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長城

金長城

金朝修有兩道長城,一道是修築於明昌末至承安初期間;另一道修築於大安二年至大安三年。金明昌長城是金朝於明昌五年(1194年)——承安六年(1201年)為防禦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掠而修築的長城。金長城由主牆、護城壕、副壕、馬面、烽燧、邊堡、屯兵城組成,形成一個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金長城東起莫旗七家子村,經過阿榮旗、甘南縣、龍江縣、扎蘭屯市、扎賚特旗、科右前旗、突泉縣、科右中旗、扎魯特旗、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縣、克什克騰旗、正藍旗、正鑲白旗、鑲黃旗、商都縣、察右後旗、四子王旗、達茂旗,終止於武川縣上廟溝。長度約1650千米。金朝大安長城在金史中被稱為“烏沙堡”。是金朝用以防禦成吉思汗蒙古大軍入侵的軍事防禦工程體系。大安長城東起河北豐寧草原鄉,經過內蒙多倫縣、太僕寺旗、河北康保縣、內蒙化德縣,至商都縣與金明昌長城相連線。全長約276千米。金明昌長城與大安長城總計1926千米。

基本信息

金長城簡介

金朝修有兩道長城,一道是修築於明昌末至承安初期間;另一道修築於大安二年至大安三年。

金明昌長城在金史中被稱為“壕塹與堡塞”。《金史·孛術魯德裕傳》:“明昌末,修北邊壕塹,立堡塞,以勞進官三階,授大理正。”《金史·章宗紀》記載:“明昌五年(1194年)三月,詔集百官議北邊開壕事”,“五月罷北邊開壕之役”。《金史·張萬公傳》“初,明昌間,有司建議,自西南、西北路,沿臨潢達泰州,開築壕塹以備大兵,役者三萬人,連年未就。御史台言:‘所開鏇為風沙所平,無益於禦侮,而徒勞民。’上因旱災,問萬公所由致。萬公對以‘勞民之久,恐傷和氣,宜從御史台所言,罷之為便’。後丞相襄師還,卒為開築,民甚苦之。”完顏襄於明昌六年(1195年)出師征討阻珝(塔塔爾),“追至斡里札河(烏勒吉河)。……,降其部長,遂勒勛九峰石壁。”於承安元年(1196年)還師於臨潢。《金史·丞相襄傳》:“因請就用步卒穿壕築障,起臨潢左界北京路以為阻塞。言者多異同,詔問方略。襄曰:“今茲之費雖百萬貫,然功一成則邊防固而戍兵可減半,歲省三百萬貫,且寬民轉輸之力,實為永利。”詔可。襄親督視之,軍民並役,又募饑民以傭即事,五旬而畢。於是西北、西南路亦治塞如所請。”

金明昌長城開始修築於明昌五年(1194年),因旱災及張萬公等大臣反對而停建。承安元年(1196年),在完顏襄、宗浩的力主下全線開築,於承安六年(1201年)全線築成。

金明昌長城是金朝用以防禦阻卜(珝)、廣吉剌、合底忻、山只昆、婆速火等部族的零散入侵的軍事防禦工程體系。

金明昌長城北起內蒙古莫旗前七家子村嫩江右岸,向西偏北方向經過13千米後轉向西南方向,從此開始沿金初界壕修築並將界壕作為長城的副壕,在扎賚特旗額爾吐村北,長城轉而沿金大定初界壕南行,至吉日根離開界壕沿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所築邊壕至阿勒坦浩特嘎查,然後離開邊壕南行,在寶石鎮寶樂村西北與大定初界壕重合,直至凌家營子再次與大定初界壕分離,經過達里諾爾北岸至上二股地,再次與大定初界壕重合,西至白音希勒西面與金初界壕重合,終止於上廟溝。金明昌長城全長約1650千米,已發現邊堡遺址149座。

明昌至承安年間所築長城與界壕重合地段,已有大定年間所築邊堡的繼續沿用舊的邊堡,沒有邊堡的地段則修築了新的邊堡,新築邊堡邊長70至135米不等,以三面壕牆圍長城而成邊堡。界壕原有戍堡則棄之不用。

