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工程學

軍事工程學

軍事工程學主要研究軍事工程建設的方針、原則,各種國防工程的戰術技術要求,永久性陣地工程、大型指揮所、軍港、軍用機場,飛彈基地、後方基地、通信工程設施、國防公路的工程設計、構築和維護;各種戰役、戰鬥工程保障的特點、任務、組織實施原則和方法,工程兵和軍事工程技術的運用;築城、障礙物、爆破、軍用道路、軍用橋樑、渡河、工程偽裝、野戰給水工程、軍用水中工程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工程裝備的設計與發展等。

(圖)世界最偉大的軍事工程--長城世界最偉大的軍事工程--長城

軍事工程學是研究國防工程建設、工程保障、軍事工程技術等理論與實踐的一門學科。研究國防工程建設的指導思想、方針和原則,各種國防工程的戰術技術要求,工程兵和軍事工程技術的運用;軍用水中工程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工程裝備的設計與發展等。工程兵的組織體制和編制。

研究簡史

軍事工程學源于軍事工程的實踐。從原始社會末期出現了戰爭以後,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政治、經濟、科學技術的進步,戰爭規模的擴大,軍事技術和戰術的發展,以及軍隊作戰行動對軍事工程的要求日益提高,在軍事科學中逐步形成了獨立的學科──軍事工程學。

(圖)軍事工程學軍事工程書籍《左傳》

14世紀以前的軍事工程學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兵書和其他著作中,已有關於防禦和進攻方面的軍事工程理論與實踐活動的記述。如《左傳》《孫子·計篇》《墨子》城守各篇、《周禮·考工記》《六韜》《尉繚子》中,均有關於偽裝、築城、障礙物、渡河和類似工程官員編制的內容。其中有關築城、障礙物的理論,後來被廣泛用於指導修建、防守和圍攻城池,並被用於指導修建長城(見長城築城體系)。

到了宋代,城池修建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見城池築城體系),除創造了城牆、馬面築城體系外,陳規在抗金兵作戰中,還提出了構築多道牆壕、加大縱深的城池設防理論,並在實踐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古代的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一些國家也有悠久的築城歷史。如公元前30~前20世紀期間,古埃及在國境上築有城牆,在軍事戰略要地構築有要塞。當時,巴比倫、亞述等國也出現了上述兩種築城形式。羅馬帝國在歐洲和近東構築有許多城堡和壁壘,城堡之間用直的軍用道路相連線; 公元前3世紀,羅馬人在作戰中已廣泛採用了野戰築城。

在渡河的工程措施方面,中國早在周穆王三十七年(約公元前940)就出現了堤梁式軍用橋樑;周赧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在黃河上架成了早期的軍用浮橋(蒲津浮橋)。在《左傳》中記載有楚武王伐隨時在溠水(今湖北省隨縣附近)上築橋的內容,在《六韜》中記載有軍隊製作和配備各種渡河器材的內容。以後在唐代兵書《太白陰經》、宋代兵書《武經總要》以及《太平御覽》中,都記載有關於前朝軍隊架設各種橋樑渡河、越壕的實踐活動及有關技術方面的內容。在中亞和歐洲的古代也有這方面的歷史,如波斯和古羅馬軍隊在公元前5~前1世紀就架設過大型軍用浮橋、固定橋。

軍用道路在中國出現得比較早,如戰國時期軍隊利用午道作為軍用道路。秦始皇為出巡所構築的許多馳道,後來主要是供軍用;還專門構築一條工程浩大的軍用道路──直道。以後又出現了軍用的甬道和棧道(見軍用道路)。在此同期的歐洲,羅馬軍隊也構築過大量的軍用道路。 隨著火藥的發明和在軍事上的套用,使軍事工程學增加了新的研究內容。中國在宋鹹平三年(1000),神衛水軍隊長唐福研製成功利用火藥布撒鐵蒺藜的蒺藜火球,用以構成障礙。約在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金人在陶火罐的基礎上發明了震天雷。

