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彌山掌

原來渡難還他這一掌,乃是少林七十二絕藝中之一的“須彌山掌”。 此掌法威猛異常,如金剛出掌,能夠隔空打出凌厲之極的掌力。 須彌山掌:神奇無比的遠程掌力,門檻極高,一旦突破,便能遠近如意,一丈外的掌力絲毫不減,蓄力於虛,如掌藏須彌。

簡介

須彌山掌門檻極高,極為難練,總能勉強練成,每次出掌也需坐馬運氣,凝神良久才能發掌。若一旦有所突破,便能遠近如意,不以距離遠而減弱掌力,能蓄力於虛,如掌藏須彌,威力極大。《倚天屠龍記》中渡難使出此掌時,讓少林方丈空聞和羅漢堂首座空智都極為欽佩。
“陡然之間,殷天正將右手聖火令交於左手,將渡難的黑索一壓,右手一招劈空掌便向他擊了過去。渡難左手一起,五指虛抓,握成空拳,也是一掌劈出。空聞、空智等一齊“噫”了一聲,聲音中充滿了驚訝佩服之情。原來渡難還他這一掌,乃是少林七十二絕藝中之一的“須彌山掌”。這門掌力極難練成,那是不必說了,縱然練成了,每次出掌,也須坐馬運氣,凝神良久,始能將內勁聚于丹田,哪知渡難要出掌便出掌,一動念間就將“須彌山掌”拍了出來,跟著黑索一抖,又向楊逍撲擊而至。”
“殷天正與渡難比拚掌力,拚到三十餘掌之後,已自知終非敵手,心想:“我們今日之事,以救謝兄弟為重。我一個人的勝負榮辱,何足道哉?何況輸在少林派前輩高人手下,也不能說是損了我白眉鷹王的威名。”當下拚得一掌,便向後退出半步,拚到十餘掌後,已退到丈許之外。哪知“須彌山掌”乃少林派七十二絕藝之一,渡難在這掌法上浸淫數十載,威力實是非同小可,殷天正退一步,渡難的掌力跟著進擊一步,勁力竟不以路程拉遠而稍衰。”

分析

金庸的小說中,少林擁有七十二絕藝,這七十二門絕學各有奧妙之處,常人只需精通一門便足以成為一流高手。但在七十二門絕藝中,有幾門掌法上的絕學人氣極高,深得金庸冬粉追捧。如般若掌,大金剛掌,須彌山掌。
般若掌為少林派最為高深的掌法,掌力越練越強,招數愈練愈純,那是學無止境,需至剛至滿頓悟為至空,方得終成。金庸新修的《天龍八部》中少林方丈玄慈煉般若掌掌法始終未成,後來在五台山腰的涼亭中 曾化名「遲老先生」使佛門般若掌攻喬峰,希望被喬峰打死,結果喬峰仁義無雙,寧願自己撤力冒著被擊殺的風險,未傷害喬裝的玄慈。讓玄慈大有感觸,終悟出最後般若掌最後一掌“一空到底”,將波若掌初步練成。
大金剛掌也是在《天龍八部》中少林方丈玄慈手中出世,大金剛掌極為難練,少林寺中往往過百年才有人煉成,好在練功訣竅和密譜都在藏經閣中存放,所以未失傳。此掌法威猛異常,如金剛出掌,能夠隔空打出凌厲之極的掌力。阿朱被玄慈一招大金剛掌的餘力打中,險先喪命,得喬峰和薛神醫相救才活命。
“喬峰借著玄難這一掌之力,向前縱出丈余,忽聽得身後有人深深吸了口氣,聲音大不尋常。喬峰立知有一位少林高僧要使“劈空神拳”這一類的武功,自己雖然不懼,卻也不欲和他以功力相拚,當即又將銅鏡擋到身後,內力也貫到了右臂之上。便在此時,只覺得對方的掌風斜斜而來,方位殊為怪異。喬峰一愕,立即醒覺,那老僧的掌力不是擊向他背心,卻是對準了止清的後心。喬峰和止清素不相識,固執無救他之意,但既將他提在手中,自然而然起了照顧的念頭,一推銅鏡,已護住了止清,只聽得拍的一聲悶響,銅鏡聲音啞了,原來這鏡子已被玄難先前的掌力打裂,這時再受到玄慈方丈的劈空掌,便聲若破鑼。喬峰迴鏡擋架之時,已提著止清躍向屋頂,只覺他身子甚輕,和他魁梧的身材實在頗不相稱,但那破鑼似的聲音一響,自己竟然在屋檐上立足不穩,膝間一軟,又摔了下來。”
“薛神醫伸出手去,替阿朱搭了搭脈,只覺她脈息極是微弱,體內卻真氣鼓盪,兩者極不相稱,再搭她左手脈搏,已知其理,向喬峰道:“這位姑娘若不是敷了太行山譚公的治傷靈藥,又得閣下以內力替她續命,早已死在玄慈大師的大金剛掌力之下了。”