金朝明昌至承安年間西北邊防禦採取了邊堡加邊壕的防禦體系。這時的邊壕工程浩大,深塹高牆,配有馬面、女牆和副壕(副堤),是名副其實的長城。

金朝大安長城在金史中被稱為“烏沙堡”。是金朝用以防禦蒙古大軍的入侵的軍事防禦工程體系。

《元史·太祖紀》記載:“五年(1210年)庚午春,金謀來伐,築烏沙堡。帝命遮別襲殺其眾,遂略地而東。”“六年(1211年)辛未春,…,二月,帝自將南伐,敗金將定薛於野狐嶺。…,金復築烏沙堡。秋七月,命遮別攻烏沙堡及烏月營,拔之。八月,帝及金師戰於宣平之會河川,敗之。九月,拔德興府,居庸關守將遁去。遮別遂入關,抵中都。”《金史·獨吉思忠傳》載:大安三年(1211年),獨吉思忠(千家奴)“與參知政事承裕(胡沙)將兵屯邊,方繕完烏沙堡,思忠等不設備,大元前兵奄至,取烏月營,思忠不能守,乃退兵,思忠坐解職。衛紹王命參知政事承裕行省,既而敗績於會河堡雲。”

大安長城自河北豐寧縣草原鄉水泉溝,西經內蒙古多倫縣、正藍旗、太僕寺旗、河北省康保縣、內蒙古化德縣至商都縣上二股地,修築於金大安二年(1210年),是在金大定初界壕的基礎上修築的,在界壕的基礎上加高加寬,加築了馬面、烽堠,並修築了邊堡和屯兵城,長度約276千米。修築後即被蒙古大軍破壞。大安三年(1211年)再次修築(繕),隨即又被成吉思汗攻克。

大安長城沿線三座邊堡中最大的一座邊堡位於河北康保縣西南約45千米的西土城村南,城周3230米,距金長城約23千米,應為烏沙堡。另外一座位於內蒙古太卜寺旗駱駝山鎮西,邊堡城周約1600米,距金長城230米,應為烏月營,兩城相距約135千米,一西一東,均位於由撫州通往蒙古的要道上。第三座邊堡位於多倫縣西南約30千米舊邊牆村西南,邊堡城周約950米。 當年蒙古大軍由烏月營一線攻入長城後,獨吉思忠與承裕(胡沙)再繼續堅守烏沙堡一線長城就沒有意義了,只能東撤至野狐嶺來繼續阻擊蒙古大軍。

金明昌長城與大安長城總計1926千米。

簡介

金長城金長城

金長城在齊齊哈爾市境內有金代所修長城206.15公里,經行於齊齊哈爾市的甘南縣、碾子山區和龍江縣。金長城是公元12~13世紀以女真人為主體,驅役各族人民共同修築的,從東北的嫩江之濱到西南的黃河河套,金長城是一段長達4千多公里的軍事防禦工事。工程分東北、西北,西南三路。齊齊哈爾段金長城屬於東北路之一段,也是金修長城最早的一段。金廷為了鞏固新領土,保衛金都上京,也為了繼續擴大戰果防止北部騷擾,決定派大將婆盧火於天輔五年,即公元1i21年開始治邊修長城。史稱婆盧火治邊有功,屢受嘉獎,最後殉職於這條金長城線上。齊齊哈爾段金長城主牆高大完整。護城外附馬面,上置戍樓。牆面有馳道,可供車馬通行。牆外有護壕,以護主牆。根據需要往往在主牆外修有不連貫的第二、第三道牆壕,加強了防禦的功能,在牆內側有屯駐軍兵的戍軍堡。因此齊齊哈爾段金長城工程配套、結構合理。又因元代以後長期荒蕪、人跡罕至而保存較好,現狀可觀。因鐵路濱洲線、牙林線,公路碾北線及雅魯河水道均由金長城處通過,碾子山區段的金長城,當是參觀、遊覽的最佳處。

位置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扎蘭屯市成吉思汗鎮境內,扎(扎蘭屯)-碾(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公路從中穿過。距離扎蘭屯市31公里。屬金代軍事重要防禦工程。

