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地理學

軍事地理學

軍事地理學是研究軍事與地理關係的學科。探索地理環境對國防建設、軍事行動的影響和在軍事上運用地理條件的規律,為制定戰略方針,研究武裝力量建設,進行戰場準備,指導作戰行動提供依據。它是軍事學術的組成部分,也是地理學的分支學科。軍事地理學是研究軍事與地理關係的學科。它對於科學地指導國防建設、軍隊建設和作戰行動等方面的地理研究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是各國軍官教育的主要課程之一。軍事地理學按研究範圍和對象不同,可以分為普通軍事地理學、部門軍事地理學和區域軍事地理學三類。普通軍事地理學對軍事地理學中一些帶普遍性、綜合性的基礎理論和方法等進行規律性的研究;部門軍事地理學是按某一軍種、兵種或軍事職能部門需要進行的研究,如海軍地理學、空軍地理學、軍事後勤地理學、戰略地理學等;區域軍事地理學是對一定地區軍事地理狀況的整體研究,如以國家或戰區為地域範圍的國家軍事地理、戰區軍事地理等。

概述

軍事地理學孫武
軍事地理學是隨著戰爭的產生、發展而逐步形成的。歷代的軍事家都很重視地理環境的影響。早在中國春秋時代,著名軍事家孫武就在軍事名著《孫子·地形》篇中指出“知天知地,勝乃不窮”、“夫地形者,兵之助也”。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在隆中與劉備的問對中對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形勢和地理條件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史稱《隆中對》,堪稱軍事地理論述。明末清初顧祖禹所捶《讀史方輿紀要》一書,著重闡述了歷史上各要塞地域的地理形勢對用兵的影響。

由此可見,軍事地理學是研究軍事與地理關係的學科。探索地理環境對國防建設、軍事行動的影響和在軍事上運用地理條件的規律,為制定戰略方針,研究武裝力量建設,進行戰場準備,指導作戰行動提供依據。它是軍事學術的組成部分,也是地理學的分支學科。又稱兵要地理、兵要地誌、國防地理、戰爭地理。

西方軍事學家也很重視軍事地理。法國的拿破崙一世曾指出要當一個勝任的參謀長,必須“熟悉軍事地理”。普魯士軍事著作家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一書中,把“地理要素”視為決定戰鬥運用的五個戰略要素之一。 19世紀中葉起,歐美軍事地理研究發展很快,著作甚多中國也於民國初年出版了第一部軍事地理學專著《兵要地理》。

歷史上許多軍事家都很重視地理環境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18世紀中期,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給將軍們的訓詞》(1747)中指出:“地理知識,對於一個將軍來說,猶如步槍之對於士兵,數學之對於幾何學家一樣重要。他如對地理一無所知,非鑄成大錯不可。”正確利用地理環境,往往可以以少勝多,以弱制強;而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估計不足或利用不當,即使處於優勢的軍隊,也可能遭受挫折甚至失敗。中國東漢末年曹操兵敗赤壁,法國拿破崙一世喪師俄羅斯,地理因素的不利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軍事指揮人員充分認識地理環境對軍事戰略(見戰略)和作戰行動的制約和影響,並在實戰中巧妙利用,趨利避害,揚長抑短,對於克敵制勝有著重要的作用。

軍事地理學遵循軍事學尤其是軍事戰略學戰役學的理論原則,同軍事歷史學戰爭動員學軍制學軍隊指揮學國防經濟學以及軍事地形學軍事工程地質學軍事氣象學軍事海洋學軍事交通運輸學等學科關係密切。

學科分支

軍事地理學軍事地理學—相關書籍
軍事地理學通常由三個部分構成:①普通軍事地理學,主要研究地理與軍事的關係的一般規律和歷史源流等,是軍事地理理論及其研究方法的綜合與概括;②區域軍事地理學,主要研究某一國家或地區的地理環境對軍事行動的綜合影響,包括戰區軍事地理國家軍事地理、邊疆軍事地理等;③部門軍事地理學,主要研究某些地理因素對特定軍事行動的影響,如海洋軍事地理、空軍軍事地理、歷史軍事地理、交通軍事地理等。

軍事地理學概論又稱普通軍事地理學,是軍事地理理論和方法的歸納和概括,論述軍事地理學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學科的性質、地位、任務和研究對象,揭示地理環境諸因素與軍事行動的內在聯繫,探討如何利用地理環境以適應戰爭需要。

