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挺故居

葉挺故居

葉挺故居坐落在廣東惠陽秋長鎮東北面6公里處的一個小山村。惠州市愛國主義和黨史教育基地。葉挺故居是葉挺的祖父葉沛林所建,到上世紀90年代時,房子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了,故居里擺設了150多件珍貴的照片、實物、文物,大致概括了葉挺的一生。於1978年被列為惠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7月正式開館。於2001年9月開始對葉挺故居進行修繕,並於2003年5月完工,同年9月重新開放。葉挺故居是惠陽區及周邊市、縣(區)的學校、機關、廠礦、部隊、黨組織等單位的愛國主義、革命傳統、黨史和軍事教育基地。

基本信息

簡介

葉挺故居葉挺故居

葉挺故居位於惠州市惠陽區秋長鎮周田會水樓村。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惠州市愛國主義教育、黨史教育基地。故居為葉挺祖屋,是其祖父葉沛林所建。百多年來,雖戰火頻繁,都沒有破壞,解放後,一直得到人民政府的保護。1978年被列為惠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7月1日經維修,葉挺故居正式開館。
葉挺故居建築面積240平方米,面寬15米、進深16米、高5米,有四房兩廳帶廚房和天井。門前有一禾坪,長36米、寬20米,有圍牆。鄰近故居有一方亭,邊長5米、高4.8米,亭柱間有0.8米高的護欄,北、西、南面各有一入口。葉挺少時常在此讀書,故後人稱讀書亭。

葉挺葉挺
葉挺故居是葉挺祖父葉沛林1884年所建,是一幢規模較小的客家圍屋。1980年7月1日經維修後,正式對外開放。江澤民為故居題匾:“葉挺將軍故居”。2003年5月故居門前建2000平方米葉挺故居廣場。廣場中央豎立一座葉挺銅像,銅像高度和葉挺的出生日期一致——1.896米,所持“手杖”富有傳奇色彩。不是一根手杖,而是一把“倚劍”,是葉挺10年流亡期間一位德國軍事家贈給他的,平時,它是一支手杖,累了也可當凳子坐,只要將橢圓形抓柄扳開,往地上一插,便成了坐凳;緊急時,拉開銅環上子彈,會自動跳出一個栓,擰掉鋼塞便是一支槍。葉挺十分珍愛他這支特殊的手杖。故居中除了葉挺和家人的生活陳設外,還展示了有關葉挺革命歷程的資料。如葉挺夫婦臥室的牆上,掛有一張葉挺1936年在澳門拍攝的照片,這是接受新四軍軍長職務後應毛澤東邀請赴延安前拍下的。展室中還陳列著毛澤東在葉挺逝世後的題詞:“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葉挺所作的《囚歌》。故居內很多陳設都是普通農家田間勞作時的用物,如各種大小籮筐、鋤頭、鍬銑等,牆上還掛著已破損的斗笠、收割用的鐮刀等。故居還有葉挺革命思想萌芽的地方——騰雲私塾,及葉挺當年常讀岳飛,文天祥的詩的書亭。

參觀人物

葉挺紀念館和葉挺故居,得到上級領導的重視,中共中央、廣東省等各級領導同志有宋平、楊成武、張震、劉華清、沈其震、謝非、梁靈光、宋維拭、錢冠林、李鴻忠、廣州新四軍研討會215位老同志等都到過葉挺紀念館、葉挺故居視察參觀並題詞。

葉挺紀念館和葉挺故居,每年都免費接待現役軍人、傷殘軍人、軍烈屬、武裝警察數千人次,並積極配合政府、武裝部門搞好接待工作和組織部隊參觀學習。1996年11月惠州市人民警察學校200人在該館舉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掛匾授銜儀式”,2002年8月1日至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某海訓部隊1000多人分批到該館參觀學習。

葉挺紀念館和葉挺故居,已接待海內外觀眾、青少年學生等120多萬人次,成為學校、機關、廠礦、部隊、黨組織等單位的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黨史教育和軍事教育基地。現推出:“紅色旅遊線路”,己取得良好的效益。為更好地發揮“基地”作用,充分利用節假日、紀念日舉行各種有意義的入團、入黨儀式、演講會、文藝表演等活動,大大加強了基地的活力。葉挺紀念館一九九八年被廣東省委宣傳部命名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二OO一年被中宣部授予第二批“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稱號。葉挺故居被惠州市命名為“惠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黨史教育基地”。

地位

葉挺故居葉挺故居
1978年被列為惠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9年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列為“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介紹

葉挺故居葉挺故居
葉挺故居坐落在廣東惠陽秋長鎮東北面6公里處的一個小山村,整個故居展示了葉挺生平的一些事跡及家人生活的貧苦。故居坐北面南,前面是一片開闊的場地,一片火一般燃燒的美麗紅桑,把將軍故居點綴得分外妖嬈。在門前的牆下,還有一叢叢珍貴的紅背樹,葉片寬厚而美麗,那葉片一面是綠色另一面卻是鮮紅色,甚是奇異。故居粉牆黛瓦,房屋矮小,內中陳設樸實無華,基本按照當年的樣子,保持著嶺南農家小院簡樸的生活情景。葉挺兄妹11人,其中有5個男孩,葉挺排行老八,早年家境貧寒,其父葉錫山和母親吳氏,全靠租來的11畝地種莊稼和栽培果木維持生活,因此,葉挺從小就飽嘗生活的艱辛,立志投身革命,改變貧窮的命運。
葉挺16歲時考入免費的位於廣州黃埔的廣東陸軍國小堂,後以優異成績進入位於武昌的湖北陸軍第二預備學校就讀,1918年冬結束保定軍校學習曾返家鄉住兩個月,每天除幫家中做些農活外,幾乎天天上山鍛鍊身體。