景色

金長城金長城

金長城全長五千多公里,在扎蘭屯市境內全長140公里,全都是單牆單壕,目前城牆絕大多數湮沒在沙草之中,殘址一般高2米,高處有8米左右,牆外15-20米處為壕塹,寬2-6米,深3-4米,牆內每隔10公里,設有一個戎堡為夯土築成,周邊長180米,呈正方形狀,似城廓模樣。歷史上稱它為泰州邊壕或長春邊堡,還有一部分史籍稱它為成吉思汗邊牆。扎蘭屯市境內的金長城保存較好,規模輪廓依稀可見,曾出土金代陶片、箭簇等文物。

金長城,也稱金邊堡、金界壕。位於今內蒙及黑龍江境內,是僅次於萬里長城的古軍事防禦工程,由壕、牆、馬面、戍堡、關城五部分組成。建成時1500公里,東北起莫力達瓦達斡爾自治旗,西南沿興安嶺經索倫、突泉、克旗貢格爾草原、藍旗,再沿陰山西延至黃河後套。曾有詩讚之“平疇草野起邊城,北拒雄藩鐵騎兵。壕牆戍堡今猶在.一覽無餘塞上風。”

金長城現仍存數百公里,橫亘於千里草原之上,向遠方延伸至草原深處,隱沒於薄霧白雲之中。

金長城的遺蹟

金長城金長城

金長有兩條。一條是東起我區的呼倫貝爾盟莫力達瓦旗尼爾基鎮七家子。這條長城向西行經過

哲、赤峰、錫、烏等五個盟市,至大青山後廟溝的上廟林西南止。這條東西起止間直線長約二千五百公里的長城,除了極少一段在外省外,有的還伸出了中線和局部支線,基本在我區境內。而且,這條長城有些地段並不是單線,分出內、外線,這樣就構成了兩頭多分枝,主線似波浪的金長城全貌。另一條在呼盟,東起根河南

岸,向西至額爾古納河東岸,經滿洲里之北,穿現在蘇聯一段,延伸到現在蒙古人民共和國的肯特山麓。在這條長約七百多公里的微波形的長城中,從根河南岸到中蘇邊境,約六分之一的地段里在我國境內。如果從整體看,僅從保存在今天地上有遺蹟可查的金長城總長度,單線就近五千公里,幾乎占去了我區境內歷代長城總長度的三分之一。

碾子山區境內的金長城,它的建築結構、沿城設施和布局,與前朝後代都不相同。如前代的趙長城,是石築、土夯兩種結構;我們熟知的明代"萬里長城"有磚砌、石壘與混合型磚石結構。而金長城沒有磚砌,也很少用石頭,基本上是土壘、板築。但就是這種土板城牆,在古代戰爭中卻起了重要作用。和歷代長城同樣堅固可靠。

這是因為,它有兩個明顯特點。其中,它不僅築以高牆,而且在牆外又普遍掘了象護城河一樣的壕溝。特別在重要地段,挖築了雙壕雙牆。雙壕雙牆的格局是:最外(北)面是外壕,內側築副牆,副牆內側是寬闊的內壕,內壕里側才是高的主牆。這種壕與牆並列的工事設施,不僅便於阻擊敵人,而且還有利於戍卒的運動和隱蔽,於防守非常適宜。

其二,在主牆和單線城牆上,一段增設"馬面"--即伸出牆外又高出牆頭而且沿城可以互相望到的防守台基。同時,在主牆內(南)側,還築有戍堡或關城。戍堡或靠近長城,或以一面連在城上,有的周圍還挖了護堡壕。關城離長城較遠。一般都有角樓、馬面和城壕。另外,在長城內向的河口、谷口、山崗對面、長城轉彎處,都設定了嘹望和傳遞信息的烽火台。這種馬面和烽火台、戍堡(或關城)和長城表里的布局,不僅使防守系統更為嚴密,而且對就近駐防、相互增援也極為便利。金長城嚴密、完善而又適用的防衛體系,是金之前歷代建城水平所不曾達到的。而且為明代修築我們熟知的"萬里長城"提供了一個理想的樣本

人名

東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金長城金長城

1942年2月生,東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

教授。

研究領域

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碩士生導師

社會兼職

黑龍江省思想品德學會副會長

黑龍江省兩課精品課程評審專家

黑龍江省優秀教學成果獎評審專家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獎評審

榮譽稱號

黑龍江省優秀教師稱號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黑龍江省教委教書育人先進個人

黑龍江省思想政治教育先進個人

科研成果

1、 黑龍江省教委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2、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三等獎各一項