區域軍事地理學,包括國家的和戰區的軍事地理,研究以國家戰區為地域單位的地理環境對軍事行動的綜合影響。

部門軍事地理學又稱專題軍事地理學,是根據軍事行動的需要,專門研究地理環境中某些要素對特定軍事行動的具體影響及其發展變化特點。

軍事地理學研究的內容主要有:分析地理位置,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所處的戰略地位;研究社會政治狀況,了解國家或地區居民對戰爭的態度,戰時兵員的動員潛力和勞動力保障程度;研究經濟條件,判定國家或地區的軍事經濟潛力和經濟日標的分布;分析交通和通訊設施,判斷國家或地區的交通分布和運輸保障能力;調查大中城市、軍事基地、水庫和橋樑等,為戰時奪取和襲擊提供戰略戰役目標;研究軍事行政區域(軍區)和戰區的劃分,軍事力量及其部署,判斷國家(戰區)的戰爭準備程度;分析研究自然條件對軍事行動的影響和作用;分析歷史戰例,考察地理條件對歷史上重要戰爭的影響和雙方利用地理環境戰守攻取的利弊得失,為未來作戰提供借鑑。

歷史發展

軍事地理學隆中對
軍事地理學是人類戰爭實踐的產物,是伴隨戰爭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對軍事地理學的研究,中國較其他國家為早。在古代,軍事地理學是作為兵法的組成部分而出現的。《孫子兵法》有較多篇幅著重論述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條件在戰爭中的作用和影響,成為研究軍事地理的開端。三國時期諸葛亮在隆中與劉備的問對中提出輔劉立國的策略,史稱“隆中對”,是分析軍事地理形勢把握戰略全局的範例。明末清初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以明代主要行政區劃為主線,著重闡述了歷史上各要塞地域的地理形勢對用兵的影響,是中國歷史上一部歷史地理名著,具有濃厚的軍事地理特色。此外,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施永圖《武備地利》,也含有豐富的軍事地理內容。

19世紀,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機槍、線膛炮等武器相繼出現,戰爭的規模和範圍擴大,為適應作戰需要,軍事地理得到迅速發展;軍事地理學的理論著作先後在俄、德、法、意、英等國問世,軍事地理學遂成為專門學科。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德國地理學家F.拉策爾、瑞典政治學家J.R.克吉倫和英國地理學家H.J.麥金德等提出“地理環境決定論”、“大陸心臟說”等理論,他們的觀點曾經成為資產階級軍事地理學的理論依據。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K.E.豪斯霍費爾的“地緣政治學”提出國家的生存空間應隨著力量的發展而不斷擴大,主張德國收回失去的殖民地,甚至把大半個歐洲都劃歸到他那個“生存空間”中去,為A.希特勒的侵略擴張政策製造理論根據。

任何戰爭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環境條件下進行的。馬克思主義軍事家在研究和進行戰爭時,都十分重視地理條件的作用和影響,並對之進行能動的利用和改造。同時認為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地理環境。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戰爭中,善於根據中國的軍事、政治、經濟、地理特點確定革命的戰略方針;在選擇、建立和發展革命根據地的鬥爭中,在運籌戰略決策和指揮戰役行動時,都能充分利用各種有利的地理條件。他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等軍事著作中,都精闢地論述了地理與戰爭的關係。在土地革命戰爭初期,中國工農紅軍就開始了軍事地理的調查研究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軍事院校開展了軍事地理的研究和教學工作,軍事領導機關分別編寫了各種軍事地理資料。

研究內容  

軍事地理學做為地理學的一個分支,以地理學的理論、方法為研究依據,主要以政治社會經濟交通人口地貌水文海洋氣象氣候土壤以及生物地理的資料為研究基礎。普通軍事地理學是軍事地理學的理論部分,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軍事地理學的產生和發展,研究的對象、任務、原則和方法,地理環境諸因素對國防建設、戰略思想、軍事行動影響的一般規律等。區域軍事地理學部門軍事地理學是軍事地理學的套用部分,其研究內容包括:

軍事地理學地理形勢
地理形勢 主要包括國家或戰區的位置、範圍、面積,陸、海疆界的長度和自然特徵及其對軍事的作用和影響,該國家或戰區與周邊國家或戰區的關係以及所處的戰略地位。

自然條件 主要包括地貌水文植被氣象等因素。地貌,側重研究有軍事意義的平原、丘陵、山地、山林地的分布狀況;水文,側重研究江河、湖泊水庫地下水海洋的分布特點、季節變化規律;植被,側重研究植物的分布範圍、類型與季節變化特點;氣象,側重研究各種氣象要素的地區性、季節性的變化規律等,以及上述諸因素對作戰行動、交通運輸等的影響。

