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念劉和珍君

記念劉和珍君

《記念劉和珍君》作者是魯迅,選自《華蓋集續編》。原文於1926年4月12日發表在《故事會》周刊第七十四期。劉和珍(1904一1926)女,江西省南昌人,先後就讀於南昌女子師範學校、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積極參加學生愛國運動,帶領同學們向封建勢力、反動軍閥宣戰,是北京學生運動的領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慘案”中遇害,年僅22歲。魯迅先生在參加了劉和珍的追悼會之後,親作《記念劉和珍君》一文。追憶這位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學生;痛悼“為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歌頌“雖隕身不恤”的“中國女子的勇毅”。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國近現代最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並且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是浙江紹興人(祖籍河南省正陽縣),原名周樟壽、字豫山。母親魯瑞、父親周伯宜。後改字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學時改名周樹人。魯迅(周樹人)是大哥 ,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風箏里的弟弟)。“魯迅”是他1918年為《新青年》寫稿時開始使用的筆名,從此成為世人最崇敬的筆名。魯迅是中國近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劉和珍
魯迅是周樹人發表《狂人日記》時開始用的筆名,因為影響日甚,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魯迅。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
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專集都被收錄在各類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被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蒐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
1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於上海。成千上萬的普通人自動地來為他送行,在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鈞儒手書)三個字。 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1957年版本,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八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國小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魯迅的作品充實了世界文學的寶庫,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魯迅曾因為母親的安排娶朱安為妻,但朱安其貌不揚,是封建社會的犧牲品,思想很陳舊,魯迅的家鄉紹興有一種風氣,看不起離婚的女人,魯迅心善,不想讓朱安淪落到如此地步,只好借出去工作為由,離開了朱安,後另娶了許廣平,生下了海嬰。朱安一生都沒有和魯迅圓過房,生不了孩子。魯迅死後,是朱安為他守靈,但朱安死後卻沒人為她守靈,朱安終其一生始終是不幸的。

寫作背景

文中寫到的“三·一·八”慘案是繼“五卅慘案”後,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對中國人民的又——次大屠殺,它的直接導火線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1926 年3月12日,為了幫助奉系軍閥張作霖消滅馮玉祥統帥的傾向革命的國民軍,日本海軍駛入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國民軍開炮還擊,日艦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發生後,3月16日,日本帝國主義糾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國,藉口國民軍違反《辛丑條約》,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種種無理要求,並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國軍隊,準備武力進攻。日本等帝國主義國家悍然侵犯中國主權的強盜行徑,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憤慨。3月17日,部分學校,團體代表到國務院請願,執政府衛隊竟用刺刀刺傷代表多人,廣大民眾更加憤怒。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前集會抗議,會後到執政府前請願。段祺瑞竟命令衛兵向請願民眾開槍,並用大刀鐵棍追打砍殺,打死打傷200餘人,製造了屠殺愛國人民的“三·一八”慘案。劉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3月18日下午。魯迅先生正在西三條寓所寫《無花的薔薇之二》。噩耗傳來他無比憤怒,在文末特地註明了時間,並把3月18日稱為“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3月25日,女師大師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劉和珍,楊德群烈士,魯迅親自參加了追悼活動。對烈士犧牲的悼念,對反動罪行的憤慨,對未來戰鬥的渴望,交織在魯迅心中。4月1日,他飽蘸著血淚,用慍怒而悲憤的筆調,寫下了《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 本文最初發表於《語絲》周刊1926年4月12日第4期,後由作者編人雜文集《華蓋集續編》之中。

