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法維王朝

沙法維王朝

沙法維王朝,又稱薩非王朝,沙法維王朝(1502—1722)是伊朗的一個王朝,該王朝將伊斯蘭教的什葉派定為伊朗國教,使一個具有不同種族和語言成分的國家出現統一的國民意識。王朝的創建者使斯梅爾一世征服了伊朗大部併吞並了伊拉克的巴格達和摩蘇爾省。與奧斯曼人和烏茲別克人的戰爭使沙法維王朝被迫將首都遷至伊斯法罕。阿巴斯一世的統治期間、突出的軍事成就和有效的管理體系,使伊朗步入強國之列。

簡介

沙法維王朝,又稱薩非王朝,是波斯(今,伊朗)歷史上的一個王朝,建於1502年,亡於1722年,立國共220年。1502年年,伊斯瑪儀在伊朗建立沙法維王朝,伊斯瑪儀自立為伊朗王(1502~1524 年),建都大不里士,為了鞏固新的政權,沙法維王朝宣布什葉派為國教,並且開始了什葉派教義的宣傳活動。其後一個王朝是阿巴斯時期(1557~1629)。在全盛時期,這個國家占領了中亞細亞的呼羅珊和赫拉特,征服了坎大哈的阿富汗部落和東南方的俾路支,版圖擴大到阿爾明尼亞和整個亞塞拜然

歷史背景

15世紀,在帖木兒王朝和土庫曼遊牧貴族分別統治東西伊朗時,亞塞拜然的阿達比爾地區興起了伊朗人的沙法維王朝。沙法維家族利用土庫曼統治者的內訌和人民對外族統治的不滿,逐漸擴張領土,在15世紀後期強大起來,開始和白羊朝爭奪亞塞拜然。伊朗小封建主和商人希望內戰早日結束,都支持沙法維家族。
1502年,沙法維家族的伊斯瑪儀(1502-1524)依靠突厥部落的兵力,兩次擊潰牡羊朝的軍隊,占領亞塞拜然南部、伊朗中部和西部,牡羊朝滅亡。易司馬儀自立為王,建立沙法維王朝,首都大不里士。沙法維王朝定什葉派為國教,因為什葉派長期以來就流行於伊朗,影響很大,成為反對信奉遜尼派的阿拉伯和阿富汗等外族統治的有力工具。沙法維王朝的統治初步穩定後,伊斯瑪儀開始向外擴大。1507年,占領亞美尼亞和庫爾德斯坦;1508年,又占領了巴格達和整個兩河流域。1510年,伊斯瑪儀在莫夫附近戰敗烏茲別克汗國,占領伊朗東部的呼羅珊至阿姆河流域一帶。至此,沙法維王朝版圖東包阿富汗,西達幼發拉底河,北抵阿姆河,南至波斯灣。
伊斯瑪儀向西推進,與奧斯曼帝國發生衝突。雙方爭奪的中心是南高加索、庫爾德斯坦和伊拉克。這些地區有發達的工商業城市,是東西貿易的孔道。土耳其蘇丹塞里姆一世以保護遜尼派為名,向什葉派的伊朗宣布“聖戰”。進攻伊朗之前,他先在國內殺死什葉派教徒四萬多人。

歷史發展

16 世紀初,伊斯瑪儀自立為伊朗王(1502—1524 年), 建都大不里士,以什葉派為國教,建立了沙法維國家。在全盛時期,這個國 家占領了中亞細亞的呼羅珊和赫拉特,征服了坎大哈的阿富汗部落和東南方的俾路支,版圖擴大到阿爾明尼亞和整個亞塞拜然。
阿拔斯一世(1587—1629 年)進行了軍事改革。他建立了有 2.2 萬人的由步兵和騎兵組成的正規軍,並配有大炮。騎兵編制和奧斯曼帝國的新軍類 似:從喬治亞與高加索其他民族的兒童中選取,兒童們從小離開父母,信 仰伊斯蘭教,在伊朗進行軍事訓練。他把首都遷到伊朗中心伊斯法罕,並以 此為基地開闢了波斯灣的蠶絲陸路商線。在國內貿易上,他防匪治盜,嚴懲貪污,修建道路,從裏海南岸通往馬贊德朗的 270 公里的寬闊驛道,至今尚存。
蘇萊曼時期(1666—1694 年),沙法維國家開始衰落。由於各代國王昏 庸無能、王室腐化、宮廷內部傾軋,削弱了統治力量。早在15世紀末,從歐洲到印度繞行非洲航線的開通,使通過伊朗的陸路商線失去意義,伊朗的重 要地位隨之下降。統治者對農民和市民進行殘酷剝削,特別是最後一代國王海珊(1694—1722 年),他把賦稅增加了一倍到兩倍。1722年10月12日,海珊在伊斯法罕向包圍他的阿富汗人米爾·馬穆德投降,把伊朗的“王中之王”的王冠獻出。沙法維國家宣布滅亡。

