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穴

膝關穴

膝關穴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髁的後下方,陰陵泉後1寸,腓腸肌內側頭的上部。在脛骨內側後下方,腓腸肌內側頭的上部;深部有脛後動脈;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

基本信息

理論基礎

出處

《針灸甲乙經》

穴名

【釋名】關,指關節;穴近膝關節,故名。

膝關穴膝關穴

【名解】膝關。膝,指穴在膝部也。關,關卡也。膝關名意指肝經的上行之氣中滯重水濕在此沉降。本穴物質為中都穴傳來的陰濕水氣,至本穴後,滯重的水濕無力上行而沉降於下,只有少部分水氣吸熱後繼續上行,本穴如同關卡一般阻擋滯重水濕的上行,故名膝關。陰關名意與膝關同。

穴位

【定位】在脛骨內上髁後下方,陰陵泉穴後1寸處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腓腸肌縫匠肌(腱)、半膜肌半腱肌(腱)。淺層布有隱神經小腿內側皮支和大隱靜脈。針由皮膚、皮下筋膜,在大隱靜脈的後方,穿小腿深筋,直抵上述各肌的止點腱及脛骨骨膜。發自膕動脈怕膝下內動脈由膕窩向下方,參加膝關節網。

穴性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陰濕水氣。
【運行規律】大部分滯重水濕冷降歸地,小部分水氣吸熱後橫向飄行於曲泉穴。
【功能作用】降濁升清。
【治法】寒則先瀉後補或點刺出血或灸,熱則瀉針出氣。

臨床治療

辯證

【功用】散風祛濕,疏通關節。

膝關穴膝關穴

【主治】膝髕腫痛,下肢痿痹。
痛風髕骨軟化症,髕上滑囊炎,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
【配伍】
梁丘血海膝眼,有消腫止痛的作用,主治膝臏腫痛。
陽陵泉膝眼委中鶴頂,有祛風活絡,舒筋止痛的作用,主治膝關節炎。
治療1相關連結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厥陰肝經經穴之一。

治療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明醫指掌》卷六:“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或涉冷受濕取涼,熱血得寒則污濁凝泣,不得運行,所以作痛。”或因內傷、氣血虧損、外感風寒或濕痰陰火流滯經絡。症見四肢,或腰背劇痛,又以指趾關節腫痛、畸形為多見。《張氏醫通》:“痛風一證,《靈樞》謂之賊風,《素問》謂之痹,《金匱》名曰歷節,後世更名白虎歷節。……”《醫略六書·痛風》闡述此病證治謂:“輕則骨節疼痛,走注四肢,難以轉側,肢節或紅或腫;甚則遍體瘰塊,或腫如匏,或痛如掣,晝靜夜劇。……主以四物湯秦艽威靈仙。在上加桂枝羌活;在下加牛膝防己;濕痰加南星半夏;血瘀加桃仁紅花;濕熱加蒼朮黃柏;氣虛加人參黃芪;血虛加阿膠黃明膠;陰虛加生地、龜板;陽虛加虎骨、鹿茸。”寒甚者,用烏頭湯、倉公當歸湯;化熱者,可用《千金》犀角湯桂枝芍藥知母湯清熱定痛湯(林開燧《雜症會心錄》方)。參見歷節風、白虎歷節風、風痹、寒痹等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