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歐茨於1938年6月16日出生 於美國紐約州北部洛克波特郊外的一個天主教的工人家庭,從小在外祖父的農場裡長大,以後又到水牛城附近讀高中。從這時候起,她讀到了大量的文學作品,特別傾心於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福克納、卡夫卡等人。
1945年,她進入錫拉丘茲大學,為她的寫作課老師戴克所賞識。 大學期間,她不停地寫小說。她的短篇小說《在過去的世界裡》(In the Old World)獲得《小姐》雜誌大學生小說獎一等獎。
1960年她從該校畢業後考入威斯康辛大學,獲得碩士學位。接著她在底特律大學一邊教文學課一邊繼續深造。 在賴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她偶然發現自己的一篇短篇小說被選入《美國最佳短篇小說集》里,決定放棄學業,專門從事寫作。
1962年,歐茨隨夫遷居底特律後,開始了邊寫作邊教書的生涯。這一時期,她還創作了短篇小說集《北門邊》(1963)和長篇小說《人間樂園》(1967)。
20世紀60年代底特律動盪不安的社會環境給了她不少日後創作的素材,她的成名作《他們》以及《任你擺布》都以此為背景。
1968年,歐茨隨丈夫去了加拿大安大略省溫莎市,在溫莎大學執教,講授文學創作、心理學及現代世界文學。這期間她出版了27部書,其中包括短篇小說集《愛的輪盤》(1970)、長篇小說《他們》(1969),《奇境》(1971)和《刺客們》(1975)等作品。
1978年,歐茨回到美國,受聘於普林斯頓大學,專教文學創作,同年當選為美國文學藝術院院士。 回國後的歐茨繼續發表了《不神聖的愛情》(1979)、《光明天使》(1981)、《布勒茲摩傳奇》(1982)、《請記住》(1987)、《蛇神》(1995)、《瘋狂的人》(1997)、《金髮》(2003)和《難以捉摸的綠眼睛》(2003)等大量作品。
1987年,歐茨受邀參加前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訪問美國時舉辦的私人宴會。
個人生活
歐茨家境貧寒,她父親是信天主教的愛爾蘭後裔,一個窮工人,母親是個農民的女兒。她從小寄養在務農的外祖父家。
主要作品
中文名 | 英文名 | 體裁 | 時間 |
北門邊 | By the North Gate | 短篇小說集 | 1963年 |
冷得發抖的秋天 | 長篇小說 | 1964年 | |
你從哪裡來,又要去哪裡? | Where Are You Going, Where Have You Been? | 1967年 | |
冰原 | In a Region of Ice | 短篇小說 | 1967年 |
人間樂園 | 長篇小說 | 1967年 | |
他們 | 1968年 | ||
愛的輪盤 | 短篇小說集 | 1970年 | |
奇境 | 1971年 | ||
刺客們(暗殺者) | 長篇小說 | 1975年 | |
黎明女神的兒子 | 1978年 | ||
不神聖的愛情 | 1979年 | ||
貝爾弗勒 | 長篇小說 | 1980年 | |
光明天使 | 1981年 | ||
布勒茲摩傳奇 | 1982年 | ||
請記住 | 1987年 | ||
蛇神 | 1995年 | ||
瘋狂的人 | 1997年 | ||
金髮 | 2003年 | ||
難以捉摸的綠眼睛 | 2003年 | ||
大瀑布 | 小說 | 2004年 |
參考資料
創作特點
作品主題
在歐茨的早期作品中,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游移不定,生活失去控制的……他們經常處於無所適從的緊張狀態,因而很容易走向暴力。美國社會的暴力泛濫,是任何有良知的正直作家都無法掩飾迴避的。歐茨勇於直面暴力這一美國社會的重傷,表現出的是一種“民族批評精神”。
