鮮明了。“輕舟”快行,“落花”追逐,這種緊相隨、不分離的情景,也正是構成“如有意”這個聯想的基礎。所以,後一句也可以說是補充前一句的,兩句宜於一氣讀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