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褶菌

裂褶菌

雞毛菌是食藥兼用的珍稀菇菌,有清肝明目,滋補強身的功效。

基本信息

簡介

雞毛菌:

學名Schizphylhls commne Fr.

別名:白參(雲南)、樹花(陝西)、白花、雞毛菌(北方)。

可食用,雞毛菌是食藥兼用的珍稀菇菌,有清肝明目,滋補強身的功效,據云南省農科院測試中心對人工栽培的雞毛菌分析,雞毛菌中人體必需的8種胺基酸總含量達17.04%,並富含鋅、鐵、鉀、鈣、磷、硒、鍺,而且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據《藥用真菌》等籍記載,此菌“性平,味甘,氣味 (根)苦、微寒、無毒。對小兒盜汗、婦科疾病、神經衰弱、頭昏耳鳴等症療效明顯。此菌含多糖,對動物腫瘤有抑制作用,對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癌的抑制率為70%。對大白鼠吉田瘤和小白鼠肉瘤37的抑制率為70-100%,我國雲南民間常把此菌與雞蛋燉熟服用對治療白帶有效。雲南產雞毛菌氣香味鮮,稱之為“白參”,有滋補強身作用。目前市場雞毛菌每千克乾品價格240元,出口東南亞國家及港、澳市場,頗受歡迎。

雞毛菌是段木栽培香菇、木耳或毛木耳或銀耳時的“雜菌”,其繁殖生長快,數量多,影響比較大,還可使木質部產生白色腐朽~。

該菌含有較強活性的纖維素酶,並能產生蘋果酸,菌絲深層發酵時可產生大量有機酸,還可產生促生素吲哚乙酸。本菌在食品工業、醫藥衛生、生物化學等方面套用廣泛。

生物特徵

雞毛菌包括菌絲體和子實體兩部分組成,成熟後產生孢子。

雞毛菌子實體小型。菌蓋直徑0.6-4.2cm,白色至灰白色,上有絨毛或粗毛,扇形或腎形,具多數裂瓣,菌肉薄,白色,菌褶窄,從基部輻射而出,白色或灰白色,有時淡紫色,沿邊緣縱裂而反卷,柄短或無。

雞毛菌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在我國分布於我國河北、山西、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江蘇、內蒙古、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甘肅、西藏、四川、貴州、去南等地區。

雞毛菌多在春至秋季節生長。屬於木腐生菌,野生於闊葉樹及針葉樹的枯枝倒木上,有的也發生在枯死的禾本科植物、竹類或野草上。其生長發育對環境的要求如下:

生物特性

1、 營養

雞毛菌分解木材的能力較弱,碳、氮源是其重要的能量。適宜的碳源為葡萄糖,氮源為玉米粉、麥麩。人工栽培可利用棉籽殼、玉米芯、甘蔗渣、廢棉等富含纖維素的各種農作物秸稈及木屑等作為培養料;還需添加適量麥麩或米糠等輔料以及微量礦物質元素。

2、溫度

該菌屬於中溫型菌類,自然生長多在春、秋季節。人工馴化栽培表明,菌絲生長溫度範圍較寬,8~32℃均可,但以23~26℃最適;子實體分化和發育以18~22℃最適,低於18℃成熟期延長。

3、濕度

雞毛菌耐乾旱。培養基含水量不超過60%。子實體乾濕伸縮性大,有水分時細胞膨大

,乾燥時收縮,一旦吸足水分後又繼續伸展。長菇階段空間相對濕度應掌握在85%~90%。

4、氧氣

屬於好氧性真菌,子實體生長過程釋放出一股腐臭味的二氧化碳氣體,栽培房棚要求空氣新鮮。

5、光照

菌絲生長不需光照,原基分化子實體時,需要300~500Lx光照強度。子實體有明顯的趨光性,光線過強會使菇體顏色變褐、品質差。

6、酸鹼度

該菌含纖維素酶,並能產生蘋果酸(1-malicacid.C2H2O2)。人工栽培的基質pH4.5~5.6最適。

栽培技術

雞毛菌人工馴化栽培成功,始於2005年江西撫州金山食用菌專業合作社,並於2009年商品化栽培成功,獲得了理想效果。目前雞毛菌栽培方式是以塑膠袋裝入培養料作為載體,在室內外房棚搭建多層架床,春秋兩季連續生產4-6批,形成多層次立體栽培;朝陽全禾採用室外地栽,接近地栽黑木耳技術管理。其套用技術如下:

1、房棚要求:野外栽培生態環境較適應。菇棚高2.5米,每棚250~300平方米均可,竹木作骨架。棚頂蓋黑色薄膜加草簾,四周茅草或草簾圍護;棚內搭擺袋架,架寬90~100厘米,分設架床8層,層距25厘米;地面整平夯實,鋪上細沙。每個架床用塑膠薄膜覆蓋成保濕棚。保濕好的專用菇棚不必蓋膜。在民家庭院只要有對流門窗的房間,亦可用於栽培。

2、栽培季節:該菌生產周期較短,在適宜的條件下從接種到採收僅需16~20天。最佳栽培季節為秋栽9~10月,春栽3~5月,每年安排生產4~6批。

3、培養基配製:適用的培養基配方有以下2組:(1)棉籽殼58% 玉米芯或甘蔗渣20%、麥麩18%、玉米粉2%、石膏粉1%、鈣鎂磷肥1%;(2)棉籽殼50%、雜木屑28%、玉米粉2%、麥麩18%、石膏粉1%、碳酸鈣1%。以上配方料與水比為1:1.1~1.2,含水量60%,PH自然。栽培袋規格:立式栽培的採用短袋15×26厘米,每袋裝乾料300克;長袋12×55厘米,每袋裝乾料500克。裝袋、滅菌按常規操作。

4、消毒接種:料袋滅菌後需冷卻至28℃以下時方可進行接種。為防止“病從口入”嚴格進行無菌操作。接種時,長袋的打6個接種穴,接入菌種後膠布封口。短袋的拔出袋口棉塞,接入菌種後棉塞復原。

5、室內養菌:接種後的菌袋,擺放於培養室層架上或平地壘疊養菌。發菌培養環境要求適溫、乾燥、避光、通風。溫度掌握23~26℃為好,不低於18℃,也不可超過32℃;空間相對濕度70%以下,注意防潮濕;門窗遮陽,後期給散射光;每天通風2次,更新空氣。室內養菌一般7天左右袋壁上菌絲濃白密集,手指按壓袋面有凹陷出現時,即可離室進棚。

6、出菇管理:菌袋進棚上架擺袋催蕾時,區別不同袋形操作:短袋的拔去袋口棉塞,拉直袋膜出菇;也可採取袋壁四周每隔8厘米,用刀片劃1-2厘米的長菇口,然後將菌袋豎立擺放多口出菇。長袋的進棚後,橫排於架層上適應環境2天后,把穴口上的膠布撕掉,穴口向上長菇。然後在空間噴霧狀水,空氣相對濕度80%,並覆蓋架層罩膜保濕。每天噴水時,注意揭膜通風。菌袋開口後原基形成一般需要4~6天。當菇蕾稍有分化時揭去蓋膜。隨著子實體發育需要,每天早、中、晚向空間噴霧狀水1次,不宜直噴菇體上,空氣相對

濕度保持85~90%;溫度控制不低18℃,不超過25℃;並給300~500勒克斯散射光線,促進子實體正常發育。

7、採收加工:雞毛菌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從接種至採收16~20天,當子實體葉片平展時即可採收。採收前停止噴水,避免脆斷損壞朵形。一般第一潮菇收後停止噴水2天,生息養菌,然後照常管理;7天后又產出第2潮菇。管理得當一般可長2-3潮菇,生物轉化率40~50%。長袋的單產200~250克,短袋的單產100-150克。鮮品用塑膠泡膜盒和保鮮膜包裝送往超市,在4-5℃低溫下貨架期12~14天;加工乾制時,可用機械脫水烘乾,鮮乾品比例為4:1,乾品用雙層塑膠袋密封包裝防潮。