評價

此三門掌法都是十分難練,相對來說波若掌當是最高深的掌法,畢竟為金庸在書中明文點出”少林最為高深的掌法”。須彌山掌和大金剛掌當都是各有所長。
綜合評價為:
般若掌:佛門第一掌法,永無窮盡,一旦至剛至滿頓悟為至空,方得終成。
大金剛掌:百年難有人煉成的剛猛雄渾掌法。
須彌山掌:神奇無比的遠程掌力,門檻極高,一旦突破,便能遠近如意,一丈外的掌力絲毫不減,蓄力於虛,如掌藏須彌。

金庸作品中出現過的武功

周公劍| 一陽指 | 五羅輕煙掌 | 六脈神劍 | 降龍十八掌 | 心意氣混元功 | 伏虎拳 | 伏魔劍 | 普門杖法 | 枯榮禪功 | 獅子吼 | 羽衣刀 | 回打軟鞭十三式 | 袖裡乾坤 | 一拍兩散 | 大金剛拳 | 大金剛掌 | 大韋陀杵 | 大智無定指 | 如來千手式 | 天竺佛指 | 少林長拳 | 去煩惱指 | 伏魔杖法 | 因陀羅抓 | 多羅葉指 | 拈花指 | 易筋經 | 金剛指 | 降魔刀法 | 降魔禪杖 | 韋陀杵 | 韋陀掌 | 般若掌 | 寂滅爪 | 袈裟伏魔功 | 無相劫指 | 達摩掌 | 摩訶指 | 擒龍功 | 燃木刀法 | 龍爪手 | 鷹爪功 | 少林擒拿十八打 | 羅漢拳 | 如影隨形腿 | 漁叟鉤法 | 盤根錯節十八斧 | 釋迦擲象功 | 纏絲擒拿手 | 百勝軟鞭 | 哀牢山三十六劍 | 書法武學 | 迴風拂柳刀 | 彈腿 | 奇門三才刀 | 太祖長拳 | 太祖棒 | 斗轉星移 | 參合指 | 袖中指 | 柳絮劍法 | 游龍引鳳 | 奪魄指 | 青字九打 | 城字十八破 | 摧心掌 | 五台山二十四路伏魔杖 | 采燕功 | 鎖喉擒拿手 | 八荒六合唯我獨尊功 | 小無相功 | 天山六陽掌 | 天山折梅手 | 北冥神功 | 生死符 | 凌波微步 | 冰蠶掌 | 八十一路三節棍 | 無量劍法 | 奈何功 | 鶴蛇八打 | 五虎斷門刀 | 後山三絕招 | 火焰刀 | 控鶴功 | 慈悲刀 | 五斗米神功 | 地火功 | 柴刀十八路 | 羅漢拳 | 打狗棒法 | 降龍十八掌 | 黃沙萬里鞭法 | 先天功 | 天羅地網勢 | 玉女心經 | 玉女素心劍法 | 玉女劍法 | 拂塵拂法 | 開山掌 | 三花聚頂掌法 | 天罡北斗陣 | 全真劍法 | 同歸劍法 | 金雁功 | 分筋錯骨手 | 陰陽寶扇打穴功夫 | 空明拳 | 雙手互搏 | 南山掌法 | 伏魔杖法 | 混天功 | 逍遙遊 | 銅錘手 | 蓮花掌 | 鐵帚腿法 | 掃葉腿法 | 落英神劍掌 | 落英劍法 | 劈空掌 | 蘭花拂穴手 | 靈鰲步 | 毒龍鞭法 | 九陰真經 | 九陰白骨爪 | 摧心掌 | 楊家槍 | 泥鰍功 | 白駝雪山掌 | 逆行經脈 | 蛤蟆功 | 靈蛇拳 | 透骨打穴 | 燕青拳 | 越女劍法 | 金龍鞭法 | 鐵掌 | 五輪大轉 | 移宮易穴 | 龍象般若功 | 混天功 | 玉簫劍法 | 奇門五轉 | 掃葉腿法 | 落英神劍掌 | 落英劍法 | 劈空掌 | 彈指神通 | 蘭花拂穴手 | 閉穴功 | 陰陽倒亂刃法 | 漁網陣 | 黯然銷魂掌 | 大剪刀刀法 | 四言詩劍 | 蛤蟆功 | 鐵掌 | 玉女素心劍法 | 九陽神功 | 二十四手降魔掌 | 大力金剛指 | 大韋陀掌 | 少林九陽功 | 如影隨形腿 | 金剛伏魔圈 | 韋陀伏魔劍 | 神掌八打 | 須彌山掌 | 達摩劍法 | 龍爪手 | 闖少林 | 羅漢拳 | 玄冥神掌 | 幻陰指 | 霹靂拳 | 乾坤大挪移 | 聖火令武功 | 八卦游龍掌 | 太極拳 | 太極劍 | 武當長拳 | 神門十三劍 | 純陽無極功 | 梯雲縱 | 綿掌 | 震天鐵掌 | 繞指柔劍 | 金剛般若掌 | 寒冰綿掌 | 陰風刀 | 峨嵋九陽功 | 截手九式 | 飄雪穿雲掌 | 鷹爪擒拿手 | 千蛛萬毒手 | 七傷拳 | 寒梅劍陣 | 落雁拳 | 雨打飛花劍法 | 迴風拂柳拳 | 獅子吼 | 點蒼劍法 | 沾衣十八跌 | 三分劍術 | 玄玄刀法 | 霹靂掌 | 黑砂掌 | 子母鐵膽 | 柔雲劍術 | 無極玄功拳 | 取經棍法 | 醉拳 | 鐵琵琶手 | 百花錯拳 | 八卦游身掌 | 分筋錯骨手 | 庖丁解牛掌 | 金剛伏虎刀法 | 追魂奪命劍 | 上清拳 | 上清劍 | 八卦陣 | 五行陣 | 金蛇游身掌 | 金蛇劍法 | 斬蛟拳 | 混元掌 | 點蒼劍法 | 葵花寶典 | 沖靈劍法 | 寒冰神掌 | 辟邪劍法 | 恆山劍法 | 恆山劍陣 | 萬花劍法 | 五大夫劍 | 希夷劍(法) | 淑女劍(法) | 紫霞功 | 嵩山劍法 | 獨孤九劍 | 迴風落雁劍法 | 狂風刀法 | 千葉手 | 大擒拿手 | 小擒拿手 | 伏虎拳 | 拈花擒拿手 | 韋陀掌 | 散花掌 | 沐家拳 | 沐家劍 | 五行六合掌 | 金烏刀法 | 飛天神行 | 四象步法 | 胡家刀法 | 龍爪擒拿手 | 苗家劍 | 九龍鞭法 | 八仙劍法 | 八卦刀 | 八卦掌 | 八極拳 | 雲手 | 六合刀 | 六合拳 | 六合槍 | 天罡梅花樁 | 雁行刀 | 鷹爪力 | 孔雀開屏 | 神照經 | 呼延十八鞭 | 夫妻刀法 | 混元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