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朐八大景

臨朐八大景點

駢邑石門晚照殘

臨朐八大景臨朐八大景

粟山孤聳落平川
冶源煙靄三冬暖
百丈瀑布六月寒

臨朐八大景臨朐八大景

彌水澄清通地底

臨朐八大景臨朐八大景

沂山晚翠接雲端

臨朐八大景臨朐八大景

白芽寺里枯松樹
仰天高掛秋月圓

臨朐八大景點之一 石門坊

石門坊古稱石門山, 海拔526米,位於縣城西南十餘公里,交通便捷。景區包括石門山太平崮天柱峰三大景點,面積約十餘平方公里。古以“晚照”聞名,現以紅葉著稱,與北京香山、南京棲霞山、蘇州天平山、四川末亞羅齊名,為國內五大紅葉景觀之一,齊魯紅葉之冠。石門坊文化底蘊豐厚,摩崖石刻造像眾多,佛塔廟宇別具風韻,神奇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人文景觀相融合,成為著名的省級風景名勝區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門坊
石門坊懸崖對峙如門,自然景觀綺麗。石壁洞穴天成,深邃險峭。其間密林遮天蔽日,古為柏楸覆蓋,今為黃櫨叢生,遍布山岡峽谷。初夏葉茂花盈,深秋霜染葉紅,叢櫨間柏,潑紅嵌黛,一派絢麗景色。
沿溪畔山徑攀登,處處如畫。石塔聳立,紅葉掩映,亭台錯落,典雅別致。特別是山谷盡頭,金黃的峭壁,中間鐫刻“晚照”兩個蒼勁古樸的大字,每當晴日夕陽西下,陽光透過山凹直射“晚照”,霞光倒映在另天池中,奇觀頓現,此景被譽為“石門晚照”,為臨朐古八景之首。自“晚照”順壁東行折而南,登石階而上,至懸崖中間一絕險處,便是“仙人橋”,上峭壁凌寒,下百丈深淵,林波連天,神栗目眩。進而登上東峰,極目西眺,石門勝景盡收眼底。每至重陽,漫山紅遍,如彩錦覆蓋大地,似紅雲縹緲山間,丹青朱崖,誘得人們爭相往觀。
石門山,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商時期,即被人們仰慕,漢代前已建逄公廟,到唐代,又增建廟宇,刻佛像,至20世紀末仍有造像70餘尊,多為唐天寶年間雕造。宋、元、明時期,又建尼姑庵,修三石龕,有宋碑、元碑、明佛塔,以及清代、民國時的碑碣數幢。 1991~1992年,臨朐縣為發掘旅遊資源,修復逄公廟、碧霞祠、文昌殿,新建石門標誌塔、停車場、紅葉山莊、丹谷亭、同樂亭、眺遠亭、怡然亭,這些建築依山就勢,高低錯落,林蔭掩映,清新典雅,各具特色,為景區增添亮點。在增加服務設施的同時,新增名人石刻多處。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劉瀾濤,著名詩人臧克家,著名書法家尹瘦石、沈鵬、歐陽中石、武中奇、劉藝、李鐸、費新我、朱學達等都為石門坊留下題詠、墨寶和石刻,使石門勝景錦上添花。
石門坊,山泉涓涓,清瀅甘洌。另天池,源於山壁石隙中,又曰“聖水泉”,經年流水潺潺,池水碧綠見底。小天池,常年細流,碧水澄清,兩泉久傳為“神水”並含有多種有益於健康的礦物質,遊人至此,無不試飲,一飽口福。夏秋雨季,崖穴皆出泉,泉水匯流成溪,飛流直下,奇鼓泉時噴時停,堪稱奇觀。
石門坊一年四季風光紛呈。春遊石門山,陽光明媚,藍天白雲,櫨花滿山,鳥語花香,令人心清神怡;夏遊石門山,樹林蔭翳,青翠欲滴,溪流涼風,蟬鳴蟲吟,實乃避暑佳地;秋遊石門山,天高氣爽,黃櫨霜染,朱谷丹崖,遊人如織;冬遊石門山,冰封雪覆,銀裝素裹,玉樹瓊枝,好一派北國風光。