歐茨作品的另一個重要主題是婦女問題。她以一名女性的親身體驗、以女性作家特有的敏銳細膩,來描寫各種女性人物的生活和愛情遭遇。她尤其注重探索她們的複雜心理狀態,試圖從更深的層面分析婦女種種悲劇的原因,喚起廣大女性的自省意識。
藝術特色
手法
評論家將奧茨長達45年的寫作生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奧茨是一個傳統的現實主義者,這期間的作品也大多是關於她在農村的童年生活和正在崛起的底特律的鋼筋混凝土味。1968年出版的《他們》是這一階段的代表作。20世紀80年代初是奧茨寫作生涯的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她開始轉向不同領域的寫作。這期間她寫了5部相當複雜的後現代主義的哥德式小說。
歐茨的許多作品中都有“暴力”內容的描寫。這是她創作的一個特點,也是讀者關注的一個熱點。在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北門邊》(By the North Gate,1963)中已見端倪。她對自然界暴力場面的描寫驚心動魄。她第一部長篇小說《冷得發抖的秋天》(With Shuddering Fall,1964)中,這種強烈的對抗主要表現在16歲的女主角凱倫動搖在宗教秩序、社會秩序和違抗習俗、衝破約束的劇烈爭鬥之中。而歐茨早期小說的代表作《他們》中有關兇殺、毆打、吸毒、賣淫的情節使讀者常有兇險之感。
歐茨在20世紀70年代的創作中融入了大量“意識流”的手法。如長篇小說《刺客們》(The Assassins,1975)的開頭部分竟以一個嬰兒的“內心獨白”來描繪他在母胎中的感覺。雖則新奇,但畢竟不通情理。而1978年出版的《黎明女神的兒子》中描寫那個少女被人污辱後的悲憤之情,其“意識流”方法的運用恰到好處地表現了人物內心深層次的畫面,達到化境的藝術效果,表明了歐茨的“心理現實主義”已漸趨成熟。
進入20世紀80年代,歐茨的寫作技巧更接近現代派。歐茨一直有一種“巴爾扎克式”的野心,即以小說反映社會歷史,《他們》是她第一次的嘗試,小說的時間跨度達四十餘年。而1980年出版的長篇小說《貝爾弗勒》則是進一步的探索,她在書中描寫了一個大家族貝爾弗勒六代人近二百年的歷史,試圖以他們家的盛衰命運來見出美國建國後全部歷史的縮影。
歐茨素以揭露美國社會的暴力行徑和罪惡現象而聞名,她敢於探索創新,涉及不同文體,採用不同的寫作技巧。她的作品涉及 “強姦、亂倫、謀殺、騷擾、食人、折磨和獸性等各種各樣能夠想像的身體的、心理的及性方面的侵害。”其作品在整體上構成了一幅當代美國社會的全景圖,不僅生動地反映了美國社會各個階層的現實生活,特別是中下層階級和勞動階層的生活狀態,而且觸及到美國社會生活的多個領域,如學術界、法律界、宗教界、政壇,乃至拳擊、足球等體育運動。從表現形式上看,美國文化傳統對奧茨的影響顯而易見,在繼承馬克·吐溫、德萊塞、斯坦貝克等作家的批判現實主義傳統的同時,她還深受福克納的意識流和哥德式風格的影響,作品大量運用心理分析、內心獨白等意識流手法,尤其擅長營造神秘恐怖氣氛,使用心理現實主義手法,注重用多樣化的藝術形式刻畫人物內心世界,因此被譽為“女福克納”。
人物形象
歐茨筆下的女性形象,她們命運各異,想法不同,處於社會的不同階層。這些女性形象折射出女性在男女對立的二元世界中,在以男性為中心的世界中的困厄與無助;她們渴望尋求改變,突破,顛覆傳統的男權社會,實現自我意識的覺醒和獨立,最終獲得解放。
這些女性形象從無奈掙扎於父權社會中,試圖在束縛中重建自我,變化到女性主體意識漸漸覺醒,女人們開始崛起反抗主流傳統的價值與標準,再提升到進一步成熟的女性在地位全面提升的背景之下,而對各種突變所帶來的迷茫與困惑,積極主動的反思自己的人生和存在價值,實現自我發展和突破。
獲獎記錄
文學類 |
|
參考資料
人物評價
歐茨在美國,當之無愧於“女文人”這個詞。 (美國作家厄普代克評)
外國女作家
丁玲、冰心、畢淑敏、蕭紅、林海音、林徽因,林白,鐵凝、張抗抗,裘山山……我們可以對中國的女作家如數家珍,那么外國的知名女作家又有哪些呢?本期任務讓我們來走近她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