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野蘑菇中毒

近日,媒體連續報導了兩起因誤食毒蘑菇引起的食物 中毒 事件:某醫院急診科收治了4名誤食毒蘑菇中毒的危重病人,其中3人有嚴重的肝功能損害;某縣有兩戶村民食用野生蘑菇中毒,造成數人死亡。夏秋季是野生蘑菇的生長旺季,也是誤食毒蘑菇引起中毒的多發季節。為此,專家提醒大家--
我國目前已鑑定的野生蘑菇種類中,有毒的約80多種,其中含劇毒、能致人死亡的有10多種。誤食毒蘑菇中毒最早表現大多為消化道刺激症狀,其後出現一定類型的臨床症狀,大體可分為如下四種臨床類型:
1.胃 腸炎 型:潛伏期為10餘分鐘至6小時。患者主要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痛、 腹瀉 及流涎等。輕者經一般對症治療,多可逐步好轉,病死率低。重者吐瀉嚴重,腹痛劇烈,水樣便伴黏液及紅細胞,可有 休克 、譫妄及昏迷,有人稱此型為假霍亂型,預後不良,病死率高。
2.溶血型:潛伏期長,一般6~12小時。患者除有胃腸炎症狀外,尚有明顯溶血,出現血紅蛋白尿、溶血性黃疸、肝脾腫大及溶血性 貧血 等,大量溶血可引發急性腎 衰竭 。若能及時治療,預後尚佳,病死率較低。
3.神經-精神型:潛伏期為0.5~6小時。患者除胃腸道症狀外,尚有多汗、流涎、脈緩、瞳孔縮小等症狀。重者可出現肺水腫、呼吸抑制、昏迷等。但也有以精神症狀為主,如幻覺、譫妄、昏迷,或發生嗜睡、精神錯亂、妄想等類似 精神分裂 症的表現。本型嚴重者預後不良。
4.肝損害型:潛伏期較長,可達15~30小時。此型以中毒性急性肝損害為最突出的臨床表現。在初期(1~2日)輕度的胃腸炎表現之後,患者有一假愈期,其間除納差和輕微乏力外,似乎已病癒,但實際上正在發生肝損害。大多數病人會接著出現腦、心、腎等內臟損害,其中以肝損害最為嚴重。患者會迅速出現黃疸及肝功能異常,伴全身出血傾向。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直至昏迷,甚至出現急性肝壞死繼發肝昏迷而死亡。也有少數病人在肝損害表現尚不嚴重時,即因中毒性心肌病變或中毒性腦病猝死。此型病情最為兇險,病死率甚高。經急救治療存活者,需度過2~3周的危險期,方可逐步康復。
毒蘑菇中毒目前尚缺乏理想的特效療法,故應針對不同臨床類型,分別採取相應的急救治療措施,並早期防治併發症。有些人對毒蘑菇在認識上存在誤區。其一是認為蘑菇即使有毒,通過高溫煮沸也會將毒素破壞。其實不然。毒蘑菇中所含的毒素毒性穩定,耐高溫,耐乾燥,一般烹調不會破壞其毒性成分。其二是認為毒蘑菇可以根據外觀、味道等特徵來鑑別。事實上,一般人們很難用肉眼來區分野蘑菇是否有毒。 目前正是野蘑菇大量生長的季節,儘管它的確是一種味道鮮美的佳肴,但還是需要提醒大家不要輕易吃野蘑菇,特別是採摘或購買自己不認識的野蘑菇,以免誤食有毒蘑菇而中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