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誠派運動

虔誠派運動(Bhakti Movement) ,指印度教受伊斯蘭教影響在其內部產生的一種宗教思想運動。虔誠派運動約於11世紀始自印度南部,該派以印度教《薄伽梵歌》等聖典為基礎,強調仁愛、虔誠,故名。

虔誠派運動

正文

11~17世紀印度教改革運動。因宣傳改革的思想家主張通過對神的絕對虔誠和無限崇信而獲解脫,故稱"虔誠派"。此派的宗教理論最初起源於南印度。在11世紀以前泰米爾出現了兩個由民間詩人或僧侶組成的團體:一個是信奉濕婆的那衍納爾;另一個是信奉毗濕奴的阿耳伐爾。這兩個團體中的行誦詩人大力鼓吹通過對神的信愛可以在現世或來生中獲得解脫。11世紀,南印度思想家羅摩奴闍將這種學說系統化,並把它傳入北印度。14世紀,羅摩難陀繼承羅摩奴闍的學說,用印地語在北印度各地廣泛傳播。虔誠派著名領袖有尼跋迦摩陀婆伐拉巴伽比爾查伊塔尼亞達度蘇達拉·達斯杜爾西·達斯杜加羅摩等。他們用各種方言和民間俗語翻譯了大量的梵文古典著作,寫出眾多的通俗詩歌和祈禱文式的故事集,例如杜爾西達斯用印地語寫作了《羅摩功行錄》,被稱為"北印度的聖節"。虔誠派的思想在下層民眾中間廣為流傳。
印度教虔誠派運動是在伊斯蘭教的影響和衝擊下出現的一場宗教改革運動。流派很多,學說各有差異。總的說來,虔誠派思想家反對印度教的眾神說,主張崇拜唯一的至高之神。在哲學上曾提出吠檀多有限不二論、二元論、二不二論、清淨不二論(見吠檀多派)等。他們一般反對印度教的種姓歧視制度,宣傳人無論社會地位高低在神面前一律平等,人的才能和品德要比教籍和種姓更為重要;批判印度教的祭司制度和繁瑣的祭祀儀式,宣揚只要對神絕對忠誠和崇信,不進行祭祀儀式也可獲得解脫。他們還反對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相對立,號召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在兄弟情誼中團結起來。
虔誠派運動實質上是以宗教改革形式出現的一場反對封建專制、要求社會平等的民眾運動。其思想代表了中世紀印度廣大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利益和要求,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是虔誠派思想家並不號召人們以積極的鬥爭方式反對現存的制度,而主張以虔誠信仰和道德修身的消極方式來改造社會,因而又帶有鮮明的歷史局限性。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