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香

青木香

為馬兜鈴科植物馬兜鈴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的乾燥根。主產於江蘇、浙江、安徽等地。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曬乾,切片。生用。青木香粗製流浸膏有催吐作用,除去醚溶性酸性成分和揮髮油後的精製浸膏,則不引起嘔吐反應,且毒性很小,每日2g(生藥)/kg,不影響幼鼠生長。青木香乾燥的根呈圓柱形或扁圓柱形,略彎曲,長5~15厘米,直徑0.5~1.5厘米;表面黃褐色,有皺紋及細根痕。青木香粗製劑給體重25g的小鼠口服0.6g,體重2kg的貓口服20-40g,均無死亡。

基本信息

生理特性

本品呈圓柱形或扁圓柱形,略彎曲,長3~15cm,直徑0.5~1.5cm。表面黃褐色或灰棕色,粗糙不平,有縱皺紋及鬚根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皮部淡黃色,木部寬廣,射線類白色,放射狀排列,形成層環明顯,黃棕色。氣香特異,味苦。

​基本簡介

藥材

青木香青木香

異名:馬兜鈴根(《肘後方》),土青木香、獨行根、兜零根(《唐本草》),雲南根(《本草圖經》),獨行木香(《綱目》),土木香(《本草正》),青藤香(《草木便方》),蛇參根(《分類草藥性》),百兩金、土麝(《中醫藥實驗研究》),鐵扁擔(《陝西中藥志》),痧藥(江西《草藥手冊》)。

註:該藥材因為腎毒性,已經被禁用,替代品為土木香。

來源

為馬兜鈴科植物馬兜鈴及北馬兜鈴的根。

採集

10~11月間莖葉枯萎時挖取根部,除去鬚根、泥土,曬乾。

形態

青木香青木香

1.北馬兜鈴草質藤本。葉紙質;葉柄柔弱,長2-7cm;葉片卵狀心形或三角狀心形,長3-13cm,寬3-10cm,先端短尖或鈍,基部心形,兩側裂片圓形,下垂或擴展,邊全緣;基出脈5-7條。總狀花序有花2-8朵生於葉腋;花序梗和花序軸極短或近無;花梗長1-2cm,小苞片卵形,具長柄;花被長2-3cm,基部膨大呈球形,向上收狹呈一長管,內面具腺體狀毛,管口擴大呈漏斗狀;檐部一側極短,有時邊緣下翻或稍2裂,另一側漸擴大成舌片;舌片卵狀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具延伸成1-3cm線形而彎扭的尾尖,黃綠色,常具紫色縱脈和網紋;花葯貼生於合蕊柱近基部;子房圓柱形,6棱;合蕊柱先端6裂,裂片向下延伸成波狀圓環。朔果寬倒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長3-6.5cm,先瑞圓形而微凹,6棱,成熟時由基部向上6瓣開裂;果便下垂,隨果開裂。種子三角狀心形,扁平,有小疣點,具淺褐色膜質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

2.馬兜鈴草質藤本。根圓柱形。莖柔弱,無毛。葉互生;葉柄長l-2cm,柔弱;葉片卵狀三角形、長圓狀卵形或戟形,長3-6cm,基部寬1.5-3.5cm,先端鈍圓或短漸尖,基部心形,兩側裂片圓形,下垂或稍擴展;基出脈5-7條,各級葉脈在兩面均明顯。花單生或2朵聚生於葉腋;花便長l-1.5cm;小苞片三角形,易脫落;花被長3-5.5cm,基部膨大呈球形,向上收狹成一長管,管口擴大成漏斗狀,黃綠色,口部有紫斑,內面有腺體狀毛;檐部一側極短,另一側漸延伸成舌片;舌片卵狀披針形,頂端鈍;花葯貼生於合蕊柱近基部;於房圓柱形,6棱;合蕊柱先端6裂,稍具乳頭狀凸起,裂片先端鈍,向下延伸形成波狀圓環。蒴果近球形,先端圓形而微凹,具6棱,成熟時由基部向上沿空間6瓣開裂;果梗長2.5-5cm,常撕裂成6條。種子扁平,鈍三角形,邊線具白色膜質寬翅。花期7-8月,果期9-10月。

性狀

青木香乾燥的根呈圓柱形或扁圓柱形,略彎曲,長5~15厘米,直徑0.5~1.5厘米;表面黃褐色,有皺紋及細根痕。質脆,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出.斷面不平坦,形成層環狀明顯可見,木部射線乳白色,扇形或倒三角形,將木質部分隔成數條,木質部淺黃色,有小孔。氣香,味先苦而後麻辣。以粗壯、堅實、粉多、香濃者為佳。

