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法維王朝

薩法維王朝

薩法維王朝(al—Salsalah al—Safawiyyah) 16世紀在伊朗建立的伊斯蘭教什葉派王朝(1502年~1736年),亦譯“薩非王朝”。1502年由伊斯瑪儀一世(1487~1524)建國,用其先祖、蘇菲派薩法維教團謝赫薩菲·丁(1252~1334)的名字命名。

薩法維王朝(al—Salsalah al—Safawiyyah)
16世紀在伊朗建立的伊斯蘭教什葉派王朝(1502年~1736年),亦譯“薩非王朝”。
1502年由伊斯瑪儀一世(1487~1524)建國,用其先祖、蘇菲派薩法維教團謝赫薩菲·丁(1252~1334)的名字命名。15世紀末,南亞塞拜然阿迪比勒宗教首領伊斯瑪儀一世,宣傳薩法維教團教義,發展信徒,重建凱茲萊巴什(Kizilbash,即紅頭巾軍)逐漸聯合附近7個土庫曼部落,組織軍事力量,勢力日益強大。1500年在古里斯坦打敗牡羊王朝素丹希爾萬沙,後攻占巴庫和舍馬哈城。1502年,伊斯瑪儀一世率軍16000人擊潰牡羊王朝主力部隊,占領南亞塞拜然大不里士城,宣布自立為沙(Shah,即國王),定都大不里士,建立薩法維王朝。同時宣布以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派為國教,命令臣民尊奉什葉派教義和教法。1503~1508年,相繼占領伊朗大部、亞美尼亞、庫爾德斯坦和伊拉克。1510年,伊斯瑪儀在木鹿附近擊敗烏茲別克汗軍隊,進占呼羅珊,將勢力伸展到中亞。1514年,伊斯瑪儀向西推進,同奧斯曼帝國素丹賽利姆一世(1512~1520在位)的近衛軍在加勒迪蘭激戰中慘遭失敗,喪失庫爾德斯坦和亞美尼亞西部,首都大不里士曾一度被奧斯曼人占領。塔赫馬斯普(1524~1576在位)繼承王位後,於1548年遷都卡茲溫。1555年,同奧斯曼帝國締結和約,並容許和保護兩國的穆斯林可相互到對方的聖地朝謁。16世紀70~80年代,因連年戰爭和橫徵暴斂,農民破產,各地不斷爆發起義,烏茲別克汗又乘機侵入呼羅珊,國勢一度衰微。在內外交困中,阿拔斯一世(1588~1629在位)即位。1590年,阿拔斯一世為避免東、西兩線作戰,被迫將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包括大不里士)大部割讓給奧斯曼帝國。阿拔斯依靠伊朗封建主和大商人的支持,勵精圖治,在國內進行一系列改革:加強中央政權,限制和削弱地方封建勢力,建立正規軍,配備火槍大炮,聘請西方教官,軍隊由國王統轄;發展經濟,獎掖商賈,修築道路,促進對外貿易,國力大增。1598年遷都伊斯法罕,並建造宮殿、清真寺、圖書館和宗教學校。1597年在赫拉特戰役中,打敗烏茲別克人,奪回呼羅珊。1603~1612年,多次與奧斯曼帝國作戰,先後收復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庫爾德斯坦、摩蘇爾和巴格達等地。1622年打敗莫臥兒帝國軍隊,占領坎大哈,並把葡萄牙人逐出荷姆茲,從而形成了多民族的伊斯蘭強國。1629年,阿拔斯一世逝世後,其繼任者軟弱無能,不理朝政,王室紛爭,國內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吉梁爆發大規模起義,奧斯曼帝國乘機入侵,又占領了哈馬丹、大不里士和巴格達,王朝轉衰。1722年,阿富汗人攻陷伊斯法罕,國王海珊投降,其子塔赫馬斯普逃往呼羅珊馬贊達蘭自立為沙。1729年塔赫馬斯普二世聯合土庫曼人驅逐了阿富汗人,奪回失地。1736年王朝土庫曼將領、攝政王納迪爾·庫利汗(Nadir Kuli)奪取政權,薩法維王朝最終滅亡。
薩法維王朝實行王權統治國王(沙)集政治軍事司法宗教大權於一身。中央設最高會議(埃米爾會議),由7個突厥土庫曼部落貴族、高級官吏和伊斯蘭教長老組成,作為國王的諮詢機關,後改為大臣會議。全國大部分土地歸王室所有,將部分沒收的封地以祿田的形式分封給文武官吏。農民無土地所有權。16~17世紀,王朝興修水利,改良耕作技術,減輕捐稅,使農業得到恢復和發展。對工商業採取獎掖政策,修築驛道,減關稅,建置貨倉,招攬四方商旅。首都伊斯法罕為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人口達50萬,與東、西方各國貿易頻繁,來自中國、印度及歐洲的商人云集到此。蠶絲、掛毯、紡織品、陶器、玻璃製品為主要外貿商品,由王室壟斷
薩法維王朝實行政教合一制,利用國家政權大力推行什葉派教義,實行伊斯蘭教法,確立了什葉派在伊朗的統治地位。伊斯瑪儀執政時,向全國派出傳教師(即達伊)傳播什葉派教義,並派什葉派教法官主持各地教務和司法。明令各地清真寺在聚禮日(即主麻日)為阿里和國王祈禱,對遜尼派的學者和毛拉進行迫害。阿拔斯一世統治時,什葉派長老在朝廷參與國事,創製教法,享有較高的政治地位。各清真寺舉辦的宗教學校以傳播什葉派聖訓和教義為主。正式確定納賈夫和馬什哈德為什葉派聖地,並下令全國紀念什葉派的節日。什葉派學術研究和著述活動得到廣泛的開展,伊瑪目敦義和馬赫迪學說形成理論體系,出現了阿卜杜勒·阿里、巴哈丁·阿米里、薩德爾丁·設拉齊、米爾·達馬德、馬吉里西等著名的什葉派學者,被國王賜予“伊斷蘭長老”稱號。王朝在各地修建了大量清真寺和什葉派宗教學校,首都伊斯法罕成為宗教和學術文化中心,有清真寺160多座,宗教學校40多所,尤以皇家清真大寺最為著名。王朝十分重視發展學術文化,宮廷學者雲集,在文學、語言學、繪畫、手工工藝、建築等領域部取得重大成就。波斯語逐漸代替阿拉伯語,學者多以波斯語從事創作,出現了波斯伊斯蘭文化的復興。
薩法維王朝(1502年至1722年):帖木兒死後的近一百年中,伊朗再次陷入各地方封建王朝的紛爭割據之中。其中,薩法維王朝建於1502年,此後一直向外擴張,極盛時版圖包括阿富汗的坎大哈、赫拉特。薩法維王朝與奧斯曼帝國曾長期進行戰爭。薩法維王朝是伊朗歷史上第一個以什葉派伊斯蘭教為國教的朝代,對什葉派在伊朗的發揮壯大起了重要作用。17世紀末,薩法維王朝日漸衰落。1722年,阿富汗的吉爾扎伊部落在馬赫穆德的領導下,攻占薩法維王朝國都伊斯法罕,並自立為伊朗國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