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桑葉茶

竹茹桑葉茶

一種有著中藥保健功效的茶。

基本信息

配方

竹茹5克,桑葉6克,炒谷芽9克。

製法

以上三者加水適量,共煎取汁。

功效

清熱除煩,健胃消食。

用法

代茶頻飲,每日1劑。

竹茹

【異名】竹皮(《金匱要略》),青竹茹(《本草經集注》),淡竹皮茹(《別錄》),淡竹茹(《食療本草》),麻巴(《草木便方》),竹二青(《上海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莖稈除去外皮後刮下的中間層。
【植物形態】淡竹(《本草圖經》),又名:水竹(《綱日》),甘竹(《群芳譜》),金竹花(《植物名匯》),光苦竹釣魚竹、白夾竹、如金竹杜圓竹斑真竹荊竹羅漢竹
竹茹桑葉茶多年生常綠喬木或灌木。稈高7~18米,直徑3~10厘米,圓筒形,綠色,無毛,分枝之一側節間有寬5~10毫米之縱槽,稈環及籜環均甚隆起。稈籜長於節間,硬紙質,背面無毛或具微毛,稻草色有灰黑色之斑點及條紋;籜耳顯著;籜舌發達;籜葉長披針形,鮮綠色,先端漸尖,基部收縮。主枝三棱形或微作四方形,具白色蠟粉;小枝上端有葉1~3枚。葉鞘淡綠色或稻草色,通常無毛;葉舌短,棕色;葉片質薄,狹披針形,長7.5~16厘米,寬1~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收縮為長約5毫米之葉柄,邊緣一側平滑,一側具小鋸齒;表面深綠色,無毛,背面較淡,基部具微毛;穗狀花序小枝排列成覆瓦狀的圓錐花序;花枝有葉。頂生小穗叢1~3枚,基部托以4~6枚佛焰苞;小穗含2~3花,頂端花退化;穎1或2片,披針形,具微毛;外稃銳尖,表面有微毛;內稃先端有2齒,生微毛;鱗被3~1,或缺如,披針形,長約3毫米;雄蕊3,花絲甚長,懸垂於花外;子房尖卵形,花柱絲狀,柱頭3枚。筍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二月。
通常栽植於庭園。分布長江流域。
本植物的根莖(淡竹根)、苗(淡竹筍)、籜葉(淡竹殼)、(竹葉)、卷而未放的幼葉(竹卷心)、莖稈經烤灼後流出的液汁(竹瀝)、枯死的幼竹莖稈(仙人杖)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砍取莖稈,颳去外層皮,然後將中間層刮成絲狀,晾乾。
【藥材】為絲狀條片,長短不等,捲曲扭縮作螺鏇形,外表黃綠色或淡黃白色,粗糙。質柔韌,有彈性。氣清香,味淡。以色黃綠、絲均勻,細軟者為佳。
據文獻記載,除上述淡竹茹外,供藥用者尚有苦竹茹慈竹茹等,各詳專條。
【炮製】薑汁炒竹茹:每斤竹茹用生薑2兩,榨汁去滓,再加開水2兩,與竹茹充分拌勻,置鍋內微炒,取出,晾乾。
【性味】甘,涼。
《別錄》:"微寒。"
《藥性論》:"甘。"竹茹桑葉茶
《綱目》:"甘,微寒,無毒。"
《藥品化義》:"味苦,性涼。"
⑤《本草再新》:"味甘辛,性微寒,無毒。"
【歸經】入胃、膽經。
《本草經疏》:"入足陽明胃經。"
《藥品化義》:"入膽、胃二經。"
《本草經解》:"入膀胱、脾經。"
④《本草求真》:"入肺、胃。"
《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經。"
【功用主治】清熱,涼血,化痰,止吐。治煩熱嘔吐、呃逆,痰熱咳喘,吐血,衄血,崩漏,惡阻,眙動,驚癇。
①《別錄》:"主嘔畹,溫氣寒熱,吐血,崩中溢筋。"
《藥性論》:"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
③《食療本草》:"主噎膈,鼻衄。"
《本草蒙筌》:"主胃熱呃逆,療噎膈嘔噦。"
《綱目》:"治傷寒勞復,小兒熱痢,婦人胎動。"
《本草正》:"治肺痿唾痰,吐血,婦人血熱崩淋,胎動,及小兒風熱癲癇,痰氣喘咳,小水熱澀。"
⑦《本草述》:"除胃煩不眠,療妊娠煩躁。"
⑨《本單再新》:"瀉火除煩,潤肺開郁,化痰涼血,止吐血,化水血,消癰痿腫毒。"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外用:熬膏貼。
【宜忌】《本草經疏》:"胃寒嘔吐:及感寒挾食作吐忌用。"
【選方】①治噦逆: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生薑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金匱要略》橘皮竹茹湯)
②治妊娠惡阻嘔吐,不下食:
青竹茹、橘皮各十八銖,茯芩、生薑各一兩,半夏三十銖。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瘥,頻作。(《千金方》)
③治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上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彈子大。以飲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熱者倍白薇,煩喘者加柏實一分。(《金匱要隙》竹皮大丸)
④治產後虛煩,頭痛短氣欲絕,心中悶亂不解:生淡竹茹一升,麥門冬五合,甘草一兩,小麥五合,生薑三兩,大棗十竹茹桑葉茶四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竹茹、小麥,取八升,去滓,乃納諸藥,煮取一升,去滓,分二服,羸人分作三服。(《千金方》淡竹茹湯)
⑤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半夏(湯洗七次)、竹茹枳實(麩炒,去穰)各二兩,陳皮三兩,甘草一兩(炙),茯苓一兩半。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三因方》溫膽湯)
⑥治傷暑煩渴不止:竹茹一合(新竹者),甘草一分(銼),烏梅兩枚(椎破)。上三味,同用水一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放溫,時時細呷。(《聖濟總錄》竹茹湯)
⑦治肺熱咳嗽,咳吐黃痰:竹二青三錢。水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⑧治小兒癇:青竹茹三兩,醋三升,煎一升,去滓,服一合。兼治小兒口噤體熱病。(《子母秘錄》)
⑨治婦人病未平復,因有所動,致熱氣上沖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風狀:栝樓根二兩,淡竹茹半升。上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作二、三服。(《類證活人書》青竹茹湯)
⑩治齒齦間血出不止:生竹茹二兩,醋煮含之。(《千金方》)
⑾治黃泡熱瘡:真麻油二兩,青木香二兩,青竹茹一小閉,杏仁二十粒(去皮、尖)。上藥入麻油內,慢火煎令杏仁黃色,去渣,入松脂(研)半兩,熬成膏,每用少許擦瘡上。(《濟生方》竹茹膏)

