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大覺寺

西山大覺寺

大覺寺位於海淀區西北暘台山麓,始建於遼鹹雍四年(1068年),為契丹人所建,坐西朝東的寺院,體現了契丹人尊日東向的習俗。因寺內有清泉流入,故又名清水院。


寺院坐西朝東,依山而建。自東向西由山門碑亭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無量壽佛殿大悲壇組成。
寺分三路,中路殿宇為明代所修建。殿後有一龍潭,泉水晶瑩清澈,初名“清水院”,後稱“靈泉寺”,明宣德三年(1428)始稱今名。遼鹹雍四年(1068),明宣德、正統、成化年間進行過重修與擴建,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和乾隆十二年(1747),又兩次重修與增建,漸成現有格局。解放初期寺院荒蕪,部分殿宇圮毀。北京林業大學占用時進行過修繕,寺院基本完好。1979年8月,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景點概述

西山大覺寺西山大覺寺
大覺寺位於海淀區西北暘台山麓,始建於遼鹹雍四年(1068年),為契丹人所建,坐西朝東的寺院,體現了契丹人尊日東向的習俗。因寺內有清泉流入,故又名清水院。金代稱靈泉寺,是金章宗時著名的西山八院之一,被稱為“西山三百寺中之巨剎”。明宣德三年(1428年)重修後改稱大覺寺。

大覺寺以清泉,古樹,玉蘭花和環境的清幽而著稱。寺內建築依山勢層疊而上,自東向西由四進院落組成。山門、碑亭、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無量壽佛(動靜等觀)殿、大悲壇、舍利塔等組成,還有四宜堂,憩雲軒,領要亭,龍王堂等建築,多是清代重建而成。殿宇雄偉古樸,布局深廣嚴謹。寺內後山是一處別致的園林,麓林曲徑,疊石流泉,情趣非凡。大覺寺環境優雅,群山環抱,寺前平疇沃野,景界開闊;寺後層巒疊嶂,林莽蒼鬱。山上的清泉從寺後石隙注入,淙淙而下,沿著南北兩路院落中的水漕流向前院的水池,泉水清澈,四時不竭。院內有一棵乾隆年間從四川移來的玉蘭樹,花繁瓣大,色潔香濃,樹齡300年上下,堪為京城玉蘭之最。還有一株高大而古老的銀杏樹,俗名“白果王”,需六人方能合圍,濃蔭可蔽半個院落,據說已傲立千年之久。迦陵佛塔為清代主持僧迦陵的舍利塔,其狀猶如北海公園裡的白塔,塔旁松柏參天,風景秀麗。

旅遊信息

位於海淀區北安河,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寺院坐西朝東,依山而建。自東向西由山門、碑亭、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無量壽佛殿、大悲壇組成。

地址:海淀區北安河鄉西山大覺寺管理處
到達方式:1.公車——從頤和園半小時一趟903路公共汽車直達,346、933等在周家巷換乘903路或摩的小面。2.火車——在北京南站或豐臺坐火車到大覺寺下。3.自駕車——頤和園到太舟塢後向左走老路過溫泉有路標。
諮詢電話:62456162 票價:10元

西山大覺寺大覺寺景色

西山大覺寺大覺寺樹林

著名八景

著名的大覺寺八景為:遼代古碑山門口的藤李寄柏(老藤寄柏)、功德池裡的石刻水獸(鼠李寄柏)、四宜堂和北玉蘭院裡的明、清兩代的玉蘭(古寺蘭香)、無量壽佛殿前的千年銀杏(銀杏樹王)、環繞全寺的兩道泉水(靈泉泉水)、龍潭東側的遼代古碑、北玉蘭院裡的碧韻清石(碧韻清池)和位於寺院最高處的迦陵佛塔(松柏抱塔)。

