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味瓶

調味瓶

調味品:在飲食、烹飪和食品加工中廣泛套用的,用於調和滋味和氣味並具有去腥、除膻、解膩、增香、增鮮等作用的產品。

定義

調味品調味品

拼音: tiáo wèi pǐn

英文: [flavouring;condiment;seasoning]

調味品是指能增加菜餚的色、香、味,促進食慾,有益於人體健康的輔助食品。它的主要功能是增進菜品質量,滿足消費者的感官需要,從而刺激食慾,增進人體健康。從廣義上講,調味品包括鹹味劑酸味劑、甜味劑、鮮味劑和辛香劑等,像食鹽、醬油、醋、味素、糖(另述)、八角、茴香、花椒、芥末等都屬此類。

調味品分類

調味品調味品

中國研製和食用調味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知識,調味品品種眾多。其中有屬於東方傳統的調味品,也有引進的調味品和新興的調味品品種。對於調味品的分類目前尚無定論,從不同角度可以對調味品進行不同的分類:

依商品性質和經營習慣,分為六類

(1)、釀造類調味品:釀造類調味品是以含有較豐富的蛋白質和澱粉等成分的糧食為主要原料,經過處理後進行發酵,即借有關微生物酶的作用產生一系列生物化學變化,將其轉變為各種複雜的有機物,此類調味品主要包括:醬油、食醋、醬、豆豉、豆腐乳等。

(2)、醃菜類調味品:醃菜類調味品是將蔬菜加鹽醃製,通過有關微生物及鮮菜細胞內的酶的作用,將蔬菜體內的蛋白質及部分碳水化合物等轉變成胺基酸、糖分、香氣及色素,具有特殊風味。其中有的加淡鹽水浸炮發酵而成濕態醃菜,有的經脫水、鹽漬發酵而成半濕態醃菜。此類調泡發酵而成濕態醃菜,有的經脫水、鹽漬發酵而成半濕態醃菜。此類調味品主要包括:榨菜、芽菜、冬菜、梅乾菜、醃雪裡蕻、泡姜、泡辣椒等。

(3)、鮮菜類調味品:鮮菜類調味品主要是新鮮植物。此類調味品主要包括:蔥、蒜、姜、辣椒、芫荽、辣根、香椿等。

(4)、乾貨類調味品:乾貨類調味品大都是根、莖、果乾制而成,含有特殊的辛香或辛辣等味道。此類調味品主要包括:胡椒、花椒、乾辣椒、八角、小茴香、芥末、桂皮、薑片、 姜粉、草果等。

(5)、水產類調味品:水產類調味品水產中的部分動植物,乾制或加工,含蛋白質量較高,具有特殊鮮味,習慣用於調味的食品。此類調味品主要包括:魚露、蝦米、蝦皮、蝦籽、蝦醬、蝦油、蚝油、蟹製品、淡菜、紫菜等。

(6)、其它類調味品:不屬於前面各類的調味品,主要包括:食鹽、味素、糖、黃酒、咖喱粉、五香粉、芝麻油、芝麻醬、花生醬、沙茶醬、銀蝦醬、番茄沙司、番茄醬、果醬、番茄汁、桂林醬、椒油辣醬、芝麻辣醬、花生辣醬、油酥醬、辣醬油、辣椒油、香糟、紅糟、菌油等。

按成品形狀分為

醬品類(沙茶醬、豉椒醬、酸梅醬、XO醬等)、醬油類(生抽王、鮮蝦油、豉油皇、草菇抽等)、汁水類(燒烤汁、滷水汁、急汁、OK汁等)、味粉類(胡椒粉、沙姜粉、大蒜粉、雞粉等)、固體類(砂糖、食鹽、味素、豆豉等)。

