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伊莉莎白·蓋斯凱爾(Elizabeth Cleghorn Gaskell,1810年9月29日-1865年11月12日),也稱 蓋斯凱爾夫人,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小說家。當時以哥德式的靈異小說聞名,之後的評論家則更推崇她的工業流派小說,主要寫中等出身年輕女性的感情,也精細的描繪了當時英國社會不同階層的生活。她為同時代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所作的傳記也非常有名。
原名伊莉莎白·克萊格雷恩·斯蒂文森。周歲喪母,寄養在納茨福德姨母家裡,這座偏僻小城的風俗人情成為她日後創作的素材。14歲時她到附近的斯特雷特福德鎮一家女子學校學習。她自幼受到父親文學修養的薰陶,也受到父親和姨母虔誠的宗教信仰的影響。22歲時,她與曼徹斯特唯一神教派的副主持威廉·蓋斯凱爾結婚。唯一的兒子不幸夭折在襁褓之中,為了排解痛苦,她在丈夫鼓勵下開始寫作。當時,英國婦女社會地位低下,在法律上沒有自己獨立的地位。所以她發表小說均用丈夫的名字 。作為下級牧師的妻子,她往往配合丈夫做些慈善工作,或護理窮苦的病人,因而有機會接觸生活困難、有一定階級覺悟的產業工人,了解他們的生活與思想。這一切都形象地體現在她的優秀的現實主義小說《瑪麗·巴頓》之中。這是英國首次以工人階級的生活和鬥爭為題材的傑作,小說以英國當時的憲章運動和勞資衝突為背景,反映19世紀40年代曼徹斯特老工人約翰·巴頓及其女兒瑪麗的悲慘生活以及他們與資本家的鬥爭。作者站在人道主義立場,揭露資本家的貪婪殘酷,同情勞動人民,但希望以和平方法消除階級矛盾 。出版後引起公眾和文學界的注意。狄更斯對她頗為賞識,後來她的大多數作品都在狄更斯主辦的刊物上發表。此後她陸續創作了《克蘭福德》、《露絲》、《北與南》、《西爾維亞的戀人》及《妻子和女兒》等長篇小說。其中《北與南》通過對男女主人公的刻畫,將工業發達的北方與田園風情尚存的南方對比,深入地表現了19世紀工業化所引起的諸多變化和衝突(包括信仰危機和價值觀衝突),與《瑪麗·巴頓》有相通之處,體現了作者對社會問題的洞察,對勞動大眾的同情,以及她促進社會的不同階級、不同方面的相互了解並和解的意願。《克蘭福德》和《妻子與女兒》等以狹隘、寧靜、和睦的鄉村小鎮生活為題材(其原型為作者熟悉的納茨福德鎮),著重地描寫了女性經驗。蓋斯凱爾夫人善於觀察、捕捉並描寫在不同社會處境中的人們的言行舉止,並在戲劇性衝突中展開情節。《克蘭福德》一書筆調尤為詼諧親切,人物栩栩如生,有的讀者把它視為作者的最佳作品。此外她還寫了不少生動溫馨的中短篇小說,如《表親菲莉斯》。
蓋斯凱爾夫人成名後和當時許多文學家有聯繫。她撰寫的《夏洛蒂·勃朗特傳》是有關這位作家傳記中的第一部,也是最負盛名的一部。她生前與勃朗特姐妹和喬治·艾略特等齊名,後來長期受到忽視。近年來隨著西方女權主義和某些注重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的文學、文化批評的興起,她的許多小說,特別是《瑪麗·巴頓》,重新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和注意。
主要作品
蓋斯凱爾夫人共發表過 6部長篇小說,《瑪麗·巴頓》(1848)是第一部,它真實地反映了工人階級的生活和鬥爭,在19世紀英國小說的發展中占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馬克思曾稱讚狄更斯、薩克雷和蓋斯凱爾夫人是“一批傑出的小說家”。《瑪麗·巴頓》揭露19世紀中葉大英帝國“黃金時代”的背面廣大工人民眾的悲慘命運。小說所描寫的故事發生在40年代經濟蕭條時期,在階級對立十分尖銳的曼徹斯特。瑪麗·巴頓的父親約翰·巴頓原來是個奉公守法的老工人,由於逐漸認識到工人階級處於被剝削的地位,社會貧富懸殊,因而對資本家產生了仇恨,積極參加了工人運動。憲章運動失敗後,資本家拒絕了罷工工人的要求,決定開工。約翰·巴頓等人殺死了工廠老闆的兒子。這部小說反映了憲章運動時期的勞資鬥爭,獲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小說的結尾寫約翰·巴頓向老闆自首,得到寬恕,表明作者受宗教信仰的影響,想用博愛與寬恕來調和階級矛盾。這不僅損害了主人公的形象,也降低了作品的積極意義。但這部作品關於工人階級的悲慘狀況和工人鬥爭的描寫仍是全書最生動感人的部分,有力地打破了關於資本主義制度的永恆性的幻想。
蓋斯凱爾夫人的另一部重要小說《克蘭福德》(1853),用幽默的筆調描寫了克蘭福德小鎮上目光短淺、幼稚天真的小市民中間發生的小小的悲喜劇,在寫作技巧、選材和語言運用方面都有提高;塑造的人物也不再是類型的代表,而是有個性的人。
1853年,小說《露絲》發表,寫一個貧苦的女縫工露絲·希爾頓被資產階級青年亨利·白林漢誘騙遺棄的故事。在敘述露絲於饑寒交迫中隻身外出謀生時,作者著重描寫了當時手工業作坊的惡劣的勞動環境。後來在一次大瘟疫中,露絲不顧個人安危看護病人,博得民眾的好評。白林漢染病後,也得到她的精心護理,恢復了健康,而露絲自己卻染病而亡。作者通過這一結局讚揚了露絲的高尚品質。
她的長篇小說《北與南》(1855),也寫曼徹斯特的階級鬥爭。她把經濟落後的南方與工業發達的北方做了對比,並塑造了一個理想化的資本家,他既具有北方企業主的精明能幹,又具有南方人的文化修養,並能調和勞資之間的對立,終於振興了企業。作者在這裡再一次宣揚了階級調和的思想。
蓋斯凱爾夫人的後期作品《西爾維亞的戀人》(1863),講述了其強迫徵兵所造成的家庭悲劇。《錦繡佳人(Wives and daughters)》(1866)反映小城市中等階層的家庭生活。她還寫了不少中、短篇小說,大部分以作者熟悉的小城鎮生活為背景。她的《夏洛特·勃朗特傳》(1857)是一部優秀的傳記作品。另外還有 Cousin Phillis (1864)
作品集
The Moorland Cottage (1850) The Old Nurse's Story (1852) Lizzie Leigh (1855) My Lady Ludlow (1859) Round the Sofa (1859) Lois the Witch (1861) A Dark Night's Work (1863)
短篇 (未結集)
The Squire's Story (1853) Half a Life-time Ago (1855) An Accursed Race (1855) The Manchester Marriage (1858), "A House to Let"的一章, 與查爾斯·狄更斯、Wilkie Collins, 及Adelaide Anne Procter合作完成。 The Half-brothers (1859) The Grey Woman (1861) Christmas Storms and Sunshine
外國女作家
丁玲、冰心、畢淑敏、蕭紅、林海音、林徽因,林白,鐵凝、張抗抗,裘山山……我們可以對中國的女作家如數家珍,那么外國的知名女作家又有哪些呢?本期任務讓我們來走近她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