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區

戰區

戰區是作為本戰略方向的唯一最高聯合作戰指揮機構,按照平戰一體、常態運行、專司主營、精幹高效的要求,履行聯合作戰指揮職能,擔負應對本戰略方向安全威脅、維護和平、遏制戰爭、打贏戰爭的使命。為實現戰略計畫、執行戰略任務而劃分的作戰區域。也泛指進行戰爭的區域。它一般是根據戰略意圖和軍事、政治、經濟、地理等條件在戰前或戰爭爆發後確定的,並可在戰爭中根據情況變化適時調整或建立新的戰區。戰區的範圍是發展的、廣泛的。隨著軍事技術和海軍、空軍的發展,作戰空間不斷擴大,戰區已由陸地擴大到海域、空域。目前我國共有五大戰區,分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部戰區、中國人民解放軍北部戰區、中國人民解放軍中部戰區。

基本信息

中國現狀

東部戰區:與原南京軍區轄區相同,加上軍區內的東海艦隊、空軍、火箭軍、武警,司令部駐南京,陸軍機關駐福州。領導和指揮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五省和上海市的所屬武裝力量。

南部戰區:包括原廣州軍區(除湖北省)和原成都軍區的雲、貴兩省及所轄的南海艦隊、空軍、火箭軍、武警,司令部駐廣州,陸軍機關駐南寧。領導和指揮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雲南、貴州的所屬武裝力量。

西部戰區:由原成都軍區、蘭州軍區合併而成(除雲、貴、陝三省),司令部駐成都,陸軍機關駐蘭州。領導和指揮四川、西藏、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和重慶的所屬武裝力量。

北部戰區:包括原瀋陽軍區(加內蒙古)和原濟南軍區的山東及所轄的北海艦隊、空軍、火箭軍、武警,司令部駐瀋陽,陸軍機關駐濟南。領導和指揮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和山東的所屬武裝力量。

中部戰區:包括現在的北京軍區和濟南軍區,剔去原屬北京軍區的內蒙古和原屬濟南軍區的山東、加上原屬廣州軍區的湖北和原屬蘭州軍區的陝西,司令部駐北京,陸軍機關駐石家莊。領導和指揮河北、山西、陝西、河南、湖北和北京、天津的所屬武裝力量。

戰區劃分

“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是理解此輪軍改的核心邏輯。而這一思路最早對外披露,是在2015年11月底的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上。

2015年12月31日,軍種改革機制完成,新組建了陸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三個軍種,加上此前的海軍和空軍,形成5個軍種的格局;

2016年1月11日,軍委機關各部門組建完成,從以前的四總部,變成了15個軍委職能部門;

2016年2月1日,走過31年的原北京、瀋陽、濟南、南京、成都、蘭州、廣州七大軍區番號撤銷,正式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東南西北中五大戰區。

抗日時期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曾經創建了許多革命根據地,劃分戰略區。如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方面軍活動的蘇區、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軍區等,都帶有戰區的性質。這些作戰區域,不單是設立軍事機構指揮作戰,而且對組織民眾,發展生產,壯大革命力量,支援戰爭,以及開展其他方面的對敵鬥爭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抗日戰爭爆發後,始行劃分戰區。1937年8月,國民政府設定五個戰區。同年9月成立第六戰區,馮玉祥任司令官。1938年11月,國民政府再次重新劃分戰區。1944年底後,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由胡宗南代理(原司令長官為程潛);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孫蔚如;第七戰區司令長官余漢謀;第八戰區司令長官朱紹良;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第十戰區司令長官李品仙;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第十二戰區司令長官傅作義。

戰區 所轄地區
(1937年8月底)
司令長官
(1937年8月底)
所轄地區
(1939年初)
司令長官
(1939年初)
所轄地區
(1945年2月)
司令長官
(1945年2月)
第一戰區 河北北部
山東北部
蔣中正 河南、安徽北部 衛立煌  陝西南部 胡宗南
第二戰區 山西、察哈爾、綏遠 閻錫山 山西、陝西北部 閻錫山 山西 閻錫山
第三戰區 江蘇、浙江 馮玉祥
(後由蔣中正兼)
浙江、福建、
江蘇及安徽南部
顧祝同 江蘇、浙江、福建 顧祝同
第四戰區 廣東、福建 何應欽 廣東 張發奎 -- --
第五戰區 山東南部
江蘇北部
蔣中正
(後由李宗仁任)
安徽、湖北北部
及河南南部
李宗仁 安徽西部、湖北北部及河南南部 劉峙
第六戰區 -- 馮玉祥 湖北西部、湖南北部、四川東部、貴州東部 陳誠 (後由商震代任) 湖北西部 孫連仲
第七戰區  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和皖南東部 劉湘  --  -- 廣東 余漢謀
第八戰區 綏遠、寧夏、
甘肅
蔣中正 甘肅、綏遠、寧夏 及青海 朱紹良
第九戰區 湖北南部、湖南
江西
陳誠
(後由薛岳代理)
湖北南部、湖南
江西
薛岳
第十戰區 陝西 蔣鼎文 安徽 李品仙
第十一戰區 平津地區 孫連仲
第十二戰區 察哈爾 傅作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