產地

主產浙江、江蘇、安徽。此外,廣西、湖南、湖北等地亦產。

除上述品種外,同屬植物大葉馬兜鈴(原植物參見"硃砂蓮"條)和雲南土木香的根,在少數地區亦同等入藥,前者使用於甘肅,後者使用於雲南。

現代研究

化學成分

馬兜鈴根含揮髮油,其主要成分為馬兜鈴酮,並含馬兜鈴酸、尿囊素、青木香酸、木蘭花鹼、土青木香甲素及丙素等。

1.馬兜鈴根含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A B、 C7-羥基馬兜鈴酸(7-hydroxyaristolochic acid)A,7-甲氧基馬兜鈴酸(7-methoxyaristolochic acid)A,馬兜鈴酸C-6-甲醚(aristolochic acid C-6-methyl ether),馬兜鈴酸A甲酯(aristolochicacid A methyl ester),馬兜鈴酸D-6-甲醚(aristolochic acid D-6-nethyl ether),馬兜鈴內醯胺的N-六碳糖甙,青木香酸(debilicacid)和尿囊素(allantoin)等。地下部分(即塊根)含 9個馬兜鈴烷型倍半萜(aristolane type sesguiterpenes)成分及 3-氧代馬兜鈴烷(oxoishwarane),粉防已鹼(tetrandrine),輪環藤酚鹼(cyclanoline)。

2.北馬兜鈴根含尿囊素,馬兜鈴酸A、E,木蘭花鹼(magnoflori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和胡蘿蔔甙(saucosterol)。此外,還含有4,5-二氧代去氫巴婆鹼(4,5-dioxodehydroasimilobine)和觀音蓮明(lysicamine)。

藥理作用

①降壓作用,青木香(馬兜鈴根)粗製劑對各種動物,無論靜脈注射或口服均能引起一定的降壓作用,一般煎劑作用較強。對麻醉動物行靜脈注射常引起驟降形式,肌肉注射則較緩慢,口服更慢。對正常不麻醉犬降壓作用較輕微。在形成防禦性條件反射後之大鼠,再促使其高級神經活動發生紊亂並同時肌肉注射垂體後葉素(2單位/公斤),在血壓有所升高(約30~40毫米汞柱)後,以青木香灌胃,亦有降壓作用。對其粗製劑或精製浸膏的降壓作用原理曾作了分析,認為其降壓並非直接抑制心臟或擴張血管(它對離體兔耳血管有收縮作用),與迷走神經無關,而與交感神經系統的完整性有關。對血管運動中樞亦無直接作用。後採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取其有效成分-木蘭花鹼,對麻醉貓靜脈注射2毫克/公斤,降壓作用立即出現,血壓降低達50~60%,持續90~120分鐘;對腎型高血壓犬,6毫克/公斤靜脈注射也有明顯的降壓作用,對舒張壓作用尤為明顯。木蘭花鹼不具有毒草鹼樣作用,而有菸鹼樣作用,特別是神經節有顯著的阻斷作用,根據貓瞬膜試驗,其強度約為C0的1/3-1/2。在離體大鼠膈肌膈神經標本上,它有箭毒樣作用,其效價約為箭毒的1/100~1/200。由於它是季銨型生物鹼,在腸道中吸收不完全,口服需較注射量大10倍左右。木蘭花鹼或青木香製劑雖對腎上腺素的作用無影響,但有報告煎劑能對抗麻黃鹼的升壓作用。據報導,穴位注射,也能引起大鼠的降壓,穴位不同,效果也不同。

②對腸胃道的作用,民間有用青木香治腹痛者,臨床上用其粗製劑,亦引起噁心、嘔吐及頭暈等副作用。青木香的催吐作用主要由於其中所含的醚溶性酸性成分所引起,精油亦能致吐,但作用較弱。此兩種成分皆不降壓,故精製後可消除此種副作用。

③其他作用 ,青木香粗製劑對小鼠有鎮靜作用。精製浸膏對家兔離體子宮及貓的脾臟、下肢中的化學感受器均無甚作用。在大劑量時,有某些抗雞瘧及體外抑制痢疾桿菌的作用。

中藥屬性

炮製

揀去雜質,分開大小條,用水浸泡,撈出,潤至內外濕度均勻,切片,乾燥。

性味

辛苦,寒。

①《唐本草》:"味辛苦,冷,有毒。"

②《日華子本草》:"無毒。"

【歸經】入肺、胃經。

①《本經逢原》:"入足少陰。"

②《本草求真》:"專入肺。"

