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經考穴編》

明朝末年編著的一部針灸經脈專書。循經考穴編》是繼元·滑伯仁《十四經發揮》、明·楊殉《針灸集書》之後的又一部循經考穴專著。但較之後二書,更詳於腧穴的考辨。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二卷。約成書於17世紀初(明末)。撰人佚名。這是一部專論經脈流注的書,對於經脈的流注與路線、經穴的位置與主病進行了較詳細的考證,並附人體臟腑內景圖。《考穴編》是一部腧穴專書,其體裁與元代滑伯仁《十四經發揮》很相似,而內容與構成遠較前者複雜。主要取材於《針灸集書》、《針灸聚英》、《針灸大成》、《奇經八脈考》及竇氏針書。具體而言,除卷首二篇緒論"十二經傳注"、"內景賦"直接抄自《針灸集書》、《類經圖翼》外,其餘各篇均系綜合諸家文獻,參以已見,編輯而成。其中十二經各經前的臟腑總論錄自《針灸聚英》;經絡循行正文及注文系綜合《針灸聚英》《針灸集書》二書合編而成;腧穴主治症則取材於《針灸大成》、《針灸聚英》、竇氏針書;刺灸法內容則主要采自《針灸大成》、竇氏針書;腧穴部位則兼取《針灸大成》、竇氏針書及"廣注"(書名不洋);"附奇經八脈"篇主要抄自王曰逵《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合類》卷三"附奇經八脈篇"及李時珍《奇經八脈考》。
本書主體部分十四經循經考穴篇共有三個層次:1.十四經循行正文(即頂格書的文字)及注文(即正文後低一格書的文字)。2.接在注文後及插於腧穴之間的循經考穴文字(低一格書)。3.腧穴詳解(即低二格排的文字)。這部分文字在一般腧穴書中是作為正義出現,而在本書中實際上是作為二級注文,即對第二層次的註解。

作者及成書年代

《考穴編》原未題作者名,而書末有"背部圖八髎穴辨"、"膺腹部穴圖辨"論文二篇,文章的作者分別題作"嚴振"、"嚴振漫翁",其中"漫翁"應是嚴振氏的"自號"。通過對比發現,此二文與正文中相應腧穴下的該書編者的按語內容完全相符,試舉例說明如下;
按:四髎穴法各有不同,當以《明堂》為正,而《銅人》言腰髁下夾脊一寸,亦相符也。有雲八髎即諸俞骨節中有空處是。又雲上髎在十一椎兩旁各開-寸五分,即脾俞;次髎在第七椎下兩[旁],即膈俞;中髎在第五椎下兩旁,即心俞;下髎在第三椎下兩旁,即肺俞,則無謂甚矣--足太陽經"下髎"穴編者按。
以上編者按與書末所附之嚴振氏論文內容完全相符,可見該書的編者即是書末淪文的作者--嚴振。
關於嚴振,在已知資料中只查及清代有一精於書法的嚴振,《國朝書畫家筆錄》(宣統三年文學山房印)卷四記曰:"(嚴)振,字香蓀,俱精八法,揮毫落紙,氣足神完",可惜文中末記別號,不知與《考穴編》的作者是否同一人。
關於《考穴編》的成書年代,從其引用文獻看,該書中已錄有明末天啟四年(1624)刊的《類經圖翼》及崇禎元年(1628)刊的王曰逵《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合類》(詳見"引用文獻考"),則《考穴編》成書年代不早於清代初年。又按此書的內容及附圖有不少與清初王宏翰《醫學原始》(成書於康熙二十七年)相同或相近,例如二者的"循經考穴"部分均抄自明代楊殉《針灸集書》,二書同附有歐希范五臟圖,故《考穴編》的成書年代大致與《醫學原始》相近,即成書於康熙年間。

