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克教

錫克教

錫克教(Sikhism),是15世紀產生於印度的一個教派,尊崇十位上師並以上師們傳授的《阿底格蘭特》為經典,《阿底格蘭特》象徵第十一位上師;以公平正義、扶貧濟弱和宗教自由為基本教義。錫克教神寺每天給窮人提供免費餐飲。“錫克”一詞,來源於梵文,意思是“學生”、“弟子”、“信徒”。錫克教徒被稱為錫克人,長發、梳子、鋼箍、匕首、短褲是錫克教徒的五大信仰標識。聖城是阿姆利則,朝聖地是被稱為“神之所在”的阿姆利則金寺。

基本信息

概述

錫克教教徒錫克教教徒(查看更多圖片)
錫克教(旁遮普語:ਸਿੱਖੀsikkhī/ˈsɪkːʰiː/;英語:Sikhism)是誕生並流行於印度部份地區的宗教,於15世紀末由納那格創立,原屬印度教的一支,由於印度教虔誠派運動的開展,後來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宗教。錫克教徒非常尊重本教的首領和祖師,尊稱為“古魯”。從第一師尊納那格(1469~1539)算起,到高溫德·辛哈(1666~1708)為止,先後共有十位師尊。此後,雖然還有其他人繼任領導,但都不再稱為師尊。按照規定,凡承認錫克教義、十位師尊和錫克教的著名經典《戈蘭特·薩哈布》者,皆可成為錫克教徒。

從第六代師尊開始到第十代師尊,錫克教為了對抗莫臥爾王朝的壓迫,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帶有軍事化色彩的組織。此後在英國統治印度時期,錫克教徒曾占軍隊人數的四分之一。

錫克教提倡平等、友愛,強調實幹,既反對印度教森嚴的種姓制度,也不贊成伊斯蘭教排斥異教的種種做法,也反對宗教的偶像崇拜和歧視婦女。該教的創始者納那格曾公開宣稱:“我的宗教既不是印度教,也不是伊斯蘭教。”它是一種試圖把印度教和伊斯蘭教融為一體的新宗教。

信錫克教的男人都留長髮,加發梳,用長布包頭,穿短褲至膝,佩劍。教徒舉行劍的洗禮後,姓名前多冠名為“Singh”(中文音譯“辛格”,粵音“星”,意為獅子)。一些中國廣東人俗稱他們包頭星;上海人稱為“紅頭阿三”。

歷史

聖地-阿姆利則金廟聖地-阿姆利則金廟
錫克教是15世紀在印度教的虔信派毗濕奴城派和伊斯蘭教蘇菲派的共同基礎上產生。1469年由第一代祖師納那格(Nanak)創始。聖地在阿姆利則市,此地有錫克教最大寺廟——大金廟。“錫克”在梵文的原意是“門徒”,因該教教徒自稱祖師的門徒。

在莫臥兒帝國統治時期,教徒多次掀起發對專制主和莫臥兒國家的鬥爭。在英國統治時期,曾多次展開反英鬥爭。

1947年印巴分治後,印度信仰該教的錫克人掀起了伽里斯坦運動(Khalistan)。早期實行祖師制,在第十代祖師後被廢除。十八世紀初分成易行派和獅子派。

教義

錫克教教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神論

嚴格信仰一神論,認為神是唯一的、是全知全能的,是宇宙萬物的締造者,是公證而仁慈的。

平等

主張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反對種姓分離與歧視婦女。

業報輪迴說

信仰業報輪迴說,人要靠神的惠顧和祖師的指導才能得以解脫。

尊崇祖師

尊崇祖師,將其奉為神的使者,並信奉祖師的預言,祖師享有無上的權力,其傳承是由前任指定自己的繼承者。

反對祭祀

反對祭祀制度與偶像崇拜,主張簡化禮儀,朝拜聖地,積極入世。

五戒

不偷盜、不姦淫、不抽菸、不吸毒、不叛教。

分布

據統計,截至2012年,錫克教在全球擁有大約2700萬追隨者,85%以上居住在印度的旁遮普邦,剩下的則主要居住在哈里亞納邦德里,另外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美國(約有50萬教徒)、英國及加拿大等國及香港也有錫克教徒。

宗教特色

一名錫克教信徒在印度阿姆一名錫克教信徒在印度阿姆
錫克教第十代師尊要求成年的錫克男子必須做5件事,即:

蓄長發

蓄長發、長須表示睿智、博學和大膽、勇猛,是錫克教成年男教徒最重要的標誌。

加發梳

加發梳是為了保持頭髮的整潔,也可以促進心靈修煉。

戴鋼手鐲

戴鋼手鐲象徵錫克教兄弟永遠團結。

佩短劍

佩短劍表示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堅強信念。

穿短衣褲

穿短衣褲是為了區別於印度教教徒穿著的長衫。

祖師崇拜

世上最長最重頭巾 世上最長最重頭巾
錫克教奉行祖師崇拜制,祖師共十代。

第一代祖師納那格是錫克教創始人,生於拉合爾附近的塔爾萬提村(今那納克村),屬剎帝利種姓,早年曾從事商業並在拉哈爾政府當過小官吏。他創立了錫克教後,為了宣揚其信仰曾週遊印度各地,還到過伊斯蘭教聖地麥加巴格達朝拜。晚年定居旁遮普邦的卡泰普爾,從事宗教宣傳。

