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淝水之戰,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唯有鮮卑慕容垂部的3萬人馬尚完整無損。苻堅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不僅如此,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權,鮮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萇等其他貴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國家,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

基本信息

戰役簡介

淝水之戰,又稱肥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當時中國北方前秦欲滅南方的東晉,並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歷史背景

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

中國東晉在淝水(今安徽瓦埠湖一段)擊敗前秦進攻的戰役。東晉太元八年(383),前秦苻堅在統一北方後,強征各族人民,組成90萬大軍,揮師南下,企圖一舉滅晉。面對前秦的強大攻勢,東晉內部矛盾暫時緩和,一致對敵。宰相謝安沉著指揮,令謝石、謝玄等率8萬北府兵開赴淮水一線抗擊。十一月,謝玄遣部將劉牢之率精兵5000夜渡洛澗(今安徽洛河),大破秦軍前哨,斬梁成等秦將10名,殲敵1.5萬。晉以劣勢兵力首戰告捷,士氣大振,於是水陸兼程,直逼淝水東岸。苻堅登壽陽城,見晉軍嚴整,又望八公山(在今安徽淮南西)上草木,以為皆是晉兵,始有懼色。謝玄針對秦軍上下離心、各族士兵厭戰的情況,及苻堅恃眾輕敵又急於決戰的心理,遣使要求秦軍略向後撤,以便晉軍渡河決戰。苻堅則想待晉軍半渡時用騎兵衝殺,於是下令稍退。然而秦軍一退而不可復止,加以在襄陽被俘的晉將朱序趁機大喊秦兵敗了,致秦軍大亂。晉軍乘機搶渡淝水猛烈進攻,大敗秦軍。潰兵逃跑時聞風聲鶴唳,都以為是追兵,因而晝夜奔跑,饑寒交迫,死者十之七八。謝玄乘勝收復洛陽、彭城等地。苻堅身中流矢,單騎而逃。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

戰爭起源

前秦的苻堅在奪得帝位(357年),重用漢人王猛之後,國力強大,在相當短的時間之內東滅前燕,南取梁(漢中)、益二州,北併吞鮮卑拔拓氏之後代,西方兼併前涼,遠征西域,一統北方。在王猛死前,一直阻止苻堅的南進政策,且勸苻堅不要攻擊東晉王朝,因為他認為前秦的國力雖比東晉強,但由於前秦剛剛才統一北方,時機未成熟,加上東晉有長江天險。但一心希望儘早統一中國的苻堅卻嗤之以鼻,並說:“區區長江天險算什麼?我擁有百萬大軍,只要我一聲令下,叫士兵們把皮鞭投入長江,足可斷掉流水了!”,此為成語“投鞭斷流”之典故。王猛死後,苻堅認為時機成熟,決定攻擊東晉。

兵力比較

前秦:

27萬氐族兵(主力,投入決戰者15萬),20餘萬鮮卑等其他族兵力(主要在荊州戰場),60萬民夫(未投入實際作戰)。號稱百萬

東晉:

8萬北府兵,決戰時,兵力為7萬。

戰役經過

淝水之戰禦敵準備 淝水之戰禦敵準備

太元元年〔376年〕,孝武帝司馬矅開始親政,謝安升中書監、錄尚書事,總攬朝政,陳郡謝氏成為東晉的最後一個“當軸士族”。同年,苻堅統一了中國北方,前秦與東晉的戰爭已經臨近。當時的東晉,長江上游由桓氏掌握,下游則屬於謝氏當政,謝安盡力調和桓謝兩大家族關係,以為即將爆發的戰爭作準備。

戰前準備

377年,廣陵缺乏良將防守,謝安不顧他人議論,極力舉薦自己的侄子謝玄出任兗州刺史,鎮守廣陵,負責長江下游江北一線的軍事防守。謝安則自己都督揚州、豫州、徐州、兗州、青州五州軍事,總管長江下游。謝玄不負叔父重託,在廣陵挑選良將,訓練精兵,選拔了劉牢之、何謙等人,並訓練出一支在當時的整箇中國最具有戰鬥力的精兵——北府兵

第一階段:淮南之戰

378年四月,前秦征南大將軍苻丕率步騎7萬人進攻襄陽苻堅又另派10萬多人,分三路合圍襄陽,總計投入兵力就是17萬。襄陽守將朱序死守近一年後,於太元四年(379年)二月城破被俘。苻堅又派彭超圍攻彭城,秦晉淮南之戰爆發。謝安在建康布防,又令謝玄率5萬北府兵,自廣陵起兵,謝玄4戰4勝,全殲敵軍。謝安因功封建昌縣公,謝玄封東興縣侯。