桑葉

【異名】鐵扇子(《百草鏡》)。
【來源】為桑科植物桑的葉。
【植物形態】桑(《詩經》),又名:家桑(《日華子本草》),荊桑(王禎《農書》),桑椹樹(《救荒本草》),黃桑
落葉喬木,高3~7米或更高,通常灌木狀,植物體含乳液。樹皮黃褐色,枝灰白色或灰黃色,細長疏生,嫩時稍有柔毛。葉互生;卵形或橢圓形,長5~10厘米,最長可達20厘米,寬5~11厘米,先端銳尖,基部心臟形或不對稱,邊緣有不整齊的粗鋸齒或圓齒;葉柄長1.5~4厘米;托葉披針形,早落。花單性,雌雄異株;花黃綠色,與葉同時開放;雄花成柔荑花序;雌花成穗狀花序;萼片4裂;雄花有雄蕊4;雌花無花柱,柱頭2裂,向外卷。聚合果腋生,肉質,有柄,橢圓形,長1~2.5厘米,深紫色或黑色,少有白色的。花期4~5月。果期6~7月。
全國各地有栽培。以江蘇、浙江一帶為多。
本植物的根(桑根)、根皮(桑白皮)、嫩枝(桑枝)、樹皮中的白色液汁(桑皮汁)、葉中的白色液汁(桑葉汁)、果穗(桑椹)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下列同屬植物.在少數地區亦同等入藥。雞桑,具細長2裂的花柱(參見"小葉桑"條);蒙桑,葉緣鋸齒常具刺毛;華桑,葉緣具鈍圓鋸齒,幼葉兩面密生細毛。
【採集】10~11月間霜後採收,除去雜質,曬乾。
【藥材】乾燥葉片多捲縮破碎,完整者呈卵形或寬卵形,長8~13厘米,寬7~11厘米。先端尖,邊緣有鋸齒,有時作不規則分裂,基部截形、圓形或心臟形。上面黃綠色,略有光澤,沿葉脈處有細小毛茸;下面色稍淺,葉脈突起,小脈交織成網狀,密生細毛。質脆易碎。氣微,味淡,微苦澀。以葉片完整、大而厚、色黃綠、質脆、無雜質者為佳。習慣套用桑葉以經霜者為好,稱"霜桑葉"或"冬桑葉"。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以南部育蠶區產量較大。
【化學成分】葉含芸香甙槲皮素異槲皮甙槲皮素-3-三葡糖甙、微量的β-谷甾醇,和菜油甾醇β-谷甾醇、β-D-葡竹茹桑葉茶糖甙、蛇麻脂醇內消鏇肌醇昆蟲變態激素牛膝甾酮和蛻皮甾酮、溶血素、綠原酸。揮髮油成分中有乙酸、丙酸、丁酸、異丁酸、戊酸、異戊酸、己酸、異己酸、水楊酸甲酯愈創木酚、酚、鄰苯甲酚間苯甲酚、丁香油酚等,又含草酸、延胡索酸、酒石酸檸檬酸、琥珀酸、棕櫚酸、棕櫚酸乙酯、三十一烷、羥基香豆精、蔗糖、果糖、葡萄糖、天門冬胺基酸和谷氨酸等胺基酸。並含維生素C-200~300毫克%,谷胱甘肽140~400毫克%,葉酸105微克%,5-甲醯四氫葉酸22微克%,維生素B1-460微克%,維生素B2-300~800微克%,腺嘌呤膽鹼胡蘆巴鹼,以及銅10p.p.m.、鋅16p.p.m.、硼35p.p.m.、錳270p.p.m.。
【藥理作用】以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腎上腺素高血糖的測定作指標,桑葉有抗糖尿病作用。國內在用桑葉注射液治療下肢象皮腫時測定了它對小鼠的急性毒性很小;在亞急性試驗中,用10%桑葉注射液人用量的60倍,連續給小鼠腹腔注射21天,對內臟器官無損害,如超過人用量的250倍以上,則對肝、等有一定損害(變性、出血);桑葉注射液無刺激性,不引起溶血及過敏反應。桑葉水煎劑高濃度(31毫克/毫升)在體外有抗鉤端螺鏇體作用。
