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先翁

1945年(23歲):回國後被任命為新山警察司令官。 1970年(48歲):9月時,成為教育部長。 1976年(54歲):隨著敦拉薩逝世,被任命為巫統主席;1月15日,成為馬來西亞第三任首相。

胡先翁1922年2月12日——1990年5月29日),又譯做敦胡申翁,是一名馬來西亞政治家,也曾經是一名律師。胡先翁曾於1976年1月15日1981年7月16日任職馬來西亞第三任首相,被稱為“團結之父”。

1 生平

胡先翁於1922年2月12日出生在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是馬來西亞巫統首任主席拿督翁惹化的兒子,母親是拿汀·哈麗瑪·胡先.

1.1 青年時代

胡先翁分別在新加坡柔佛的英文學院(英語:English College)(今蘇丹阿布巴卡學院,馬來語:Maktab Sultan Abu Bakar)完成他的中國小教育。畢業後,在1940年加入了柔佛軍隊成為一名學員。次年,被送往印度德拉敦的印度陸軍官校受訓。畢業後加入印度陸軍,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前往中東服役。戰後,因其實戰經驗而獲得英國政府聘請為拉瓦爾品第“馬來亞警察召募與訓練中心”的教官。
1945年,胡先翁返回馬來亞並受任命為新山警察學校的指揮官。次年,他參與了馬來亞公共服務成為柔佛昔加末的行政官員助理。隨後,又被派往雪蘭莪州任職,擔任巴生縣與瓜拉雪蘭莪縣的官員。

1.2 從政

由於胡先翁生在一個富有民族主義與政治思想的政治世家,深受其家族影響,所以在擔任公務員的同時,他也積極地投入了政治活動。馬來人統一機構(巫統)在1946年成立後,他就被委任為副秘書長。1950年,他成為了巫統青年團(巫青團)的第一任團長,隨後,又被推選為巫統秘書長。與此同時,他受委為聯邦議會議員,併兼任柔佛州立法議會議員及柔佛州行政委員會委員。
然而,他還是在1951年隨父親翁惹化退出巫統,並加入了他父親新創辦的馬來亞獨立黨以及隨後的國家黨。由於他父親的新政黨一直得不到大眾的廣泛支持,在連連失利下,他也漸漸地淡出政治圈,轉而前往英國林肯律師學院(英語:Lincoln's Inn)深造。在1958年,他考獲“出庭律師”的資格,回國後就在吉隆坡開設了自己的律師樓,成為一名執業律師。

2 年表

1922年 :2月12日生於柔佛新山。 1942年(20歲):在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伊拉克等地參與了阿拉曼戰役1945年(23歲):回國後被任命為新山警察司令官。 1946年(24歲):參加了父親拿督·翁·惹化發起的柔佛“半島馬來人運動”(馬來語:Pergerakan Melayu Johor Semenanjung),並受委為巫統副秘書長。 1950年(28歲):受委任為巫統青年團第一任團長,並出任聯邦議會議員,同時兼任柔佛州立法議會議員及柔佛州行政委員會委員。 1951年(29歲):跟隨父親退出巫統、創辦馬來亞獨立黨(IMP)以及隨後的國家黨。 1958年(36歲):在英格蘭林肯律師學院考獲法律學位。 1968年(46歲):在當時副首相敦拉薩的遊說下,重新加入巫統。 1969年(47歲):6月時,受委任為巫統工作委員會(今巫統最高理事會)委員。 1970年(48歲):9月時,成為教育部長。 1972年(50歲):獲選為巫統副主席。 1973年(51歲):8月8日受巫統最高理事會委任為代理署理主席,以接替逝世的原署理主席敦伊斯邁醫生,並在8月13日受委任為副首相,同時兼任貿易與工業部長職務。 1976年(54歲):隨著敦拉薩逝世,被任命為巫統主席;1月15日,成為馬來西亞第三任首相。 1978年(56歲):在黨選中不勞而獲當選巫統主席。 1981年(59歲):表明不想再留任巫統主席甚至退出國家領導圈子的意願後,在7月以健康理由辭去了首相一職,並由拿督斯里馬哈迪接任。 1990年(68歲):5月29日因心臓病而病逝於美國舊金山,葬於吉隆坡國家回教堂英雄墓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