目錄及序跋

十二經陰陽傳注
內景賦
循經1考穴編上
手太陰肺
手太陰肺之2經
手陽明大腸
手陽明之經
足陽明胃
足陽明之經
足太陰脾
足太陰之經
手少陰心
手少陰之經
手太陽小腸
手太陽之經
足太陽膀胱
足太陽之經
手三陰經穴總論
手三陽經穴總論
足三陰經穴總論
足三陽經穴總論
循經1考穴編下
腎臟
足少陰之經
心包絡
手厥陰之經
三焦
手少陽之經
膽腑
足少陽之經
肝臟
足厥陰之經
督脈3
督脈之經
任脈3
任脈之經
附:奇經八脈
附圖
五臟正面圖
五臟背形圖
臟腑內景之圖
氣海隔膜之圖
闌門水谷泌別之圖
鷗希范五臟圖
肺右側之圖
右腎命門之圖
五臟總繫於心之圖
伏人骨度部點陣圖
伏人尺寸圖
仰人骨度部點陣圖
仰人尺寸圖
背部穴圖
腹部穴圖
背部圖八髎穴辨
膺腹部穴圖辨

引用文獻考

《考穴編》直接引錄的基本文獻有:《針灸集書》、《針灸聚英》、《針灸大成》、三卷本《銅人圖經》及二部書名未詳的針灸書(其一與單行本《玉龍歌》合抄的腧穴書基本相同;其二即《考穴編》引作"廣注"者)。最為可貴的是,該書引錄了明代針灸大家凌氏遺書原文共18條;此外還引錄了大量金元針灸大師竇漢卿針法遺文。以下分別論述:
(一)凌氏針書
凌雲,字漢章,明代針灸大家,針術神妙。惜其針書未曾刊行傳世,嘉靖中高武編《針灸聚英》時僅從凌氏寫本針書中轉錄"攔江賦"一首(作者不詳),余皆未言及。其他明清醫書也未見引錄,因而長期以來人們對凌氏針法無從了解。今《考穴編》明確引錄了凌氏針書原文18條,其中引"凌氏"(或"凌氏針法")者10條;引《經神集》者8條。今全文錄於下:
1.頰車……凌氏刺一分,沿皮向下透地倉。牙疼瀉之。
2承滿……凌氏自此至滑肉門中開皆止二寸,與天樞以下諸穴同。
3.中渚……凌氏直刺八分,禁灸。
4.風池……凌氏帶斜刺一寸如八字。
5.肩井……凌氏針一寸。
6.陽關……凌氏針法:此與膝關及委中三穴刺之,須使針鋒相向為妙。
7.陽陵泉……凌氏橫針一寸五分,可灸。
8.陽輔……凌氏直針一寸,宜灸。
9.丘墟……凌氏云:針帶斜,或適申脈。
10.懸鐘……凌氏橫針一寸。
11.膝關……《經神集》:針一寸五分,與陽關針鋒相透,形如八字。
12.太沖……《經神集》:直針三分。
13.期門……《經口集》:針八分。
14.命門……《經神集》云:灸腸風神效。
15.脊中……《經神集》云:主癲癇及翻胃吐血,小兒積塊亦灸之。
16,石門……《經神集》云:久閒精不孕者,灸之又能使宣通而有孕也。
17.鳩尾……《經神集》云:欲刺鳩尾,先針湧泉。
18.承漿……《經神集》云:針一分,豎針向下三分,須口銜尺方可下針。
以上十八條文字多集中在膽經以後穴中,可見嚴振所據凌雲針書也非完本。其中第ll條引《經神集》針法與第6條引"凌氏"之文如出一轍,顯然引自同一書,"經神集"當是凌氏針書中一集,其餘各集或無關腧穴,或已散亡,故嚴振氏未能引錄。從這18條文字看,的確很有特色,若非於臨床有獨到之處者,不可能有如此精闢的見解。通過考察,發現凌雲針法與傳世的竇漢卿針書特點很相似,其中第一條針法及第十五條主治症與《玉龍歌》相同。可見,凌氏針法受金元針灸大師竇漢卿的影響較大。
眼下流傳的凌雲針灸書有多種,僅題曰“太醫院凌漢章編”的《步穴歌》就不下三種,經考察,均為後人偽托。其他經眼的冠以"凌雲"之名的針灸書也均出自後人之手。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書店曾收購一本《針灸秘法全書》,存一至三卷,明紅格抄本,棉紙,共六冊,題作"明凌雲志撰"。疑"凌雲志"即凌雲。今此書下落不明。
(二)竇氏針書(《玉龍歌》)
《考穴編》所載腧穴剌灸法項下,多錄有"一法"之文,內容多與吳崑《針方六集·神照集》卷一所引"竇氏"文相同;腧穴主治症中也有不見於《針灸聚英》、《針灸人成》者,但其中部分文字也同樣見於《針方六集·紛署集》卷五。由於《考穴編》所引"一法"的刺灸法內容及不見於《針灸大成》、《針灸聚英》的腧穴主治症均多於《針方六集》一書所引"竇氏"之文,故不可能從後者轉引,而是引自另一書。現存單行本《玉龍歌》一書後附有一部腧穴書,書名不詳;另有一部較早的抄本系據《玉龍歌》殘本抄錄,無"玉龍歌"部分,不知名腧穴書首頁也殘缺,書名題作《楊氏家藏針經圖像》,可能系抄錄者補題,非原書名。而這部書中所載腧穴刺灸法並主治症與《針方六集》所錄"竇氏"及《考穴編》所錄"一法"內容非常相似,則《考穴編》所錄"一法"及部分主治症或引自此書的某-傳本,或因所據本未題作者名,故嚴振概以"一法"稱引其文。
此外,《考穴編》還採用了《針灸集書》、《針灸聚英》、《針灸大成》、《奇經八脈考》、《類經圖翼》、《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合類》等書內容。其中注文還引有《素問要旨論》、《內外二景圖》、《靈樞經》、《甲乙經》、《銅人圖經》等書。
《考穴編》在引文(包括間接引文)時每見有徑引篇名而不舉書名之例,若對中醫文獻不熟悉者很容易將這些篇名誤以為已佚占醫籍名,故以下略加說明:
“總錄統論”、“骨度統論”、“統論”等。均指《聖濟總錄》第一百九十一卷第一篇“骨空穴法”。該篇前有緒論名“骨度統論”。
“修明堂訣式”系明正統石刻本《銅人圖經》卷下所附篇名。
“通明形氣篇”系《素問要旨論》第七篇篇名。
“習醫直格”系《傷寒直格》第一篇篇名,全名作“習醫要用直格”。
“經神集”,可能是凌雲針書中一集的題名。