按調味品呈味感覺分為

鹹味調味品(食鹽、醬油、豆豉等)、甜味調味品(庶糖、蜂蜜、飴糖等)、苦味調味品(陳皮、茶葉汁、苦杏仁等)、辣味調味品(辣椒、胡椒、芥茉等);酸味調味品(食醋、茄汁、山楂醬等)、鮮味調味品(味素、蝦油、魚露、蚝油等)、香味調味品(花椒、八角、料酒、蔥、蒜等)。除了以上單一味為主的調味品外,大量的是複合味的調味品,如油咖喱、甜麵醬、乳腐汁、花椒鹽等等。

其他方法

如按地方風味分,有廣式調料、川式調料、港式調料、西式調料等;按烹製用途分,有冷菜專用調料、燒烤調料、油炸調料、清蒸調料,還有一些特色品種調料,如涮羊肉調料;火鍋調料、糟貨調料等;按調味品品牌分,有川湘、淘大、川崎、家樂等國內品牌,也有邁考美、李錦記、卡夫等合資或海外品牌,此外還有一些專一品牌,如李派急汁、日本萬字醬油、瑞士家樂雞粉、印度咖喱油、日本辣芥等。

另外,調味品的種類多,其中的一些產品有其專有的分類標準,如在中國,醬油可以分為釀造醬油、配製醬油。

按照歷史沿革,分為以下三代

第一代:單味調味品,如醬油、食醋、醬、腐乳及辣椒、八角等天然香辛料,其盛行時間最長,跨度數千年。

第二代:高濃度及高效調味品,如超鮮味素、IMP、GMP、甜蜜素、阿斯巴甜、甜葉菊和木糖等,還有酵母抽提物、HVP、HAP、食用香精、香料等。此類高效調味品從70年代流行至今。

第三代:複合調味品。現代化複合調味品起步較晚,進入90年代才開始迅速發展。目前,上述三代調味品共存,但後兩者逐年擴大市場占有率和行銷份額。

複合調味品由中國調味品協會組織起草制定的《調味品分類》國家標準已經由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於2007年第4號標準公告正式發布,該標準將於2007年9月1日起正式實施。標準文本已由中國標準出版社出版發行。

品種

食用鹽

調味品調味品

又稱食鹽。以氯化鈉為主要成分,用於烹調、調味、醃製的鹽。按其生產和加工方法可分為精製鹽、粉碎洗滌鹽、日曬鹽。

食糖

用於調味的糖,一般指用甘蔗或甜菜精製的白砂糖或綿白糖,也包括澱粉糖漿、飴糖、葡萄糖、乳糖等。

醬油  

釀造醬油   

以大豆和/或脫脂大豆、小麥和/或麩皮為原料,經微生物發酵製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體調味品。

配製醬油

以釀造醬油為主體(以全氮計不得少於50%),與酸水解植物蛋白調味液、食品添加劑等配製而成的液體調味品

鐵強化醬油

按照標準在醬油中加入一定量的乙二胺四乙酸鐵鈉(NaFeEDTA)製成的營養強化調味品。

食醋

釀造食醋

單獨或混合使用各種含有澱粉、糖類的物料或酒精,經微生物發酵釀製而成的液體調味品。

配製食醋

以釀造食醋為主要原料(以乙酸計不得低於50%),與食用冰乙酸、食品添加劑等混合配製的調味食醋。

味素

谷氨酸鈉(99%味素)

L-谷氨酸單鈉一水化物。以碳水化合物(澱粉、大米、糖蜜等糖質)為原料,經微生物(谷氨酸棒桿菌等)發酵,提取,中和,結晶,製成的具有特殊鮮味的白色結晶或粉末。

味素(味素)