臨朐八大景臨朐八大景
臨朐八大景臨朐八大景

天柱峰
天柱峰俗名寨子崮, 位於石門山西1.3公里處,這裡群峰連綿,溝壑縱橫,一峰凸起,三面峭臨深谷,西面連山,岩石交融,儼然如天柱。沿陡峭崎嶇山徑登巔,但見怪石嶙峋,樹木郁蔥,四面層巒疊嶂,谷壑深奧。天柱峰西,傅家峪南山,東西連綿如屏,山勢起伏錯落,山徑蜿蜒。“五眼泉”,相傳為後周柴王(柴榮)途徑此山時留下的神奇故事。山巔險裂百丈、凹通南北,名曰“車轍子溜”,峽谷兩側壁立如削,奇石聳立,飛松倒掛,險峻奇絕,勢若二龍戲珠,堪稱一絕。
天柱峰景區多洞穴,有猿人洞(鵓鴣洞)、佛洞、窟井洞、瓦罐洞、雞屎洞、狼洞、蜂洞等。猿人洞,洞洞相連,洞中有洞,外闊內窄,深莫測,洞廳寬闊容數百人。石盤炕,窗戶口,上天梯,下海井,灶王爺,仙人坑,鵓鴣房等各有造勢, 令人浮想聯翩。佛洞高寬各近2米,進出無阻,迎壁鍾乳天成一佛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從槐樹嶺步入桃花峪,另有一番情趣。奇峰環抱,幽谷似鍋形,望如在瓮中。瓦罐溜、葫蘆崖、鍋框頂、雞冠山、小泉嶺等,樹木蔥蘢,山泉汩汩,野趣盎然。明、清古槐挺拔蒼翠,清代柿樹,秋果纍纍,漫山紅透的柿子,點綴出濃濃山韻。
太平崮
太平崮為石門坊風景名勝區南峰, 海拔606米,兩峰聳立,頂平曠,谷深壁峭, 勢若屏障,古為附近村民避亂之所。主峰太平崮,面積約4萬平方米,有明朝吏部文選司郁文高避亂處,古剎、石碑、石圍子已廢,殘跡尚見,山頂怪石陳雜,或臥,或聳,置身崮頂,“一望桑田湖光遠,更覽群山迭峰連”。
東峰名鰲頭崮,沿北坡石階“天梯”攀登,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點將台”,巨大磐石平展山坳,相傳為商侯逄伯陵討伐叛將楊驥的點將布陣之處。1995年建“逄公亭”,亭邊新建石台階直達山巔。北側,滿山遍野柿子樹總計4000餘畝,深秋顆顆黃里透紅的柿子,就像一盞盞小燈籠,懸掛枝頭,染就秋山醉色。
太平崮的“西天門”、“南天門”、“直天門”為純自然矮壯火成岩柱組成,形態各異,狀如門,故名“三天門”。似柱的奇石,錯落有致,簇擁山巔。獨具匠心的蠶姑廟、山神廟、泰山行宮、文昌閣、藥王廟、魁星樓等依山就勢,組合有致,所有建築物均為全石結構,雕鑿細膩,刻化精工,別具一格,是臨朐獨存、山東境內罕見的全石古建築群。

八大景之二 粟山旅遊風景區

臨朐八大景臨朐八大景

臨朐城往東北約2里,粟山孤聳於村落和林田之中,春草滴露、夏日映翠、秋風染黃、冬裹雪潔,舉家徒步又或知己相約,慢步於古樸的石階、歇息於綠蔭之下,讓人於繁華的市區體會淳樸的自然。

