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候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鄱陽湖候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鄱陽湖國家自然保護區主要部分位於江西省永修縣境內,面積22400公頃,包括大湖池、蚌湖等9個湖泊及周圍湖灘草洲。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的西北角,是候鳥理想的越冬地。全區有鳥類258種,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9種,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有32種,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鶴越冬地,全球約95%的白鶴在此越冬,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越冬鴻雁群體所在地。該保護區是世界保護、研究鳥類的重要基地。

基本信息

簡介

鄱陽湖候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鄱陽湖候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在江西省九江市南部,有一個舉世矚目的“ 珍禽王國”---- 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永修縣 吳城鎮為中心,縱橫 永修星子新建等縣管轄鄱陽湖內的九個湖泊,總面積為224平方公里。
鄱陽湖 候鳥保護區位於贛江修水、 西河交匯處的 鄱陽湖濱,永修縣吳城鎮附近,候鳥保護區面積約90平方公里,由大湖池、中湖池、沙池、蚌湖等大小10個 湖港湖汊湖灣組成,春夏洪水時這一帶連成一片,冬季枯水時各港、汊、灣便獨自成湖。由於水草茂盛,魚類豐富,氣候適宜,無工業污染,從而成為世界候鳥的最大的越冬棲息地。“水上飛禽難計數,遮雲蓋草勢驚人;我們要愛湖區鳥,生態平衡利自身”。鄱陽湖候鳥主要來自我國青海湖、北大荒和俄羅斯西伯利亞等地。每年秋後,即有大批候鳥到這裡越冬。據初步統計,保護區有珍禽異鳥150餘種,其中屬國家一類保護的有白鸛、 黑鸛白鶴3種,為國家二類保護的有 天鵝灰鵝白枕鶴白頭鶴3種,為國家二類保護的有 天鵝灰鵝白枕鶴白頭鶴鴛鴦鵜鶘等6種,屬國家三類保護的有 中華丘沙鴨班頭雁、大鴇等3種,既有越冬 候鳥,也有長住 珍禽。這裡還是 野鴨群的樂園。由於近幾年採取了保護措施,候鳥數量逐年增多,已大大超過了世界有關候鳥組織公布的世界候鳥存活數。 世界鶴類基金會1982年公布世界白鶴總數為820隻,而1983年僅吳城鎮候鳥保護區就發現白鶴409隻。