指在谷氨酸鈉中,定量添加了食用鹽且谷氨酸鈉含量不低於80%的均勻混合物。

特鮮(強力)味素

指在味素中,定量添加了核苷酸鈉〔5′鳥苷酸二鈉(簡稱GMP)或呈味核苷酸鈉(簡稱IMP+GMP或WMP)〕等增味劑,其鮮味超過谷氨酸鈉

芝麻油

又稱香油。從油料作物芝麻的種子中製取的植物油,可用於調味的一種油脂。

醬類

豆醬

以豆類或其副產品為主要原料,經微生物發酵釀製的醬類。包括黃豆醬、蠶豆醬、味噌等。

面醬

以小麥粉為主要原料,經微生物發酵釀製的醬類。

番茄醬

以番茄(西紅柿)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食鹽、糖和食品添加劑製成的醬類,添加輔料的品種可稱為番茄沙司。  

辣椒醬

以辣椒為原料,經發酵或不發酵,添加或不添加輔料製成的醬類。

芝麻醬   

又稱麻醬。以芝麻為原料,經潤水、脫殼、焙炒、研磨製成的醬品,有的加入其它輔料。

花生醬

花生果實經脫殼去衣,再經焙炒研磨製成的醬品,有的加入其它輔料。

蝦醬

以海蝦為主要原料,經鹽漬、發酵酶解,配以各種香辛料和其他輔料製成的醬。

芥末醬

以芥菜籽粒或芥菜類植物塊莖為原料,製成的醬,具有刺鼻辛辣味。

豆豉

以大豆為主要原料,經蒸煮、制曲、發酵,釀製而成的呈乾態或半乾態顆粒狀的製品。

腐乳

以大豆為原料,經加工磨漿、制坯、培菌、發酵而製成的調味、佐餐製品。

紅腐乳

在腐乳後期發酵的湯料中配以紅曲釀製而成,外觀呈紅色或紫紅色的腐乳。

白腐乳

在腐乳後期發酵的湯料中不添加任何著色劑釀製而成,外觀呈白色或淡黃色的腐乳。

青腐乳

在腐乳後期發酵過程中以低度食鹽水作湯料釀製而成,具有硫化物氣味、外觀呈豆青色的腐乳。

醬腐乳

在腐乳後期發酵過程中以醬曲為主要輔料釀製而成,外觀呈棕紅色的腐乳

花色腐乳

在腐乳生產過程中,因添加不同風味的輔料,釀製出風味別致的各種腐乳。

魚露

以魚、蝦、貝類為原料,在較高鹽分下經生物酶解製成的鮮味液體調味品。

蚝油

利用牡蠣蒸、煮後的汁液進行濃縮或直接用牡蠣肉酶解,再加入食糖、食鹽、澱粉/改性澱粉等原料,輔以其它配料和食品添加劑製成的調味品 。

蝦油

從蝦醬中提取的汁液稱為蝦油。

橄欖油   

以橄欖鮮果為原料,經壓榨加工而成的植物油,多用於西餐調味。

調味料酒

以發酵酒、蒸餾酒或食用酒精為主要原料,添加食用鹽(可加入植物香辛料),配製

加工而成的液體調味品。

香辛料和香辛料調味品

香辛料

香辛料主要來自各種自然生長的植物的果實、莖、葉、皮、根等,具有濃烈的芳香味、辛辣味。

香辛料調味品

以各種香辛料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輔料製成的製品。

香辛料調味粉   

以一種或多種香辛料經研磨加工而成的粉末狀製品。

香辛料調味油

從香辛料中萃取其呈味成分於植物油中的製品,如辣椒油、芥末油等。

香辛料調味汁

以香辛料為主要原料,提取其中的呈味成分,製成的液體製品。

油辣椒

香辣濃郁,可供佐餐和調味的熟制食用油和辣椒的混合體。產品中可添加或不添加輔料。

複合調味料

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調味品配製,經特殊加工而成的調味料。

固態複合調味料

以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調味品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輔料,加工而成的呈固態的複合調味料。

雞精調味料   

以味素、食用鹽、雞肉/雞骨的粉末或其濃縮抽提物、呈味核苷酸二鈉及其它輔料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香辛料和/或食用香料等增香劑,經混合乾燥加工而成,具有雞的鮮味和香味的複合調味料。