山腰建有怡曠亭,倚停而立,微風拂過,看遠處清山碧水,方感嘆成仙又何為。

山頂寺廟立於方圓絕頂,每逢香節,眾多香客殷誠而來,香菸繚繞、石階塌矮。

八大景之三 老龍灣

臨朐八大景臨朐八大景

老龍灣,原名薰冶水,俗名老龍灣。位於縣城南12.5公里的冶源村前,海浮山陰。系地下泉水湧出地表匯集而成,水面面積約50畝,水深盈丈。老龍灣水清澈見底,四季恆溫(17~18℃)。盛夏酷暑,清涼甘冽;數九隆冬,霧汽蒸騰。晨暮,霞光流瀉,與水面霧靄交融。民國《臨朐續志》謂此景曰“冶源煙靄三冬暖”。北魏地理學家酈道 元將薰冶水載入《水經注》。
泉水 老龍灣內泉計萬許,出名的有鑄劍池、善息泉、濯馬潭、萬寶泉等。鑄劍池又名薰冶泉,在老龍灣西端,泉水涌流,是主泉之一,傳說春秋時歐冶子曾在此鑄劍淬火。
池西南角磐石峭壁上,鐫明末道 人雪蓑手書“鑄劍池”3個雄勁大字。善息泉在老龍灣南白龍物宮故址東40米處,泉水由海浮山腳臥牛石下噴涌,猶如珍珠萬串,熠熠生光。盛夏臨泉小憩,暑氣頓消;煮水烹茗,清香純正。濯馬潭在江南亭前,泉旺水清,傳說戰國末期,齊宣王妻子鍾離春(無鹽娘娘)曾在此洗馬,故名濯馬潭。萬寶泉處老龍灣北,為長方形水池,池水清澈,是灣北居民的主要飲水泉。水池東邊松節亭內有一石碑,書“萬寶泉”3字,清同治年間秀才馮錫田手筆。
橋 鑄劍池東原有青石橋,橋身角及水面。縱然是三九隆冬,水溫亦能暖透橋面,飛雪落橋,便溶化,故名雪化橋。1958年改建後,橋身高於水面一米許,橋名沿用。濯 馬潭出口處橫一拱形石橋,名雲橋。濯馬潭水未過雲橋,好與外水相遇,水面上橫有兩水分界 線,靜如震裂玻璃紋之分明,動假設我送遊絲虛無中。若擊破水面,又瞬息 復原,是為奇觀。

臨朐八大景臨朐八大景
臨朐八大景臨朐八大景

,老龍不變南有江南亭,是明代著名散曲家馮惟敏晚年棄官歸里,隱居於老龍灣畔時所建,原名“即江南”。清乾隆年間,大學士於疏敏為題“碧波雲潭”匾額。1912年,重親修葺,馮氏後裔馮瑞章改題為“江南亭”。1986年秋,書法家武中奇為之題書“碧波雲潭”,重製匾額,懸 於江南亭內。老龍灣北有芳洲亭。清光緒《臨朐縣誌》 載,明代馮琦曾在此建清漪亭,久圮,在其址建小亭,題 曰“芳洲”。因年久失修,1965年拆毀,1973年再建,仍名芳洲亭。芳洲亭丹柱青瓦,造型精美,四面環水,一小橋與北岸相通。
白龍行宮 位於雪化橋南端東側,三面環水。原為古殿堂式建築,俗稱“龍王廟”。1969年拆掉,1973年改建,現為遊客接待室。
陳榮碑竹 白龍行宮前,立有清代歲貢陳榮的畫竹石碑,石碑用青磚鑲嵌,內徑高1.58米,寬1.56米,鐫竹數桿,枝葉勁峭,灑落多姿。
竹林 老龍灣岸,雜生樹木37種。濯馬潭東西,綠竹成林,新翠欲滴,乾霄蔽日,夏不知暑。冬日,尤木凋零,唯竹林透綠。
1981年,建老龍灣風景區管理所。新建石碑、梅花山,葺亭閣,擴植竹林。於灣中豎起兩個鐵鑄龍頭,昂首水面,東西相望,噴水吐珠,似神龍自水中躍出,為老龍灣增添秀色。
1984年12月,縣人民政府將江南亭、鑄劍池、陳榮碑竹、萬寶泉、芳洲亭、雪化橋等古 跡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八大景之四 百丈崖瀑布

臨朐八大景臨朐八大景

從臨朐縣沂山東鎮寺向東2公里許,至百丈崖。此外壁陡絕,高峭如劈,形半環,東南向。清流如帶,怒濺而下,遙望若白練懸 掛,逼視如細雨濛濛。因年代入遠,半崖挺出之石已為水流衝激而墜落崖下。落水擊石,水花四濺,如萬粒銀珠飛崩。崖下巨石如席,足以敷坐觀瀑,四周峭壑陰森,松柏凝寒,積雪常 至四五月不消,雖驕陽成盛暑,至此亦感寒氣襲骨。民國《臨朐續志》謂之“百丈瀑布六月寒{。崖半舊有仙客亭,明隱士雪蓑題刻傅希孟詩云:“山靜凝神氣,泉高識道源”。年深日久,此亭連同石刻已被 衝激墜毀崖下。崖北側有昌祖洞,洞旁石縫中有古松,曰萬年松。對面石壁鐫“海嶽”2字,方逾徑丈。臨朐並非不乏水源,然山頂有此泉涌,且澎湃而成瀑布之大觀,令人絕。明朝刑部尚書喬宇《沂山瀑布》云:“丹崖陡絕三百丈,宛如白龍身倒垂”>明狀元馬愉越秉忠都御史陳風梧等均有觀瀑題詠。
近年來,由於天旱少雨,水流減弱,已無年“長吼一 頭自抬,噴雲吐霧灑塵埃”的雄姿,但絡繹不絕的遊客仍能觀崖勢之險峻,領略消暑之快意。

