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合陂之戰

參合陂之戰

參合陂之戰,是十六國後期,北魏在參合陂(今內蒙古涼城東北,一說在今山西陽高)大敗後燕的一場重大戰役。登國十年(395年)五月至十一月,後燕太子慕容寶率領八萬後燕軍進攻北魏。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採取“敵進我退,誘敵深入,拖而不打”的戰略,渡黃河南下,與後燕軍隊隔河對峙。後燕軍隊長途跋涉,不能速戰速決,加之天氣漸冷,又誤信慕容垂去世的訊息,決定撤兵。被拓跋珪率領的二萬北魏軍在參合陂大敗。這場戰役加速了後燕的滅亡,也奠定了北魏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基本信息

戰爭簡介

參合陂之戰參合陂之戰
北魏叛後,後燕帝慕容垂命太子慕容寶、遼西王慕容農、趙王慕容麟等率軍八萬攻魏,並以范陽王慕容德、陳留王慕容紹等率一萬八千騎為後援。魏軍接獲訊息後,則是先將主力部隊後撤,然後在五原(今內蒙古包頭市)一帶的黃河與燕軍隔岸對峙。魏軍復又假傳慕容垂已死的訊息,使慕容寶等聞訊後軍心動盪,後來燕軍中又有將領陰謀發動兵變擁慕容麟為帝,更導致軍心渙散,士氣低落,慕容寶不得已只好趁夜撤退。然而時值嚴冬,氣溫急降,河水結冰,拓跋珪立即率精兵二萬騎渡河,追擊燕軍。

魏軍日夜趕路,反觀燕軍疏於戒備,慕容麟率軍三萬殿後,卻是一邊行軍一邊打獵。終於在六日後,魏軍於參合陂西追及燕軍主力,而燕軍當時安營於陂東靠近河邊處。魏軍連夜登山,計畫奇襲燕軍。翌晨,魏軍登上山頭,下臨燕營。燕軍正要東歸,忽見魏軍遍布山上,士卒大驚。拓跋珪下令攻擊,燕軍爭相渡河逃命,人馬相互踐踏,壓死及溺死者數以萬計。僅包括太子慕容寶及部分親王在內的數千人逃走,而慕容紹則為魏軍所殺,其餘燕軍四、五萬人全部投降。後來,在北魏大臣王建的建議下,所有投降的燕軍全被坑殺。

戰爭背景

北魏在其前身代國時期,即與後燕的前身前燕互為姻親之國。北魏及後燕建國後,二國本來關係密切,然而後來先是因後燕於391年扣留前來進貢的魏王拓跋珪之弟拓跋觚,復因北魏勢力逐漸強大﹐亟欲脫離從屬於後燕的關係,因此於395年背叛後燕(時為北魏登國十年、後燕建興十年),抄掠後燕沿邊。

戰爭過程

東晉時期,中國北方各少數民族逐步強盛起來。匈奴、羯、氐、羌、鮮卑等民族先後在黃河兩岸和北部中國建立起十六個國家,史稱“五胡十六國”,公元384年,慕容垂恢復了燕國,建都中山(今河北定縣),史稱後燕,什翼鍵之孫拓跋珪,定都盛樂(今內蒙林格爾),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為了稱霸北方,兩國互相殘殺。魏燕參合陂(今陽高西)之戰,就是在這種形勢下發生的。