第二代祖師安格德創造了旁遮普語的古魯穆奇字母,著有那納克的傳記。

第三代祖師阿馬爾·達斯為了加強對教徒的管理和傳教活動,把教徒分歸22個教區,教區設教區長。教區長收受教徒納貢,莫臥兒帝國分封給教徒的領地,也為教區所占。因而導師的特權逐漸擴大,而成為宗教封建主。

第四代祖師羅姆·達斯反對歧視婦女,為教徒的婚禮創作了婚歌,並沿襲至今。

羅姆·達斯在世時指定其幼子阿爾瓊為繼承人,是為第五代祖師。此後,祖師遂成世襲制。阿爾瓊把錫克教教區組織改為行政機構,並開始向教徒徵收租稅。這一時期,還在阿木利則建立了金寺,作為行政管理中心,並成為該教的著名聖地。

第六代祖師哈爾·戈賓德將該教發展成為武裝的宗教組織。他採用真理國王的封號,腰佩雙劍,象徵宗教和世俗的雙重權力。

此後經歷七祖哈爾·拉伊、八祖哈爾·克里香、九祖得格·巴哈都爾,至十祖戈賓德·辛格時,教徒中占多數的已是農民民眾和城市貧民,他們反對教內封建上層人物的特權地位。戈賓德·辛格不得不進行改革,宣布把以前集中在“活神”(即導師)手中的宗教和世俗的最高權力轉交給教徒的集體組織──錫克教社團。為同正統印度教劃清界限,他規定錫克教徒成年時必須舉行特殊的洗禮──劍禮,即用雙鋒劍攪勻的水灑身。經過劍禮後,男教徒的名字加辛格(獅子),女教徒名字加考兒(公主)。

最後戈賓德·辛格遇刺而死。

運動

在英國殖民主義統治時期,不少人致力於錫克教的改革,先後出現多次改革運動,主要有:

尼朗迦利斯運動

領導人巴巴·達耶爾。他們把神看作無形的精神實體,主張通過默念神即可獲得解脫。參加這個派別的大都是錫克教徒中的下層民眾。

難陀利運動

意譯為神名派或呼神派,因該派信徒在舉行宗教儀式時呼喊“謝神”而得名。領導人佩·羅姆。該運動有一定的社會民主要求。

辛格大會運動

19世紀末的辛格大會運動,主張恢復錫克教原始教義,反對正統印度教及其改革派聖社,要求錫克教徒在政治上和法律上都成為獨立的社會集團。

阿卡利運動

為一宗教與政治相結合的組織。形成於20世紀初,後演變為阿卡利黨,首任主席塔拉·辛格,總部設在阿木利則金寺。1966年在阿卡利黨要求下,印度政府將旁遮普劃分為以錫克教教徒為主要居民的旁遮普邦和以印度教教徒為主要居民的哈里亞納邦,承認旁遮普語為邦標準語。

聖地

金廟位於印度邊境城市阿姆利則,作為錫克教的聖地,阿姆利則意為“花蜜池塘”。金廟由錫克教第5代祖師於1589年主持建造,1601年完工。因該廟門及大小19個圓形寺頂均貼滿金箔,在陽光照耀下,分外璀璨奪目,一直以來被錫克教人尊稱為“上帝之殿”。

節日

錫克教的主要節日,是該教第一代到第十代祖師的誕辰日,及第五、第九代祖師的殉教日。該教最隆重的節日是在3~4月間的拜薩哈節,也就是紀念第十代祖師哥賓德·辛格。他為了捍衛該教,開展武裝鬥爭,成立卡爾薩軍隊。

名人

印度總理辛格印度總理辛格
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香港著名印裔藝人喬保羅(喬寶寶)都是錫克教徒。

美國槍擊事件

2012年8月5日,美國威斯康星州奧克里克一座錫克教寺廟內發生槍擊事件,截至8月6日上午已造成7人死亡,多人受傷,包括與警方交火中喪生的一名犯罪嫌疑人。

錫克教權利組織報告稱,自2001年9月11日以來,錫克教遭有偏見的攻擊大幅上升,源於反伊斯蘭情緒的發泄。錫克教徒與穆斯林信奉不同的宗教,但他們長的鬍鬚和頭巾往往使他們被誤認為是穆斯林。

宗教分類導航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屬於社會意識形態。主要特點為,相信現實世界之外存在著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實體,該神秘統攝萬物而擁有絕對權威、主宰自然進化、決定人世命運,從而使人對該一神秘產生敬畏及崇拜,並從而引申出信仰認知及儀式活動。
宗教節日宗教組織宗教活動宗教團體
宗教電影宗教音樂宗教文化宗教理論
舊約聖經新約聖經宗教場所邪教

民族宗教導航

民族宗教是指民族成員所共同信奉的宗教。這種共同的宗教信仰往往同該民族的民族意識緊密地相結合,其崇拜的神靈或信仰的對象有時就是本民族的守護神或傳說中的始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