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維特蘭娜·瓦西連科

斯維特蘭娜·瓦西連科,是活躍在當代俄羅斯文壇的小說家、劇作家,她是俄羅斯作家協會的會員,並擔任這一機構的執行主席職務,她還是俄羅斯電影工作者協會的會員。瓦西連科一九五六年出生於伏爾加河畔一個叫做白菜谷的軍事小城,父親是軍人,早在中學時期,瓦西連科就在《共青團真理報》上發表了自己的詩歌處女作,進入高爾基文學院學習,並陸續開始發表小說和劇作。

基本信息

簡介

斯維特蘭娜·瓦西連科,是俄羅斯當代知名女作家,俄羅斯作家協會第一書記。她1956年出生於蘇聯時期阿斯特拉罕州的一個軍官家庭。
斯維特蘭娜·瓦西連科從小熱愛文學:八歲開始寫詩,十年級時就在雜誌上發表詩作。七十年代末,瓦西連科考入高爾基文學院,期間在《文學學習》雜誌上發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說《追逐賽加羚羊》,作品獲得年度最佳小說獎。1983年,瓦西連科以優異的成績從高爾基文學院畢業。
斯·瓦西連科積極倡導俄羅斯女性文學,她同其他女性文學作家一起於1988年創辦了俄羅斯歷史上第一個女性作家組織——“新阿馬宗女人”,此後參與了多種女性文學作品集的寫作和出版工作。瓦西連科同時也是一位優秀的電影劇本創作者,由她創作的多部劇本被搬上銀幕,並多次獲獎。

成就

瓦西連科被認為是當代俄羅斯女性主義和女性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一九八八年,在她的倡議下成立了俄羅斯第一個女性作家組織「新亞馬遜女人」,在澳大利亞的一次演講中,瓦西連科說:「這是俄羅斯歷史上第一個具有明確性別意識並從事女性文學創作的一些女性作家的集合。」建立這個女性組織的初衷是為了反抗男性編輯對女性作品的拒絕,以及他們對女性作家的歧視,瓦西連科和瓦涅耶娃這兩個主要倡議者希望把眾多遭受到如此待遇的女作家聯合起來,出版自己的作品集,許多在當時無法發表自己作品的女作家,如納爾比科娃、塔拉索娃、戈爾蘭諾娃、薩杜爾等的作品都被收入了女性文學作品集《不記恨的女人》。瓦西連科認為出版作品集有這樣幾個目的所在,它首先是作為女性作家組織的一個成立宣言,其次,這些作品集證明了時代需要女性作家,證明了女性作家的存在以及她們的寫作能力並不亞於男性作家,再次,它們證明了女性文學是眾多文學潮流中的一種。作家又進一步解釋了作品集和作家組織名字的來歷:「第一部作品集是根據葉蓮娜?塔拉索娃的中篇小說《不記恨的女人》得名的。一方面,我們從不記恨任何人,無論是時間還是男人,他們耽擱了我們,讓我們遠離讀者,但是我們並不記恨他們。另一方面,意識到男性的陰險狡詐之後,我們準備維護自己作為女性和作為作家的權利,於是取了這樣一個所有人都明白的、充滿了戰鬥精神的名字。」許多西方的斯拉夫學者和女性主義研究者對出現在俄羅斯的這個女性作家組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在俄羅斯境內,在《不記恨的女人》的帶動下也出版了一系列女性文學作品集,女性作家得以「浮出水面」的機會大大增加了,而瓦西連科等女作家的名字也和俄羅斯最初的女性主義及女性文學創作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