鄱陽湖

鄱陽湖候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鄱陽湖候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 淡水湖,水位最高時湖泊約170公里長,最寬處為74公里。形狀像一個大葫蘆,倒掛在長江南岸。由贛江、撫河、饒河、信江、 修河五條主要河流分別從西、南、東南三面供水,然後注入 長江。枯水季節,水落灘出,各種形狀的湖泊星羅棋布,草地、濕地碧綠一片。1980年建立鄱陽湖自然保護區,面積為35000公頃,1988年建立鄱陽湖候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為22400公頃。
鄱陽湖每年 洪水期、枯水期水位變化很大,10月~翌年3月水落灘出,魚、蝦、螺、蚌及各種水草豐富,是候鳥越冬棲息的樂園。約有鳥類148種,其中水禽69種,屬國家保護的鳥類有20種,主要有白鶴、白頭鶴、黑鸛、大鴇、鵜鶘、白琵鷺等瀕危物種。建立保護區以來,開展鳥類環志, 生態觀察、飼養馴化等研究工作,保護管理珍貴鳥類,各種候鳥的數量顯著增加。每年冬春季,成群候鳥飛翔,壯麗奇觀,受到 國際鶴類基金會等國際組織的重視。
鄱陽湖的植被在湖泊中主要水生植物為苦草、眼子菜、 綠藻藍綠藻,僅有小面積的蘆葦。附近山地丘陵植被是以苦櫧、絲栗栲、鉤栲、甜櫧、青岡櫟、木菏等為主的常綠闊葉林天然次生林,此外還有杉、竹混交林;杉、馬尾松及闊葉樹混交林;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和落葉闊葉林等。人工林大多為杉、馬尾松及其他經濟林樹種。
保護區內有9個淡水湖泊及周圍沼澤地和 濕草地。湖水面積在4-9月的豐水季節為46466公頃,而枯水季節僅為5000公頃。保護區內的低丘岡地海拔為37米,有一些森林、農田和沙山等。保護區外除湖泊外,還有山地丘陵,西北部起伏較大,東部及東北部地形較為平緩,南部則多為坦蕩的農田及低丘崗地。
鄱陽湖候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鄱陽湖候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位於湖的西北面,基本處於海拔11-12米之間,地勢平坦,西半部受修河水影響,東部受贛江水影響,這兩河在吳城鎮相匯。吳城是由 沉積岩構成的平緩的“小島”,最高處獅子山高39.6米,地層斷裂和河水侵蝕共同作用形成了吳城現在的地貌。
鄱陽湖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型氣候,夏季炎熱潮濕,冬季乾燥寒冷,冬季甚少出現 霜凍。1983-1985年水修縣錄得最低溫度為-4.9℃(1985年12月),夏季氣溫高達30℃以上,水溫近似於氣溫。
降水全年都有,最大的降水量在4?月,但降水分布每年區別很大,年總降水量約為1700毫米。相對濕度頗為穩定,全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0%。
鄱陽湖為多強風地區,特別是湖的北面,由長江經湖口狹窄通道進入鄱陽湖,對風有加速作用。水修縣月平均風速為2.4-2.8米/秒。目前尚缺乏風向方面的 數據,一般來說,冬季多北風,夏季多南風。冬季下雪不多,雪量僅3-7毫米。
(圖)鄱陽湖候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鄱陽湖候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鄱陽湖盆”的形成可追溯到地質史上300萬年以前,當時發生了三組大的地層 斷裂共同作用形成了“鄱陽湖盆”。在距今約18000年以前最後一次冰川期,估計當時海平面比現在低120-130米,當時的長江底床比今天陡峭,在九江下游形成一個約40米的深漕,使得“鄱陽湖”水很迅速地進入長江,不能在“鄱陽湖盆”形成湖泊。冰期過後,氣溫逐漸變暖, 海平面慢慢上升到現在的水平。由於海水的頂托作用,長江河床的溯流侵蝕作用停止,使得長江和“鄱陽湖盆”的高差因淤積而逐漸減少,從公元5世紀開始,鄱陽湖因河水瀦留逐漸形成,到18世紀鄱陽湖達到現在的規模。
鄱陽湖可籠統地稱之為“吞吐型”湖泊,或者說是“過水型”湖泊,積水面積達16.22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全部面積的9.72%。一般來說,從2月到6月,進湖水量大於出湖水量,從7月達翌年1月,出湖水量大於進湖水量,出湖量取決於五條河(贛江、修河、信江、撫河和饒河)和長江的水位差,最大出湖量為28800立方米/秒,最小的出湖量可以是負數,即長江倒灌,達9450立方米/秒,鄱陽湖平均每年出湖量是1347億立方米。在水位為21.69米時,鄱陽湖的水而積達3210.22平方公里,蓄水量達251.7億立方米。當水位只有9米時,水而僅216.62平方公里,蓄水量僅4.6億立方米。鄱陽湖平均每10天更新一次湖水。
鄱陽湖南北長170公里,平均寬度16.9公里(最大寬度70公里)。湖岸線1200公里,隨著自然季節性的水位下降形成330000 公頃濕地,其中保護區占22400公頃。
鄱陽湖的泥沙淤積主要來自五大河流,每年帶進湖中的泥沙量達2104000噸,其中半數流入長江,剩餘部分沉積在鄱陽湖,使湖床每年升高1.7毫米。
鄱陽湖候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鄱陽湖候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大量的圍湖造田,使湖的容量減少,造成了鄱陽湖調節洪水能力下降,加劇了洪澇災害。因此,湖堤不得不越修越高。長江流域其它湖泊也出現類似情況,使得長江水位上升。過去的40年中,由於圍墾,與長江相連的湖區而積由20000平方公里 萎縮到7000平方公里(鄱陽湖和洞庭湖是僅存的兩個沒有受人工控制的湖泊),1954年長江曾發生歷史上最大洪水(水位達21.69米)。如果現在再發生這樣大的洪水,由於鄱陽湖調節能力的降低,水位將比1954年增高2米。
鄱陽湖在控制長江洪水中有著重要的 調蓄作用。通常情況下,雨季由東向西通過中國南部,因此,五河水流高蜂出現在長 江高峰到來之前,這樣,在長江水倒灌進鄱陽湖之前五河的洪水已流出了鄱陽湖。
鄱陽湖一般水質優良,局部地區的污染主要是有機廢物、 重金屬(銅、鋅、鉛)污染和有機酚污染,在枯水季節水質較差,最大主要污染在鄱陽湖的南面,來自南昌的生活和工業污水。饒何上游是中國目前最大的銅礦基地,由饒河帶進的主要是重金屬銅污染。污染最輕微的地區是鄱陽湖的西北面,也就是 鄱陽湖保護區所在地。鄱陽湖是大型的淺水湖泊,湖面大部分在海拔12?7米之間,最深點 海拔7.5米,差不多位於湖的最南端。湖床的形成起因於泥沙的淤積。