雞粉調味料

以食用鹽、味素、雞肉/雞骨的粉末或其濃縮抽提物、呈味核苷酸二鈉及其它輔料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香辛料和/或食用香料等增香劑經混合加工而成,具有雞的濃郁香味和鮮美滋味的複合調味料。 4

牛肉粉調味料

以牛肉的粉末或其濃縮抽提物、味素、食用鹽及其它輔料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香辛料和/或食用香料等增香劑,經加工而成的具有牛肉鮮味和香味的複合調味料。

排骨粉調味料   

以豬排骨或豬肉的濃縮抽提物、味素、食用鹽、食糖和麵粉為主要原料,添加香辛料、呈味核苷酸二鈉等其它輔料,經混合乾燥加工而成的具有排骨鮮味和香味的複合調味料。

海鮮粉調味料

以海產魚、蝦、貝類的粉末或其濃縮抽提物、味素、食用鹽及其它輔料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香辛料和/或食用香料等增香劑,經加工而成的具有海鮮香味和鮮美滋味的複合調味料。

其它固態複合調味料

液態複合調味料

以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調味品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它輔料,加工而成的呈液態的複合調味料。

雞汁調味料

以磨碎的雞肉/雞骨或其濃縮抽提物以及其它輔料等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香辛料和/或食用香料等增香劑,加工而成的,具有雞的濃郁鮮味和香味的汁狀複合調味料。

糟鹵

以稻米為原料製成黃酒糟,添加適量香料進行陳釀,製成香糟;然後萃取糟汁,添加黃酒、食鹽等,經配製後過濾而成的汁液。

其它液態複合調味料

複合調味醬

以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調味品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它輔料,加工而成的呈醬狀的複合調味料。

風味醬

以肉類、魚類、貝類、果蔬、植物油、香辛調味料、食品添加劑和其它輔料配合製成的具有某種風味的調味醬。  

沙拉醬   

西式調味品。以植物油、酸性配料(食醋、酸味劑)等為主料,輔以變性澱粉、甜味劑、食鹽、香料、乳化劑、增稠劑等配料,經混合攪拌、乳化均質製成的酸味半固體乳化調味醬。

蛋黃醬   

西式調味品。以植物油、酸性配料(食醋、酸味劑)、蛋黃為主料,輔以變性澱粉、甜味劑、食鹽、香料、乳化劑、增稠劑等配料,經混合攪拌、乳化均質製成的酸味半固體乳化調味醬。

火鍋調料  

食用火鍋時專用的調味料,包括火鍋底料及火鍋蘸料。

火鍋底料

以動、植物油脂、辣椒、蔗糖、食鹽、味素、香辛料、豆瓣醬等為主要原料,按一定配方和工藝加工製成的,用於調製火鍋湯的調味料。

火鍋蘸料

以芝麻醬、腐乳、韭菜花、辣椒、食鹽、味素和其它調味品混合配製加工製成的,用於食用火鍋時蘸食的調味料.

真假調味品

八角茴香

調味品調味品

正品:果實多由8個骨朵果組成,放射性排列於中軸上。骨朵果長1~2厘米,寬0.3~0.5厘米,高0.6~1厘米。外表紅棕色有不規則皺紋,頂端呈鳥啄狀,上側多開裂。內表面淡棕色,質硬而脆,氣味芳香,味辛、甜。

偽品:果實常由7~8個較瘦小的骨朵果呈輪狀排列聚合而成。單一的骨朵果長約1.5厘米,寬0.4~0.7厘米,前端漸尖,略變曲,果皮較薄。具特異香氣,味先微酸而後甜。

花椒

正品:為2~3個上部離生的小骨朵果集生於小果梗上,每一個骨朵果沿腹縫線開裂,直徑0.4~0.5厘米,外表面紫色或棕紅色,並有多數疣狀突起的油點。內表面淡黃色,光滑。內果與外果皮常與基部分離。氣香,味麻辣而持久。

