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松枯梢病菌

落葉松枯梢病菌

落葉松枯梢病是落葉松林內最危險的病害之一,分布於日本和中國,兩國均將其列為檢疫對象。該病最初在1938年發現於日本的北海道。發現該病的龜井專次和井上元則認為是一種新病害,病原菌也可能是一個新種。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落葉松枯梢病菌

..

英文名:larchdie-back,larchshootblight,larchtopdry

拉丁學名:Botryosphaerialaricina(Sawada)Shang

門:真菌門

亞門:半知菌亞門

綱:腔菌綱

目:格孢腔菌目

科:葡萄座腔菌

屬:葡萄座腔菌屬

原產地:日本北海道

入侵地:內蒙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等9省市50多市縣

傳播途徑

病原菌的自然傳播主要靠雨水飛濺和風傳,有效傳播距離一般不超過300m,該病原菌的遠距離傳播主要靠調運帶病植株。苗木、接穗、枝椏是直接帶菌者,帶有小枝梢的原木和小徑木也能帶菌。

寄主

華北落葉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長白落葉松Larixolgensisvar.changpaiensis、海林落葉松Larixolgensisvar.heilingensis、日本落葉松Larixkaempferi、黃花落葉松Larixolgensis、朝鮮落葉松Larixolgensisvar.koreana、興安落葉松Larixgmelini等。

為害特點

主要危害長白落葉松、興安落葉松、華北落葉松、朝鮮落葉松、海林落葉松、日本落葉松。被害林木造成枯梢,重者樹冠變形甚至整株枯死。

分布

國內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根河市、額爾古納市、鄂倫春自治旗、莫力達瓦達翰爾族自治旗),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阿里河林業局、大楊樹林業局、金河林業局);遼寧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鐵嶺市(銀州區、清河區、調兵山市、開原市、鐵嶺縣、西豐縣、昌圖縣),撫順市(順城區、東洲區、望花區、撫順縣、新賓滿族自治縣、清原滿族自治縣),本溪市(南芬區、明山區、溪湖區、平山區、桓仁滿族自治縣、本溪滿族自治縣),遼陽市(弓長嶺區、燈塔市、遼陽縣),鞍山市(海城市、岫巖滿族自治縣),丹東市(振安區、鳳城市、東港市、寬甸滿族自治縣),大連市(瓦房店市、普蘭店市、莊河市),營口市(大石橋市);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吉林市(昌邑區、船營區、磐石市、蛟河市、樺甸市、舒蘭市、永吉縣),四平市(梨樹縣、伊通滿族自治縣),遼源市(東豐縣),通化市(集安市、通化縣),白山市(臨江市、江源縣、靖宇縣、撫松縣、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吉市、圖們市、龍井市、敦化市、琿春市、和龍市、安圖縣、汪清縣);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尚志市、五常市、阿城市、木蘭縣、通河縣、巴彥縣、方正縣、賓縣、延壽縣),黑河市(五大連池市、北安市、嫩江縣、遜克縣),伊春市(友好區、南岔區、烏馬河區、五營區、紅星區、新青區、湯旺河區、烏伊嶺區、上甘嶺區、帶嶺區、鐵力市),鶴崗市(蘿北縣),佳木斯市(樺南縣、湯原縣),雙鴨山市(友誼縣、集賢縣、寶清縣),七台河市(勃利縣),雞西市(虎林市、密山市、雞東縣),牡丹江市(寧安市、海林市、穆稜市、林口縣、東寧縣),綏化市(慶安縣、綏稜縣),大興安嶺地區(加格達奇林業局、松嶺林業局、新林林業局、塔河林業局、呼中林業局、十八站林業局韓家園林業局、阿木爾林業局、圖強林業局、西林吉林業局、呼瑪縣),黑龍江省森工總局伊春林管局桃山林業局、南岔林業局、友好林業局、烏馬河林業局、五營林業局、紅星林業局、新青林業局、湯旺河林業局、烏伊嶺林業局),牡丹江林管局(大海林林業局、海林林業局、東京城林業局、穆稜林業局、八面通林業局綏陽林業局),松花江林管局(通北林業局、綏稜林業局、興隆林業局、山河屯林業局、亞布力林業局),合江林管局(樺南林業局、鶴立林業局、鶴北林業局、清河林業局迎春林業局),帶嶺林業局;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沂水縣、沂南縣、蒙陰縣、費縣、平邑縣),煙臺市(福山區、牟平區、海陽市、蓬萊市),泰安市(新泰市),淄博市(博山區),威海市(環翠區、乳山市、文登市、榮成市);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天祝藏族自治縣、古浪縣),張掖市(甘州區、民樂縣、山丹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金昌市(金川區),白銀市(靖遠縣),天水市(秦城區、北道區、秦安縣、清水縣、甘谷縣、武山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隴南市(武都區、徽縣、成縣、禮縣、兩當縣),定西市(漳縣),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臨潭縣、碌曲縣),祁連山保護區,小隴山林業實驗局。

國外分布

日本朝鮮韓國俄羅斯

經濟重要性

落葉松枯梢病是落葉松人工林的一種危害嚴重的真菌病害,不僅危害落葉松幼苗、幼樹,而且能危害30年生大樹,尤其對6-15年生幼樹危害最重。該病自20世紀70年代在我國北方落葉松林嚴重發生以來,已擴散至7省(區)的100多個縣(市)。寄主罹病後,枝梢枯死,針葉脫落,連年發病和危害嚴重時,枯枝成叢,生長停止,不能成材,甚至死亡。目前,全國落葉松人工林受害面積已達50多萬hm2,僅遼寧省每年因該病損失木材近15萬m3,給林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