居室布局

故居大門的左邊的過道房為兄葉輔平的臥室,右廂為葉秋平居室,中間的天井小院如今擺著碧綠的萬年青。正面的廳堂放兩把木椅,牆上掛著葉挺父母像及葉挺全家合影照片,東面一間為其父母臥室,室內整潔乾淨。
廳堂西邊為僅有幾個平方米的小臥室,這是葉挺夫婦居住的地方,室內光線幽暗,僅北牆有一小小的透窗,窗由幾根木柱支撐。靠西牆的小桌子上方,掛著一張葉挺1936年在澳門攝的照片,是接受毛澤東邀請赴延安前所拍的照片,當時拒絕蔣介石邀其出任中央軍第一軍長的職務,而欣然接受擔任新四軍軍長的職務,這是軍事生涯中一張里程碑式的照片。
居室的東牆邊,南北方向放著木床,那床上罩著由於歲月流逝已經發黃的麻布帳以及鋪蓋的藍印花粗布棉被,還有床頭那隻小小的棕毛箱,都向世人陳述著葉挺家居生活的簡樸。
臥室大門對面,有個小小的儲物室,裡面放著田間勞作時的用物,有大小筐籮、鋤頭、鍬銑等,牆上掛著已破損的斗篷,收割用的鐮刀,還有磨稻穀用的小小石磨,讓人聯想起少年葉挺跟隨家人所過的艱辛勞作的農家生活。
葉挺居室西邊,還有間陳列室,由於不經常開放,地面十分潮濕,所陳列的葉挺革命活動的五組資料及實物,廣東是個富庶之地,希望有關方面對這位威震國內外的北伐名將、新四軍軍長葉挺的故居獻些愛心,讓那些珍貴的資料得以長期保存以教育後人。
在展室中,有周恩來總理為葉挺將軍女兒揚眉題詞:“聞雞起舞,做一個革命將軍的好兒女”。葉挺和王若飛於1946年春由重慶飛延安途中、不幸飛機在山西黑茶山失事,毛澤東同志為葉挺題詞是:“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陳列有著名的《囚歌》:“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一個聲音高叫著:爬出來啊,給你自由!我渴望著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軀體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廣東惠州市惠陽區多次對葉挺將軍的故居進行了修繕。2001年9月,惠陽區籌資200多萬元對葉挺故居及騰雲學堂、讀書亭、育英樓等紀念性建築物進行了全面的修繕,規劃建設了故居廣場,在廣場豎立了葉挺將軍銅像,並對周邊環境進行了整治美化。

修繕工程

葉挺故居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惠州市愛國主義教育、黨史教育基地。故居為葉挺祖屋,是其祖父葉沛林所建。百多年來,雖戰火頻繁,都沒有破壞,解放後,一直得到人民政府的保護。1978年被列為惠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7月1日經維修,葉挺故居正式開館。1989年6月26日,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布粵府1989(92)號文,批准葉挺故居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9月,惠陽市成立《修繕葉挺故居》領導小組,並啟動修繕擴大綠化葉挺故居工程。
2003年5月在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葉挺故居修繕工程順利完工。直通周田會水樓村的將軍路開通,故居門前建2000平方米葉挺故居廣場。廣場中央豎立一座葉挺銅像。故居、讀書亭——惠寶抗日游擊總隊部舊址按“修舊如舊”換掉被白蟻蛀壞的木椅等,重新修復破敗的土牆。並按故居保護範圍修築了圍牆。綠化面積達3000平方米。在2003年9月10日葉挺誕辰107周年,葉挺故居舉行隆重的重新開放剪彩儀式。江澤民為故居題匾:《葉挺將軍故居》。

人物簡介

葉挺(1896~1946年),原名為詢,字希夷,廣東惠陽人,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之一。毛澤東曾當面稱他是“共產黨第一任總司令,人民軍隊的戰史要從你寫起”。他開創人民軍隊之路的功績以及崇高的氣節,將永世流芳。1924年赴蘇聯東方勞動大學與軍事學校學習。1925年回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曾任國民革命軍獨立團團長、二十四師師長、十一軍軍長。1927年先後參加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抗戰時任新四軍軍長。1941年皖南事變時被國民黨非法逮捕,先後被囚於江西上饒,湖北恩施,廣西桂林等地,最後移禁於重慶“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集中營。1946年3月4日,由於中共中央的堅決要求,始獲自由。出獄後即電中共中央請求加入中國共產黨,於3月7日經中共中央批准。4月8日自重慶飛返延安,途中於山西省興縣黑茶山因飛機失事遇難。同機的遇難者還包括王若飛、博古(秦邦憲)、鄧發。

南昌旅遊景點

南昌是江西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昌風景秀麗,名勝古蹟眾多,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稱。通過以下詳細景點的介紹,可以讓大家更多的了解南昌,特別是對到南昌旅遊的朋友們更有幫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