旅遊路線設計

大覺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區西郊陽台山麓。遼鹹雍四年(1068年)建,距今己近千年,初名“清水院”。金時為西山八大院之一,稱為“靈泉寺”,明宣德三年(l428 年)重修,改今名。寺坐西朝東,依山勢層疊而上,頗為壯觀。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殿、無量壽佛殿、龍王堂等建築,寺宇最高處藏經樓院內有玲瓏舍利塔一座。布局謹嚴,深幽而寬闊。寺內泉水自石縫汨汨而下,匯成碧潭,又經石槽順山勢緩緩回流,使全寺呈現一派生機。蜿蜓走起伏的山巒,恰似一頭臥獅。蓮花、善照二個配寺聳立在東西兩個圓形山包上,當地人曾用“獅子滾繡球,一佛二菩薩”來形容該寺院的位置和地形之奇巧。遼代所立燕京天王寺沙門志廷撰《暘台山清水院藏經記》碑,記述了該寺的歷史沿革。

西山大覺寺寺中池塘里悠閒的烏龜
大覺寺最高點是寺內已故住持迦陵和尚舍利塔。據傳清代乾隆皇帝當年曾在這裡剃度,有一次他坐禪時入夢笑出了聲音,當時負責寺內燒火的迦陵和尚操起戒尺便打乾隆,皇帝不得不承認“仙闕少緣份,凡塵屬寡人”,爾後悄悄地回宮。寺內的僧人都為迦陵捏把汗。但是乾隆皇帝非但沒有懲罰他,而且還特派貼身太監來拜見迦陵。以後迦陵和尚不但當了寺院住持,就連他種的玉蘭也成了寺中絕物。寺內迦陵舍利塔建於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高約十餘米,其形制與北京北海白垮相似。;圓形塔肚,上端砌築細長相輪,塔頂安放金飾寶蓋,底部八角白色須彌座,鐫紋秀巧,表現出清代雕刻藝術風格。塔旁松柏環抱,鬱鬱蔥蔥,環境十分幽靜。塔後有一漢白玉水池,周圍護以石雕欄,泉水自石底流出,匯成一長方形碧潭。泉名“靈泉”,泉水清洌見底,常流不竭,即使在暑熱的天氣,將手放入水中,也會感到冰冷刺骨。泉邊有一雙層建築,名為“龍王堂”,位於中軸線最後。古人認為這泉水是龍王所賜給的,所以建龍王廟以示供養。

舍利塔往下是大悲壇。這裡是寺院藏經之所,面闊五間,硬山項,獸頭脊,上層吞廓,並設木製欄桿。上層檐下橫一懸匾,上書“最上法門”,為醇親王所書。從大悲壇順石階而下是寺院第三進院落。此處以無量壽殿為主體,大殿坐落在一高大台基之上,前面帶有月台,周圍繞以漢白玉石欄。大殿面闊五間,灰筒瓦,歇山頂,門窗菱花全部為古錢式,做工精美。檐下懸掛一塊雕有龍紋的巨匾,上書“動靜等觀”,為乾隆御筆。殿內供奉一佛二菩薩,泥質漆金。身後帶有背光,花紋細膩,雕刻精美。佛像背後有懸塑,上塑觀世音像,形象生動,堪稱懸塑精品,為清代遺物。

大雄寶殿是全寺中心,大殿面闊五間,歇山琉璃瓦項,檐下裝飾有斗拱。明間正中檐下懸掛一巨匾,上書“無去來處”,字型剛勁有力。殿內正中有一石砌須彌座,座上供奉木質漆金三世佛像,背後帶有背光。殿內還懸掛有兩塊匾,一為“妙悟三乘”,一為“法鏡長圓”,均為慈禧太后手筆。三世佛像後面又有三尊漆金菩薩像,其上懸有一匾,上書“妙蓮世界”。殿前建有月台,周圍繞以漢白玉石雕欄。在月台欄桿襯托下,大殿顯得更加雄偉。