參合陂之戰東晉時期全圖
北魏和後燕都是鮮卑族建立的國家。按親屬關係,慕容垂是拓跋(王圭)的舅舅,他曾援助拓跋氏打敗匈奴獨孤部、賀蘭部,使拓跋氏獲得馬匹三十餘萬匹,牛羊四百餘萬頭,從而增強實力。後來,拓跋氏讓其弟拓跋觚去拜謝其舅舅慕容垂。慕容垂的幾個兒子留住拓跋觚不讓走,要求送給後燕几匹良馬,拓跋氏見後燕如此無禮,不僅沒送給良馬,而且與後燕斷絕了關係。從此,兩國結下了仇恨。為了報復此事,後燕建興十年(公元395年)農曆七月,慕容垂派太子幕容寶為元帥,遼西王慕容農、趙王慕容麟為副元帥,領兵八萬,向北魏大舉進攻,並派范陽王慕容德、陳留王慕容紹以一萬八千部隊進行策應和援助。出征前,散騎常待高湖曾勸告慕容垂說:魏與燕世代結為婚姻,親如一家,應該互相幫助,互相諒解。這一次因為沒有得到良馬,就軟禁了拓跋觚,是燕國的不對,為什麼還要攻打人家?這樣師出無名,是不會取得勝利的,高湖又分析了這次將出師不利的因素,太子慕容寶狂妄自大,不是拓跋氏的對手;長途遠涉,疲勞應戰,對燕軍必然不利。慕容垂剛愎自用,不但不聽高湖的勸告,還罷免了他的官職。

與此同時,北魏拓跋氏在燕軍到來之前,召集群巨商議對策,注意聽取大臣們的意見。長史張袞分析說:燕軍過去打了許多勝仗,這次大軍出征,氣焰囂張,應該避其鋒芒,故意擺出退敗的樣子,使燕軍掉以輕心,然後,出其不意,方能取勝。拓跋氏按照張袞的計策,轉移部落、牲畜和財產,從都城盛樂撤退,西渡黃河,以逸待勞。燕軍長驅直入,一路上也沒遇到魏軍的抵抗,順利地進軍到五原,兵臨黃河,並準備造船渡河。這時,魏軍早已作好戰爭準備,在黃河的西岸、北岸屯兵十五萬,嚴陣以待,並與後秦取得聯繫,得到支持。燕軍造好船後,先派十幾艘戰船和三百多名士兵作為先遣部隊渡河,結果,船未到岸,正好遇上大風,後燕十幾艘戰船沉沒,三百多名士兵當了魏軍的俘虜。燕軍渡河失敗後,又在黃河東岸一直停留了近四個月,也找不到作戰的機會。農曆十月底,天氣逐漸變冷,燕軍兵疲馬困,士氣渙散。燕軍出發前,慕容垂正患病不起,之後,拓跋氏派軍隊切斷了燕軍通往中山的道路。使慕容寶與慕容垂失去聯繫。於是,拓跋氏乘機製造假象,他告訴燕軍俘虜說,慕容垂已死,然後,釋放燕軍俘虜回去。這些俘虜回到燕軍後,慕容垂去世的訊息一下子傳開了,慕容寶長時間遠離國土,不知真情,士兵也惶惶不安。慕容嵩也以為嘉容垂真的死了,大搞奪權活動,密謀讓趙王慕容麟為燕王。不料事情泄露,被慕容寶處死,燕軍內部互相猜疑,無心戀戰。慕容寶只好燒掉船隻,往回撤軍,撤退之前,有人曾向他建議:撤兵要快,如等大河封凍,就會給魏軍造成有利條件。慕容寶妄自尊大,不以為然。

參合陂之戰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農曆十一月的一天晚上。突然狂風四起,氣溫下降,大河凍結,拓跋氏立即選派精兵二萬,從冰上過了黃河,襲擊燕軍,燕軍猝不及防,大敗而逃,一直退守到參合陂,在蟠羊山下背水安營。有一位名叫曇猛的和尚對慕容寶說:西邊天氣昏暗又有大風(騎兵大部隊行進時揚起的風和土),說明魏軍很快就要到來,勸他及早做好準”備。慕容麟傲慢地說:以太子之英明,軍隊之強勝,足以橫掃沙漠,魏軍那還敢來追趕?他認為曇猛純屬胡言亂語,擾亂軍心,應該殺頭。曇猛哭著說:符堅百萬大軍敗於淝水,正是由於麻痹輕敵所造成。慕容德也勸慕容寶要考慮曇猛的意見,以防萬一,慕容寶這才派慕容麟率領三萬騎兵作為後衛。但慕容麟根本不把魏軍放在心上,整天縱騎遊獵,毫無防備。魏軍日夜兼程,行軍神速。