植被介紹

鄱陽湖候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鄱陽湖候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水生植被
(1)馬來眼子菜-苦草群叢
分布於各湖池水域深處。主要以馬來眼子菜、苦草生物量最高。常見的還有黑藻、大茨藻、小茨藻(Naias minor Rll.)、--菜、菹菜、 金魚藻等。本群叢面積最大,生物量高。尤其是馬來眼子菜,它的塊莖是珍禽白鶴和天鵝的主要餌料。
(2)牛毛氈群叢
本群叢基本上由 牛毛氈組成,介入值物除了極少量的水蓼和馬來眼子菜外,並無其它植物介入,分布在梅西湖等處。
(3)荻-苔草, 馬來眼子菜群叢
本群叢見於蚌湖湖灘與水際文匯處,面積不大,介入植物有水蓼等。其中荻呈片狀分布,占主要成份。在荻未占領的區域由苔草和馬來眼子菜稀疏覆蓋。
2、草洲植被
草洲植被主要是指生長在湖灘上除水生植物外的陸生、濕生植物的構成。草洲植被的面積嚴重地受湖水水位控制。汛期,湖面擴大,使得大部分草洲植物縮短了 生長期,即必須在汛期前完成生長,水淹後進入休眠狀態。在秋天汛期結束後,不少植物為了積聚有機物,在冬天並不落葉,如蛇含委陵菜等。
葦叢植被,主要包含苔草、 蘆葦紫雲英、水田碎米薺等。
(1)苔草群叢
本群叢主要分布在大湖池、大汊湖、梅西湖等離湖水有較遠距離的 區域。以苔草占主要地位,有委陵菜、藜蒿等植物介人。
(2) 苔草,水田碎米薺、藜蒿-荸薺群叢
本群叢主要分布在大湖池近湖100?000米的部分地域。組成植物除苔草、水田碎米薺、 藜蒿剛毛荸薺外,滲入的植物還有水蓼、野艾蒿等。
(3)苔草,水蓼群叢
本群叢面積較小,分布在梅西湖湖灘的中間地段,除苔草和 水蓼外,很少有其它植物介入。
(4)苔草,藜篙- 蘆葦群叢
本群叢分布在沙湖南面。面積約1平方公里以上。
(5)蘆葦,季陵菜群叢
本群叢分布面積比較廣,大湖池西南、南緣,沙湖南緣及令公洲均有。以蘆葦為主要種,多為 人工栽培,在梅西湖地區沙山邊也有生長。
(6)狗牙根,破銅錢,紫雲英群叢
本群叢常見於河岸、湖緣及路邊,尤以常湖池和象湖為多。滲入植物有少量藜蒿、 野艾蒿、馬蘭和水田碎米薺。
鄱陽湖候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鄱陽湖候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7) 委陵菜群叢
本群叢面積極小,分布在沙湖東南。
(8)苔草,剛毛荸薺群叢
本群叢面積較小,分布在象湖,介入植物有水蓼等。
(9)苔草,剛毛荸薺-野義蒿群叢
本群叢分布在梅西湖西緣,由苔草、剛毛荸薺、野艾蒿組成。範圍內有若干小塘池,池內行有 荇菜、剛毛荸薺、水蓼、輪生狐尾藻和苔草等。
(10)苔草,藜蒿,蛇含委陵菜,紫雲英群叢
本群叢分布在蚌湖,面積比較大,組成植物也較固定。有苔草、藜蒿、蛇含委陵菜、紫雲英等植物組成。
(11)苔草, 蛇含委陵菜,紫雲英群叢
本群叢也見於蚌湖。在本群叢內圍,組成植物以苔草為主,蛇含委陵菜、紫雲英為副。由於土壤肥沃,各種植物生長旺盛,競爭激烈,以苔草占優勢。
(12)肉根毛茛, 水田碎米薺,水蓼群叢
本群叢分布比較廣,在中湖池、常湖池、大汊湖等有分布。其中在中湖池分布較勻,在常湖池水田碎米薺較少。肉根毛茛有時迅速地先於其他 植物從才退出的湖灘上萌出,開花結果,會至在較淺水中萌出。在大汊湖,介入本群叢的還可見 南亞稷、馬蘭、結縷草、水田碎米薺等。
(13)苔草-董菜,委陵菜,野艾蒿-紫雲英群叢
本群叢主要分布在中湖池外緣。
除以上群叢外,還可以區分出(17)蛇含委陵菜,紫雲英群叢和(18) 酢漿草,薺菜,豬殃殃群叢等。
(14)沙生植被
只分布於吳城鎮東北的吉山的沙質地帶。
沙生植被的構造簡單,其中以馬鞭草科的落葉灌木, 單葉蔓荊子為主,它能在沙地上利用匍匐莖向前伸展,同時各莖節還能生根扎入沙中,屬於一種良好的固沙灌木。它的黑色球果入藥,能治神經性頭痛,風濕骨痛和感冒等。
(15)單葉蔓荊子, 茵陳蒿,苔草群叢
本群叢分布在梅西湖附近的吉山沙區,介入植物有結縷草、白茅、羊蹄、胡枝子、一年蓬等。吉山一帶曾為林區,在19世紀60年代,大部分林木被砍伐。在抗戰期間也有伐林,最後一片林區在1958年砍盡。
3、保護區內主要的植物
由禾本科,莎草科,眼子菜科, 菊科,蓼科, 水鱉科組成。據考察,鄱陽湖有102種水生維管束植物(附錄1),其中大部分(可能全部)部分布於保護區內。許多種類是全球性廣布種類,尚未發現鄱陽湖特有種。
禾草和蘆葦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可以提供 燃料(區內樹木稀少)和造紙原料,也可放牧水牛。禾草是數以萬計的白額雁的食物。 下列植物的根, 根莖,球莖都是白鶴及鴻雁的主要食物: 1.苦草 2.馬來眼子菜 3.莎草 4.水蓼 5.苔草,蛇含委陵菜是大鴇的重要食物.蔓荊子的球果能入藥。

