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橄欖孔雀斑病菌

油橄欖孔雀斑病菌

油橄欖孔雀斑病菌是環梗孢菌Seilocaea oleaginea (Cast.) Hugh. (Cyloconium oleaginum CAST.)。病菌以菌絲或分生孢子越冬。氣溫15℃以上及陰雨天氣,病斑外形成霉層,成為侵染源。分生孢子氣溫或雨滴傳播。潛育期一般為兩周左右。孢子萌發最適溫度18℃—20℃。溫涼而多雨季節,有利病害發生髮展。由於各地氣溫與雨量分布並不一致,因此也可出現一年內兩個發病高峰期。

基本信息

概述

孔雀斑病是油橄欖(Oleaeuropaea)種植區內常見的一種病害,1967年首先在雲南省昆明地區各引種點發生孔雀斑病,隨著病害的擴展蔓延,全省其他各引種點也先後有所報導,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成為油橄欖引種栽培中的重要病害之一。1974年重慶市油橄欖引種點也開始發現孔雀斑病,病害迅速擴展蔓延到四川省其他各引種點,造成嚴重損失。此後,中國湖南江西等省油橄欖引種點也陸續發現孔雀斑病。孔雀斑病主要危害油橄欖的葉片,有時也能侵染果實和嫩枝。病害流行季節,病害嚴重的種植點發病率可達100%。隨著病情的發展,引起大量葉片早落,結實量銳減,造成嚴重損失。病株的大量落葉,不僅影響當年的結實量,而且使植株翌年的生長發育受到不良影響,病情的逐年加重,使許多病株喪失結果能力。

症狀

油橄欖孔雀斑病菌危害 油橄欖孔雀斑病菌危害

主要是在葉片表面呈現環狀病斑。病害發生初期,葉片表面出現灰黑色小斑點,周圍褐色。隨著病斑的逐漸擴大,周圍顏色從淺褐色轉變為深褐色。大的病斑直徑可達10~12mm。在溫暖的月份,病斑外圍有一黃色暈環,形狀與孔雀眼睛相似,因此稱為孔雀斑病。嚴重感染的葉片上病斑較多,並常在葉片背面沿主脈呈現線狀霉,病葉逐漸枯黃、早落。果實在成熟期也很容易受侵染。病果表面出現圓形褐色病斑,稍下陷,症狀與葉片病斑相似。病原菌也能侵染果柄,引起果實早落,病果脫落時,常帶有部分果柄。嫩枝有時也受侵染,但病斑小,症狀不明顯,不易察覺。

病原

油橄欖孔雀斑病是由油橄欖環梗孢菌(Spilocaeaoleaginea(Cast.)Hugh.=Cycloconiumoleaginumcast.)所引起。菌絲體延伸在病葉表皮組織內,褐色。菌絲體發育到一定程度,形成子座狀結構,長出許多短小分枝,通過角質層伸出葉片表面,發育成為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褐色,直立,基部膨大略呈球形,頂端連續產生分生孢子。新產生的孢子是從上一個孢子脫落新留的孢子痕推出的,因而在分生孢子梗頂部殘留多數環紋。分生孢子略呈橢圓形,一頭大,一頭小,基部略現平截,褐色。初形成時為單細胞,成熟時可見有雙細胞的分生孢子,大小為14~27μm×10~12μm。

