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飆運動

狂飆運動

狂飆運動也稱“狂飆突進運動”,發生在十八世紀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葉的德國,歷時十五年。它是德國新興資產階級全國性的一次文學運動,也是啟蒙運動在德國的延長與繼續。啟蒙運動的主要傾向,都在狂飄突進運動中得到發展與加強。這次運動是由一批市民階級出身的青年德國作家發起的,他們歌頌“天才”,主張“自由”、“個性解放”,提出了“返回自然”的口號。但另一方面這些年輕作家反對啟蒙運動時期的社會關係,駁斥了過分強調理性的觀點。這個運動大約從1765年持續到1795年,然後被成熟的浪漫主義運動所取代。

(圖)狂飆運動的代表作狂飆運動的代表作

概述

(圖)狂飆運動哲學家 盧梭

狂飆運動指18世紀70年代~80年代初發生在西方的文學運動。名稱源出自德國作家克林格的劇本《狂飆突進》。狂飆突進運動是18世紀70年代在在德國文學和音樂創所領域的變革,主要參加者大多是屬於市民階級的青年作家。文學史家也稱這一時期為“天才時期”或“天才時代”。是文藝形式從古典主義浪漫主義過渡時的階段,也可以說是幼稚時期的浪漫主義。舊的德國文學史大多把“狂飆突進”看作啟蒙運動的反動,說它要使德國人的生活與藝術擺脫啟蒙運動的理性枷鎖。但最新的研究成果,則認為它不是啟蒙運動的反動,而是啟蒙運動的繼續和發展;啟蒙運動的主要傾向,在狂飆突進中得到提高與加強。
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達的是人類內心感情的衝突和奮進精神。這次運動是由一批市民階級出身的青年德國作家發起的,他們受到啟蒙時代影響,推崇天才,創造性的力量,並把其作為其美學觀點的核心。狂飆突進時期的作家受到當時啟蒙運動的影響,特別是受到了盧梭哲學思想的影響,他們歌頌“天才”,主張“自由”、“個性解放”,提出了“返回自然”的口號。但另一方面這些年輕作家反對啟蒙運動時期的社會關係,駁斥了過分強調理性的觀點。這個運動大約從1765年持續到1795年,然後被成熟的浪漫主義運動所取代。
狂飆突進運動雖然在政治上沒有引起積極的結果,卻為德國留下了一筆豐富的精神遺產,對古典文學、浪漫主義、自然主義、表現主義等文學思潮和畢希納、布萊希特等作家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歷史背景

(圖)歌德歌德

“狂飆突進”這個名稱,象徵著一種力量,含有摧枯拉朽之意。它得名於劇作家克林格爾在1776年出版的一部同名悲劇。此劇宣揚反抗精神,劇中的青年主人公維爾德這樣說:“讓我們發狂大鬧,使感情衝動,好像狂風中屋頂上的風標。”
當時,德國的一批年輕知識分子在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盧梭的影響下,掀起了一場文學革命,以表達他們擺脫封建束縛、解放個性和建立合乎自然的社會秩序的新時代的要求。運動的矛頭主要針對封建專制暴政和不平等的社會制度。這些年輕作家除標新立異外,還接過盧梭“返回自然”的口號,提倡投入自然的懷抱,並對民間文學表現了特殊的愛好。60年代中期赫爾德的《論現代文學片段》等一系列論著以及對於民間文學的發掘和研究,為這場運動作了思想準備。1770年赫爾德與歌德在斯特拉斯堡的相會標誌著狂飆突進運動的開端。狂飆運動的參加者主要有以赫爾德和青年歌德為首的斯特拉斯堡派,包括J.H.福斯、J.M.米勒、J.A.萊澤維茨等的格廷根林苑派,以及與之接近的M.克勞迪烏斯和G.A.畢爾格等;以青年席勒和C.F.D.舒巴特為首的南德派。此外還有克林格和K.P.莫里茨等。到80年代,這些青年作家或是退隱,或是思想得到了進一步深化,創作方法有了重大改變,不再一味聽憑感情的宣洩,而是以希臘羅馬藝術為榜樣,追求寧靜、純樸之美,主張感情與理智、理想與現實、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以實現古典人道主義理想。1781年席勒《強盜》的出版標誌著這個“天才時期”的結束。但一般把80年代中後期產生的一些作品也列入狂飆突進文學。