偽品:為5個小骨朵果並生,呈放射狀排列,狀似梅花。每一骨朵果從頂開裂,外表呈綠褐色或棕褐色,略粗糙,有少數圓點狀突起的小油點。香氣較淡,味辣微麻。

桂皮

正品:外表呈灰棕色,稍粗糙,有不規則細皺紋和突起物,內表紅棕色、平滑,有細紋路,劃之顯油痕,斷面外層棕色,內層紅棕色而油潤,近外層有一條淡黃棕色環紋。氣香濃烈,味甜、辣。

偽品:外表呈灰褐色或灰棕色,略粗糙,可見灰白色斑紋和不規則細紋理。內表面紅棕色,平滑。氣微香,味辛辣。

小茴香

正品:雙懸果呈圓柱形,兩端略尖、微彎曲,長0.4~0.7厘米,寬0.2~0.3厘米。表面黃綠色或綠黃色。分果呈長橢圓形,背面5條隆起的縱肋 ,腹面稍平坦。氣芳香,味甜、辛。

偽品:分果呈扁平橢圓形,長0.3-0.5厘米,寬0.2-0.3厘米。表面棕色或深棕色,背面有3條微隆起的肋線,邊緣肋線淺棕色延展或翅狀,氣芳香,味辛。

姜

正品:呈圓柱形,多彎 ,有分枝。長5~8厘米,直徑0.5厘米。表面棕紅色至暗褐色,有一半節,每節長0.2~1厘米。斷面灰棕色或紅棕色,氣芳香,味辛辣。

偽品:呈圓柱狀,多分枝,長8~12厘米。直徑2~3厘米。表面紅棕色或暗紫色,有環節,節間長0.3~0.6厘米。斷面淡黃色。氣芳香但比正品香氣淡,味辛辣。其所含揮髮油對皮膚及黏膜有刺激作用。

中國調味品工業的發展

調味品調味品

近些年,中國的調味品工業獲得了迅猛發展,總產量已超過1000萬噸,成為食品行業中新的經濟成長點。

調味品行業具有發展速度快、產量大、品種多、銷售面廣、經濟效益好等特點。近年來,中國調味品行業有了較大發展,企業依靠科學技術,通過科研,採用新工藝、新設備,創造新產品,並以嚴格的質量管理,保證了產品質量,在增加品種的同時也使產品達到規模化生產。在全國各地調味品廠的努力下,先後創造了一大批優質產品和新品種。名、特、優、新產品的不斷湧現,加速了產品的更新換代。調味品目前最為主要的銷售渠道,就是餐飲,餐飲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調味品的發展,也使得調味品市場飛速發展。

調味品行業未來發展的七個趨勢

調味品調味品

自2003年以來調味品行業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階段,近5年行業年增長率達20%左右,已連續十年實現年增長幅度超過10%以上。目前調味品行業總產量已超過1000萬噸,2007年,調味品和發酵製品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總產值914億元,同比增長27.9%,預示著調味品行業的品牌時代已經來臨。中國調味品市場經過幾輪的行業整合和國內、國際資本整合之後,已經從一個相對滯後的行業,大跨越地轉型為激烈的市場競爭行業。隨著消費的不斷升級,市場競爭的加劇,調味品表現出向高檔化發展的趨勢,中高檔調味品市場容量在進一步擴大,品牌產品的市場份額進一步提高。隨著國家對調味品行業的不斷規範,使得門檻逐步提高,加上國際化、專業化的併購重組相繼上演,調味品行業集中度將逐步提高,中小企業的優勝劣汰也將加速。傳統調味品生產企業紛紛投資進行技術改造,調味品產品的技術含量日益增強,產品質量進一步提高。外資對國內調味品市場的滲透力度加大,但由於我國調味品消費的區域性特色明顯,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國內名優品牌仍將占據主導地位。