發病規律

病原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越冬,延伸在病葉組織內的菌絲體冬季仍保持存活。春季來臨後,當氣溫升達15℃以上,遇有陰雨天氣,越冬葉片上的老病斑能繼續擴展,並產生分生孢子。在老病斑外圍,形成一圈褐色霉層,成為當年病害發生的主要侵染源。潛伏在落葉、落果病斑中的菌絲體也能越冬,在適宜環境條件下也能產生分生孢子。據初步觀察,落葉上的病斑在葉片脫落後的20天內仍具有產孢能力,但孢子萌發試驗結果表明,這類分生孢子的萌發率很低,能否成為病害發生的初侵染源,尚難肯定。
分生孢子能隨雨滴飛濺和氣流傳播。飛落在葉片表面的分生孢子遇有適宜的環境條件,萌發產生芽管,穿過角質層直接侵入葉片表皮組織。潛育期一般為14天左右。如環境條件不很適宜,潛育期會長一些,有時甚至可以長達數月之久。分生孢子萌發的適溫範圍為9~25℃,以18~20℃為最適宜。分生孢子萌發試驗的初步結果表明,在1%的葡萄糖溶液中,孢子萌發率較高(接近50%)。菌絲體生長發育的適溫範圍為12~30℃,以20℃左右為最適宜。相對濕度在80%以上,有利於病原菌的生長發育。
溫涼多雨的季節有利於孔雀斑病的發生髮展。由於氣候條件的差異,各個引種點發病的規律也有所不同。例如,在我國雲南省中部因受季風影響,80%以上的年降雨量集中在5~10月,孔雀斑病一般在6月份雨水到來以後發生,7月、8月間病害發展最快,9~11月隨著降雨量的逐漸減少,乾旱季節的到來,病情逐漸消退。感病葉片提早脫落,嚴重感染的病株往往大量落葉。而在我國四川省東部各引種點內,孔雀斑病雖然一般從6月上旬開始發生,直至12月上旬病情逐漸消退,但由於夏季高溫和雨量較少,全年出現兩個發病盛期;即6月下旬至8月上旬為第一個發病盛期,8月中旬以後,病情逐漸消退;至lo月中旬,病情又迅速發展,進入第二個發病盛期,直至12月上旬,病情消退,進入越冬階段。以上兩個地區歷年來的調查資料還表明,由於每年氣溫和雨量分布情況的不盡相同。同一種植區內孔雀斑病的發生髮展情況和為害程度也表現年度差異。在地中海沿岸地區,春季和秋季孔雀斑病的侵染最為嚴重,而夏季的正常高溫和冬季的正常低溫使孔雀斑病的病情停止發展,但在較為溫暖的冬季,孔雀斑病仍可嚴重發生。
在同一種植區內,由於局部地形變化,病情也有差異。據調查,生長在山谷底部的油橄欖林,感染孔雀斑病的情況常較山腰和坡頂為重。排水不良和土壤通風條件較差的林地,油橄欖孔雀斑病常嚴重發生。枝葉茂密,通風欠佳的植株受害常較重。孔雀斑病菌對寄主的選擇性較強。據調查,在種植區內,不僅在和油橄欖同科同屬的植物上從未發現孔雀斑病的發生,即使在油橄欖的不同品種問,感病性也有較大差異。例如,在中國目前引種栽培的幾個主要品種中,以“卡林”品種最易感病,“貝拉”、“愛桑”兩品種次之,“佛奧”品種感病較輕。

分布地區

此病在地中海區域普遍發生,以春、秋為重。9月暴雨多時,發病較重。冬季暖和時,發病亦重。在乾燥北非及美洲地區,此病不重。中國自引種後,雲南中部首先發現病害。1974年重慶種植區也開始發現,湖南、江西省部分種植區,亦均有發現,造成不同程度損害。

防治措施

孔雀斑病僅在中國部分引種點發生,為了防止病區的擴展,對出圃外運的苗木應進行嚴格檢查,不讓病苗外運,同時對外運苗木進行消毒處理。
在苗木檢查中發現可疑病株時,可以從可疑病株上取下受感染的組織(主要是葉片)放在20~25℃的水膜上。如能看到外部的病痕,在72小時內就會大量排出帶有分生孢子的分生孢子梗,從而對這種病害進行確診。
在病害分布區內應注意選育抗病性強的高產品種。引進新品種時應選擇能抗病的品種。
為了防治孔雀斑病,應加強對油橄欖的栽培管理。如適當灌溉,合理施肥,適度修剪等,以促進植株健壯成長,從而增強其抗病能力。此外,還應清除地面落葉,落果,保持林內良好衛生狀況。
在嚴重發病的種植區內,必要時可在病害發生前和發病初期噴撒化學藥劑,以控制病害的發生髮展。歷年來的藥劑防治經驗表明,噴撒50%可濕性多菌靈1000倍稀釋液或50%可濕性苯來特1000倍稀釋液,防治效果都很好,不僅能預防病害的發生,還能控制病害的擴展。防治實踐還表明,1:2:150倍量式波爾多液防治效果雖然也比較好,但如施用不當,易引起病葉的提早脫落,對油橄欖的生長可能還有抑制作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