芸香甙和槲皮素的藥理參見"槐花"條,丁香油酚的藥理參見"丁香"條。
【炮製】桑葉:揀去雜質,搓碎,簸去梗,篩去泥屑。蜜桑葉:取淨桑葉,加煉熟的蜂蜜和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桑葉100斤,用煉熟蜂蜜20~25斤)
【性味】苦甘,寒。
竹茹桑葉茶《日華子本草》:"暖,無毒。"
《綱目》:"味苦甘,寒,有小毒。"
《醫林纂要》:"甘酸辛,寒。"
【歸經】入肺、肝經。
《綱目》:"手足陽明經。"
《本草經解》:"入足太陽膀胱經、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
《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經。"
【功用主治】祛風清熱,涼血明目。治風溫發熱,頭痛,目赤,口渴,肺熱咳嗽,風痹,癮疹,下肢象皮腫。
《本經》:"除寒熱,出汗。"
《唐本草》:"水煎取濃汁,除腳氣、水腫,利大小腸。"
③孟詵:"炙煎飲之,止渴,一如茶法。"
④《本草拾遺》:"主霍亂腹痛吐下,冬月用乾者濃煮服之。細銼,大釜中煎取如赤糖,去老風及宿血。"
《日華子本草》:"利五臟,通關節,下氣,煎服;除風痛出汗,並撲損瘀血,並蒸後罯;蛇蟲蜈蚣咬,鹽挼敷上。"
《本草圖經》:"煮湯淋渫手足,去風痹。"
《丹溪心法》:"焙乾為末,空心米飲凋服,止盜汗。"
《本草蒙筌》:"煮湯,洗眼去風淚,消水腫腳浮,下氣,利關節。"
⑨《綱目》:"治勞熱咳嗽,明目,長發。"
《本草從新》:"滋燥,涼血,止血。"
《百草鏡》:"治腸風。"
《本草求真》:"清肺瀉胃,涼血燥濕。"
《本草求原》:"止吐血、金瘡出血。"
⒁《山東中藥》:"治喉痛,牙齦腫痛,頭面浮腫。"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選方】①治太陰風溫,但咳,身不甚熱,微渴者:杏仁二錢,連翹一錢五分,薄荷八分,桑葉二錢五分,菊花一錢,苦梗二錢,甘草八分(生),葦根二錢。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溫病條辨》桑菊飲)
②治風眼下淚:臘月不落桑葉,煎湯日日溫洗,或入芒硝。(《瀕湖集簡方》)
③洗天行時眼,風熱腫痛,目澀眩赤:鐵扇子二張,以滾水沖半盞,蓋好,候湯溫,其色黃綠如濃茶樣為出味,然後洗眼,拭乾;隔一、二時,再以藥汁碗隔水燉熱,再洗,每日洗三、五次。(《養素園傳信方》)
④治肝陰不足,眼目昏花,咳久不愈,肌膚甲錯,麻痹不仁:嫩桑葉(去蒂,洗淨,曬乾,為末)一斤,黑胡麻子(淘淨)四兩,將胡麻擂碎,熬濃汁,和白蜜一斤,煉至滴水成珠,入桑葉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空腹時鹽湯、臨臥時溫酒送下。(《醫級》桑麻丸)
⑤治吐血:晚桑葉,微焙,不計多少,搗羅為細散。每服三錢匕,冷臘茶調如膏,入麝香少許,夜臥含化咽津。只一服止,後用補肺藥。(《聖濟總錄》獨聖散)
⑥治霍亂已吐利後,煩渴不止:桑葉一握,切,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方》)