學術價值

《考穴編》採用文獻非常豐富,保存了凌氏針書、竇氏針書、“廣注”及歐希范五臟圖等已佚醫書的佚文,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而且該書作者還以專論及按語的形式,對針灸腧穴的有關問題進行了大量的考證,“背部圖八髎穴辨”、“膺腹部穴圖辨”二篇專論,論述了始見於徐春甫《古今醫統》的“背部穴圖”、“腹部穴圖”中的錯誤;因而較之前代針灸腧穴書,此書的腧穴定位更具體,刺灸法、主治症更全面,更切合臨床實際,具有很高臨床實用價值,值得認真研究。

現存版本

此書未見刊行,也未見書目著錄。現僅存有清康熙抄本一部二冊.原系范氏棲芬室藏,現歸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收藏。抄本無欄格、版匡。書中"玄"字或避或不避,反映了康熙間避諱不嚴的特點。抄錄中的錯字,有用紅筆直接描改者,末詳系原抄錄者所改,還是藏書者所校改。此外,書中還見有一些空缺字。
1955年群聯出版社據上述抄本影印出版。影印時作了以下處理:1.撤去書中所有藏書印。2.將原書中紅筆描改的字直接改正。但其中有數處仍據原字影印。
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又據上本出版了排印本。惜此本脫文較多,對原文也作了直接校改(未出校記)。
現有1955年群聯出版社的影印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