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特號航空母艦[CV-32]

萊特號航空母艦[CV-32]
萊特號航空母艦[CV-32]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萊特號航空母艦(舷號CV-32),由紐波紐斯船廠建造。1944年2月21日開工,1945年8月23日下水,1946年4月11日服役。1959年退役。韓戰初期,萊特號曾臨時調到西太平洋,並作一次韓戰巡航。

基本信息

簡介

 萊特號航空母艦[CV-32] 萊特號航空母艦[CV-32]
萊特號航空母艦(舷號CV-32)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為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十五號艦,在非官方上亦是長艦體埃塞克斯級的五號艦。她原命名為王冠點(CrownPoint),以紀念美國獨立戰爭的同名要塞,但在建造期間更名;這使之成為美軍第三艘以萊特為名的軍艦。 雖然新艦名可上溯至美國於美西戰爭俘獲的一艘西班牙炮艇,但是次更名的目的,亦有視為紀念雷伊泰灣海戰

萊特號未有進行SCB-27及SCB-125改建,故其仍有建成時的開放式艦艏,亦未有斜角飛行甲板。

建造與服役

萊特號於1944年2月21日在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開始建造,於1945年8月23日下水;其時日本早於八日前向盟軍無條件投降,二次大戰結束,萊特號無緣參戰。1946年4月11日,萊特號正式服役。

服役後萊特號在美國東海岸試航。9月16日,萊特號與威斯康辛號等艦離港,前往訪問南美洲國家港口,於12月12日返回母港諾福克。1947年,萊特號兩次到地中海巡航,然後一直留在美國東岸活動,直到1949年,才再兩次到地中海。

1959年1月,萊特號被派到紐約布魯克林船廠,並在5月15日於當地退役,並同時改為飛機運輸艦(編號改為AVT-10)。此後萊特號一直在紐約停泊,直到1969年6月1日除籍,最終於1970年9月出售拆解。

裝備配置

武器裝備

萊特號航空母艦[CV-32]萊特號航空母艦[CV-32]
4門2聯裝5吋/38火炮

4門單管5吋/38火炮

8門4聯裝40毫米高射炮

46挺20毫米機炮 

裝甲

機庫、防護甲板、裝甲帶、防水壁、指揮塔、舵機

裝甲

機庫:2.5吋

防護甲板:1.5吋

裝甲帶:2.5-4吋

防水壁:4吋

指揮塔:1-1.5

舵機:2.5吋 

艦載機

36架F6F

37架SB2C

18架TBF

其它

3座升降台

2座彈射器

參與戰役

韓戰

1950年5月2日,萊特號再次前往地中海。6月25日,朝鮮軍隊越過三八線,突襲韓國,韓戰爆發。其時萊特號正在地中海,並繼續前往中東,在8月13日派飛機到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巡遊。由於美軍現役航空母艦不足,24日萊特號返抵諾福克後,隨即搭載戰機及彈藥,準備前往遠東支援。

1951年1月7日,萊特號前往會合艦隊,並在8日嘗試偵察陸上情況,但因天氣惡劣而取消。惡劣天氣令萊特號中止飛行作業,直至13日才恢復,並為水原市、原州市及江陵市附近的美軍及韓國軍隊提供密接支援。19日萊特號返回佐世保,然後啟程返國,預備重返大西洋艦隊,於2月3日返抵美國西海岸。稍後萊特號再經巴拿馬運河,於25日返抵諾福克,並進入船廠維修,直到5月。

太西洋艦隊

維修後萊特號留在諾福克,於1951年7月至8月21日期間,到地中海演習。9月3日,萊特號再次到地中海巡邏,並接替到北海演習的胡蜂號,於12月21日返回美國,由塔拉瓦號接替。

1952年8月28日,萊特號再次派到地中海,並在10月1日重編為攻擊航母,舷號改為CVA-32。1953年2月16日萊特號返抵波士頓,一度預備退役。

1954年1月4日,萊特號完成改建,將母港改設於羅得島州昆錫點海軍基地(QuonsetPoint)。5月萊特號曾外出巡航;又於10月到11月到大西洋作反潛演習。[4]1957年,萊特號留在美國近岸作業,並於4月至5月期間暫時搭載陸戰隊直升機演習,以測試埃塞克斯級是否適合改變為兩棲攻擊艦。

1957年9月3日至11月29日,萊特號再到地中海巡航;並於1958年2月到4月加勒比海,然後預備退役。

榮譽

韓戰期間,萊特號共獲得兩顆戰鬥之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