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合指

參合指

參合指,是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的武學。相傳是姑蘇慕容氏的家傳武學,亦是“慕容博”的專擅指法。這時段正淳和巴天石二人站在段譽身旁,段正淳已用一陽指封住段譽傷口四周穴道,巴天石正要將判官筆從他肩頭拔出來,不料灰衣僧指風點處,兩人胸口一麻,便即摔倒,跟著那判官筆從段譽肩頭反躍而出,拍的一聲,插入地下。這灰衣僧顯然是手下留情,否則這兩個虛點便已取了二人性命。當年老衲從你先人處學來,也不過一知半解,學到一些皮毛而已,慕容氏此外的神妙武功不知還有多少。

天龍八部原文

遊戲中的參合指遊戲中的參合指

灰衣僧道:“你姑蘇慕容氏的家傳武功神奇精奧,舉世無匹,只不過你沒學到家而已,難道當真就不及大理段氏的“六脈神劍”了?瞧仔細了!”伸出食指,凌虛點了三下。

這時段正淳和巴天石二人站在段譽身旁,段正淳已用一陽指封住段譽傷口四周穴道,巴天石正要將判官筆從他肩頭拔出來,不料灰衣僧指風點處,兩人胸口一麻,便即摔倒,跟著那判官筆從段譽肩頭反躍而出,拍的一聲,插入地下。段正淳和巴天石摔倒後,立即翻身躍起,不禁駭然。這灰衣僧顯然是手下留情,否則這兩個虛點便已取了二人性命。

只聽那灰衣僧朗聲說道:“這便是你慕容家的‘參合指’!當年老衲從你先人處學來,也不過一知半解,學到一些皮毛而已,慕容氏此外的神妙武功不知還有多少。嘿嘿,難道憑你少年人一點兒微末道行,便創得下姑蘇慕容氏‘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大名么?”

參合指的來歷

慕容父子在天龍八部住的莊子叫參合莊,莊名來自“參合陂之戰”。

參合!這兩個字,在慕容世家心中,是永遠的沉痛。因為這是他們的國恥。慕容世家估計就是要告戒後世子孫,時時刻刻勿忘國恥,所以可能才把“參合”二字給有關事物命名的吧。

中國北魏登國十年(後燕建興十年,395),北魏軍在參合陂(今內蒙古涼城東北)擊敗後燕軍的作戰。

北魏建國後,勢力逐漸強大,欲擺脫後燕對其控制。後燕缺乏戰馬,屢求於魏,甚至為求良馬扣留了魏使。於是,魏與後燕絕交,轉而與西燕聯合;後燕故欲以武力征服北魏。後燕建興九年,後燕主慕容垂出兵擊滅西燕。次年五月,命太子慕容寶、遼西王慕容農、趙王慕容麟等領兵8萬,自五原(今山西壽陽北)攻魏。又遣范陽王慕容德、陳留王慕容紹率步騎1.8萬為後援。七月,燕軍至魏地五原(今內蒙古包頭西北),掠取了大量糧食,但找不到魏軍主力,遂進軍至河水(黃河)邊,趕造船隻,準備南渡。

面對燕軍的進攻,魏王拓跋□採納長史張袞示弱驕敵而後克之計,從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北)西撤,渡過河水,將部落和20多萬騎兵轉移至千餘里外遠避。同時派右司馬許謙往後秦求援。八月,魏集結軍隊於河水以南;九月,進至河邊。魏王在燕軍進至五原後,派兵截獲來往於五原、燕都中山(今河北定縣)的燕國信使,使慕容寶等數月得不到都城音訊;在得知慕容垂正生病的訊息後,又令所執燕使隔河向燕軍假傳慕容垂已死。慕容寶等聞訊憂恐,軍心動盪,因而不敢南渡與魏軍決戰。此時,魏王命陳留公拓跋虔率5萬騎、東平公拓跋儀領10 萬騎分別屯於今河套一帶;略陽公拓跋遵率7萬騎截燕軍南歸之路。再加後秦也遣其將領楊佛嵩引兵救魏,魏勢益盛。兩軍隔河相持數十天。慕容麟部將慕輿嵩等以為慕容垂真死,謀奉慕容麟為燕主,事泄被殺,軍心益亂。燕軍自五月出兵至十月,未能與魏軍決戰,師勞兵疲,士氣低落。慕容寶遂於十月二十五夜焚船撤退。他以為魏兵不能渡河,故未派兵留後偵察。十一月初三,天氣驟冷,河水結冰,魏王即率兵渡河,留下輜重,選精騎2萬餘,尾追燕軍。