⑦治小兒渴:桑葉不拘多少,用生蜜逐葉上敷過,將線系葉蒂上繃,陰乾,細切,用水煎汁服之。(《勝金方》)
⑧治大腸脫肛:黃皮桑樹葉三升,水煎過,帶溫罨納之。(《仁齋直指方》)
⑨治穿掌毒腫:新桑葉研爛盫之。(《通玄論》)
⑩治癰口不斂:經霜黃桑葉,為末敷之。(《仁齋直指方》)竹茹桑葉茶
⑾治火燒及湯泡瘡:經霜桑葉,焙乾,燒存性,為細末,香油調敷或乾敷。(《醫學正傳》)
⑿治咽喉紅腫,牙痛:桑葉三至五錢,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⒀治頭目眩暈:桑葉三錢,菊花三錢,枸杞子三錢,決明子二錢。水煎代茶飲。(《山東中草藥手冊》)
⒁治搖頭風(舌伸出,流清水,連續搖頭):桑葉一至二錢,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臨床套用】治療下肢象皮腫
採用10%桑葉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5毫升,每日1~2次;或25~50%溶液4毫升,每日1次。15~21天為一療程,必要時間隔10天后再給以第二或第三療程。在注射三天后同時開始綁紮患肢。臨床觀察各期象皮腫病人共512例計352條腿,經一療程後基本治癒(腿圍縮小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皮膚變薄,皮下組織極度鬆軟,自覺症狀消失,勞動力完全恢復)者計38條腿,占10.2%;顯著進步(腿圍顯著縮小,皮膚、皮下組織大部鬆軟,自覺症狀顯著改善,勞動力有所提高)者計166條腿,占47.2%;進步(腿圍稍有縮小,皮膚、皮下組織略感鬆軟,自覺症狀稍減,勞動力稍微增進)者計149條腿,占42.3%;無效者僅1條腿,占0.3%。凡一、二期象皮腫患者,治療後多數腿圍能接近正常或明顯縮小,三期以上病人則多難恢復到健肢水平。亦有單用桑葉注射液觀察20例,結果證明對絲蟲病的淋巴管炎有肯定療效,對象皮腫有一定的軟化及消腫作用。經驗認為,"綁紮"是治療中的重要一環,可晝綁夜松,綁紮得好的腿圍縮小較快,如綁紮不緊、走路過多或不能長期堅持者,則療效不佳。如能同時綁紮踝部及足背,易於取得確實效果。療程結束後仍需長期堅持綁紮。副作用:注射局部疼痛,部分患者有發冷、發熱、頭暈等反應(可能與製劑不純有關),一般較輕微,不影響治療;個別病人注藥後發生全身不適,腰、背及下肢疼痛、不能活動,需臥床1~2日,可逐漸減輕。
【名家論述】①《本草經疏》:"桑葉,甘所以益血,寒所以涼血,甘寒相合,故下氣而益陰,是以能主陰虛寒熱及因內熱出汗。其性兼燥,故又能除腳氣水腫,利大小腸,除風。經霜則兼清肅,故又能明目而止渴。發者血之餘也,益血故又能長發,涼血故又止吐血。合癰口,罨穿掌,療湯火,皆清涼補血之功也。"
《重慶堂隨筆》:"桑葉,雖治盜汗,而風溫暑熱服之,肺氣清肅,即能汗解。息內風而除頭痛,止風行腸胃之泄瀉,已肝熱妄行之崩漏,胎前諸病,由於肝熱者尤為要藥。"
《本草撮要》:"桑葉,得麥冬治勞熱;得生地、阿膠石膏枇杷葉,治肺燥咳血;得黑芝麻煉蜜為丸,除濕祛風明目。以之代茶,取經霜者,常服治盜汗,洗眼去風淚。"
④張壽頤:"桑葉,以老而經霜者為佳,欲其氣之全、力之厚也,故入藥用冬桑葉,亦曰霜桑葉。"