山門兩側建有八字牆,進山門為第一進院落,南北兩側對稱分別有碑亭和鐘鼓樓,正面是彌勒殿,面闊三間,灰筒瓦,歇山頂,檐下裝飾有斗拱,門窗均採用壺門式樣。明間檐下懸掛有大匾,額書“圓證妙果”。院中部為一長方形水池,名為“功德池”,池邊繞以棋盤式花欄矮牆,池上正中建一石橋。池南北兩端正中,各有一石刻水獸,龍口流水、注入池中。水獸造形古樸,是遼代遺物,距今已近千年,殊為珍貴。池中蓮花朵朵,紅白相間,爭奇鬥豔。石橋東端有一株古老檜柏樹,其樹冠同時生長針葉和闊葉兩種葉子,令人稱奇。原來在這株檜柏樹幹中寄生著一棵老藤,學名叫“蛇葡萄”,形成老藤寄柏。無獨有偶,在該寺四宜堂院中也有一棵巨大柏樹,自根部向上一米處分作兩叉,在連體部位中部,寄生一株李樹,遠望李柏難分。這兩棵怪樹,與碧雲寺的三代樹,並稱京西兩寺之奇。如今這兩棵怪樹仍鬱鬱蔥蔥,挺拔俊秀,為古寺平添不少佳趣。

西山大覺寺西山大覺寺
寺內有一座遼碑,是遼道宗鹹雍四年(1068年)立的《暘台山清水院藏經記》碑,記載著這座建築物的歷史。遼碑是珍貴文物之一。碑上刻紋有的雖漸見模糊,碑身也已斷為兩截,但字跡仍可辨認。政府除把斷碑拼合,還蓋了一座磚龕保護它。

寺內花木很多,最名貴的要算名噪京華的玉藺。南北跨院內都有,不待近前,便覺蘭香襲人。據說南院兩株玉蘭是清代乾隆年間僧迦陵自四川移來,樹齡已達三百多年,可惜其中一秣已經死去。北院一株玉蘭是清代光緒年間移植,樹齡也逾百年。兩院的玉蘭高七米有餘。花繁瓣大,馨清濃郁,一乾一花,剛勁俊逸,甚是可愛。其實大覺寺玉蘭之妙,更在於山水、古寺襯托。寺院周圍沒有噪雜人聲,沒有飛揚塵土;祗有隱隱青山,寂寂流泉。這才使得玉蘭幽香,可以盡情向人傾吐。山門內有幾株樹幹粗大、老枝橫斜的翠柏,坡道兩旁,遍植著杏樹、桃樹和梨樹。在無量壽佛殿外有棵無量壽樹——千年銀杏,樹高近一百米,乾粗直徑近三米,人稱“銀杏王”。乾隆皇帝為它題詩吟詠:“古柯不計數人圍,葉茂孫枝綠蔭肥,世外滄桑閱如幻,開山大定紀依稀。”

大覺寺附近的名勝很多,如鷲峰山道、七王墳、普照寺、蓮花寺、楊家花圓等,寺院附近都有山道可以到達。赫赫有名的龍潭泉水,像一條絲帶,蜿蜓迥鏇,穿流於寺院之中,經過竹林,流進一個石雕大水池。池西沿鐫“碧韻清”三字,字型古樸,蒼勁有力。水池是由一整塊大理石鑿成,長2米,寬1.3米,高1米。石上紋理非常細膩,選材、雕鏤都十分講究。石質主體呈灰白色,其間又夾有乳白、淺紫、墨黑等各種花紋,整個外形顯得秀麗奇特。

大覺寺這座古代名剎,在日偽和國民黨統治時期曾遭到嚴重破壞,寺內寺外一片荒無,著名的《暘台山清水院藏經記》遼碑,也被日本侵略者打斷。1949年後,對寺院進行了重修,使古寺院煥然一新。如今這座歷史悠久的寺院已成為京郊一處重要的佛教勝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