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丁王朝

維丁王朝是源自德國的一個王朝,此家族成員曾出任薩克森選帝侯、國王,波蘭國王,英國國王等。

簡介

維丁王朝(Wettin)是源自德國的一個王朝,此家族成員曾出任薩克森選帝侯、國王波蘭國王英國國王等。

起源

維丁王朝起源於現在德國薩克森-安哈特州的維丁鎮,由當時的邁森藩侯(Markgraf von Meißen)創立於1089年。其後維丁家族成為薩克森地區最有勢力的家族。1263年維丁家族獲得今日圖林根地區。在1423年維丁家族獲得了薩克森選帝侯之位。1485年維丁王朝分裂為兩系:恩斯廷系(Ernestinische Linie)和阿貝丁系(Albertinische Linie)。

恩斯廷系

恩斯廷系在1485年維丁王朝分家後,繼承了薩克森選帝侯之位和王朝在圖林根的領地。在宗教戰爭期間,該分支逐漸傾向支持基督新教。最終,在1547年,薩克森選帝侯的職位和領地,被當時的神聖羅馬皇帝卡爾五世改封與阿貝丁系。
恩斯廷系在圖林根繼續分裂為薩克森—魏瑪-愛森納赫、薩克森—哥達-阿爾滕堡、薩克森—邁寧根、薩克森—科堡-薩費爾德等小公國,1826年,薩克森—哥達-阿爾滕堡和薩克森—科堡-薩費爾德通過婚姻合併成為薩克森—科堡-哥達公國。此後,該國的王子們陸續在比利時,葡萄牙,保加利亞和英國建立了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

阿貝丁系

在1485年維丁王朝得分家後,阿貝丁系陸續獲得了德勒斯登和萊比錫附近的薩克森地區。由於該分支恪守天主教信仰,並幫助神聖羅馬皇帝打擊新教。最終於1547年獲封薩克森選帝侯的爵位,自此成為維丁王朝的正統。而薩克森選侯國更於1806年被法皇拿破崙一世升格為薩克森王國,直至1918年才被推翻,成為魏瑪共和國的一個州。
該王朝的成員亦曾於1697年到1763年獲選為波蘭國王和在1807年至1814年間被法皇拿破崙委任為華沙大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