劉和珍簡介

劉和珍(1904一1926)女,江西南昌人。
劉和珍出生於貧民,自小養成吃苦耐勞,好學上進的品德。1918年秋以優異成績考入南昌女子師範學校。時值五四運動前夕,她受到革命思潮影響,經常閱讀《新青年》等進步書刊,認識到新的女性,肩負著改造舊中國、舊制度的責任,積極投身於反帝、反封建的實踐之中。五四運動爆發以後,如不顧學校當局的阻撓,起而奔走呼號組織同學走上街頭講演,抵制日貨,開始了她的革命生涯。
當時,南昌女師校規森嚴,她與進步同學一起同南昌學生聯合會聯繫,成立了女師學生自治金,學校被迫取消了不合理的校規,而帶頭人之一的劉和珍,則受到了“記大過”處分。1921年,劉和珍繼續帶領同學們向封建勢力公開宣戰,在江西首倡女子剪髮。女師很快掀起剪髮高潮,三兩天內剪髮者不下百人,學校當局認為她"首倡剪髮,有傷風化”,被勒令退學。同年冬,劉和珍等人在南昌發起組織了進步團體“覺社”,並主編《時代文化》月刊和《女師周刊》。
1923年秋,劉和珍從江西來到北京,考入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範預科,後升人女師大英語系。學習期間,她經常到北京大學旁聽李大釗講授的《社會學》《女權運動史》等課程,回校後廣為傳播。她也是魯迅先生作品的忠實讀者。由於她思想進步,成績優異,善於團結同學,深受同學們的尊敬和信賴,被大家推選為女師大學生自治會主席。
女師大的校長楊蔭榆由於極力維護封建禮教而引起進步師生的不滿,於1924年11月爆發了驅楊運動,這就是我國婦女運動史上著名的女師大風潮。劉和珍作為女師大學生自治會主席,是這次風潮的主要組織者和參加者。她受同學們的委託起草驅楊宣言,撰文揭露反動文人陳西瀅的無恥抵賴,有理、有力、有節。在教育總長章士釗的唆使下,劉百昭竟然率領軍警闖進學校,僱傭女流氓打手百餘人毆傷學生,斷電、斷水、斷炊逼迫學生離校。8月10日,教育部頒發了停辦女師大的命令。
女師大“停辦”以後,在魯迅等著名教授的支持下,於西城宗帽胡同繼續開課,劉和珍等二十餘人,聯名呈文,向京師地方檢察廳公訴章士釗等人。北方革命運動不斷緊張,段祺瑞政府要員紛紛逃離北京,章士釗也逃往天津,經過艱苦鬥爭,女師大仍回師駙馬大街舊址復校,學生們整隊從宗帽胡同回校,於12月11日正式開課,在劉和珍主持下,三百餘人召開大會慶祝鬥爭的勝利。
1926年3月12日,日本軍艦駛人我大沽口挑釁,繼而糾集列強各國向中國政府發出最後通牒,進行無理要挾。北京各界無比憤慨,劉和珍說:“外抗強權,內除國賊,非有槍不可”;“軍閥不倒,教育事業就搞不好,打倒軍閥後,我再當教師不遲。”
3月18日上午8時許,林語堂教授接到劉和珍的電話,以學生自治會的名義請準停課一日。這天,劉和珍正患病,時時嘔吐,她不顧病痛,進行動員和組織工作。她把標語小旗分發給同學們,發表了簡短而激昂的演說,然後高擎校旗,帶隊出發。女師大的同學來到,國民大會尚未召開,主席台上懸掛著前一日請願被刺傷代表的血衣。會後,正午12時,兩千多民眾開始示威遊行,劉和珍擔任女師大隊伍的指揮。
鐵獅子胡同段祺瑞執政府門前的衛隊荷槍實彈,如臨大敵,幾個士兵對手擎校旗的劉和珍指指點點。把罪惡的槍口瞄準了劉和珍。槍聲響了,一場預謀的大屠殺開始了。頃刻間,劉和珍身中數彈,臥於血泊之中。同去的張靜淑、楊德群急撲過去救助,她說:“你們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依然是那樣溫和地關切著同學。一排槍彈射過來,張靜淑、楊德群倒在她的身邊。兇殘的士兵衝過來,復用木棒猛擊劉和珍……
劉和珍烈士犧牲時年僅22歲。
魯迅先生在參加了劉和珍的追悼會之後,親作《記念劉和珍君》一文。追憶這位“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學生;痛悼“為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歌頌“雖隕身不恤”的“中國女子的勇毅”。劉和珍烈士是中華民族的好女兒,是北京師範大學人的驕傲!