燕軍至參合陂,大風從軍後蓋頂而來。沙門支曇猛嚮慕容寶建議:風暴迅猛,魏兵可能趁機前來,須加強防備。慕容德也從中勸說。慕容寶遂遣慕容麟率騎 3萬殿後掩護。但慕容麟不信支曇猛之言,縱騎遊獵,不加戒備。慕容寶又派騎兵刺探魏軍行蹤,但偵騎只行十餘里,即解鞍寢歇。魏軍晝夜兼程,於十一月初九黃昏抵參合陂西。此時燕軍安營於陂東河邊。魏王連夜部署,令士卒銜枚並束馬口潛進。十日晨,魏軍登山,下臨燕營。燕軍正準備東歸,忽見魏軍,頓時驚亂。魏王縱兵奮擊,燕軍爭相渡河逃命,人馬相踐踏,壓溺死者數以萬計。拓跋遵率兵在前截擊,燕軍紛紛棄械投降,僅慕容寶等數千騎逃脫。魏軍對被俘的四五萬燕軍,除選用數名燕臣外,其餘皆坑殺。

此戰,北魏針對燕軍恃強輕敵的心理,採取示弱遠避、待疲而打的後發制人方針,對退敵勇猛追擊,終獲全勝。從此改變了兩國力量的對比,後燕日漸衰落,北魏勢力進入中原。

金庸作品中出現過的武功

周公劍| 一陽指 | 五羅輕煙掌 | 六脈神劍 | 降龍十八掌 | 心意氣混元功 | 伏虎拳 | 伏魔劍 | 普門杖法 | 枯榮禪功 | 獅子吼 | 羽衣刀 | 回打軟鞭十三式 | 袖裡乾坤 | 一拍兩散 | 大金剛拳 | 大金剛掌 | 大韋陀杵 | 大智無定指 | 如來千手式 | 天竺佛指 | 少林長拳 | 去煩惱指 | 伏魔杖法 | 因陀羅抓 | 多羅葉指 | 拈花指 | 易筋經 | 金剛指 | 降魔刀法 | 降魔禪杖 | 韋陀杵 | 韋陀掌 | 般若掌 | 寂滅爪 | 袈裟伏魔功 | 無相劫指 | 達摩掌 | 摩訶指 | 擒龍功 | 燃木刀法 | 龍爪手 | 鷹爪功 | 少林擒拿十八打 | 羅漢拳 | 如影隨形腿 | 漁叟鉤法 | 盤根錯節十八斧 | 釋迦擲象功 | 纏絲擒拿手 | 百勝軟鞭 | 哀牢山三十六劍 | 書法武學 | 迴風拂柳刀 | 彈腿 | 奇門三才刀 | 太祖長拳 | 太祖棒 | 斗轉星移 | 參合指 | 袖中指 | 柳絮劍法 | 游龍引鳳 | 奪魄指 | 青字九打 | 城字十八破 | 摧心掌 | 五台山二十四路伏魔杖 | 采燕功 | 鎖喉擒拿手 | 八荒六合唯我獨尊功 | 小無相功 | 天山六陽掌 | 天山折梅手 | 北冥神功 | 生死符 | 凌波微步 | 冰蠶掌 | 八十一路三節棍 | 無量劍法 | 奈何功 | 鶴蛇八打 | 五虎斷門刀 | 後山三絕招 | 火焰刀 | 控鶴功 | 慈悲刀 | 五斗米神功 | 地火功 | 柴刀十八路 | 羅漢拳 | 打狗棒法 | 降龍十八掌 | 黃沙萬里鞭法 | 先天功 | 天羅地網勢 | 玉女心經 | 玉女素心劍法 | 玉女劍法 | 拂塵拂法 | 開山掌 | 三花聚頂掌法 | 天罡北斗陣 | 全真劍法 | 同歸劍法 | 金雁功 | 分筋錯骨手 | 陰陽寶扇打穴功夫 | 空明拳 | 雙手互搏 | 南山掌法 | 伏魔杖法 | 混天功 | 逍遙遊 | 銅錘手 | 蓮花掌 | 鐵帚腿法 | 掃葉腿法 | 落英神劍掌 | 落英劍法 | 劈空掌 | 蘭花拂穴手 | 靈鰲步 | 毒龍鞭法 | 九陰真經 | 九陰白骨爪 | 摧心掌 | 楊家槍 | 泥鰍功 | 白駝雪山掌 | 逆行經脈 | 蛤蟆功 | 靈蛇拳 | 透骨打穴 | 燕青拳 | 越女劍法 | 金龍鞭法 | 鐵掌 | 五輪大轉 | 移宮易穴 | 龍象般若功 | 混天功 | 玉簫劍法 | 奇門五轉 | 掃葉腿法 | 落英神劍掌 | 落英劍法 | 劈空掌 | 彈指神通 | 蘭花拂穴手 | 閉穴功 | 陰陽倒亂刃法 | 漁網陣 | 黯然銷魂掌 | 大剪刀刀法 | 四言詩劍 | 蛤蟆功 | 鐵掌 | 玉女素心劍法 | 九陽神功 | 二十四手降魔掌 | 大力金剛指 | 大韋陀掌 | 少林九陽功 | 如影隨形腿 | 金剛伏魔圈 | 韋陀伏魔劍 | 神掌八打 | 須彌山掌 | 達摩劍法 | 龍爪手 | 闖少林 | 羅漢拳 | 玄冥神掌 | 幻陰指 | 霹靂拳 | 乾坤大挪移 | 聖火令武功 | 八卦游龍掌 | 太極拳 | 太極劍 | 武當長拳 | 神門十三劍 | 純陽無極功 | 梯雲縱 | 綿掌 | 震天鐵掌 | 繞指柔劍 | 金剛般若掌 | 寒冰綿掌 | 陰風刀 | 峨嵋九陽功 | 截手九式 | 飄雪穿雲掌 | 鷹爪擒拿手 | 千蛛萬毒手 | 七傷拳 | 寒梅劍陣 | 落雁拳 | 雨打飛花劍法 | 迴風拂柳拳 | 獅子吼 | 點蒼劍法 | 沾衣十八跌 | 三分劍術 | 玄玄刀法 | 霹靂掌 | 黑砂掌 | 子母鐵膽 | 柔雲劍術 | 無極玄功拳 | 取經棍法 | 醉拳 | 鐵琵琶手 | 百花錯拳 | 八卦游身掌 | 分筋錯骨手 | 庖丁解牛掌 | 金剛伏虎刀法 | 追魂奪命劍 | 上清拳 | 上清劍 | 八卦陣 | 五行陣 | 金蛇游身掌 | 金蛇劍法 | 斬蛟拳 | 混元掌 | 點蒼劍法 | 葵花寶典 | 沖靈劍法 | 寒冰神掌 | 辟邪劍法 | 恆山劍法 | 恆山劍陣 | 萬花劍法 | 五大夫劍 | 希夷劍(法) | 淑女劍(法) | 紫霞功 | 嵩山劍法 | 獨孤九劍 | 迴風落雁劍法 | 狂風刀法 | 千葉手 | 大擒拿手 | 小擒拿手 | 伏虎拳 | 拈花擒拿手 | 韋陀掌 | 散花掌 | 沐家拳 | 沐家劍 | 五行六合掌 | 金烏刀法 | 飛天神行 | 四象步法 | 胡家刀法 | 龍爪擒拿手 | 苗家劍 | 九龍鞭法 | 八仙劍法 | 八卦刀 | 八卦掌 | 八極拳 | 雲手 | 六合刀 | 六合拳 | 六合槍 | 天罡梅花樁 | 雁行刀 | 鷹爪力 | 孔雀開屏 | 神照經 | 呼延十八鞭 | 夫妻刀法 | 混元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