這批具有反抗封建專制鬥爭精神的青年知識分子,他們受到啟蒙思潮的影響與鼓動,想在落後的德國掀起一場風暴,要求自己象狂飄一樣衝破社會的黑暗,因而組織一個同名的社團。他們以“天才、精力、自由、創造”為中心口號,要求擺脫封建傳統偏見的束縛,主張個性解放,呼喊著民族意識的覺醒,並與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倡導的“返歸自然”的觀點相呼應。狂飆突進的領袖、文藝理論家赫爾德提出的“天才不須規律”的口號,成了他們共同的信條。

時限

狂飆突進的時限,一般認為是18世紀70年代,但因它是一種歷史現象,它的發生、發展和衰落由許多條件促成。事實上狂飆突進作為一場運動,從18世紀60年代中期,即它的思想家赫爾德撰寫《論德國現代文學片斷》時已經開始,而代表狂飆突進精神的某些重要作品,到80年代末期,即法國大革命(1789)前夕才問世。一般文學史家公認,1770年赫爾德在斯特拉斯堡與歌德相會,是這場運動的重要標誌。法蘭克福的“赫爾德—歌德派”、“格廷根林苑派”、以席勒和舒巴特為主要力量的南德派,是這場運動的三支主力,歌德是旗手,赫爾德是精神領袖。狂飆突進運動的重要先驅是哈曼和梅塞爾。哈曼關於“天才”、關於自然與藝術的關係的論述,深深影響了赫爾德。赫爾德在《論德國現代文學片斷》、《我的1769年的旅行札記》、《論語言的起源》、《也是一種對人類進行教育的歷史哲學》和論莎士比亞、“莪相”等著述中,從天才觀、歷史觀、關於人的本質與作用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令人囑目的嶄新見解,成了推動文學革命的思想武器。

特徵

(圖)狂飆運動狂飆運動時期的戲劇作品

這個運動倡導了一些頗能反映時代特色的精神:
1、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個性解放。狂飆突進繼承了啟蒙運動理論家關於自然人權的思想,充分肯定個人的地位、個性發展的無限可能性,反對在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阻礙人的發展的一切僵化保守的教條;反對現存的合乎傳統精神的處世態度;在藝術領域則否定任何相沿成俗的規則。
2、崇尚“天才”,認為“天才”體現了個性得到充分發展的完美人的形象。狂飆突進的領袖、文藝理論家赫爾德提出的“天才不須規律”的口號,成了運動的信條。“天才”也是啟蒙運動曾經運用過的概念,狂飆突進根據揚格的解釋,賦予它新的意義。“天才”被認為是自由的人,他的行動不受任何社會的和形上學的條件的限制;他不模仿別人,自身便是一種能夠影響別人的創造性的力量。
3、“自然”在狂飆突進運動的辭彙中是一個特定的概念。從18世紀上半葉開始,研究人與自然的關係,受到學術界重視。瑞士詩人、自然科學家哈勒曾經提出阿爾卑斯山應該成為文學描寫對象的觀點。瑞士出生的法國哲學家盧梭的《民約論》於1762年出版後,在德國引起強烈反響。他提出“返回自然”的口號,認為人脫離和平的自然狀態,私有制和勞動分工的形成,使人類越發不文明。而對狂飆突進的代表人物來說,這個口號意味著政治上反對封建諸侯的專制主義,藝術上反對模仿法國宮廷風格,提倡德國民族風格,把荷馬、莪相和莎士比亞推崇為最自然的天才。
4、如果說啟蒙運動提倡理性,則狂飆突進更強調感情,認為在理性與感情的結合中,由於感情的巨大作用,可以使人發揮更大的主觀能動性。這種對於感情的強調,顯然潛伏著推崇本能的危險,有些作家常常把粗獷的人看作個人和藝術的理想。哈曼就特別推崇感官的激情,赫爾德則主張感情應由理性控制。

代表人物

(圖)狂飆運動狂飆運動代表人物 赫爾德

赫爾德
事實上狂飆突進作為一場運動,從18世紀60年代中期,即它的思想家赫爾德撰寫《論德國現代文學片斷》時己經開始,而代表狂飆突進精神的某些重要作品,到80年代末期,即法國大革命(1789)前夕才問世。一般文學史家公認,1770年赫爾德在斯特拉斯堡與歌德相會,是這場運動的重要標誌。法蘭克福的“赫爾德一歌德派”、“格廷根林苑派”、以席勒和舒巴特為主要力量的南德派,是這場運動的三支主力,歌德是旗手,赫爾德是精神領袖。狂飆突進運動的重要先驅是哈曼梅塞爾。哈曼關於“天才”、關於自然與藝術的關係的論述,深深影響了赫爾德。赫爾德在《論德國現代文學片斷》、《我的1769年的旅行札記》《論語言的起源》、《也是一種對人類進行教育的歷史哲學》和論莎士比亞、以莪相等著述中,從天才觀、歷史觀、關於人的本質與作用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令人囑目的嶄新見解,成了推動文學革命的思想武器。