第二階段: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的經過 淝水之戰的經過

太元八年(383年)五月,桓沖傾10萬荊州兵伐秦,以牽制秦軍,減輕對下游的壓力,苻堅派苻睿慕容垂姚萇慕容暐等人迎戰,自己親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以弟苻融為先鋒,於八月大舉南侵。謝安臨危受命,以謝石為前線大都督,謝玄為先鋒,並謝琰、桓伊等人,領8萬兵馬,分三路迎擊前秦軍。十一月,謝玄遣劉牢之以5千精兵奇襲,取得洛澗大捷,秦軍折損10名大將,5萬主力。十二月,雙方決戰淝水,謝玄謝琰桓伊率領晉軍7萬戰勝了苻堅和苻融所統率的前秦15萬大軍,並陣斬苻融。淝水之戰以晉軍的全面勝利告終,然而,晉軍的勝利並非因其軍隊較秦軍精良,而是勝在秦軍過於輕敵以及傳令系統不夠完善,當時兩軍太過靠近淝水岸邊,兩方無法於陸地上作戰,恐將形長期的消耗戰,晉軍遂要求對方稍微後退以便雙方交戰,苻堅不顧將領反對下令後退,由於秦軍人數過多,導致誤傳軍令,後方軍隊一退不可收拾,軍陣渙散,晉軍這才藉機趁亂進攻。

相關人物

淝水之戰的交戰雙方:東晉和前秦

前秦

一意孤行的苻堅 一意孤行的苻堅
苻堅(338~385)中國十六國時期前秦皇帝。字永固,一名文玉。氐族。原籍略陽臨渭(今甘肅天水東北),生於鄴城。祖父洪,氐族酋長;伯父健,前秦創建者。苻堅博學多才藝,漢文化修養較深,擅長謀略,初封東海王,357年在氐、漢豪貴支持下,殺暴虐的苻生(苻健子),自立為大秦天王。即位前他就結納人才,以圖經國濟民。即位後用人唯賢,勵精圖治。無才能的宗室外戚都遭摒棄,而 王猛等人有文武之才,均授以高官。氐族豪強多是跟隨苻健入關的建國元勛宗戚,驕橫不法,不稱吏職。他支持王猛抑制豪強,整飭軍政,強化王權,命地方官薦舉孝悌、廉直和長於文學、政事者,進行考核。苻堅對於被征服的民族和地區的人採用懷柔政策,收用不少他族或投降的人為文官武將。同時,他企圖在思想意識上以漢化融合各族,提倡儒學,廣興學校,令公卿以下子孫入學,還親臨太學考試學生優劣。關中為前秦的根本所在,因多年混戰,生產廢弛,他勸課農桑,行區種法,興修水利,遂使關隴地區經濟發展,國力充實。經過苻堅多年的經營,前秦國勢日強,370~376年,先後攻滅前燕、前涼和代,統一了北方,成為十六國中最強大的政權,其疆域東極滄海,西並 龜茲,南包 襄陽,北盡 沙漠新羅大宛康居天竺等62國遣使通好,惟東南一方的東晉未下。苻堅漸驕,急於統一全國,不顧群臣勸阻,傾前秦之力,以圖一舉消滅東晉。383年大敗於淝水(見淝水之戰)。此後,前秦分裂,慕容垂和姚萇先後背叛,分別建立後燕和後秦,西燕主 慕容沖攻入長安,苻堅出走為 姚萇所俘,被縊殺。他在位期間,致力於修明政治,統一中國北方,政績顯著,是十六國時期許多封建帝王中的傑出 人物