人民起義

沙法維王朝時,全國不僅因階級壓迫而發生人民起義,而且西北部受民族、階級、宗教三重壓迫的基督教徒起義尤為激烈。1629年吉朗大起義,沉痛打擊了伊朗的封建主。

對外貿易

17世紀前期,伊朗的手工業和商業都有所發展。無論是王室手工業還是私營的都非常發達。城市興盛,首都伊斯法罕人口達50萬以上。
伊朗這時的對外貿易也很興盛。伊斯法罕與其他大城市和東西方國家保持活躍的貿易關係。從伊朗輸出的有織錦、絲絨、布匹、地毯、皮製品等;從歐洲運來的有呢絨、糖、錫、銅以及各種奢侈品等。伊斯法罕經常有來自中國、印度、中亞、土耳其、俄國、英國、荷蘭、法國、義大利等各國商人。在伊朗對外輸出中占主要地位的是蠶絲,大部運到印度、土耳其和歐洲。蠶絲的貿易為王室所壟斷,由亞美尼亞商人為王室經營。
早在1514年,侵占果阿的葡萄牙總督阿爾布奎克攻占波斯灣口的忽魯謨斯,建立城堡,設定商站。忽魯謨斯很快成為土耳其、伊朗、阿拉伯、印度諸國的貿易中心。英國和荷蘭殖民者繼葡萄牙人之後也向亞洲擴張勢力。他們利用阿巴斯反對土耳其,因此樂於同伊朗結好。阿巴斯也認為英國、荷蘭不至於威脅伊朗,對其商人抱友好態度,保護他們和伊朗通商。
17世紀,葡萄牙漸失海上霸權。阿巴斯在這時力圖奪回被葡萄牙侵占的忽魯謨斯,以便直接輸出蠶絲,避免取道土耳其繳納關稅。英國為了排斥自己的對手,乘機建議和伊朗結盟。1622年,阿巴斯的軍隊與英國的艦隊攻下忽魯謨斯。英國藉口支援有功,索特權為酬。從此東印度公司在伊朗設立商站,商品免稅進口。到17世紀中葉,荷蘭東印度公司也獲得設立商站以及收購蠶絲並免稅輸出的權利。荷蘭人在伊朗的對外貿易中占據首位,排擠英國。

阿拔斯一世

阿拔斯在倖存了宮廷陰謀了暗殺後於1587年登基。他認識到他的軍隊的無能,這是奧斯曼帝國多次擊敗伊朗軍隊,占領了喬治亞和亞美尼亞,而烏茲別克人則占領了東部的馬什哈德和錫斯坦。首先他於1590年與奧斯曼帝國達成和平協定,將西北地區讓給奧斯曼帝國。然後他僱傭了一位英國將軍來重組他的軍隊,使它變為一支受薪的、訓練良好的、類似於歐洲正規軍的軍隊。他引入了火藥。 

他首先向烏茲別克開戰,於1598年重占希拉特和馬什哈德。然後他開始對奧斯曼回擊,到1622年他得以重占巴格達、伊拉克東部和高加索省份。1602年他將葡萄牙逐出巴林,在英國海軍的幫助下於1622年重占波斯灣中的荷姆茲。他擴大了與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和荷蘭東印度公司之間的貿易關係。這樣一來阿拔斯對內也得以擺脫了對紅頭的依賴,加強了中央政府。 

奧斯曼帝國與薩非王朝之間對伊拉克富饒的平原的爭奪戰持續了150年。伊斯邁爾一世於1509年占領巴格達,但是1534年蘇萊曼一世就奪回了巴格達,1623年薩非王朝再占巴格達,但是1638年 穆拉德四世再次奪回。1639年雙方在席林堡(Qasr-e-Shirin)簽署了一個條約來確定伊朗與土耳其之間的邊界。直到今天伊朗西北與土耳其東南的邊界依然是當時確立的。這場遜尼派與什葉派之間的拉鋸戰至今反映在伊拉克的宗教分歧中。 

1609年到1610年薩非王朝與庫德人之間爆發了一場血腥的戰爭。這場戰爭的原因是伊朗西北烏米耶湖附近地區的一座城堡。當地的庫德人酋長試圖在奧斯曼帝國與薩非王朝之間保持獨立,他重建這座城堡被薩非王朝看作是一個獨立的姿態,因此威脅到了薩非王朝對其西北地區的統治。許多其他庫德人首領(包括馬哈巴德的酋長)也開始從伊朗獨立。從1609年11月到1610年夏薩非軍隊對這座城堡進行了長久和血腥的圍困戰後城堡失陷。阿拔斯下令對血洗整個省份並將許多庫爾德部落遷往呼羅珊。直到今天在呼羅珊地區還有近170萬庫德人,他們是當時被迫遷居的庫德人的後裔。 