症狀和病原形態

該病只發生在當年新梢。一般先從主梢開始,然後由樹冠上部的枯梢逐漸向下擴展蔓延。莖部或莖軸逐漸褪綠,由淡褐色變為褐色,凋萎變細。枝梢頂部彎曲下垂呈鉤狀,自彎曲部位逐漸脫葉,後期僅限梢頂部殘留枯死葉簇,經久不落,呈紫灰色。發病較遲的新梢已木質化,病枝不彎曲下垂而呈直立型枯梢,病葉全部脫落。因此,病部以上枝梢枯死,使苗木成為無頂苗。病梢上常有固著不落的樹脂塊。在幼樹上,翌年新梢也同樣發病枯死,由側芽生小枝代替原主梢,這樣年年發病,枯梢成叢,樹冠呈掃帚狀叢枝,高生長停止,形成小老樹,甚至整株死亡。
頂部枯萎的葉叢,在發病15-20d後,葉背面密生黑色小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和少量未成熟的子囊座。頂部葉叢可保留到翌年春季。8月末到翌年6月,在罹病新梢上,特別是彎曲處的枝條及凹陷處可見散生或叢生的小黑點,大部分為子囊座,少數為分生孢子器。
子囊座殼狀,瓶形或梨形,黑褐色,大小為(190-310)μm×(230-80)μm,單生、群生或叢生於病枝表皮下,成熟後頂端外露。子囊腔中排生子囊,棒形,雙壁,有假側絲。子囊內有8個子囊孢子,呈兩行排列;子囊孢子無色,單胞,橢圓形至寬紡錘形,大小為(23-40)μm×(9-15.5)μm。
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黑褐色,大小為(127-250)μm×(110-230)μm,群生於頂梢殘葉背面和病梢表皮下。分生孢子單胞,無色,大小為(19-35)μm×(6.5-12)μm,性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單生或叢生於病枝表皮下,性孢子梗細長,性孢子短桿狀或橢圓形,無色。

發病規律

在東北地區,病害一般在6月下旬或7月初發生,7月中旬至8月中旬為流行盛期,9月中、下旬為流行終止期。病菌以菌絲、未成熟子囊座或殘存的分生孢子器在罹病枝梢及頂梢殘留葉的表皮下過冬。翌年6月子囊座成熟,6-8月成熟的子囊座及分生孢子器在降雨後吸水釋放出孢子。孢子借風、雨水飛濺和沖淋傳播。病菌從傷口侵入寄主,潛育期10-15d,繁殖期20-25d。無性型一年內可多次重複發生,有性型一年內僅發生一次。
在我國發病的主要誘因是霜凍,生長在迎風地帶和公路兩側的林分發病重。多雨高溫(旬平均氣溫20-25℃)天氣病害易流行。落葉松苗木造林後1-2a一般不發病,或發病很輕,3-4a後才開始發病。林分密度在3500株/hm2以上時,病情有明顯加重的現象,而在2500-3000株/hm2左右時,病情明顯偏低。

傳播途徑

病原菌的自然傳播主要靠雨水飛濺和風傳,有效傳播距離一般不超過300m,該病原菌的遠距離傳播主要靠調運帶病植株。苗木、接穗、枝椏是直接帶菌者,帶有小枝梢的原木和小徑木也能帶菌。

適生範圍

該病害發展最適溫度是旬平均氣溫20-25℃之間,低於18℃或高於27℃均不利病害的發育。5-6月溫差≥12℃、日最大風力≥4m/s,以及6-7月降雨量聯合作用是該病的發生的必要條件。適生區主要位於35°-45°N,年降水量在450-1000mm,≥10℃的積溫在2000-3500℃之間的溫帶濕潤、半濕潤的丘陵及低山地區(海拔低於500m)。

防治措施

在苗木生長季節,每15-20d檢查一次,發現病苗(含疑似病苗)應立即拔除、集中銷毀;苗木封頂前1個月(或高生長停止前半個月)停止追氮肥,8月後嚴格控制灌水,防止苗木晚期徒長,降低抗病力;苗木出圃前和造林過程中應進行複查。 對10a生以下的落葉松人工林發病林分,要搞好除草鬆土,清除病腐木,剪除病梢等措施,控制侵染源。對10-20年生的落葉松人工林發病林分,可根據發病程度,首先要以間伐的方式,清除病腐木和被壓木等,降低林分病情;對落葉松生長極度衰退、病情嚴重而無望成材的林分要及時伐除,改換適宜樹種,對發生面積較大的重病區和重病林分(感病指數30以上)要在做好預測預報的基礎上,套用森保1號+滅病威1000倍的混合藥劑(1∶2)進行常量噴霧防治,也可套用10%百菌清油劑進行超低量噴霧防治,防治2次最為理想,在鬱閉度高林齡較大的林分可採取多菌靈、百菌清、五氯酚鈉煙劑防治,用量15kg/hm2分兩次進行,防治效果可達到60%-80%。為了提高防治效果,在實施化學防治前,應首先清除病損木、被壓木,剪除病梢,這樣效果會更好。採用10%多菌靈、50%滅病威等藥劑(40:15000)噴藥處理也可有效防止該病害的發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