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社會學

軍事社會學

人類的戰爭活動起源於原始氏族社會,此後人類所經歷的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都經常發生戰爭。各個階級、民族、國家、政治集團為了準備戰爭和爭取勝利,竭力探索戰爭的規律,研究武裝力量的建設和使用,經過不斷的發展,逐步形成範圍廣博、內容豐富的軍事科學體系。

簡介

軍事社會學軍事社會學

軍事社會學(MilitarySociology),運用社會學的理論研究軍隊系統的社會組織、社會關係以及軍隊與其他社會系統相互關係的社會學分支學科。

起源和發展

20世紀30年代中期,西方有些社會學家就開始運用社會學方法具體考察軍人社會群體。1935年,德國出版了K.戴米特的《德國軍隊及其軍官》一書,標誌著軍事社會學研究的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些社會學家受政府委託,成立專門機構對軍隊和戰爭進行社會學研究,軍事社會學應運而生。美國社會學家S.A.斯托福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社會心理學研究》一書的前兩卷《美國士兵》(1949),是這個時期軍事社會學研究的一項突出成果。從50年代初期開始,美國國防部研究與開發委員會直接主持了軍事社會學的研究工作。1965年,軍人出身的社會學家C.H.科茨和R.J.佩里格林的《軍事社會學》出版,標誌著這門學科的形成。

1962年,國際社會學協會成立武裝力量與社會研究委員會,對軍事社會學研究的發展起了指導和推動作用。1978年,在瑞典舉行的第九屆世界社會學大會上,有一個研究軍事社會學的重要議題:“武裝力量與社會”。在當代,軍事社會學的研究在美國、西歐、日本、蘇聯和東歐,以及不少第三世界國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視。蘇軍總政治部設有軍事社會學研究部,美國出版軍事社會學期刊《武裝力量與社會》。在中國,軍事社會學的研究雖起步較晚,但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989年,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由楊亞平、祁永信主編的《軍事社會學概論》。

研究對象

軍事社會學以軍事活動與社會系統之間的相互關係和作用、軍事有機系統內部機制特點和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具體分:①研究作為整個社會有機組成部分的軍事活動與社會活動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社會問題;②研究軍事有機系統內部及其成員之間各種關係的內容、形式、結構、功能和發展規律,包括軍事活動內部各種關係之間的失調問題及由此產生的社會問題。

對軍事社會學研究內容的不同意見 中國學者對軍事社會學的研究內容存在著兩種不同意見。一種意見認為,軍事社會學的研究領域──軍事活動,是有特殊的方向性、組織性和主體性的實踐活動,它以軍事勝利為取向,以軍事集團為組織,以軍事人員為主體,可以在戰爭、軍隊和軍人三個層次進行研究,其內容體系可分為:①研究戰爭同社會生活有著最密切聯繫的內容。包括戰爭的社會基礎、戰爭的社會作用、戰爭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等課題。②著重研究軍事活動中的群體。這方面又分為兩個側面:一是對一般軍事群體的社會學研究,包括軍事群體的形成和發展,軍事群體的結構和功能,軍事群體的心理和行為,軍事群體士氣和戰鬥力,軍事群體的管理、教育和訓練,軍事群體規範等;二是對特殊軍事群體即人民軍隊的社會學研究,其中主要有軍隊的產生和發展、軍隊的性質和職能、軍隊的成分構成和人員素質、軍隊內外關係的歷史和現狀、軍隊在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軍隊離退休幹部的社會作用和復員轉業軍人的社會安置,等等。③研究軍事活動中的個人,特別是現役軍人。包括軍人成長和發展的社會因素,軍人的社會交往,軍人的意志品質和行為特點,軍人典型的成因及其社會影響,軍人的婚姻與家庭,軍人的生活方式及現代發展趨勢。此外,還應研究戰爭的動員、組織,兵役法的宣傳、實施,預備役建設等。

另一種意見認為,軍事社會學的研究內容可以從軍事活動的形成、軍事活動的機制、軍事活動與社會的一體化三個方面去設計。其中,軍事活動的形成是軍事社會學研究的起點,軍事活動的機制是研究的主要部分,軍事活動與社會的一體化是研究的最終目的。主要內容有:軍事活動的社會基礎,軍事活動的結構,軍事團體與軍事組織,軍事系統與軍事過程,軍事活動的社會問題及控制,軍人的人際關係,軍人的婚姻家庭,軍人的社會化,軍事活動與社會變遷,軍事活動與社會一體化等。

學者的不同意見

中國學者對軍事社會學的研究內容存在著兩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軍事社會學的研究領域──軍事活動,是有特殊的方向性、組織性和主體性的實踐活動,它以軍事勝利為取向,以軍事集團為組織,以軍事人員為主體,可以在戰爭、軍隊和軍人三個層次進行研究,其內容體系可分為:

①研究戰爭同社會生活有著最密切聯繫的內容。包括戰爭的社會基礎、戰爭的社會作用、戰爭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等課題。

②著重研究軍事活動中的群體。這方面又分為兩個側面:一是對一般軍事群體的社會學研究,包括軍事群體的形成和發展,軍事群體的結構和功能,軍事群體的心理和行為,軍事群體士氣和戰鬥力,軍事群體的管理、教育和訓練,軍事群體規範等;二是對特殊軍事群體即人民軍隊的社會學研究,其中主要有軍隊的產生和發展、軍隊的性質和職能、軍隊的成分構成和人員素質、軍隊內外關係的歷史和現狀、軍隊在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軍隊離退休幹部的社會作用和復員轉業軍人的社會安置,等等。

③研究軍事活動中的個人,特別是現役軍人。包括軍人成長和發展的社會因素,軍人的社會交往,軍人的意志品質和行為特點,軍人典型的成因及其社會影響,軍人的婚姻與家庭,軍人的生活方式及現代發展趨勢。此外,還應研究戰爭的動員、組織,兵役法的宣傳、實施,預備役建設等。

另一種意見認為,軍事社會學的研究內容可以從軍事活動的形成、軍事活動的機制、軍事活動與社會的一體化三個方面去設計。其中,軍事活動的形成是軍事社會學研究的起點,軍事活動的機制是研究的主要部分,軍事活動與社會的一體化是研究的最終目的。主要內容有:軍事活動的社會基礎,軍事活動的結構,軍事團體與軍事組織,軍事系統與軍事過程,軍事活動的社會問題及控制,軍人的人際關係,軍人的婚姻家庭,軍人的社會化,軍事活動與社會變遷,軍事活動與社會一體化等。

軍事理論必備

軍事,是軍隊事務的簡稱,中國古代稱呼為軍務,是與一個國家(或者政權、集體)生死存亡有關的重要事務以及法則。是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雖然我們常常會談到軍事具體裝備事件,但是其軍事科學理論還是比較缺乏,所以現在將詳細總結其知識普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