15世紀至19世紀的軍事工程學  
這個時期,中國軍隊作戰仍處在冷兵器與火器並用時期,火炮威力不足以摧毀堅固的城牆,因此城池築城體系得以繼續存在並有所發展,到明末清初時達到了較完善的程度。明朝政府為加強邊防、海防,組織很大力量加修了長城和進行了海防築城(見明代海防築城)。在明代兵書《武備志》和清代兵書《戎政典》中,對加強城上和城內外工程設施及障礙物運用方面,都有較詳細的論述。在歐洲,隨著火炮的出現及其威力不斷增大,至15世紀末、16世紀初,築城的形式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城牆 -城塔體系開始逐步向炮台式要塞築城體系演變(見築城)。

從16世紀末開始,義大利、荷蘭和法、德等國的一些軍事工程師提出了新的築城體系以及構築要塞(工事)與圍攻要塞工程措施的理論,撰寫了大量有關築城的著作。其中著名的有法國元帥、軍事工程師S.de沃邦,他系統地發展了棱堡體系的築城法,使當時法國派築城法居歐洲首位。他首次提出把築城分為野戰築城和永備築城,著有《築城論文集》《論要塞的攻擊和防禦》(1737)等著作,他設計、建築和改建了許多要塞,創造了圍攻要塞的逐次攻擊法(即構築平行壕逐次接近要塞圍牆),還設計出一種能使直射與側射火力控制整個接近地的工事配置線。 另一位法國著名的軍事工程師、騎兵少將M.-R.de蒙塔朗貝爾,成功地創造了獨立堡壘體系,即在重要的大要塞周圍的制高點上修建一列或兩列小堡壘,這些堡壘不僅可用火力互相支援,而且為大規模出擊創造有利條件,使敵方無法轟擊要塞本身。荷蘭的軍事工程師M.van 庫霍恩對築城理論和實踐也作出了顯著的貢獻。他提出了一種掩護國境線的築城體系:構築要塞線,在要塞之間的間隙地構築野戰工事或製造泛濫區。

此後,野戰築城也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 如在法西戰爭 (1808~1814)中,英國人在葡萄牙的托里什韋德拉什附近,創造性地構築了威靈頓防線。它是構築在高地上,由縱深梯次配置的、低矮的多面堡所組成的一種新的野戰防禦陣地體系。19世紀下半葉,由於線膛炮的大量使用,從散兵壕發展起來的、由掩體和掩蔽工事所組成的連綿的野戰防禦陣地體系,在一些戰爭中得到廣泛運用。

這個時期,軍事工程學的其他方面也有發展。中國自明代初期即開始將火藥用於研製地雷,至遲到16世紀中葉,中國已經有了觸發地雷。隨著中國火藥的西傳,從15世紀開始,歐洲一些國家和土耳其人也將火藥用於軍事爆破,主要是攻城時對城牆實施坑道爆破。硝化棉和雷管研製成功後,爆破技術和理論在歐洲得到較快發展。16世紀以後,歐洲一些國家的軍隊中出現了架橋、築路專業隊;17世紀法國出現了工程兵,裝備了制式舟橋器材。19世紀末,隨著軍隊和武器裝備的發展,野戰給水和修建艦艇駐泊點等問題,也被列為軍事工程學研究的內容。

20世紀初至30年代末的軍事工程學  
這個時期,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的20年,軍事工程學發展較快,主要表現是:隨著飛機、坦克出現於戰場,各軍種、兵種的發展及合成軍隊的形成,工程保障的地位及工程兵的作用和發展建設,引起各國的普遍重視。在軍事工程學的理論方面,一些國家主要研究了在國境線和防禦地區建立築壘配系,突破縱深、梯次配置的防禦地帶和防線的工程措施,軍隊在大縱深的戰役地幅機動作戰的工程保障,對付地面、空中偵察的偽裝技術,以及構築機場等問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量使用了防步兵地雷、鐵絲網,並使用了通電鐵絲障礙物;後期又出現了防坦克地雷和防坦克壕。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歐洲一些國家出版了一批綜合性和專業性的軍事工程著作;許多歐洲國家致力於國防工程建設,如法國建成了馬奇諾防線,芬蘭建成了曼納海姆防線,德國建成了齊格菲防線,還有一些歐洲和亞洲國家也在國境線上構築了工事,建立了築壘配系,從而促使永備築城迅速發展。