(圖)狂飆運動1828年的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歌德和席勒

青年歌德和席勒是這場運動的中堅力量。1770年歌德與赫爾德相遇,赫爾德給年輕的歌德打開了一道由自然詩、莎士比亞、以莪相為代表的蘇格蘭民歌荷馬史詩所組成的詩歌世界之門。從此歌德擺脫了平庸乏味的洛可可詩風,走上了樸質清新的創作風格。歌德開始一面收集民謠,一面創作民謠體的詩歌,留下了許多讚美大自然、謳歌愛情與友誼的優美的抒情詩,如《歡會與離別》《五月之歌》等。另外一部帶有強烈的反抗意識的長詩《普羅米修斯》也是歌德狂飆突進時期的代表作。全才歌德的創作領域當然不僅局限於詩歌。在戲劇和小說創作上他也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鐵手騎士葛茨·封·伯利欣根》是歌德早年完成的重要劇作。這部歷史悲劇以其鮮明的時代色彩,宏偉真實的場面,一反成規的結構和自然有力的語言打破了長期籠罩德國劇壇和文壇的沉悶,驚醒了生活在平庸狹隘的社會環境中昏昏欲睡的德國民眾。中篇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書寫了愛情的苦悶與社會的壓抑,引發了一場“維特熱”。
德國文學史上唯一能夠與歌德相提並論的席勒也是狂飆突進運動中的一員干將。歌德和赫爾德屬於斯特拉斯堡派,而席勒則屬於南德派。在狂飆突進精神的影響下青年席勒寫出了其成名作《強盜》和《陰謀與愛情》,確立了他反對等級制度、爭取自由和呼喚民族覺醒的創作道路。《強盜》講述了一個遭遇社會不公和個人不幸的正直青年,最終走上暴力反抗道路的故事。《強盜》第二版的扉頁上,席勒寫出了“打倒暴紂者”的口號,並且引用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的話:“藥不能醫者,以鐵治之;鐵不能治者,以火治之”,表現出了強烈的戰鬥熱情。《陰謀與愛情》反映了德國市民階級的覺醒,女主人公露伊斯代表了當時反對等級制度,要求自由平等的德國進步青年。她高呼出時代的心聲:“等級的限制都要倒塌,階級可恨的皮殼都要破裂!人就是人!”

代表作品

(圖)狂飆運動弗里德里希·席勒

狂飆突進作家運用最多的文學體裁是戲劇,這種體裁最適宜表現人的行動和激情。“赫爾德—歌德派”的劇作家,創作了這個運動的代表性作品。歌德的《鐵手騎士葛茲·封·貝利欣根》、 克林格的 《孿生兄弟》(1776)和《狂飆與突進》(1776,原名《混亂》),都表現了發展自我的問題,其中含有把個人絕對化的傾向。“天才”在克林格筆下是孤獨的、任性的,行動是沒有目的的。萊澤維茨的《尤利烏斯·封·塔倫特》(1776)表現了盧梭對社會和文化的批判的思想。主人公尤利烏斯渴望過一種簡樸的、不承擔任何社會義務的生活,認為社會毒化人類,國家扼殺自由,任何有組織的社會生活,都會把人變成奴隸。倫茨的劇作具有更為尖銳的社會批判性,他在《論戲劇》 (1774)一文中,通過批判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否定現存社會制度。他的《家庭教師》(1774)揭示了封建階級的思想和行為,都是違反自然的。劇中主人公被表現為封建社會關係的犧牲品。華格納的《殺嬰女人》(1776)以狂飆突進文學最流行的題材,控訴了封建等級觀念。南德派席勒的《強盜》、《斐愛斯柯在熱那亞的謀叛》和《陰謀與愛情》,都是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作。
狂飆突進運動在散文方面影響最大的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這部書信體小說,給18世紀的德國文學贏得了世界聲譽。由於狂飆突進作家對個人生活抱有極大興趣,因此在散文方面,傳記性作品占有重要地位。榮格—施蒂林的傳記體小說《亨利希·施蒂林的青年時代》(1777),儘管帶有傷感的、虔誠主義的色彩,卻也描寫了主人公的父親那種盧梭式的啟蒙教育思想,以及主人公對於自然和民間文學的熱愛。瑞士作家布雷克爾的《托肯堡一個窮漢的生活故事和自然冒險》(1781~1785),通過對作者的坎坷生活的描寫,從道德的角度批判了封建的社會制度與經濟制度,表現了普通勞動人民堅韌的生命力和創造力。莫里茨的《安東·賴澤爾》通過一個青年藝術家的遭遇,描繪了他那個時代下層人民的痛苦處境,主人公在令人無法忍受的現實面前,只好到戲劇中去尋找自我發展的道路。最能體現狂飆突進精神的小說,是海因澤的《阿丁哲羅和幸福島》(1787)。小說主人公阿丁哲羅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人物,他同一群男女朋友,建立了一個“自然國家”。這是一個保障個人充分自由、沒有私有財產、沒有婚姻關係的烏托邦國家。這部作品是對阻礙個性發展的封建專制制度的抗議,但它並未描寫現實社會的真正矛盾。
 