資源概況

鄱陽湖候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鄱陽湖候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鄱陽湖聚集了許多世界珍稀 瀕危物種,並保存了一定數目,是保存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地方。保護區最為人們熟悉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鳥類,其它動物名錄很不完全,甚至根本沒有。
鄱陽湖是白鶴等珍稀水禽及森林鳥類的重要棲息地和越冬地。白鶴是我國I級保護動物,野外總數大約為3000隻。其中90%在鄱陽湖越冬。白枕鶴為我國II級保護動物,野外大約有5000隻左右,其中60%在鄱陽湖越冬。珍貴、瀕危鳥類還有白鸛、黑鸛、白鶴、大鴇等國家I級保護動物;斑嘴鵜鶘、 白琵鷺、小天鵝、白額雁、黑冠鵑隼、鳶、黑翅鳶、 烏雕、鳳頭鷹、蒼鷹、雀鷹、白尾鷂、草原鷂、白頭鷂、游隼、紅腳隼、燕隼、灰背隼、灰鶴、白枕鶴、花田雞、小杓鷸、小鴉鵑、 藍翅八色鶇等國家II級保護動物。
甲殼類動物尚未進行研究,但保護區內有三種蝦類可供食用,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此外,還有幾種淡水蟹沒有經過鑑定,共經濟價值大概不大。
一級保護動物
白鸛Ciconia ciconia,黑鸛Ciconia nigra,中華秋沙鴨Mergus squamatus,金雕Aquila chrysaetos,白肩雕Aquila heliaca,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白頭鶴Grus monacha,白鶴Grus leucogeranus, 大鴇Otis tarda,揚子鱷Alligator sinensis, 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白鱘Psephurus gladius
二級保護動物
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河麂Hydropotes inermis,卷羽鵜鶘Pelecanus crispus,白䴉Threskiornis aethiopicus,白琵鷺Platalea leucorodia,黑臉琵鷺Platalea minor,白額雁Anser albifrons, 大天鵝Cygnus cygnus,小天鵝Cygnus columbianus,鴛鴦Aix galericulata,鳶Milvus korschun,雀鷹Accipiter nisus,大鵟Buteo hemilasius,普通鵟Buteo buteo,烏雕Aquila clanga, 白尾鷂Circus cyaneus,鵲鷂Circus melanoleucos,白頭鷂Circus aeruginosus,鶚 Pandion haliaetus,游隼Falco peregrinus,燕隼 Falco subbuteo,灰背隼Falco columbarius,紅隼Falco tinnunculus,灰鶴Grus grus,白枕鶴Grus vipio,沙丘鶴Grus canadensis,花田雞Coturnicops noveboracensis,小杓鷸Numenius borealis,小鴉鵑Centropus toulou,草鴞Tyto capensis,斑頭鵂鶹Glaucidium cuculoides,紅角鴞Otus scops,鷹鴞Ninox scutulata,短耳鴞Asio flammeus,藍翅八色鶇Pitta brachyura