原文欣賞

中華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為十八日在段祺瑞執政府前遇害的劉和珍楊德群兩君開追悼會的那一天,我獨在禮堂外徘徊,遇見程君,前來問我道,“先生可曾為劉和珍寫了一點什麼沒有?”我說“沒有”。她就正告我,“先生還是寫一點罷;劉和珍生前就很愛看先生的文章。”
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編輯的期刊,大概是因為往往有始無終之故罷,銷行一向就甚為寥落,然而在這樣的生活艱難中,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雖然於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卻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夠相信真有所謂“在天之靈”,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現在,卻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我只覺得所住的並非人間。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圍,使我難於呼吸視聽,那裡還能有什麼言語?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後的。而此後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尤使我覺得悲哀。我已經出離憤怒了。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於非人間,使它們快意於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後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於逝者的靈前。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人暫得偷生,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
我們還在這樣的世上活著;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離三月十八日也已有兩星期,忘卻的救主快要降臨了罷,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在四十餘被害的青年之中,劉和珍君是我的學生。學生雲者,我向來這樣想,這樣說,現在卻覺得有些躊躇了,我應該對她奉獻我的悲哀與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現在的我”的學生,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為我所見,是在去年夏初楊蔭榆女士做女子師範大學校長,開除校中六個學生自治會職員的時候。其中的一個就是她;但是我不認識。直到後來,也許已經是劉百昭率領男女武將,強拖出校之後了,才有人指著一個學生告訴我,說:這就是劉和珍。其時我才能將姓名和實體聯合起來,心中卻暗自詫異。我平素想,能夠不為勢利所屈,反抗一廣有羽翼的校長的學生,無論如何,總該是有些桀驁鋒利的,但她卻常常微笑著,態度很溫和。待到偏安於宗帽胡同,賃屋授課之後,她才始來聽我的講義,於是見面的回數就較多了,也還是始終微笑著,態度很溫和。待到學校恢復舊觀,往日的教職員以為責任已盡,準備陸續引退的時候,我才見她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於泣下。此後似乎就不相見。總之,在我的記憶上,那一次就是永別了。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民眾向執政府請願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說衛隊居然開槍,死傷至數百人,而劉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對於這些傳說,竟至於頗為懷疑。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下劣兇殘到這地步。況且始終微笑著的和藹的劉和珍君,更何至於無端在府門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證明是事實了,作證的便是她自己的屍骸。還有一具,是楊德群君的。而且又證明著這不但是殺害,簡直是虐殺,因為身體上還有棍棒的傷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說她們是“暴徒”!
但接著就有流言,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但是,我還有要說的話。
我沒有親見;聽說她,劉和珍君,那時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請願而已,稍有人心者,誰也不會料到有這樣的羅網。但竟在執政府前中彈了,從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創傷,只是沒有便死。同去的張靜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彈,其一是手槍,立仆;同去的楊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擊,彈從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還能坐起來,一個兵在她頭部及胸部猛擊兩棍,於是死掉了。
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劉和珍君確是死掉了,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屍骸為證;沉勇而友愛的楊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屍骸為證;只有一樣沉勇而友愛的張靜淑君還在醫院裡呻吟。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於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
但是中外的殺人者卻居然昂起頭來,不知道個個臉上有著血污……

時間永是流駛,街市依舊太平,有限的幾個生命,在中國是不算什麼的,至多,不過供無惡意的閒人以飯後的談資,或者給有惡意的閒人作“流言”的種子。至於此外的深的意義,我總覺得很寥寥,因為這實在不過是徒手的請願。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願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當然不覺要擴大。至少,也當浸漬了親族;師友,愛人的心,縱使時光流駛,洗成緋紅,也會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藹的舊影。陶潛說過,“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倘能如此,這也就夠了。

我已經說過: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於我的意外。一是當局者竟會這樣地兇殘,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國的女性臨難竟能如是之從容。
我目睹中國女子的辦事,是始於去年的,雖然是少數,但看那幹練堅決,百折不回的氣概,曾經屢次為之感嘆。至於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秘計,壓抑至數千年,而終於沒有消亡的明證了。倘要尋求這一次死傷者對於將來的意義,意義就在此罷。
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紀念劉和珍君!
四月一日
發表於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故事會》周刊第七十四期