狂飆突進的詩歌成就不如戲劇,但由於赫爾德稱它為“文學之源”,在理論上提高了這種體裁的地位。狂飆突進詩歌的特點是,強調錶現個人生活感受。最初的成就是歌德青年時代以民歌式語言表現個人感受和自然美的抒情詩。他的《普羅米修斯》是狂飆突進一首代表性頌詩。1772年成立的“格廷根林苑派”,是狂飆突進詩歌創作的中心。這些詩人的精神導師是克洛卜施托克,他們的組織的名稱即來源於他的一首詩《山丘與林苑》,著名成員有博耶、約翰·弗里德里希·漢、赫爾蒂、萊澤維茨、米勒、福斯和施托爾貝格兄弟等。他們的詩歌表達了某種革命的願望和變革現實的預言。畢爾格是狂飆突進成就卓著的歌謠體詩人,他雖不屬於“林苑派”,卻與“林苑派”詩人往來密切。他的《農民致暴君殿下》(1773)等詩表現了反壓迫的主題。另一位重要詩人是德國南方的舒巴特,他曾因激進的政治態度,被符騰堡大公監禁10年。被監禁期間他還寫了《王公墓室》(1780),表達對暴虐君主的蔑視。1787年創作的《海岬之歌》,是獻給被出賣到南非的勞動者的告別詩,控訴了封建君主販賣子民的罪行。

《少年維特之煩惱》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第一部讓歌德在德國幾乎一夜成名的小說。本書於1774年秋天在萊比錫書籍展覽會上面世,並在那裡成了暢銷書。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時代人閱讀得最多的一本。由此而來的成功給歌德的一生帶來了名譽和財富。《少年維特的煩惱》的初版屬於狂飆突進運動的風格,而修訂版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時期的代表作品。小說中的主人公——他的行為僅僅取決於他的感覺——是感傷主義的代表性人物。
《陰謀與愛情》
《陰謀與愛情》是1784年弗里德里希·席勒的重要戲劇作品。五幕話劇,直接取材於德國現實。這個劇本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反映了當時市民階級和封建貴族之間的鬥爭。這部作品直接批判封建貴族的道德敗壞。 它還通過一系列戲劇衝突來控訴封建貴族階級的專橫和殘暴,真實地反映了市民階級與封建貴族鬥爭時的弱點。這齣戲劇的反封建性鮮明而強烈,恩格斯在評論《陰謀與愛情》時說,它“是德國第一部有政治傾向的戲劇。”

後世影響

這場運動,實質上乃是德國新興資產階級對腐朽的封建主義意識形態的一次有力衝擊。雖然它來勢兇猛,但不深入持久,猶如曇花一現,瞬即消逝。因為狂飄突進運動的參加者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他們的反抗往往流於無政府的暴亂情緒。由於當時德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使得這個運動沒有能夠發展成為政治革命。他們提出的一些改革社會的要求,都未能改變當時的客觀現實,而只限於呼喚反抗封建意識的範疇。而且狂飄突進的參加者也含有遠離人民民眾,好高騖遠,宣揚個人英雄主義等不良因素。儘管如此,他們為德國留下了一筆豐富的精神遺產,對古典文學、浪漫主義、自然主義表現主義等文學思潮和畢希納布萊希特等作家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狂飆突進雖然未能發展為一場社會政治運動,但它促進了德國民族意識的覺醒,給了封建專制以猛烈的一擊。從所張揚的思想主張來看,它既是對啟蒙運動的反撥,又是啟蒙運動的繼承和發展,是浪漫主義的序曲。狂飆突進時期的文學遺產對後來的作家和文學思潮、流派都在不同程度上發生過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