調查歷史

鄱陽湖候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鄱陽湖候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1978,1979,1980年冬,中國科學院北京動物研究所 丁文寧周福璋教授對鄱陽湖進行考察,尋找世界珍禽白鶴的越冬地。於1980年冬在大湖池發現白鶴越冬群,數量為91隻,揭開了白鶴保護的序幕。
(2)1981年冬至1983年3月間,由江西省林業廳牽頭,江西省自然保護辦公室,江西大學等單位組成聯合考察隊,對鄱陽湖地區的鳥類資源進行調查、統計,三次 航空調查,陸上樣方調查,觀察站使用等。1983年冬至1984年冬還作了補查,1984年結束,共發現鳥類15目37科150種。另外種別構成,群落結構,有關未來研究和套用的基礎資料均已出版。
(3)1984年5月,由江西省 林業廳組成鄱陽湖山區丘陵主要鳥獸資源考察隊,19868月結束工作。共錄獸類8目17科42種。鳥類15目36科177種(177種繁殖鳥),爬行類4目10科48種。
(4)以上兩次考察是江西省人民政府在1980-1987年間對鄱陽湖(包括保護區在內)詳盡考察的一部分。考察報告“鄱陽湖研究”已於1988年出版。
(5)1985-1986年,江西省林業廳,上海自然博物館,江西省自然保護區管理辦公室,鄱陽湖候鳥保護區等合作對鄱陽湖的鶴和其它珍禽在保護區內生態行為進行考察,也對 植被種類進行考察。
(6)1988年開始,鄱陽湖保護區每年冬季從10月到4月進行每月水禽資源數量調查。
(7)1988-1989年,與 華東師範大學合作研究河麂的生態。
(8)1989年1月6日,鄱陽湖保護區首次進行鳥類環志。經由世界野生生物香港基金會辦的進一步培訓後,至1991年8月共有12種147隻鳥上了環志。
(9)對人工飼養幼 河麂進行初步探索。
(10)1989年3月1990年3月,對鄱陽湖珍貴候鳥在不同的水深地區作生態調查。