真菌盤點(四)

真菌門(Eumycota;Mycobionta)真菌界的一門。通常所稱的真菌即指該門菌。營養體大多為分枝繁茂的發達菌絲體,少數菌絲體不發達,一些低等種類為單細胞,真菌的菌絲有三種:氣生菌絲、營養菌絲、直立菌絲。它主要依靠營養菌絲來吸收營養物質。本任務主要盤點真菌門中得種類。

盤點質控菌株(一)

要搞好臨床微生物學檢驗質控,必須保存有一批標準菌株,作為對儀器、培養基、染色液、試劑和診斷血清的質控菌株,也可作為從事細菌檢驗的工作人員熟悉某些菌株的教具。
蜜環菌
羊肚菌
和厚朴酚
火木層孔菌
黑脈羊肚菌
鼠李糖乳桿菌
地衣芽孢桿菌
亮菌
煙色煙管菌
籬邊粘褶菌
灰色鏈黴菌
玫瑰變紅鏈黴菌
耳匙菌
硫色絢孔菌
毛栓菌
密粘褶菌
醋化醋桿菌
牛鏈球菌
青紫鏈黴菌淺色變種
蓮座革菌
多毛栓菌
粗毛革孔菌
大孔多孔菌
毛柄金錢菌
貝葉多孔菌
高羊肚菌
裂褶菌
橄欖綠鏈黴菌
蠟狀芽孢桿菌
紫變紅鏈黴菌
鐵鏽灰鏈黴菌
灰紅鏈黴菌
玫瑰燼灰鏈黴菌
黑微紫鏈黴菌
孔雀石褐鏈黴菌
直絲孔雀石綠鏈黴菌
似天藍鏈黴菌
青紫鏈黴菌
不吸水鏈黴菌
刺孢吸水鏈黴菌昆明變種
加州鏈黴菌
赭黃菌核鏈黴菌
普恩鏈霉
淡紫灰鏈黴菌褐色變種
龍勝鏈黴菌
毛紫褐鏈黴菌
紫色變異鏈黴菌
圈卷產色鏈黴菌淡色變
產色鏈黴菌無錫變種
淺天藍鏈黴菌
禾粟鏈黴菌
灰色鏈黴菌銹色變種
吸水鏈黴菌
丁香鏈黴菌
諾爾斯氏鏈黴菌
玫瑰淺紫鏈黴菌
螺鏇黴素鏈黴菌
綠色產色鏈黴菌
刺孢吸水鏈黴菌北京變種
巴西諾卡氏菌
比基尼鏈黴菌
弗氏鏈黴菌
地窖粉孢革菌
瘡茄病鏈黴菌
蘋果層孔菌
委內瑞拉鏈黴菌
維吉尼亞鏈黴菌
灰管層孔菌
白腐菌
薰衣草鏈黴菌蠶膿亞種
華美鏈黴菌
發光假蜜環菌
檸檬灰鏈黴菌
變色栓菌
產二素鏈黴菌
紫色團孢鏈黴菌
粗柄羊肚菌
紫斑鏈黴菌
紫色鏈黴菌琥珀變種
紫色直絲鏈黴菌
羊肚菌屬
灰檸檬色鏈黴菌
燼灰鏈黴菌
燼灰天藍鏈黴菌
藤黃淺藤黃鏈黴菌
棘孢小單孢菌絳紅變種
細黃鏈黴菌乳糖變種
托木爾水螺菌
膠韌革菌
灰產色鏈黴菌
雙重輪絲鏈黴菌
乳酸乳球菌乳脂亞種
千葉鏈黴菌
嗜熱棒桿菌
脫石蠟棒桿菌
球形芽孢桿菌
藤黃節桿菌
肺炎克雷柏氏菌肺炎亞種
斯氏普羅威登斯菌
淺黃鏈黴菌直絲變種
灰略紅鏈黴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