東晉

謝安(320~385) 謝安(320~385)
謝安(320~385)中國東晉 政治家。字安石。陳郡陽夏(今 河南太康)人。其家族是流寓江東的北方世家大族。沉靜有識鑒,少有名望。屢次謝絕徵召,與王羲之、支遁等遨遊山水,以音樂詩文自遣。年逾40才出仕,歷任征西大將軍桓溫司馬、吳興太守、吏部尚書、中護軍。桓溫專擅朝政,太和六年(371)廢皇帝 司馬奕為東海王(後改封海西縣公),立 司馬昱為帝(簡文帝)。次年簡文帝卒,桓溫因簡文既未禪位於己,又未受命攝政,率大兵入朝將發動政變,懾於謝安等人,未果。司馬曜(孝武帝)繼位,桓溫又求加九錫以準備禪讓,謝安等故意拖延,至溫病死,使東晉統治延長了47年。桓溫死後,孝武帝年幼,謝安累官至侍中,獨綜朝政,政由安出。謝安為相施政寬和,不以察察為事。為了拱衛京師,培植朝廷軍事實力以抗衡長江上游,將北來僑民徵募為北府兵,由侄謝玄統率,改變了荊、揚兩重鎮的均勢。前秦攻下樑、益,占領襄陽,又南進徐、淮。太元八年(383),苻堅以號稱百萬之眾伐晉,京師震恐。謝安任征討大都督,坐鎮建康,運籌帷幄,指揮謝玄等取得淝水大捷。翌年九月,謝安請求北伐,令謝玄為前鋒,收復徐、兗、青、司、豫、梁6州(今 山東河南陝西南部地區),但謝安父子叔侄 遭會稽王司馬道子(孝武帝同母弟)傾陷排斥,未竟其功。自淝水之戰後,進位太保、太傅,聲望極高。荊、江2州刺史桓沖死後,朝議以謝玄繼任。謝安為消除疑慮並調和荊、揚關係,任命桓石民為荊州刺史、桓石虔為豫州刺史、桓伊為江州刺史。但他仍不為司馬道子所容,被迫以抵禦前秦為名北赴廣陵,築新城留住。後病劇,死於建康。

戰爭評論

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唯有鮮卑慕容垂部的3萬人馬尚完整無損。苻堅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不僅如此,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權,鮮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萇等他族貴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國家,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此戰的勝利者東晉王朝雖無力恢復全中國的統治權,但卻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淝水之戰也成為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載入軍事史,對後世兵家的戰爭觀念和決戰思想產生著久遠影響。

淝水之戰確定了南北朝的長期分裂。以後南朝宋的劉裕於公元417年入長安,但是部隊將領在關中發生內訌,得而復失。450年北魏的拓跋燾從黃河北岸一路穿插,推進到長江北岸,但是北人難以適應南方氣候,將士染病甚多,不能久駐。侯景反覆叛變,先叛北齊而投奔南梁,後又叛梁自立為主,也曾於公元548年陷建康,不久即為部下所殺,都去統一全國的目標甚遠。直到公元589年才有繼承北周的隋文帝楊堅的“天下大同”“區宇一家”。至此已去淝水之戰206年。

淝水之戰也成為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載入軍事史,對後世兵家的戰爭觀念和決戰思想產生著久遠影響。

五胡十六國時期,基本完成北方統一的前秦與盤踞江左的東晉政權於公元383年在淮南淝水展開了一場“規模驚人”的大戰。這是一場北國勇武雄健之風與江左雍容散淡之氣的世紀對決,也是一次決定五胡時代中國命運的交鋒。這場戰爭的結果完全出乎當時很多人的意料之外,史書告訴我們,東晉軍隊以少勝多,八萬晉軍戰勝了號稱九十七萬的前秦大軍。

這場令人錯愕不已的戰爭,所引發的影響和餘波遠遠超出了戰爭本身,中國中古時代三世紀、四世紀的政治格局因此發生了改變。淝水之戰直接導致了前秦統治的分崩離析,後來前秦主苻堅也被叛亂者姚萇縊殺。而偏居江左的東晉,則賴此戰得以繼續維持其政權,漢文化正朔也藉此傳承下來。中國大分裂、大混亂的局面不但未能終結,還愈演愈烈,南北統一,被整整推後了兩個世紀。可以說,沒有前秦在淝水之戰後的崩潰,就不會有拓拔氏北魏的崛起,長達一百六十餘年的南北朝也無從談起,更遑論承襲於北魏北周的隋唐時代了。

淝水之戰的歷史影響是如此的重大,人們便熱衷於傳奇性的記述而忽略真實的歷史。千百年來,“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成語令人耳熟能詳。苻堅的剛愎自用,謝安的紋枰談兵,都已成了無數文人和史家的談資。不少人認為,淝水之戰是一場偶然性壓倒必然性的戰爭。然而,淝水之戰不是一個孤立的歷史事件,欲了解淝水之戰的動因和影響,過程和細節,不能離開五胡亂華以來南北歷史的總進程。本文試圖探討“偶然性事件”背後的必然性因素,並著重過程解析而不輕易給出簡單的結論。