文章疏導

1思想內容
這篇課文的中心內容,主要是評述“三一八”慘案
讀這篇課文,只要分析一下描述的幾個方面,概括一下魯迅對每一方面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就不難把握全文內容了。作者對反動勢力、愛國青年和處於中間狀態的所謂“庸人”,分析得非常透徹。反動勢力包括段祺瑞執政府(或稱“當局者”)和“幾個所謂學者文人”(或稱“有惡意的閒人”“流言家”),當然也包括“懲創學生”的“八國聯軍”,還有“中外的殺人者”,但本文鋒芒所向主要是段政府和流言家。對愛國青年,魯迅突出地描寫了劉和珍,還提到楊德群、張靜淑和“四十餘被害的青年”,再擴大一些是數百死傷者,再擴大一些是請願的民眾。處於中間狀態的“庸人”,魯迅又稱他們是“無惡意的閒人”。
作者的立場、觀點和態度是非常鮮明的。他憤怒地控訴段政府殺害愛國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無恥的流言,無比沉痛地悼念劉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獻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誡愛國青年要注意鬥爭方式,另一方面頌揚“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的勇毅,激勵人們“更奮然而前行”。
“奮然而前行”的方向、目標是哪裡?作者在本文中沒有直述,可以從作者對黑暗社會的批判、控訴中領悟得到。“我只覺得所住的並非人間”,這世界是“似人非人的世界”,作者痛心疾首地說“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他痛心於我們民族的“衰亡”,痛心於衰亡民族的默無聲息,渴望“爆發”,呼喚“爆發”,用“血戰”來消滅黑暗勢力,開闢一個新的世界,這是一個理想的新世界,在這世界裡沒有暴力,沒有侵略,沒有紛爭和流言蜚語,人們都合理地生活,幸福地做人,安心地勞動和讀書。2總體思路
全文七個部分,作者已經標明。七個部分都是有機聯繫的整體。第一、二部分說明為劉和珍寫一點東西的緣由,第三、四部分是“記念”的主體,第六、七部分探究這一次請願運動對於將來的意義。這是文章的結構框架,透過這結構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內在思路:文章起點是寫作本文的緣起,即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然後記述劉和珍生平事跡和遇難經過;在敘事的基礎上再深入一步,總結“三一八”慘案的教訓,指出這一慘案對於將來的意義。下面詳述之。
(1)關於文章緣起(課文第一、二部分)。分兩步,先說“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以紀念死難者;再說為使庸人不忘卻,要人們牢記這筆血債。
理清這兩部分思路,可以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深刻。為什麼當時的中華民族淪為“衰亡民族”,為什麼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然能夠維持?魯迅深知其原因在於中國庸人太多,他們的良知並未泯滅,慘案也曾使他們感到悲哀,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其實不過是兩星期,一切就淡漠了。拯救中國首先要改變庸人大眾的麻木的靈魂,魯迅認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療救愚弱的國民的靈魂,喚起民眾。
從寫作的緣起出發是常見的思路,為什麼關於寫作緣起說了那么多的話,也就是為什麼思路在第一、二部分老圍繞這一點展開?可以看出,作者借寫作緣起這個話題,把發生慘案兩周來各方面的動態都概括進去了。愛國力量方面,學校舉行追悼會,程君深情地懷念著劉和珍,可見正義力量並沒有屈服於段政府的淫威,他們照樣悼念被誣為“暴徒”的遇難者;反動勢力方面,提到了“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對中間狀態的市民,則勾畫了他們淡漠的情狀,此事在他們心中僅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句,就是對當時政治形勢的概括。再則,魯迅把兩周來自己感情的歷程也坦陳在讀者面前,這種感情就是大悲,大哀,大憤,大怒,為全文營造了濃郁的抒情氛圍。
(2)關於烈士事跡(課文第三、四、五部分)。先依時間順序,從平時到遇害。遇害又分兩步,從事件概況到遇害細節。
進一步探究第三、四、五部分之間的聯繫,理解就能更深入一步。
第三部分寫劉和珍,寫她的正義感、責任感和反抗精神,這樣一個熱血青年“欣然前往”請願,是很自然的。所謂“受人利用”就不值一駁,使人對流言家的下劣感到可卑、可惡。作者寫劉和珍,反覆寫她“始終微笑著,態度很溫和”,其意蘊是說,世上哪有這樣的“暴徒”?第五部分再詳述劉和珍的遇害經過,鐵證如山,證明真正濫施暴虐的是段祺瑞執政府。
(3)關於請願事件的意義(課文第六、七部分)。談到請願的意義,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讚揚,而魯迅思想深刻之處,就在於不一味肯定,而是總結教訓,提醒青年們改進鬥爭方式。
我們能體會到,魯迅當年在民眾鬥爭面前,確實是一位導師。他既不單純地肯定和頌揚,也不過多地否定,把慘案當做無謂的犧牲而大潑冷水。他從“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規律和舊中國沒有合法鬥爭權利的現實出發,冷靜地總結血的教訓,告誡鬥爭者改變鬥爭方式。思路從否定的一面又轉向肯定的一面,篇末便不致於陷入消沉,可以鼓舞人們前仆後繼奮然前行,收束在高昂的吶喊聲中。
魯迅探究這次事件對於將來的意義,概括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這跟第三、五部分的思路也是相聯繫的。魯迅對於中國女性的認識,隨著婦女的解放,不斷為事實所證明。
紀念劉和珍君》應為《記念劉和珍君》,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上的這課課名是記念而非紀念

問題探究

作者為什麼以紀念劉和珍作為寫作切入點,來紀念“三一八”慘案?

