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朐城關街道大譚馬莊

臨朐城關街道大譚馬莊

大譚馬莊,明洪武八年(1375),譚姓立村,因村西有馬頭山(崮),初名譚馬莊,小譚馬莊立村後,改稱大譚馬莊。

大譚馬莊位於臨朐縣城西南10公里處,東鄰朱堡村,西與寨子崮、傅家峪兩村接壤,南界冶源鎮福山集村,北與小峪子、孟家莊兩村毗鄰。全村耕地2341畝,560戶,1788口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4人。經濟主要以農業、林業、養殖業為主。村內有譚馬莊國小。區內有臨朐著名的風景區:石門坊風景區。

簡介

大譚馬莊,明洪武八年(1375),譚姓立村,因村西有馬頭山(崮),初名譚馬莊,小譚馬莊立村後,改稱大譚馬莊。

大譚馬莊地圖大譚馬莊地圖

位於臨朐縣城西南10公里處,東鄰朱堡村,西與寨子崮、傅家峪兩村接壤,南界冶源鎮福山集村,北與小峪子、孟家莊兩村毗鄰。全村耕地2341畝,560戶,1788口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4人。 經濟主要以農業、林業、養殖業為主。村內有譚馬莊國小。區內有臨朐著名的風景區:石門坊風景區。

歷史源流

有史記載“監朐譚氏明初有伯淳公自山西洪洞遷居朐西譚馬莊。今歷22世。有族眾8000餘人。

譚馬莊譚馬莊

至三世譚旺遷莒縣東莞鄉。是為莒縣譚氏始遷祖”。
始祖譚真,字伯淳,贈錦衣百戶候始自山西洪洞縣,葬於莊西北,可見山東譚氏之根土於譚馬莊,其祖為真!譚真之子譚淵,“ 明永樂年間官至錦衣校衛,侍衛皇帝左右。”至今已傳二十餘世。

行政沿革

明、清兩朝及民國前期屬臨朐縣孝慈鄉朱包(堡)社;1930年屬第一區譚馬鄉;

遊覽圖遊覽圖

1946年民主政權建立後,屬益都縣方山區;1952年劃回臨朐縣屬第十一區譚馬鄉;1958年9月屬城關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鄉(鎮)後,屬紙坊鄉;1998年紙坊鄉撤鄉改鎮後,屬紙坊鎮;2007年紙坊鎮撤銷,屬城關街道。

經濟

植桑養蠶,是譚馬莊傳統生產項目。民國年間,家家植桑,戶戶養蠶,獲利頗豐。

石門坊風景石門坊風景

1935年,山東省實業廳籌建臨朐蠶業指導所,在大譚馬莊設立分所,並派出3位蠶師去江南指導養蠶。解放後“合作化”時期,蠶繭生產亦為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由於市場價格和管理體制等原因,桑蠶生產逐步萎縮,而代之以大面積栽植蘋果。1982年至1994年間,建果園1000餘畝,年產果品500萬公斤。
柿子是譚馬莊的傳統樹種,迄今百年以上樹齡的柿樹尚有數十棵。全村有柿樹1500餘棵,年產柿子20萬公斤。品種為牛心柿,主要加工柿餅,出口國外。
家庭養殖,以養豬、雞為主,原由一家一戶分散飼養。二十一世紀初,向規模養殖轉變,形成養殖大戶75家,其中養鴨戶50家,養豬戶20家,養蛋雞戶5家。年出欄肉鴨100萬隻,生豬1500頭,產雞蛋17.5萬公斤,成為新經濟成長點。
大譚馬莊西面靠山,東、南、北三面環溝,過去交通不便,水源缺乏。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在村西衣家林打機井4眼,用於糧田灌溉。1987年開始,全村安裝自來水,結束了水井取水,肩挑人抬的歷史。
1976年,修通至朱堡村的村路。2007年,4個自然村主要街道全部實行水泥硬化,安裝路燈,村容村貌改觀。
2002年,設立集市。

文化

大譚馬莊歷代重視教育。清朝200多年,都設有村塾;清光緒二十八年設立學堂;

石門坊石門坊

民國十一年,縣政府撥款在大譚馬莊設立女子學校,譚殿甲等3名教員執教,有學生20多人,是臨朐縣第一所官辦女子學校,一開辦女校之先河。其後設學從未間斷,既使日寇設有據點期間,村內有識之士仍堅持辦學,培養了一批有志青年。建國以來,全村考出全日制大學本科以上學生150人,其中研究生20人。
大譚馬莊歷來重視傳統文化活動,尤以踩高蹺,跑馬燈著名。民國八年,大譚馬莊聘請滕縣師傅作教練,組織“活馬燈隊”,由14匹“馬”和12頭“驢”組成,正月初二演出,轟動縣內外,觀者人山人海。縣知事聞知,調縣城演出,又轟動縣城。1945年春節,村民為慶祝解放,由35人組成高蹺隊,聘八路軍指戰員任教練,表演八卦門、山門陣、十字梅、大擺隊、小擺隊、四斗門、兩扇門、百花串等十多種隊形,演至正月底,並調往益都縣城(譚馬莊時屬益都縣方山區)演出,受到縣政府表揚。

