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球

粽子球

健身球類的一種,外形類似粽子而得名。粽子球是我國獨創研製的唯一球種,1992年被國家體委列為中國大眾體育紀錄項目,1998年被定為上海全民健身節活動項目。

簡介

粽子球健身球類的一種,外形類似粽子而得名。粽子球是中國獨創研製的唯一球種,1992年被國家體委列為中國大眾體育紀錄項目,1998年被定為上海全民健身節活動項目。 這個20多年前風靡上海弄堂的老牌民眾體育項目,昨天在浦東東明街道“煥發青春”。

基本信息

粽子球粽子球

粽子球是三門球運動用球,它因形狀酷似端午所食粽子而得名。作為端午節的一個重要符號,其文化淵源與作為吳文化發源地之一的無錫有著必然的聯繫,因此,啟動儀式在無錫舉辦,有著特定的含義。

隨著國家對包括端午節在內的民俗節日文化的重視,更好地弘揚傳統文化,確立其傳統節日的社會地位,使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對節日文化進一步加以研究,開發、保護、創新和傳播與主流精神相一致的遊戲活動,使端午文化增添更多更有益的內容,就成了時代的一種必然選擇。

事實上,民俗文化總是在不斷地變化,隨著社會的進步,有許多新的內容自然而然地就會補充進來。從現代端午文化的角度出發,粽子球始終不失為一項能夠為端午文化增色的好項目。

首先,粽子球首當其衝的就是它的用球獨具特點,既不是常見的圓形,也不是橄欖形,而是形如粽子的正六稜錐體。由於球形的特點,使球的反彈無規律可循,因此在玩的過程中增加了相當的趣味性。

其次,粽子球的色彩分為五彩,指紅、黃、綠、藍、紫(或白、黑)五色。球的這五種顏色與民俗文化元素相呼應。

第三,粽子球運動本身是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趣味性遊戲,一部分是競技性對抗。對普通大眾而言,它自有一套基本的遊戲方式;而對大中學生即青少年來說,除了趣味性遊戲之外,還有一套更具特色的對抗性競技運動規則,可供他們盡情地享用。

運用並開展這種蘊含民俗文化意境的粽子球,讓廣大民眾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拍球遊戲和各種傳遞、移動、投擲等等方式的活動,無疑對於增強端午文化意識,還是對於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都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這次“誰是拍球王?”大賽採取通訊賽的形式,這種全省性的通訊聯賽形式,也是一次針對學校特點的嘗試,其根本目的在於推動和傳播一種文化理念,江蘇省學生體育協會與上海粽子球協會計畫從明年起將攜手舉辦此項大賽。

比賽特點

粽子球粽子球
2007年11月24日,一場別開生面的大中國小粽子球推廣賽在浦東東明社區舉行,共有5所中國小和33個居委會組隊前來參加比賽。運動員中,年齡最大的有70多歲,年齡最小的只有10歲。 來自上海體育學院的大學生表演了“五人制”粽子球對抗賽,中小學生舉行了粽子球拍球比賽,社區居民舉行了粽子球三人團體賽。據悉,這次比賽是市粽子球協會成立20多年來比賽項目最齊全的一次。東明街道希望憑藉社區平台,推動粽子球的發展。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上海球廠的薛永德和同事們研製出了“粽子球”,1992年這個源於生活,貼近百姓的新興健身運動,就被國家體委列為中國大眾體育紀錄項目,1998年被列為市全民健身節系列活動,已形成了傳統賽事。具體操辦邀請賽的老李說:“放在社區辦全市性比賽能讓更多民眾熟悉這項運動,並喜歡粽子球。”東明社區的33個小區都組隊參賽,其中年齡最大的74歲,最小的21歲。所以能在此得到全面普及,得益於他們利用街道社區學校這個教育平台,根據社區居民特點,把粽子球列為教育實驗項目,在學員中開展粽子球運動技能技藝和競賽規則學習,組織小區間友誼賽,培養了大批粽子球愛好者。“這種球拍起來彈跳方向變化多端,要動腦子、反應要快,手腳要協調平衡,經常鍛鍊,健身健腦,蠻有意思的。”愛好者沈阿姨的說法,道出了粽子球受民眾歡迎的理由。

大媽、大姐在規定區域拍球時,常常拍了幾下,球就不聽話地改變了方向。已經玩了十多年的王女士控球能力強,一口氣拍了270多下。儘管沒能打破大眾體育紀錄,但大家都玩得很開心,體現了“重在參與”的奧運精神
由江蘇省教育廳和江蘇省體育總會特別支持,江蘇省學生體育協會主辦,無錫市濱湖區教育局、濱湖區胡埭鎮人民政府和胡埭中學承辦的“喜迎奧運聖火,傳承端午文化-誰是拍球王大賽”啟動儀式2008年5月15日下午在胡埭中學隆重舉行。  
參加啟動儀式的領導有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體育總會、江蘇省學生體協、江蘇省三門球協會、無錫市教育局、體育總會以及濱湖區教育局、胡埭鎮政府等有關方面的負責人。上海市粽子球協會和黃浦區體育局負責人也應邀參加了本次活動。  

首屆拍球王大賽是江蘇省進一步推動陽光體育運動,並以一種特殊的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運動形式迎接北京奧運聖火的傳遞。同時,啟動儀式之所以選擇在無錫舉辦,還因為本次比賽所用的球,有一個大家非常熟悉的名字,這就是粽子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