劉和珍作為一個品行良好的學生,具有正義感和責任感,作者反覆寫她的“微笑”“和藹”,側面寫明請願民眾的身份、形象,讓人了解這是一批怎樣可愛的青年。段政府殺害的就是這樣一批可愛的青年,流言家誣衊的就是這樣一批可愛的青年,其兇殘、下劣便不言而喻,什麼“暴徒”,什麼“受人利用”,無恥讕言都不攻自破。寫劉和珍遇難,用了一系列鏡頭,槍彈的攢射、棍的揮舞,歷歷在目;在槍林彈雨中互相救助的情景也歷歷在目。這樣的特寫鏡頭遠比全景式的描寫更為細緻,能使人想見這場發生在段政府門前的慘案的全景。寫劉和珍,寫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的追悼會,寫程君的話,又真切地反映了慘案之後正義的人們怎樣深切地悼念死難者。

怎樣理解“真的猛士”?

魯迅寫作此文時已經“出離憤怒”了,那么“出離憤怒”之後怎樣呢?做真的猛士。“猛士”性格正是魯迅對自己提出的要求。魯迅在這篇文章里,也確實以猛士的姿態出現,“敢於直面”,“敢於正視”。本來說“猛士”足已表達作者的意思,再加上“真的”來修飾,起強調作用。“真的猛士”,又是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鏡子。魯迅是要人們不做庸人,而做真的猛士。真的猛士站起來,“將更奮然而前行”,中國才有得救的希望。他們當然要承受超乎尋常的哀痛,但是為改變慘澹的人生,為創造幸福的人生,他們本身也是幸福者。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這話如何理解

“緣由”就是反動統治者不但極其兇殘地用武力屠殺人民,而且還用文的一手,進行嚴酷的思想統治。從揭露段政府的罪行看,從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段政府雙手沾滿鮮血,居然昂起頭來,反誣被害者為“暴徒”,製造殺人的理由,走狗文人跟著陰險地“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反革命的兩手表現得無以復加。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反動統治者慣用的手法。屠刀加鉗口術,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無聲息,衰弱不振。

“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於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這話如何理解?

第五部分第2段記述劉和珍遇難情形,寫三個女子臨難從容,互相救助,同時揭露執政府的屠殺兇殘暴虐。這是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下一段(第3段)接著從這兩個方面展開:第一句寫三個女子一面,先說傷亡情況,著重就互相救助讚揚楊德群、張靜淑的沉勇友愛。思路繼續在三個女子一面展開:“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於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這個“偉大”當然指三個女子偉大。“從容地轉輾”是對上段內容的一個方面的概括,概括的是她們互相救助的情況。如此沉勇如此友愛,其精神之偉大確實令人驚心動魄。

思路遠接上一段所說的執政府的兇殘,近接上一句中“槍彈的攢射”,給段政府以辛辣的嘲諷。“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是接著上文來的,指的是屠戮劉和珍她們,“婦嬰”這裡專指女子,再則她們畢竟年輕,在長者眼裡還是娃娃。“八國聯軍”並非指1900年鎮壓義和團的八國聯軍,思路至此不會突然冒出1900年的八國聯軍。1926年,日本糾合各國軍隊恰好也是八國,所以魯迅也稱之為八國聯軍。段政府屠戮婦嬰,背後就是八國聯軍,所以懲創學生也可以說是八國聯軍懲創學生。屠戮婦嬰與懲創學生也不是兩回事,而是互文,同指製造“三一八”慘案。是指中國軍閥與八國聯軍相勾結,幕前幕後屠戮婦嬰懲創學生。這裡是善與惡的兩極,在三個女子從容沉勇友愛的偉大精神反襯下,中外殺人者顯得更加卑劣兇殘。什麼“偉績”“武功”是他們自己的誇耀,魯迅用這兩個詞,當然是反語

理解正確才能與下文連貫,不然就不連貫。如果把八國聯軍誤解為1900年的八國聯軍,那么事過26年,怎么“居然昂起頭來”呢?

後續

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一文中聲討的北洋政府,在三一八慘案發生後,政府長官段祺瑞得知後向遇難學生下跪,並為此終生不肉食。晚年家人勸他開葷以增強體質,被其拒絕:“人可死,葷不可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