一、行業洗牌太極化

日本最大的醬油生產企業龜甲萬,年產量占日本國內總產量的1/4,另外第二到第五名的企業又占1/4,市場集中程度非常高。反觀我國,醬油市場規模500萬噸,而最大的醬油類調味品生產企業海天只占全國產量的4%。又如“四大名醋”,主要是在各自的根據地呈主流消費。

這是因為受中國地域廣闊運輸成本高、區域消費口味差異性、企業傳統經營思路的影響,我國調味業目前仍主要以地方品牌居多,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雖然一些企業已逐步發展為區域性品牌,產品輻射到鄰近的省外市場,但真正意義上的全國性品牌並不多。

去年,海天斥資10億元在廣東建立醬油基地,通過擴大企業規模,使其總成本大大降低,並將市場占有率的目標鎖定為20%。但有業內人士認為,雖然海天靠產量居於第一的位置,但是,我國調味品行業區域混戰的局面,讓海天在短期內擴大市場占有率的如意算盤並不那么容易實現。目前,國內調味製造業主要集中在上海、廣東、山東、北京、山西、四川幾省、市,其中上海的市場份額達30%以上,從品牌結構來看,能在全國市場叫得響的品牌比例不到1%。“長期局部作戰、市場範圍不廣、品牌知名度弱”是調味品行業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

上海淘大食品有限公司銷售總監關志榮分析認為,隨著國際化、專業化的併購重組,調味品行業集中度將逐步提高,中小企業的優勝劣汰也將加速,但是由於區域性強勢品牌的長期存在,全國性品牌的擴張道路依然非常艱難。

二、品類經營專業化

調味品的高密度覆蓋性、品類的多元性、需求的差異性以及通路的複雜性,在快消品中也難逢對手。形態袖珍、市場廣袤、收益穩定、捲入度高、品類龐雜、渠道豐滿——這一切屬性的集聚,使得這個行業呈現出一種活著容易、長大困難、山頭林立、一盤散沙的態勢。

調味品行業的全國性品牌可謂鳳毛麟角,少之又少。醬油只有海天稱霸,雞精有太太樂稱雄,不起眼的調料品牌王守義十三香也在品類市場中占有絕對性的市場份額,而大部分調味品品牌還立足於區域市場的廝殺爭奪。如何在區域市場中出人頭地,如何走出家門實現市場的迅速擴張呢?這是許多調味品企業面臨的市場困惑。

目前的調味品業還處於粗放式行銷時代,低成本、低門檻、低附加值、消費周期長是調味品行業的顯著特點,這導致了企業不可能在成長期投入大量的廣告成本。調味品品牌之間的競爭還局限於價格、品類、渠道等單個行銷環節上,但從市場競爭發展趨勢看,整合品牌行銷是調味品競爭的必然階段。

小型調味品企業想穩固並立足本地區域市場,中型調味品企業想尋求更大的市場覆蓋面,大型調味品企業更存在傲視全國市場的野心,而要達成這樣的企業經營目標,靠的是什麼?品牌建設是必然的趨勢,整合品牌行銷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三、品項創新細分化

根據各種菜系或特色菜專門設計的調味品記者在沃爾瑪、好又多等超市看到,目前調味品的種類極其豐富,在超市都能占據一整排貨櫃,有醬油、醋、醬等,包括淘大、味事達、李錦記、海天、B.B等在內的各個品牌都對各自的產品進行了細分。如醬類就分為六七種,有排骨醬、餃子醬、叉燒醬、柱候醬、拌飯醬等等。據介紹,每種醬適合的食物都不同,如排骨醬適合燒烤食物,叉燒醬適合醃製食物,全候醬適合燜煮肉和蔬菜等等。

“現在醬油也可分成很多種,不再是以前的一瓶醬油可以配各種食物了。”味事達品牌相關人士說,現在魚、肉和海鮮等都配有不同的醬油,這些醬油能讓不同類的食品吃起來更鮮美。據介紹,醬油的細分主要是在原料和工藝上進行區分,比如蒸魚的醬油含有干貝汁,沾肉的醬油是由黑豆和黃豆製成等等。