經濟因素 主要包括各種戰略資源的分布、蘊藏量和產量,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的分布、技術水平及其生產能力,農業經濟的分布特點和主要農產品的生產狀況,國民經濟結構、生產總值和人均產值,以及對軍民生活物資的保障程度、戰時經濟動員潛力和對戰爭的支援能力。

社會狀況 主要包括社會、政治制度和對內對外政策,階級關係,人民與政府的關係,人民對戰爭的態度;民族的分布,風俗民情,政治傾向及其相互關係;宗教信仰及其對國家政治生活的影響;人口的數量、分布、男女比例、文化程度、健康水平和戰時兵員的動員潛力;醫療機構和衛生技術人員的分布及其在戰時利用的可能性,主要傳染病、地方病的種類、分布、流行季節和對作戰行動影響的程度。

交通運輸 主要包括鐵公路水路航空線地下管道的整體布局,主要線路及其通行、輸送能力;重要交通樞紐、車站、港口和機場等的吞吐能力和遭受破壞後的恢復能力;各種機車車輛、汽車、船舶、飛機等交通工具的數量和管道的長度以及這些交通工具和管道戰時的生產補充能力。

軍事地理學通信設施
通信設施 主要包括各種通信樞紐、通信台站的布局、數量和質量狀況,主要通信設備、通信器材工廠的分布及其生產供應能力,有線電和無線電通信網的安全保密性能及在戰時的生存能力和恢復能力。

城鎮、要地 指重要居民地、軍事基地、要塞、島嶼、關隘等。城鎮,側重研究其地理位置、戰略戰役地位、面積、人口、周圍地形、交通運輸、通信設施、工業生產,以及防空工事和軍事設施情況;要地,側重研究其分布狀況、地理特點和軍事價值、兵力部署、武器配置,以及對要地安全的保障程度。

歷史戰例 主要包括所研究地區地理條件對歷史上重要戰爭的影響和交戰雙方在利用地理環境方面的利弊得失和經驗教訓。

在對上述各項內容分別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再進行綜合分析,得出對國防建設和軍事行動可能產生影響的全面評價和結論。

發展趨勢  

戰略飛彈戰略飛彈

現代科學技術在軍事上的廣泛套用,引起戰爭規模、作戰樣式的不斷變化。新的戰略思想使人們對地理環境的認識也有發展變化。為適應未來戰爭的需要,軍事地理學的研究範圍將由地面、水面進一步向地下、水下和外層空間擴展,在海洋水下和外層空間建立戰略飛彈發射基地,建設和發展海洋戰場,為軍事地理學的研究開拓新的領域。採取航天、遙感技術觀察和收集地理信息的手段將進一步得到推廣,電子計算機的普遍使用,使地理信息的處理、存儲、檢索、傳輸和顯示實現系列自動化。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在軍事上的廣泛套用,戰爭規模和作戰方式不斷變化,並將在海洋水下和外層空間建立戰略飛彈發射基地,使軍事地理學的研究範圍將由地面、水面進一步向地下、水下和外層空間擴展。採取航天、遙感技術和使用電子計算機,將使軍事地理情報的收集、處理、存儲、檢索、傳輸和顯示手段進一步提高。

著名軍事地理學專家--傅榮斌

傅榮斌傅榮斌

軍事科學院軍隊建設研究部正師職研究員,學科帶頭人,全軍軍事地理學會理事。
長期從事軍事地理學研究,多次參加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問題中重大課題研究。研究完成了《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地圖編制,以及《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地理卷框架制定和編審,並制定了《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地理卷本總編工作計畫和工作實施細則。撰寫了“軍事地理”門類領條、“戰術地理學”、“宜昌”、“繪畫集”等條目,組織了“軍事地理學”、“軍事測繪學”、“軍事氣象學”、中國軍事地理、世界軍事地理等學科的撰寫和編審。研究撰寫了“關於軍事地理門類卷本總編工作的初步思考”、“軍事地理門類卷本體例規範的幾點意見”、“《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地理卷保證總編工作質量的幾個問題”等10餘篇學術論文。完成了《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第二版軍事地理門類條目框架表和《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增補卷》軍事地理門類條目框架表、撰寫要求和基本內容。11項科研成果獲國家、全軍和軍事科學院科研成果獎,榮立三等功一次,被評為全軍優秀軍事百科工作者,軍事科學院優秀共產黨員。

軍事理論必備

軍事,是軍隊事務的簡稱,中國古代稱呼為軍務,是與一個國家(或者政權、集體)生死存亡有關的重要事務以及法則。是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雖然我們常常會談到軍事具體裝備事件,但是其軍事科學理論還是比較缺乏,所以現在將詳細總結其知識普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