紺

紺,是漢語辭彙,漢語拼音為gàn,是藍色系中的一種顏色,帶有紫色的深藍色,是藍色系中最深的顏色。發紺是指血液中去氧血紅蛋白增多使皮膚和黏膜呈青紫色改變的一種表現,也可稱為紫紺。

基本信息

釋義

紺,帛深青揚赤色。――《說文》

紺,青色。――《廣雅》

君子不以紺緅飾。――《論語》。集解:“紺緅紫玄之類。”

紅青色。《素問·五臟生成》:“生於肝,如以縞裹紺。”

紺發(深青透紅的頭髮。相傳如來的頭髮為紺琉璃色);

紺珠 (紺色的珠。相傳唐朝宰相張說有紺珠一顆,持觀後能記事不忘,因名記事珠。後以喻博記 );

典出《開元天寶遺事》:“記事珠。”

開元中張說為宰相,有人惠說二珠,紺色有光,名曰“記事珠”。“或有闕忘之事,則以手持弄此珠,便覺心神開悟,事無巨細,渙然明曉,一無所忘。說秘而至寶也。”

紺碧:天青色;深青透紅色

紺青gànqīng :黑里透紅的顏色。也稱紅青、紺紫

紺色,是藍色系中的一種顏色,帶有紫色的深藍色,是藍色系中最深的顏色。

不同的 紺色與普魯士藍、琉璃色的比較

在古代中國, 紺色則用作形容今日的雪青色。

發紺是指血液中去氧血紅蛋白增多使皮膚和黏膜呈青紫色改變的一種表現,也可稱為紫紺。這種改變常發生在皮膚較薄,色素較少和毛細血管較豐富的部位,如唇,指(趾),甲床等。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字部】紺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古暗切,音贛。《說文》帛深靑揚赤色。《博雅》蒼靑也。《釋名》紺,含也,靑而含赤色也。《論語》君子不以紺緅飾。《何晏注》紺,齊服盛色。《郉昺疏》紺,元色。

拼音是gan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