人物

大譚馬莊地靈人傑,人才輩出。譚氏祖塋《墓誌》載:明建文年間,譚淵仕至錦衣校尉,

石門坊景區石門坊景區

“靖難”兵起,屢有戰功,卒於陣前,加封百戶侯。子孫世襲,代有名人。譚鍾,明朝任職都察院,政績卓著,授龍淵(寶劍)嘉獎。其次子應第,任北直隸祁州參事,為官簡靜,與人平和,得民讚許;四子應瑞任洧州(河南省)簿恭,剛正不阿,遷山陽縣尉;應瑞子譚奉盛,明萬曆甲辰進士,誥授中憲大夫。清嘉道年間,出4名貢生。譚迅,字景陶,嘉慶七年歲貢,博學多才,獎藉後進,教授生徒,成就甚眾;譚尚友,道光八年歲貢;譚仲清,道光二十年恩貢;譚尚賢,道光二十六年恩貢。清光緒年間,連出譚其昌譚殿甲譚雲卿三廩生,及譚汝鈞、譚洪吉、譚樹勛三庠生。譚殿甲,臨朐教育界名人,民國元年當選為紙坊區議事會議長,後應青州道尹白璞臣、膠東遊擊司令孫百萬之聘,任其家庭教師。書法有造詣,書體歐、魏融合,功底深厚,書寫廟碑、貞節碑、橋志數十座,遠近聞名。

石門坊風景區

臨朐“八大景”之首石門坊即在村西,稱為“駢邑石門晚照殘”。石門坊以雄、奇、秀、幽、險而聞名。

石門坊石門坊

殷商時期屬逄國領地,逄王伯陵清正廉明,濟民以德,歿後,人們追思其德,在石門坊立廟祀之,三千年來,香火不斷。至唐尤盛,僧侶會聚,摩崖造像九十餘尊。宋初,增建廟宇數座,後,代有增修,成為青州南佛教聖地。石門坊摩崖造像歷史悠久,匠工獨具,神態自然,栩栩如生,是民族文化遺產的瑰寶,被確定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景點。
石門坊勝跡眾多。著名的有崇聖寺、碧霞祠、唐佛壁、三石龕、佛塔、“晚照”壁刻、聖水泉、另天池、仙人橋、太平崮等。歷代大家高士慕名而至。晉代高僧支遁、唐釋北宗之祖神秀、明宣德狀元馬愉、萬曆禮部尚書馮琦、文化名人安致遠、明大羅仙人梁孜等先後到此觀光瀏覽,留下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近年,書法名家增添多處摩崖刻石。但由於戰亂和其它原因,宙宇、佛像及碑碣十多幢,悉被破壞,僅存宋、元碑各1幢及明殘碑2幢。

石門坊石門坊

紅葉黃櫨是石門坊主要樹種,多見於石門山東西兩坡,山頂及背陰坡也有零星生長,是罕見的天然紅葉黃櫨山林。由於特殊地理環境形成的小氣候,石門坊紅葉格外艷麗。每值深秋,漫山紅遍,層林盡染,如火如荼,加之翠柏點綴,勾繪出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
為保護石門坊自然資源,從1956年開始,大譚馬莊成立石門坊林業隊,對紅葉黃櫨進行重點撫育,石門坊植被有了新的增加並得到有效保護。

石門坊石門坊

1986年,中共臨朐縣委、縣人民政府確定,把石門坊作為重點旅遊景區進行開發建設。1987年至1994年,修復另天池,重修文昌廟、逄公廟、碧霞祠、臥化和座化佛龕,新建怡然亭、同谷亭、眺遠亭、天順橋、石門橋、夕陽橋等,拓寬整修旅遊路和停車場,架設高壓輸電線路,鋪設自來水管道。從1991年開始,縣裡每年舉辦一次“紅葉旅遊觀光月”活動,使石門坊乃至臨朐的知名度大為提高。全國政協前副主席劉瀾濤,著名書法家沈鵬歐陽中石武中奇尹瘦石劉炳森李鋒劉藝佟韋費新我臧克家張海宋學達等人的題字,或鐫刻於懸崖峭壁,或陳列於展室。1995年至1996年,先後建起“鍾秀園”、“霞居齋”、“凝翠軒”、“全螢幕居”、“聽雨廬”5座仿古四合院,形成優雅別致的建築藝術與如火似霞的天然黃櫨交相輝映的“紅葉山莊”,成為魯中乃至全國的旅遊勝地,為發展臨朐旅遊產業,創建旅遊強縣做出了貢獻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