20世紀3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期的軍事工程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至韓戰期間,各參戰國的工程兵得到很大發展,軍事工程學也得到全面、迅速的發展。特別是戰役、戰鬥工程保障的理論與實踐成就最大。主要有:芬軍在蘇芬戰爭中,依託曼納海姆防線和利用有利地形與積雪,結合高度機動作戰,在戰爭的開始階段,有效地抗擊和阻滯了兵力占絕對優勢的蘇軍的進攻。德軍在入侵西歐的代號為“黃色”的進攻戰役中,突擊集團成功地組織了工程保障,保障其坦克兵團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通過了阿登山脈和強渡馬斯河,迂迴馬奇諾防線,迅速占領了法國的北部。

蘇軍在蘇德戰爭中,解決了堅守戰略要地的防禦陣地體系,以及突破德軍防禦、強渡江河、以工程障礙器材鞏固已占領地區和登入場、強攻堅固設防的城市等工程保障和工程兵運用問題。美、英軍隊通過諾曼第登入戰役,解決了大規模登入作戰和艦隊駐泊的一系列工程保障問題。英軍在北非戰場的阿萊曼戰役中,解決了沙漠地作戰的偽裝、設定假目標和夜間進攻組織工兵專業隊在大縱深的布雷區開闢通路的問題。日軍在太平洋島嶼防禦作戰中,特別是在硫黃島戰役沖繩島戰役中,依託預先構築的堅固工事,尤其是坑道工事和經過改造的天然洞窟,在戰役初期有效地抗擊和阻滯了美軍的登入進攻,並給美軍造成巨大傷亡。

在中國的戰場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在敵後游擊戰爭中,創造性地運用地雷和地道,結合大規模的破壞作業,開展地雷戰、地道戰和破襲戰,粉碎了日偽軍頻繁的“掃蕩”。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爭中,解決了在劣勢裝備條件下組織實施不同類型戰役、戰鬥的工程保障問題,如山地野戰陣地防禦戰鬥、對平原地野戰防禦之敵進攻戰鬥、城市攻堅戰鬥、大量利用就便渡河器材在寬大正面上強渡長江和強渡瓊州海峽登入作戰,以及大兵團遠距離機動作戰等工程保障問題。在抗美援朝作戰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創造了以坑道工事為骨幹的支撐點式的防禦陣地體系和步兵反坦克網狀陣地,並經受了戰爭的考驗。

研究內容

(圖)軍事工程學軍事工程--中國繞月探測工程

在軍事工程學術方面,將繼續重視研究下列問題:

①現代戰爭中,不同地形條件下堅固陣地防禦和野戰陣地防禦的陣地體系;

②對付集團坦克大規模進攻和抗登入、防空降的障礙物配系;

③現代的地雷戰與反地雷戰;

④保障軍隊高速度機動、克服各種障礙物和連續通過江河障礙的工程措施;

⑤保障軍隊突破敵人防禦,在大縱深障礙地帶中開闢通路的工程措施;

⑥保障軍隊在使用核武器條件下作戰的野戰給水工程措施;

⑦在現代偵察技術條件下軍隊行動的綜合偽裝措施等。

展望

在軍事工程技術方面,研究和發展的趨勢是:繼續改進地雷戰器材,發展新型地雷、布雷器材、綜合性掃雷器材和遙控的、具有人工智慧的探雷、掃雷裝置;進一步發展便於陸空快速機動和能用直升機架設的、高度標準化的渡河橋樑器材族;側重發展多性能的偽裝器材,逐步取代單一性能的偽裝器材;大型防護工程將更加重視採取綜合防護措施和進一步深入地下;野戰工事將廣泛採用新材料、新結構製作各種用途的裝配式工事;軍用工程機械將繼續向大功率、高效能、高速度、便於機動和系列化、能自動操縱的方向發展;微型電子計算機將在軍事工程學這一學科領域的各個方面得到更加廣泛的套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軍事工程學將繼續圍繞戰時軍隊機動、反機動和提高生存力的問題,進行軍事工程學術和軍事工程技術的理論探討及實踐活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