利用情況

鄱陽湖候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鄱陽湖候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 漁業整個保護區內都有捕魚活動。在夏季,由於水深,捕魚採用拋網、拖網,也有部分利用鸕鶿。到了秋季水位逐漸下降,人們就開始放水捕魚。冬天,這些湖水很淺,幾乎所有的魚都被捕盡,也有一些人在湖的四周灘地擁挖黃鱔,而大多數人則是在河裡網捕魚類,也捕大量的蝦、貝等。
從60年代以來,整個鄱陽湖的水 產量日漸減少。由於採取了保護措施,1988年漁業產量有所上升:
時間  60年代初 60年代末 70年代末 1988年
產量(噸) 22670 15400 12720 25000
保護區內各種捕魚量也逐年減少,大魚占的比例從1977年的80%-90%下降到1983年的25%-50%。
有關漁業生產的法規有漁政漁業管理法,這些規定包括使用最小網眼的規定,捕魚方法,禁漁期(每年3月20日-6月20日)。蚌湖和沙湖是 鯉鯽魚產卵場所,在60年代至70年代之間,廣泛使用農藥滅殺釘螺,可能是漁業減產的一個原因。但毫無疑問,嚴重的過度捕撈,是漁業產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它還造成了-魚、雷氏銀魚、太湖短吻銀魚、喬氏短吻銀魚在鄱陽湖滅絕的危險。通過近幾年保護法的宣傳和對違法漁具的取締,一度絕跡的銀魚,1989年又重新出現,並有一定的產量。
(2)割草
湖岸高處草洲水草豐富,每年秋末冬初,在保護區內都有人割草作燃料,蘆葦作為造紙原料。割草採用手工,用船運載。割草期間人類活動 頻繁,幾乎整個保護區無淹水地區都有人類活動,草洲分給各家各戶,每年都在同樣的地方。割草時人們在野外搭起臨時性的棚子,往往住上數月。
以前在一些地方種植過蘆葦用於造紙,現在僅存180餘公頃。收割期與割草期相同,1987年保護區內總的蘆葦產量為364噸。
在春天,人們割足嫩草作為綠肥。估計草洲每公頃產草量為2250-3000公斤。
(3)放牧
保護區周圍村莊大約有2500頭水牛,冬季幾乎所有的水牛都在保護區內放養,夏季漲水季節則在高處放牧,一旦夏末水落時水牛便隨湖放養,100-500頭的牛群很常見。
(4)家畜
保護區周圍村莊養豬約5500頭,只有很少的豬放養在村莊周圍。對保護區的影響微乎其微。同樣,當地農民和漁民也養鴨子與鵝,看不出它們暫時對保護區有什麼影響。
(5)耕種
保護區內的大湖池漁場、沙湖漁場以及蚌湖與沙湖之間的草洲,有一些地方被耕作為菜園,其它地方沒有耕作。
(6)植樹
保護區範圍內,水修縣林業局和星子縣林業局從1985年開始共種植了1000公頃義大利楊,10年以後可以成材或作為造紙原料。只有海拔17米以上的地方種植楊樹才可以成活。1989年蚌湖在海拔14-25米的地方種植的楊樹死亡率很高。
(7)採藥
本地區至少有39種藥用植物,並且其中18種有 經濟價值。在梅西湖邊的沙山上生長的蔓荊子有退熱解毒作用,藜蒿的嫩莖可作蔬菜,帶有特殊的芳香味,一般人說葉子可以驅蚊,但由於缺乏加工業,沒有被利用。
(8)狩獵
a.保護區內禁止狩獵,但仍有用天網和毒餌偷獵雁鴨的事件。
b.在1988-1989,1989-1990,1990-1991三年的冬季, 九江市林業局在徵詢江西省自然保護區管理辦公室的意見後,授權 永修縣林業局給當地漁民發放狩獵證,允許在保護區以外地區捕獵5000隻不屬保護種類的雁鴨(1990-1991年冬,水修、星子兩縣各準獵捕5000隻), 狩獵*工具僅限天網,狩獵時間定於10月中旬以前和3月以後,以免干擾珍禽越冬。主要狩獵種類為斑嘴鴨、綠頭鴨、針尾鴨和綠翅鴨。捕獵人員皆為老獵戶。水修縣林業局工作人員進行監督,受保護的種類捕到後即釋放,在1989-1990年間大部分鳥都在春天捕到。
(9)周圍地區的土地利用
保護區周圍的作物主要是水稻、西瓜、油菜和-頭。本地還有一些小型的人工杉樹林和 茅竹林

相關詞條

 

參考資料

[1] 諮詢中心 http://www.yzhbw.net/news/shownews-9_10621.dot
[2] 西安晚報 http://www.xawb.com/gb/wbpaper/2003-12/03/content_70319.htm

南昌旅遊景點

南昌是江西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昌風景秀麗,名勝古蹟眾多,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稱。通過以下詳細景點的介紹,可以讓大家更多的了解南昌,特別是對到南昌旅遊的朋友們更有幫助。   

南昌市主要旅遊景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