谷芽

【異名】櫱米(《別錄》),谷櫱(《澹寮方》),稻櫱(《綱目》),稻芽(《中藥材手冊》)。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稻的成熟果實,經加工而發芽者。植物形態詳"粳米"條。竹茹桑葉茶
【製法】取揀淨的稻穀,用水浸泡1~2天,撈出置容器中,上蓋潮濕蒲包,每日淋水,保持濕潤,至初生根(俗稱芽)長約3~6毫米時,取出曬乾。
【藥材】乾燥的谷芽,呈長橢圓形而扁,兩端略尖,長7~9毫米,寬3~4毫米,外稃包圍果實,表面黃色,堅硬,具短細毛,有脈5條。基部有白色線形的漿片2枚,長約2毫米,其中由一個漿片的內側伸出1~3條淡黃色彎曲的鬚根(初生根)。剝去外稃,內含白米1粒,質堅,斷面白色,有粉性。氣無,味微甘。以粒飽滿、均勻、色黃、無雜質者為佳。
全國產稻區均有生產,而以南方早稻穀加工的谷芽為好。
華北地區習慣以禾本科植物粟的穎果,發芽後作谷芽用。參見"粟芽"條。
【化學成分】含澱粉蛋白質脂肪澱粉酶及維生素等。
【炮製】炒谷芽:置鍋內用文火炒至深黃色並大部爆裂,取出放涼。焦谷芽:將谷芽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黃色,微噴清水,取出風乾。
【性味】甘,溫。
《綱目》:"甘,溫,無毒。"
《本草經疏》:"味苦,無毒。"
【歸經】入脾、胃經。
《本草匯言》:"通入脾、胃二經。"
《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手少陰心經。"
《本草再新》:"入脾、肺二經。"
【功用主治】健脾開胃,和中消食。治宿食不化,脹滿,泄瀉,不思飲食。
①《綱目》:"快脾開胃,下氣和中,消食化積。"
《食物本草會纂》:"除煩消食。"
《中藥材手冊》:"治脾虛,心胃痛,脹滿,熱毒下痢,煩渴,消瘦。"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
【選方】①啟脾進食:谷櫱四兩,為末,入薑汁、鹽少許,和作餅,焙乾;入炙甘草、砂仁、白朮(麩炒)各一兩。為末,白湯點服之,或丸服。(《澹寮方》穀神丸)
②脾胃虛弱泄瀉:茯苓、芡實、建曲、查肉、扁豆、澤瀉、谷芽、甘草。(《麻疹集成》健脾止瀉湯)
③消食,健脾,開胃,和中,生津液,益元氣。治病後脾土不健者:谷芽蒸露,用以代茶。(《中國醫學大辭典》谷芽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