八大景之五 彌河

臨朐八大景臨朐八大景
彌河起源於[沂山]山麓,是縣境內的第一水系,也是境內主要的灌溉河流,彌河上游的冶源水庫是縣內最大的蓄水地,庫容量全省前十位。
彌河是臨朐的母親河,曲折轉流,繞城而過。綠樹如陰、蟬鳴鳥叫的夏天是彌河最美的季節,也是人們投身其懷抱最長的時候。在彌河的懷抱里,人們捕螞蚱、摘野花、捉魚摸蝦、玩水嬉戲,每每樂而忘返。彌河灘頭長滿了一望無際的蘆葦,水面很寬,但不深,細沙鋪滿河床,清澈的河水透著清爽的淡綠,《臨朐八大景》中“彌水澄清通地底”說的就是這一美景。河不遠處,偶有幾隻水鴨子在水中鑽來鑽去,極警覺又敏捷。水流急的地方常有細長的馬兒魚、白梢子游來游去,還有膚色如同白河的“沙里爬”趴在水底,極難發現。
更妙的是彌河大堤兩側,有密密的楊樹長成,樹下綠草匝地,不見一絲烈日的影子,被稱為臨朐的“綠肺”。上班的人們從河堤上騎車走累了,也經常鑽入叢林歇腳,林深草密,花香怡人,深吸一口氣,舒展一下筋骨,又或者在節假日靜作於樹蔭下揚竿垂掉,人世間的苦悶疲累一掃而光,愜意至極……

八大景之六 沂山

沂山,舊稱東泰山,別名東鎮,是沂蒙崇山峻岭主脈,素有“泰山為五嶽之尊,沂山為五鎮之首”的盛名。左思《齊都賦》云:“神岳造天,唯此足以當之。”明刑部尚書喬宇游沂山後賦詩曰:“平生溪山頗登陟,如此名山初見之。徘徊盡日不忍去,似覺岩壑生春姿。”歷代文人墨客傾慕其雄偉奇秀,多有詩記事歌賦詠嘆。
玉皇頂 沂山主峰,因舊有玉皇廟而名,位於臨朐城東南50公里處,海拔1031米,巍然聳立,氣勢磅礴。有盤山公路可達冊頂。1975年在極頂建電視轉播台。登山遙望,萬山下伏若丘,水庫如鏡,河流如帶。適夕陽殘照,餘輝回映,遙望諸峰,皆凝碧如黛,加之彩雲籠罩,晚霞流飛,使天際、峰巒、溪壑皆歷歷可指,其景謂之“沂山晚翠接雲端”,系民國《臨朐續志》所載縣內八景之一。天欲雨,則山顛聚雲如蓋,故有:“聽山戴笠,雨不一日 ”的諺語。
雙崮 沂山諸峰,唯 “雙崮”最為奇險。所謂“雙崮”,是“獅子崮”和“歪頭崮”之合稱。位於玉皇頂西北,各因形而名。二崮東西對峙,峭峰刺破雲表,疊秀挺奇。中間峭峪萬丈,白雲翻 滾。“歪頭崮”三面 懸崖,唯南側一小徑可盤旋而上。途中石壁上,刻有四個隸書大字“人包蓬萊”,字大如斗,清同治年間了一子書。攀險而上,有一石門,門呈拱形,內有石廟。峰頂古 廟曰“碧霞宮”,是祭祀泰 山老母處。四周野 榆山臘,黑檀叢生,蔭翳蔽日。碧霞宮旁有一石穴,名曰“天池”。池東有一巨石控出絕壁,謂“探海石”,晴日凌晨, 登石可觀東海日出。