作品風格

作為一名女性主義的俄羅斯奠基者,瓦西連科自己也受到了女性主義,尤其是激進女性主義的影響。在她的早期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一影響的具體體現。如在中篇小說《響亮的名字》中,作者描寫了一個非常普遍的愛情三角戀故事,女主人公和好朋友的丈夫薩沙在一次的意外相見中陷入了愛河,在經歷了兩天的激烈思考之後,女主人公決定結束這段剛剛開始的戀情。在小說的開篇,作者描述的都是女主人公娜特卡和薩沙在一起的場景,可是到了小說的結尾,薩沙在娜特卡的心裡漸漸地喚起了厭惡之感,他從一個敘述中的以及女主人公心理中的主要角色變成了次要角色,而真正的主人公則變成了娜特卡和小說中從未直接出現過的她的好友尤麗卡。娜特卡和薩沙的談話逐漸被她在意念中和尤麗卡的談話所取代,而薩沙在娜特卡的眼中也變得愚蠢、可笑。最終,女主人公決定結束這段不該發生的羅曼史。在這部作品中,男性喪失了自己一貫的權威地位,漸漸由女性所取代,而男性身上所特有的那些品質,如力量、主動、智慧、道德感等也逐步地轉移到了女性身上。小說的題標《響亮的名字》也是和女性緊密聯繫到一起的。尤麗卡這個《響亮的名字》不停地響徹在男女主人公的思維和談話中,小說的結尾意味著響亮的、純潔的、精神的、女性的一切戰勝了虛偽的、溷亂的、肉體的、男性的一切。
作家稱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之前的自己是一名現實主義作家,而一些評論者則認為她的作品和彼得魯舍夫斯卡婭等作家的作品一樣,是純粹的新自然主義風格。九十年代中期之後,作家改變了早期的創作風格。作為一名新入教者,她將自己對宗教的理解以及從中得到的種種感受寫入了自己作品,她稱自己的創作從「現實主義」轉變為「宗教現實主義」。作家於一九九八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小傻瓜》較為全面地體現了她的這種轉變。雖然創作風格上有所改變,但作為一名女性主義者,瓦西連科在新作中仍然堅守著自己的立場。在小說中,作者表達了自己關於女人和世界的看法,即女人挽救世界,而男人破壞世界。這和作家在早期創作中所擁有的立場不謀而合。在《小傻瓜》中,作者借用民間傳說的原型和聖愚模式,創造了一個女性拯救世界的神話。我們知道,在傳統的神話──文化想像中,拯救世界的任務一般都是由男性來完成的,女性在其中或者扮演次要角色,或者扮演男性在完成使命途中的障礙(多數以誘惑者形象出現)。而瓦西連科塑造了一個非常聖潔的女孩形象,並且把挽救世界的任務交給了她。這是對女性角色的重新審視,同時,也是女性參與世界建構的願望的體現,是一種責任感的體現。
瓦西連科的創作內容和風格體現了她創作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而她對女性生活等問題的關注也為女性文學在俄羅斯的接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一次訪談中,瓦西連科稱自己是「真正的女性文學的代表,這種女性文學在最近十年裡用自己典型的女性情感、遠見和堅定擴大了小說的界限」。確實如此,瓦西連科在女性文學和當代俄羅斯文學中所做的一切是有目共睹的,而她的創作也成為了這兩個文學領域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

代表作

長篇小說《小傻瓜》是瓦西連科的代表作,它發表於《新世界》雜誌1998年第11期上,小說一經面世便立即引起讀者及評論家的廣泛關注,並被評為“1998年《新世界》雜誌優秀作品”。《小傻瓜》在題材、體裁和敘事風格等方面頗多創新。
小說的情節線索大致如下:六十年代蘇聯一個軍官家庭的小女兒娜奇卡因為智力低下,出生後即被裝進搖籃,放到河裡丟棄。然而神奇的河水把娜奇卡帶到了三十年代,在那裡人們管她叫甘娜,她依然是一個智力低下,不會說話的孤兒。善良的哈雷塔大嬸在河邊發現並收養了她,後來出於饑荒無奈將她帶到了保育院。三十年代,甘娜經歷了各種苦難和神奇的遭遇,後來成為了“上帝寵愛的人”,眾生的救世主。獲得了神奇的能力後,她又回到了六十年代。在蘇美衝突、戰爭一觸即發之際,她生出一輪新日,制止了核戰爭的爆發,拯救了人類。小說構思奇特,語言生動、細膩,包含了神話傳說、奇聞逸事、福音書以及現代生活的情節等許多內容,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

外國女作家

丁玲、冰心、畢淑敏、蕭紅、林海音、林徽因,林白,鐵凝、張抗抗,裘山山……我們可以對中國的女作家如數家珍,那么外國的知名女作家又有哪些呢?本期任務讓我們來走近她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