一天晚上,魏軍進入參合陂以西後,拓跋氏命令士兵束馬口,銜枚疾走,登上蟠羊山。當時,燕軍正在睡大覺,還不知道大禍臨頭。第二天清晨,燕軍才發現漫山遍野都是魏軍,大為驚恐。魏軍憑藉有利地形,居高臨下,從山上縱兵掩殺,勢不可擋。燕軍倉猝應戰,全軍潰散。魏軍又堵住燕軍的退路,使燕軍擁擠到凍結的河道上,“有馬者皆蹶倒冰上,自相鎮壓,死傷者萬數”。四、五萬大軍,“一時放儀,斂手就羈”(以上見於《魏書》卷九十五)。這一仗,後燕大敗,損失慘重,文武將吏被俘虜的就有數千人。慕容寶與慕容德只帶領千數人突圍而逃,慕容紹死於亂軍之中,戰爭結束後,拓跋氏從燕軍被俘的文武大臣中,挑選出一些人材留下,其餘的俘虜準備發給衣服、口糧,放他們回去,王建提議說:燕國還很強盛。我們好不容易才打敗他們,如果把這些俘虜放回去,就等於助長了燕軍的勢力,不如把這些人殺掉,燕軍力量就空虛了。滅取燕國也就容易了,拓跋氏聽後,就命令士兵把燕軍俘虜全部活埋掉。

參合陂之戰後,慕容垂並不甘心失敗,慕容寶也想出兵報仇,慕容德鼓動慕容垂說:魏軍取得參合陂的勝利,必然欺負太子無能;只有挫敗魏軍的銳氣,才能長燕軍的志氣。於是,後燕建興十一年(公元396年)農曆三月,慕容垂留下慕容德守衛中山,親自率領大軍再次向魏國進攻。這次,燕軍改變了行軍路線:慕容寶、慕容農從北路進軍,慕容隆從西路進軍,慕容垂從中路翻越恆山,鑿通山道,三路同時向雲中進軍。慕容垂來到平城後,鎮守平城的正是魏國陳留王拓跋虔。此人雖是魏國的一員勇將,但對燕軍也很輕視,當時,城內有守軍三萬,卻毫不設防。燕軍突然襲擊,魏軍大敗,拓跋虔戰敗被燕軍殺死。這一仗,使燕軍出了口氣,魏軍得知拓跋虔戰死,也躲躲閃閃,不敢與燕軍交戰,慕容垂乘勝北進,帶兵來到參合陂。頭一年燕軍戰敗的慘景仍然歷歷在目,只見屍體“積骸如山”(《晉書·載記》卷二十三)。燕軍死者親屬嚎哭震天,慕容垂連氣帶恨,吐血得病。聽到參合陂的哭聲,魏軍還以為是慕容垂得病死了,準備進軍追趕,後來,得知平城已經失守。又退兵回到陰山一帶。慕容垂又返到平城住了十天,後病情加重,也顧不上攻打魏國。命令士兵修築燕昌城(今大同北三十里)而還。慕容寶進軍到雲中後,聽到父親病重,也引軍退回。最後,慕容垂病死在回師路上,魏軍又占領了平城。

慕容垂死後,慕容寶繼承王位,內部互相傾軋,力量削弱。北魏皇始元年(公元396年)農曆八月,拓跋氏率領四十萬大軍,南出馬邑,過勾注,大舉進攻後燕,第二年,占領了中山。北魏天興元年(公元398年)農曆七月,拓跋氏遷都平城,以後,北魏又滅掉了夏、北燕、北涼等,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北方長期分裂的局面,北方各族人民進入了一個和平發展階段。