由於阿拔斯特別怕人刺殺他,他對他自己家裡被懷疑的人非常殘忍,這些人不是被殺就是被弄瞎。他的一個兒子被因此處死,兩個被弄瞎。由於他的另兩個兒子在他生前都死了,他1629年1月19日逝世時沒有男的繼承人。 

從17世紀開始紅頭的勢力開始衰弱,過去的民兵逐漸演化為管理機構和官僚。一個新的商人階層逐漸強大起來,他們主要有亞美尼亞人、喬治亞人和印度人組成。 

阿拔斯一世漫長的統治時期薩非王朝達到了其頂點,它包括今天的伊朗、伊拉克、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喬治亞以及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部分。

文化

在薩非王朝的保護下文化得到發展。伊斯邁爾一世本人使用亞塞拜然語、波斯語和阿拉伯語寫詩,太美斯普一世是一位畫家,阿拔斯一世則認識到促進藝術對商業的好處——工藝品占伊朗出口的很大部分。 

在這段時間裡手工業如制瓦、陶瓷和紡織業得到發展,袖珍畫、編書、裝飾和書法獲得巨大發展。16世紀裡編織地毯從一個遊牧民族和農民的副工業發展為一個完整的工業,包括設計和生產的專業化。大不里士是這個工業的中心。 

書法家和畫家瑞沙·阿巴西(Reza Abbasi,1565年-1635年)使用傳統的形式和材料,但將新的素材引入波斯繪畫——半裸的婦女、青年、愛人。他的繪畫和書法對薩非時期的藝術家有深刻的影響,這些藝術家被統稱為“伊斯法罕學校”。17世紀與其它文化,尤其是歐洲文化的接觸為伊朗藝術家帶來了新的靈感,他們接受了新的手法、透視和油畫。太美斯普一世時期製作的史詩《列王紀》是繪畫和書法的典範。 

伊斯法罕是薩非王朝時期建築的典範。阿拔斯一世1598年遷都後在這裡建立了大量建築物:帝國清真寺、王宮等等。 

由於詩歌沒有獲得薩非王朝的支持,在這段時間裡詩歌的發展停滯。卡扎爾體逐漸演化為一種華躁的格式,而其內容則受到了宗教的束縛。

衰落

在17世紀裡除了它的兩個傳統敵人,奧斯曼帝國和烏茲別克外,伊朗還獲得了兩個新的強敵。俄羅斯的莫斯科公國在16世紀裡擺脫了金帳汗國的統治,開始將其勢力伸向高加索山脈和中亞。在東邊,印度的莫臥兒帝國向阿富汗發展,占領了坎大哈和希拉特。 

在17世紀裡東西方之間的貿易道路也開始離開了伊朗,使得貿易和商業衰落。此外阿拔斯一世所建立的正規軍雖然在短期里獲得了軍事勝利,但是在長期里通過它所造成的繁重的稅收和對各省的控制削弱了國家的力量。17世紀下半頁薩非伊朗與暹羅的阿瑜陀耶王國建立了密切的外交和經濟接觸。 

除阿拔斯二世外阿拔斯一世後的沙阿全部都非常弱。1666年阿拔斯二世之死標誌著薩非王朝結束的開始。雖然國庫空虛和外患這些後來的沙阿生活奢侈。據說蘇萊曼一世接連八年不出他的後宮,沙阿海珊是個酒鬼。這些沙阿施加重稅、打擊投資、促進了官員的腐敗。 伊朗的邊界多次受到劫掠:巴羅齊部落於1698年劫掠克爾曼,阿富汗人於1717年劫掠呼羅珊,美索不達米亞不斷受到半島阿拉伯人的洗劫。海珊試圖強迫阿富汗的遜尼派改為什葉派,結果一位普什圖人酋長造反,擊敗了薩非軍隊。1722年他的兒子入侵伊朗東部,圍攻和占領了伊斯法罕,自稱為波斯沙阿。 

最後阿夫沙爾王朝的納迪爾沙阿,本來是一個呼羅珊紅頭部落的奴隸,但是上升為軍事領袖,得以將阿富汗人逐出。他成為伊朗的軍事強人並開始向外擴張,他的軍隊一直攻到德里,但是他沒有鞏固他的波斯基地,結果使得他的軍隊力量耗竭。在太美斯普二世時期他已經成為了伊朗的實際統治者,1736年他在年幼的阿拔斯三世死後自己登上了王位。 

1747年納迪爾沙阿被刺殺後薩非王朝又被立為伊朗沙阿,但是這個短時間的目的只不過是為了為桑德王朝提供一個合法的過渡藉口。1760年伊斯邁爾三世短暫的傀儡統治就結束了,卡里姆汗覺得他的力量已經足夠鞏固,他正式登基,結束了薩非王朝。

參考資料

[1] 《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