3、 黑龍江省優秀教材二等獎

科研課題:

1、 黑龍江省科技廳重大課題《我省農民向其它產業轉移面臨的現實問題與對策研究》 主持人

2、 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提高我省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對策研究》 主持人

3、 黑龍江省新世紀教改工程重大課題《理工科院校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主持人

論文:

在《中外管理導報》、《高等農業教育》《調研世界》等刊物上發表論文50餘篇

教材與專著:

主編、主審出版教材與專著20餘部

內蒙古的人文風景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廣闊無垠的內蒙古除呼倫貝爾草原外,還有多少美麗的景致在訴說古今故事呢?請隨本任務一起走進內蒙古旅遊文化景點。

金堂廟
烏梁素海
瑪瑙湖
陰山岩畫
古城遺址
四大股廟
古墓葬
阿貴廟
洪羊洞
和林格爾土城子遺址
席力圖召
萬部華嚴經塔
金剛座舍利寶塔
哈素海
綏遠城將軍衙署
黑大門國家森林公園
烏蘭夫故居
大召寺
清真大寺
晉陝大峽谷
清公主府
希拉穆仁草原
內蒙古賽馬場
新世紀青年生態園
百靈廟抗日紀念碑
昆都會召
泰安客棧
賽汗塔拉渡假村
美岱召
石門風景區
包頭南海
庫布齊沙漠
後套的包頭渡口
梅力更旅遊區
格根好特民族樂園
勃隆克沙漠旅遊區

巴彥塔拉草原旅遊區
喀喇沁旗王府博物館
翁根山旅遊區
查布湖旅遊區
赤峰植物園
紅山水庫旅遊區
紅山國家森林公園
樺木溝國家森林公園
塞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馬鞍山國家森林公園
打虎石旅遊區
大明塔
九佛山
黃崗梁國家森林公園
曼陀山莊旅遊度假村
遼中京遺址
響水玉瀑
阿斯哈圖石林
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
桌子山岩畫
烏蘭布和大沙漠
鄂爾多斯大草原
恩格貝生態旅遊區
油松王
準格爾召
阿貴廟自然保護區
鄂爾多斯世珍園
百眼窟
珠日河草原
莫力廟水庫自然保護區
大青溝
無定河
恩格貝旅遊區
轉龍灣旅遊度假村
西鄂爾多斯國家級自然保

響沙灣
舍力虎旅遊區
巴彥呼碩草原風情旅遊區
牙克石鳳凰山莊
呼和諾爾草原旅遊度假區
黑山頭城址
滿洲里中俄互市貿易旅遊區
成吉思汗拴馬樁
金帳汗蒙古部落景點
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達賚湖旅遊區
海拉爾國家森林公園
鳳凰山滑雪場
扎蘭屯
嘎仙洞
呼倫貝爾草原
莫爾格勒河
莫道爾噶國家森林公園
侵華日軍海拉爾要塞遺址
岱海遺址群
涼城岱海旅遊區
百靈廟
灰騰梁
廟子溝遺址
蒙古廟
二龍什台國家森林公園
輝騰錫勒鐵騎旅遊中心
輝騰錫勒外事旅遊中心
普會寺
輝騰錫勒草原
格根塔拉草原
秀水山莊
胡楊島
黑里河自然保護區
巴林蒙古部落
錫林郭勒大草原
西烏珠穆沁草原
白音錫勒牧場景區
玄石坡
金長城
突厥石人
侍郎城
西烏珠穆沁旗蒙古汗城
南沙梁旅遊區
葛根敖包草原旅遊度假村
錫日塔拉草原旅遊度假村
灤源殿旅遊度假村
立馬峰
延福寺
曼德林烏拉岩畫
居延海風景
甲渠候官遺址
黑城遺址
戈壁蜃樓
阿拉善王府
賀蘭山南寺生態旅遊區
楊樹溝地下瀑布群
代欽塔拉王爺廟
阿爾山溫泉
成吉思汗廟
葛根廟
摩天嶺
阿爾山滑雪場
金界壕
烏蘭毛都草原
科爾沁珍禽自然保護區
圖牧吉自然保護區
察爾森國家森林公園
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
蒙古包旅遊村

錫林郭勒市著名旅遊景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