四、產品研發高端化

調味品產品在重視口味的基礎上,更加重視營養健康,傳統的調味品以及複合調味料都將呈現出專業化發展趨勢,市場進一步細分強化功能型調味品(如鐵強化醬油),利用各種調味原料提取或深加工的調味品(如鮑汁醬油)紛紛上市。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各種新技術也被廣泛套用到調味品生產中,如生物酶解技術、固定化酵母技術、膜技術、萃取技術、微膠囊技術等,大大提升了調味品品質和各種生化技術指標。

五、渠道運營多樣化

調味品的銷售渠道可劃分為以家庭消費和餐飲消費兩個場所,其渠道大概或劃分如下:

1、大型零售終端:KA大賣場、倉儲式購物中心的食品銷售區。

2、連鎖超市:此類超市以食品及日用品為主,以分布在社區或商業區的B、C類店為主

3、乾鮮調料店:開設在農貿市場,它們是銷售調味品的重要渠道,還具備批發和零售雙重功能

4、社區便利店:即遍布家屬樓或社區裡的小型食雜店。部分店還提供送貨上門服務

5、餐飲店:是調味品的直接消費終端,是調味品的最重要消費渠道之一

從上可見調味品具備寬渠道消售特徵,而這些渠道在運營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每種渠道對品牌、品種、品質、配送、服務的要求也不一樣,同時覆蓋渠道所需要的帳期資金要求和營運成本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也為各類規模的調味品企業創造了生存空間。隨著專業化運營的要求,調味品專賣店也將快速湧現。

六、區域品牌全國化

調味品行業經過幾輪洗牌,格局基本清晰化,一些原本經營區域市場或本地市場的中小企業,無論是出於應對本地市場競爭環境的惡化,還是想突破地域限制,紛紛走上擴張道路。部分已經完成原始積累,具備品牌、技術、研發、資金、人才優勢的企業還劍指全國市場。但調味品除受地地方品牌林立形成競爭壁壘的限制外,尤其對於液體調味品還受限於價值低運輸成本高而造成價格競爭力不足的劣勢。調味品企業在區域擴張時,必須具擁有高附加值的產品和行銷技戰術能力,在擴張到一定規模時,還要布建符合其服務半徑和營業規模的生產基地。

七、企業整合航母化

目前國內調味品行業雲集了歐美、新加坡、日本等各方資本力量,企業間的併購已經白熱化。匯亞在中國的22年間投資了200多家公司,其中60餘家已經實現上市。去年,日本味之素株式會社在上海宣布出資18.45億港元完成了對法國達能集團旗下淘大食品集團的收購,這是繼年初日本味滋康入主“北京和田寬”並控股“龍門和田寬”和“虎王和田寬”之後,跨國巨頭在中國調味品市場的又一重要動作。除了上述跨國企業的兩次大併購外,近日北京王致和集團公司也宣布與廣西桂林腐乳廠合併重組成立王致和(桂林腐乳)有限公司,另有幾家國內外著名的大牌食品和調味品集團公司也正在緊鑼密鼓地策劃兼併重組事宜。

國內不缺乏中小型的調味品公司,但是大型的調味品企業不多,海天是比較大型的之一,它的市場份額也就是10%左右,按海天的擴張計畫到2010年將實現100億元銷售規模。所以,調味品行業的併購是有局限的,這個行業產值比較小、產品差異性大,企業做大規模需要的因素比其他行業多很多,這一點和日化行業是有很大差別的。

隨著新一輪國際化專業化的兼併重組啟幕,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中國調味品行業目前進入了一個大轉變、大調整和大分化時期。一方面是與國際接軌的專業化併購,另一方面是傳統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國際競爭的困惑與頑疾的暴露,調味品行業改善不足,以減少大發展道路上的阻礙因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