古寺 沂山主峰東側凹處,群山環繞,東南開敞,古法雲寺座落於此。相傳法雲寺建於東漢,當年殿宇崇麗,古木聚秀,晨鐘暮鼓,香菸繚繞。今寺院已廢,但千載古 松猶存,其枝幹虬屈盤旋,千姿百態,難以名狀。周圍十餘里多松柏,形成碧波連天的林海蔚為壯觀。松濤澎湃,鳥韻悅耳,奇花異草, 滿 坡盈谷。石縫泉涌,清流甘冽,乃汶河之 源。晚間,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更增其幽穀神韻。古寺遺址處,已建起青磚紅瓦的要場管理處和遊客接待室。
黑風口 古寺北半公里許,人壁如石門,中間峪谷深峭,曰“黑風口”。傳說,此乃當年黑旋風李逵“沂嶺殺四虎”之處。至今,這裡層山障日,怪石嵯峨,樹木茂密成林。
東鎮碑林《齊乘》載,沂山,“漢武所封之東泰山也”。民國《臨朐續志》載:“自黃帝登封后,漢武帝從公玉帶之請,親至山下,令祀官祀之”。隋開皇十四年(594),立祠冊阿,宋建隆三年(962),因祭祀不便,移至山下龍口(今東鎮廟村)。元、明、清各朝沿襲祭之,每祭必碑。另有文人墨客的遊覽題詠詩刻。至清末計有大小碑碣360餘幢,形成規模宏偉、 氣勢壯觀的碑林,其中有宋太福越匡有胤乾德三年(965)御碑、宋仁宗越禎景佑御碑、元二世鐵木耳大德二年(1298)詔封沂山為東安王的蒙漢兩文御碑、明洪武三年(13朱元璋詔封“沂山之神”御碑、清康熙手書“靈氣所鍾”御碑、乾隆親筆“大東陪嶽”御碑,明永樂四年(1406)征伐安南黎蒼父子犯邊的祭告碑、明成化年間戶部尚書楊鼎的代祀碑、戶部尚書翁世資撰 文的重修東鎮寢廟碑,明弘治進士陳鳳梧贊詠沂山的手書行草詩刻,以及明萬曆年間狀元越秉忠的觀沂山瀑布草書詩刻,其撰 文 書丹盡出名人之手,字跡清麗雋秀,剛柔有致。它不但記述歷代封建王朝致祭東鎮的香火盛事,也反映了當地 軍事、政治和自然災害等情況,對研究元、明、清代的歷史,探討 古代文學、書法和 鐫刻藝術也有較高的價值。東鎮碑林,由於年深日久、風雨剝蝕,又加內外戰亂摧殘嚴重。特別是日宮入侵臨朐後,竟伐碑修大關橋,碑碣毀壞較多。1958年大煉鋼鐵,砸碑燒石灰,所存碑碣幾乎全被推侄、破壞,倖存者也任人搬陂,鋪為甬路,砌於牆基。1979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人民政府撥款對東鎮碑林進行挖掘、考查、修復,至1987年底已復立石碑碣89幢,復碑林面貌。碑間仍存有詔柏、宋槐、千年銀杏樹。

八大景之七 白芽寺

臨朐縣五井鎮西20里左右有白芽寺,又名靈峰寺,始建於隋唐。當時寺廟古穆、松蔭遮日、香客自遠方磨肩擦踵而來頂禮膜拜,勝況空前。後因故於清朝萬曆二十四年五月二十日拆遷於山腰,遠址無存,古樹盡毀。
現主殿已經倒塌無存,東西側店屋面早已經改換紅磚瓦,牆面斷裂,樑柱朽損,面目全非,僅存四月血古樹一棵,揚枝吐綠,以及殘碑碎石若干。

院內有水井一口,水深泉旺。井口覆碑文一塊,碑文如下:
修靈峰寺大殿記:
修山東青州府臨朐縣西南五十里有靈峰寺系古剎禪院自唐以前佛殿原建在前有火谷遺蹟任馬弘治十五年選立今此至XX四十年修緝計等也有百年殿宇傾X牆堵損壞勢將覆矣僧漸無矣鄉者賀縞王明禮等目睹不安各備食米同心協力鳩工於四月二十五日落成於五月二十日勒石以紀其事—萬曆二十四年仲夏郡人賀紀撰
修領袖鄉者賀縞王明禮......

