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年體通史

編年體通史

編年體——史書編著的一種體裁。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是編寫歷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簡便的方法。其優點是給人以明確的時間觀念,比較容易反映出史事發生和發展的時代背景;其缺點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歷史事件前後的聯繫。彌補方法是,在記載史事時,有時要追敘往事,有時也附帶記述後事。書名:資治通鑑又名:General Mirror for the Aid of Government作者:司馬光類別:長篇編年體史書年代:北宋卷數:294卷耗時:19年

區分

(1)編年體是按年月日先後順序來記述史實的史書體裁,如《左傳》、《資治通鑑》。

(2)紀傳體是以人物為中心線索來編寫的史書體裁,由司馬遷首創。《二十四史》全是紀傳體。

編年體通史編年體通史

代表

《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介紹 《資治通鑑》(General Mirror for the Aid of Government)-我國最大一部管理學典籍,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編年紀通史。《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開始,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計跨16個朝代,共1363年。它是中國最詳盡的編年體史書,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

《左傳》

左傳左傳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者稱《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是我國現存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西漢時稱之為《左氏春秋》,東漢以後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它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左傳》的作者,司馬遷和班固都證明是左丘明,這是目前最為可信的史料。現在有些學者認為是戰國初年之人所作,但均為質疑,並無任何史料佐證,只能歸為臆測。

《左傳》對後世的影響也首先體現在歷史學方面。它不僅發展了《春秋》的編年體,並引錄保存了當時流行的一部分套用文,給後世套用寫作的發展提供了借鑑。僅據宋人陳騤在《文則》中列舉,就有命、誓、盟、禱、諫、讓、書、對等八種之多,實際還遠不止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