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年體

編年體

編年體是中國傳統史書的一種體裁,以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來編撰、記述歷史的一種方式,是編寫歷史最早也是最簡便的方法。如《春秋》、《資治通鑑》等就是編年體史書。編年體最早起源於中國,其他地區類似形式的歷史書則稱為年代記,編年體也是年代記的一種。

類別

《春秋》拓本《春秋》拓本

以編年體紀錄歷史的方式最早起源於中國。由周代史官於公元前841年前後創體,《左傳》完善其體例,荀悅《漢紀》創斷代編年體,司馬光成通史編年體。其它的編年體史書,還有綱目體、起居注、日曆、實錄、東華錄等。

先秦編年體史書流傳至今的,有《春秋》、《左傳》、《竹書紀年》(輯本)等。斷代編年史,是寫一個封建王朝興亡的歷史著作,如東漢荀悅《漢紀》、明談遷《國榷》等。編年體通史著名的有宋司馬光《資治通鑑》、清畢沅《續資治通鑑》等。綱目體以編年為序,簡記大事為綱,補充注說史事為目。有宋朱熹《通鑑綱目》等。起居注,是記錄帝王言語、行動和居止的專書,周代始創。時政記,是宰相執政關於朝廷君臣議論軍國要政的記錄,武周時始創,明代廢止。日曆,是由史官根據起居注或時政記等所記雜事,稍加潤飾彙編而成的資料書。唐順宗時所創,明以後廢止。實錄是在新皇帝即位後,由國史館根據前一皇帝的起居注、時政記、日曆等數據,重新彙編,撰修成的前皇帝言行及一代大事的編年史長編。自北涼劉昞《敦煌實錄》創體,唐以後成為定製。東華錄,清乾隆閒蔣良驥創體,是根據實錄和其它檔案、公文、邸報所寫的朝廷大事摘要。 起居注、實錄等官修編年體資料書,雖不無諱飾篡改,但因其篇幅浩大,材料詳明,而有著珍貴的價值。

發展歷程

在幾種主要的體裁中,編年體出現較早,其特點是”以天時記人事”,這大概同古老的曆法知識有關。如 《春秋》、《左傳》、《竹書紀年》等書,或出現在春秋末年,或出現在戰國時期。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時、月、日順序記述史事。它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繫,這是它的優點。但編年體史書不易於集中反映同一歷史事件前後的聯繫,也不易於寫出同重大歷史事件有密切關係的人物的事跡,這是它的缺點。

劉知幾評論編年體的長短說:“夫 《春秋》者,系日月而為次,列時歲以相續,中國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備載其事,形於目前。理盡一言,語無重出。此其所以為長也。”有些重要歷史人物,“其有賢如柳惠,仁若顏回,終不得彰其名氏,顯其言行。故論其細也,則纖芥無遺;語其粗也,則丘山是棄。此其所以為短也”(《史通·二體》)。當然,編年體也是在不斷發展的,其早期形式中的某些短處,在後來的發展中已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進。東漢荀悅撰 《漢紀》、東晉袁宏撰 《後漢紀》,他們在這兩部編年體皇朝史中,運用了連類列舉的體例,從而擴大了編年體史書容納人物、史事的範圍。北宋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鑑》,是古代編年體史書的傑作。它不僅包括的年代久遠,而且包含的內容也更加豐 富,所以章學誠稱它是“合紀傳之互文,而編次總括乎荀、袁”,謂之“正編年之的”《文史通義· 釋通》)。在 《資治通鑑》的影響下,南宋李燾撰 《續資治通鑑長編》、李心傳撰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朱熹撰 《通鑑綱目》,清畢沅撰 《續資治通鑑》、夏燮撰 《明通鑑》,形成了歷史編纂上的“《通鑑》學”。

自漢、唐以後,編年體史書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歷朝的“起居注”和“實錄”。唐代溫大雅撰的《大唐創業起居注》和韓愈主修的《順宗實錄》,是現存較早的這類著作。《明實錄》共2909卷, 《清實錄》多達4433 卷,是現存卷帙最大的實錄,有極高的文獻價值。

特點

編年體史書,以事系日,以日系時(季),以時系年,對了解一代興亡大勢,很為方便。但歷史事件自醞釀、發生至結束,往往延及數月乃至數年,編年體史書諸事雜陳,從中人們難以稽其首尾。也就是說,其優點是給人以明確的時間觀念,比較容易反映出史事發生和發展的時代背景;缺點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歷史事件前後的聯繫。為此,從《左傳》起,就用追溯往事或帶敘後事的方法,以彌補這一缺陷。另外,這種體裁以時閒為中心,對人物生平、典章制度和文化的敘述多過於簡略,而且割裂,年代不明的事甚至無法寫入書中,這些都影響了編年體史書的使用價值。

編年體編年體

年代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