戰爭影響

戰後的中國

合肥淝水之戰舊址 合肥淝水之戰舊址

中國南北分立的局面繼續維持。東晉乘勝北伐,收回黃河以南故土,但不久,因丞相謝安去世和前線主帥謝玄退隱而轉為守勢。前秦元氣大傷,苻堅於公元385年被羌族姚萇所殺,各族紛紛獨立,中國北方重新陷入分裂混亂的局面,先後成立了十國。直到439年北魏重新統一北方。而東晉則延續了數十年,直至公元420年被劉裕篡位,改國號為宋;中國的南北朝時代開始。一直持續到公元589年,才被隋文帝統一。

衍生成語

這場戰役為日後帶來了三句四字成語:“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

投鞭斷流

投鞭斷流:當苻堅決定南侵東晉時,遭朝中大臣勸諫,指出東晉由漢族人建立,受國人擁戴;而且有長江天險,不易攻下,但驕傲的苻堅卻不屑地回應:“我坐擁百萬大軍,只要我一聲令下,所有士兵把他們的鞭投入區區長江,足可把江水斷流,長江天險還有什麼好怕的?”後人以“投鞭斷流”形容軍隊陣容鼎盛,或實力強大的機構人才輩出等。出處:“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典出晉書˙卷一一四˙苻堅載記下。

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前秦的先頭部隊在洛澗附近被晉軍偷襲,被擊敗得潰不成軍,不但令秦兵士氣受挫,亦令一向驕傲的苻堅信心動搖。他得知晉軍正向壽陽前進,便和苻融登上壽陽城頭觀察晉軍動靜。他看見對岸的晉兵,排列整齊,戰船密布,心中覺得晉兵訓練有素。再望向北面的八公山,山上長滿無數草木,北風吹過,草木晃動,就像無數士兵在運動,即時大驚地跟苻融說道:“晉兵是一支多么強大的對手,你怎么說他們是弱旅?”後來,人們以“草木皆兵”形容人神經過敏及疑神疑鬼。

出處:語本晉書˙卷一一四˙苻堅載記下:“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勍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風聲鶴唳

風聲鶴唳:前秦苻堅的軍隊在淝水一戰中大敗,苻融戰死;苻堅中箭,率領余兵拚命逃回北方。當他們聽到風吹過的聲音及飛鶴的鳴叫,都以為是晉兵仍在後窮追不捨,於是他們日夜逃跑,饑寒交迫,結果當他們回到北方時,百萬大軍已失去了十之七八。後人便以“風聲鶴唳”形容人在受過刺激後,心靈變得脆弱不堪,一旦風吹草動都會受不了,或者亦可形容岌岌可危的處境。
出處:典出晉書˙卷七十八·謝安傳。

戰爭意義

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遺址
淝水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戰爭,發生在公元383年(東晉太元八年)8月至12月。這場戰爭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並給後人留下有意義的歷史 掌故和歷史 遺蹟。如“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授鞭斷流”、“圍棋 賭墅”等成語,一直膾炙人口。

秦晉兩軍隔淝水為陣,謝玄采用激將法,派人對苻融說:要秦軍稍向後退,在淝水岸邊讓出一片戰場,以便兩軍決戰。當時秦軍諸將都認為應堅守淝水,不讓晉軍過河。但苻堅卻認為可以鐵騎數十萬向水逼近而殺之。苻融按照苻堅的命令,號令三軍後退,不料命令一下,全軍立即騷動,人心惶惶,朱序又在陣後大呼:“秦軍敗矣!”於是,苻堅的幾十萬大軍不戰自潰。

謝玄指揮八千晉軍乘機渡河,揮刀砍殺,秦軍爭相逃命,苻融企圖穩住陣腳,但混亂中馬被絆倒,被晉軍殺死。秦軍大敗,自相踐踏而死者“蔽野塞川”,僥倖不死者,“棄甲宵遁”聽到“風聲鶴唳”,以為晉軍追到。一路上“草行露宿,重以飢凍,死者什七八”。苻堅也身中流矢,捨棄了乘坐,單騎逃回淮北,蒐集殘部,潰退洛陽,百萬大軍,只剩十餘萬殘兵了。至此,苻堅南侵的美夢徹底破滅,回到長安,不久也就國滅身亡。而八公山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則成為戰爭史上的奇觀為後人所傳頌。

晉朝戰爭列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