相關人物

參合陂之戰慕容垂
參合陂之戰參合陂之戰
慕容垂(326~396)中國十六國時期後燕的創建者。字道明,原名霸,字道業。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西北)人。鮮卑族。前燕主慕容皝第五子。在344年擊潰鮮卑宇文部和350年攻克後趙薊城的戰爭中,都曾立大功。352年慕容硜稱帝後,於354年封垂吳王。兩次任司隸校尉,京都王公貴族為之斂跡。369年,晉桓溫率軍攻前燕,抵枋頭後撤退,慕容垂追到襄邑(今河南睢縣),大敗晉軍,從此威名益振。太傅慕容評忌妒排擠,密謀殺害,慕容垂被迫攜妻子投奔苻堅,任冠軍將軍等職。370年苻堅滅前燕。383年淝水之戰秦軍大敗後,慕容垂聯合鮮卑、烏桓、丁零等各族兵力,企圖復興燕國。384年垂自稱大將軍、大都督、燕王,建元立國,史稱後燕。遂率軍20萬圍攻鄴,長達年余。擊退秦晉援軍,奪據鄴城。關東諸州背秦降燕。386年慕容垂稱帝,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州)。394年,消滅同族慕容泓在河東建立的西燕政權。拓跋稱魏王后,勢力逐漸強大。燕魏關係惡化,魏聯合西燕進攻後燕。395年,慕容垂派太子寶率軍攻魏,大敗於參合陂(今山西陽高境)。次年,親率軍伐魏,無功而還,死於途中。後燕的大部分疆土,以後終於被魏吞併。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71年—409年),又名涉珪、什翼圭、翼圭、開,北魏開國皇帝(386年—409年在位),鮮卑族人。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孫子,獻明帝拓跋寔的兒子(一說為什翼犍的兒子),太武帝拓跋燾的爺爺。376年,秦滅代國,拓跋珪被其母親賀蘭氏攜走出逃。10年後即385年,15歲的拓跋珪趁前秦滅亡、北方混亂的機會重興代國,在盛樂即位為王。又在次年即386年改國號“魏”,是為北魏,改元“登國”,398年,他將國都從盛樂遷到大同,並自稱皇帝。他即位初年,積極擴張疆土,勵精圖治,將鮮卑政權推進封建社會,天下小康。晚年好酒色,剛愎自用,不團結兄弟,導致自己最後在409年的宮廷政變中遇刺身亡,終年僅三十九歲,在位二十四年。

拓跋珪諡號為道武皇帝,廟號太祖。

戰爭影響

此次戰役使得當時華北第一強權的後燕實力受到重挫,北魏勢力進入中原。次年(396年),後燕帝慕容垂欲報此仇,一代梟雄於是親征北魏,經過參合陂,見前一年的骨骸堆積如山,特別設壇弔祭,士卒中有父子兄弟陣亡於該地者皆慟哭,聲震山谷。慕容垂因此慚憤嘔血,原本的病勢遂加劇,不久即行病逝。再次年(397年),後燕於柏肆之戰再度慘敗於北魏,勢力完全退出中原,北魏正式取而代之成為華北的霸主

而此戰北魏坑殺降俘的舉動,使得後來魏軍在進攻後燕都城中山(今中國河北省正定縣)時,燕軍堅守不出,也延長了北魏肅清華北的時間。

戰爭點評

此戰,北魏針對後燕恃強輕敵,採取示弱遠避、待疲而擊的方針,同時注重瓦解對方軍心,奮勇追擊,終獲全勝。從此改變了兩國力量對比,後燕日漸衰落,北魏勢力進入中原。後燕軍恃強輕敵,犯兵家大忌。北魏軍正確判斷敵我態勢,採取示弱遠避,待疲而打的後發制人策略;採取心理戰術,動搖、瓦解敵人軍心;趁後燕軍撤退時勇猛追擊,奮力拚殺,終獲全勝。從此改變了兩國力量對比,後燕日漸衰落,北魏勢力進入中原

晉朝戰爭列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