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工程地質學

軍事工程地質學

軍事工程地質學,將地質學原理和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知識套用于軍事工程構築的一門學科。是套用地質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主要任務是:調查、研究預定戰區的地質結構和水文地質條件,論證築城工事、築城障礙物、軍用道路、軍用橋樑、軍用機場和水工建築物(包括港口、碼頭、防波堤、潛艇和水面艦艇的掩蔽所、護岸建築物等)及其他軍事工程設施構築的適宜性;為各種軍事工程設施的定位、設計和施工提供地質資料;調查天然建築材料、水源和溶洞的分布情況,提出開採和利用的意見。

簡介

軍事工程地質學,將地質學原理和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知識套用于軍事工程構築的一門學科。是套用地質學的一個分支學科。

主要任務

調查、研究預定戰區的地質結構和水文地質條件,論證築城工事、築城障礙物、軍用道路軍用橋樑、軍用機場和水工建築物(包括港口碼頭防波堤潛艇水面艦艇的掩蔽所、護岸建築物等)及其他軍事工程設施構築的適宜性;為各種軍事工程設施的定位、設計和施工提供地質資料;調查天然建築材料、水源和溶洞的分布情況,提出開採和利用的意見。

套用歷史

工程地質學套用于軍事有悠久的歷史。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軍隊為作戰構築地道,以及歷代修築長城時,都曾考慮和利用當地有利的地質條件。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監御史祿主持開鑿靈渠,動用大量軍工、民工,歷經五載,把湘水(今湘江)和灕水(今灕江)連通,為其50萬大軍進軍嶺南解決了糧草運輸的困難。靈渠的開鑿充分考慮了岩溶地區的地質特點,是中國歷史上為軍事目的而構築的一項偉大的工程。在歐洲,1798年拿破崙率軍侵略埃及時,曾經使用過地質圖。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等國的軍隊中均有地質人員,擔負對作戰地區的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的調查和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軍事技術的發展和新武器的出現,防禦陣地體系和築城工事的結構發生了變化,對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的要求也相應提高了,當時許多參戰國軍隊都設有地質勤務部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飛彈核武器的發展,戰時要求人員、武器裝備和作戰物資轉入地下,工事強度要求越來越高,結構和型式也不斷發展變化,對軍事工程地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從而促使軍事工程地質學儘快地研究、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就和新的地質學理論。 隨著航天遙感技術、數值法和地質力學、岩土力學、地面力學等理論在地質學各個領域的廣泛套用,軍事工程地質學的研究,將向著快速、準確、平戰結合的方向發展。

軍事地質學與工程地質學

工程地質學是調查、研究、解決與各種工程活動有關的地質問題的科學。它是地質學的一個分支。研究工程地質學的目的是為了查明各類工程建築地區的地質條件;分析、預測在工程建築物作用下,地質條件可能出現的變化;對工程建築地區的各種地質問題進行綜合評價,並提出解決不良地質問題的措施,以便保證對工程建築物進行正確合理的選址、 設計施工和運營。
軍事地質學--工程地質學這主要是研究軍事有關建設中的工程地質問題。將地質學原理和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知識套用于軍事工程構築的學科。
軍事地質學與工程地質學是一種唯物辯證關係,首先從地質學方面來看,二者都是分支,處於邊緣學科的範疇。而從軍事方面,軍事地質學是一顆新星,比較隱秘,帶有機密色彩的學科,只是近年來才有所升溫逐漸公開發展,想比之下工程地質學似乎與軍事沒有什麼聯繫,已經發展了一百多年,有比較豐富的資料和系統的理論,應該算老大哥了。可從另一方面看軍事地質學包含工程地質學--軍事工程地質學的出現,這又要以工程地質學為基礎發展以軍事為導向的軍事工程地質學。以前工程地質學研究的用途是為了民用或商業發展。現在軍事工程地質學要求更高、更嚴格、更特殊的軍事用途。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也是一個充滿挑戰和誘惑的學科,需要更多的有識之士來開拓和征服的方向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