八大景之八 仰天山

仰天山海拔834米,面積2.1平方公里。因羅漢洞(千佛洞)有天窗,“一竅仰穿,天光下射”而得名。古有“仰天高掛秋月圓”詩句,就是讚美仰天山風光的。2000年2月22日,經國家林業局正式批准仰天山為國家森林公園。
仰天山國家森林公園開發總面積為2400公頃,公園山勢雄奇,地貌怪異,寺院古老,文物豐富,森林環境優美,建築遺蹟遍布山間,名人題刻俯仰皆是。仰天山以森林掩古剎的景觀被載入《世界名勝大全》。
文殊寺 

主峰東側有一平台,南、西、北三面皆為懸崖。山下有一座古老的寺院——文殊寺,俗稱仰天寺,是我國現存的三大文殊寺院之一。始建於北宋,原有山門、鐘樓、鼓樓、佛殿、伽藍殿、文殊閣、三教堂等,現已重新修復。寺內另外幾塊石碑以及附近山岩上那些為數眾多的摩崖題刻,證明了該寺創建於北宋初年。據明朝嘉靖年間重修寺碑中記載:當年,宋太祖趙匡胤遨遊天下,見仰天山好像他夢中見過的境界,以為菩薩顯靈,即命在此立寺。

望月亭
是一拱頂石質殿式結構,拱頂無梁,窗門四達,叢木環列,高明爽塏,雲濕風涼,坐落在文殊寺西南一道視野遼闊的山樑上。亭側有姊妹松1株;亭上有松3株,名曰桃園三結義松。南望,越過如黛的山巔,可以直視蒼穹;東望,漫過灌木叢生的深谷,目光所及,無遮無攔。在這裡度過月光如洗的仲秋之夜,腳下藤葛纏樹,耳邊蟲聲唧唧,確實是一種美好的享受。明時亭圮,工部尚書鍾羽正重建,並親手書“望月”二字作亭額,嵌於亭門之上。
文昌閣 
位於寺東北。閣台高拔,白壁紅柱,飛檐如翼,勢若凌空。憑窗而望,整個寺院及周圍的山光水色盡收眼底,一覽無餘。相傳文昌閣是供奉文昌地君的地方,舊時趕考的學子進京前都要到此進香,以求得文曲星的保佑。

九龍盤
仰天山盤山公路氣勢雄偉,蜿蜒盤旋,堪稱一大景觀。全長3300米,寬6米有餘,蜿蜒迴環十二折。似群龍起舞,直上山巔,故以九龍盤命名。游者循山盤轉,無限風光盡收眼底。上聞林間之鳥語,下探古剎之清幽。東望群山疊翠,澗溪潺潺;西瞻山屏似畫,林海森森。摩雲崮昂首柱其南,獅子崮雄踞鎮其北。奇峰與怪石相伴,清泉與幽谷合鳴。更有春日之山花爛漫與深秋之萬頃紅楓,點綴山巒。置身此境,怎能不令人心曠神怡?龍盤之巔的聞濤閣,已成為仰天山登高賞景的最佳去處。

摩崖題刻  仰天山上,洞穴內,崖壁間,隨處可見的摩崖題刻,既生動地反映了歷史上的治亂興衰,又為研究我國的書法藝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白雲洞口附近,有金章宗泰和元年(公元1201年)鐫刻的一則題刻,全文是:“少尹副都總管黃摑安遠捕盜至此”。黃摑,當時為山東省經歷、益都府少尹兼山東東路兵馬副總管。他留在仰天山上的三處題刻都提到“捕盜”一事。據《宋史·李全傳》和《金史·仆散安貞傳》可知,宋、金之際,益都的楊安兒率眾起義,金章宗遣完顏為山東行省,黃摑為經歷官,率三千裝備精良的“花帽軍”討伐楊安兒,仰天山上的題刻就是這段歷史的佐證。另外這裡還保留有宋朝著名將領范仲淹和著名的金石學家趙明誠的題刻。趙明誠等人在這裡留下了多處題刻和金代完顏贊“仰天勝絕,甲於東方”的題字,都堪稱珍貴的歷史文物。

由翠谷、峭壁、秀水、寺院、碑林、幽洞、九龍盤以及燦若錦緞的漫山紅葉所構成的“仰天風光”,構成一幅美妙無比的山水畫,吸引著古往今來的遊客。 “仰天勝絕,甲於東方,聞名舊矣”。一年四季,這裡有賞不盡的風光,看不完的景致,能夠給人以美的享受。初春,草木吐綠,生機勃勃;酷夏,綠樹成蔭,泉水清洌;金秋,滿山紅葉,果實纍纍;嚴冬,層巒疊嶂,銀裝素裹。加上人文古蹟眾多,幽洞溶洞縱橫交錯,構成一所集遊覽、觀光、休憩、避暑、科研於一體的理想去處。

後記

資料來自 臨朐旅遊網 www.lqonline.net

歡迎來臨朐旅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