功用主治

行氣,解毒,消腫。治胸腹脹痛,痧症,腸炎下痢,高血壓,疝氣,蛇咬毒,癰腫,疔瘡,皮膚瘙癢或濕爛。

①《唐本草》:"主積聚。諸毒熱腫、蛇毒,水摩為泥封之,日三、四;療疔腫大效。"

②《日華子本草》:"治血氣。"

③《本草圖經》:"治氣下膈,止刺痛。"

④《綱目》:"利大腸。治頭風、瘙癢、禿瘡。"

⑤《本經逢原》:"治癰腫,痰結、氣凝諸痛。"

⑥《醫林纂要》:"治擊傷,解毒。"

⑦《會約醫鏡》:"能散氣,故疝家必需。"

⑧《植物名實圖考》:"清火毒,通滯氣。"

⑨《草木便方》:"發表,除風。(治)風濕癱瘓,腰腳疼痛,跌打損傷。"

⑩《分類草藥性》:"消飽脹,塗瘡毒。"

⑾《南京民間藥草》:"治腹痛、胃氣痛。"

⑿《貴州民間方藥集》:"治腹痛,水瀉,魚鰍症。"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3錢;或入散劑。外用:研末調敷或磨汁塗。

宜忌

虛寒患者慎服。

①《唐本草》:"不可多服,吐利不止。"

②《本經逢原》:"肺寒咳嗽,寒痰作喘,胃虛畏食人勿服,以其辛香走竄也。'

選方

①治腸炎,腹痛下痢:土青木香三錢,檳榔一錢五分,黃連一錢五分。共研細末。每次三至六分,開水沖服。(《現代實用中藥》)

②治中暑腹痛:青木香根(鮮)三至五錢。搗汁,溫開水送服;亦可用青木香根一至二錢,研末,溫開水送服。(《江西草藥》)

③治高血壓:青木香根(鮮)二兩。水煎服,紅糖為引。(《江西草藥》)

④治毒蛇咬傷:土青木香一兩,香白芷二兩。共研末,每用三錢,甜酒或溫開水送服;另用不拘量,調敷傷口處。(《中醫藥實驗研究》)

⑤治蛇咬及糞毒:肯木香、雄黃。共研末。調酒擦局部。(《四川中藥志》)

⑥治疔腫復發:馬兜鈴根搗爛,用蜘蛛網裹敷。(《肘後方》)

⑦治指疔:鮮青木香,切碎,同適量的蜂蜜搗爛,敷於患處。(《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⑧治皮膚濕爛瘡:青木香,研成細末,用麻油調搽。(《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⑨治蜘蛛瘡(單純皰疹):土青木香,研極細末,柿漆(即柿油)調塗。(《中醫藥實驗研究》)

⑩治牙痛:青木香鮮品一塊,放牙痛處咬之。(《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炮製方法

除去鬚根及泥沙,曬乾。

藥(毒)理學

青木香粗製劑之毒性較馬兜鈴略低,前者對小鼠腹腔注射之半數致死量為15.7g/kg,後者為14.3g/kg。以100%煎劑給兔靜脈注射,在1g/kg時可引起全身痙攣、瞳孔失大後小、肌肉鬆弛、呼吸抑制,最後心跳停止。精製浸膏較粗製流浸膏(即去除精油及醚溶性酸性成分後)毒性小5倍左右;前者之慢性毒性也很小,每日給小鼠精製浸膏相當生藥2g時,生長仍能繼續進行。小鼠靜脈注射木蘭花鹼的半數致死量為20mg/kg,長期口服其10倍劑量,並無明顯的慢性毒性。青木香粗製劑給體重25g的小鼠口服0.6g,體重2kg的貓口服20-40g,均無死亡。100%煎劑給兔靜注1g/kg後,可發生全身痙攣、瞳孔先大後小、肌肉鬆弛、呼吸抑制、最後心跳停止。青木香粗製流浸膏有催吐作用,除去醚溶性酸性成分和揮髮油後的精製浸膏,則不引起嘔吐反應,且毒性很小,每日2g(生藥)/kg,不影響幼鼠生長。木蘭花鹼小鼠一次靜脈注射LD50為20mg/kg,長期口服l0倍LD50劑量,並無明顯的慢性毒性。馬兜鈴酸灌胃和靜脈注射的LD50為48.7和22.4mg/kg。

套用配伍

1、胸脅、脘腹疼痛。本品辛行苦泄,主入肝胃經,能行氣疏肝,和中止痛。治療肝胃氣滯的胸脅脹痛,脘腹疼痛,單味服用即有效,或與香附、川楝子、佛手等同用。

2、瀉痢腹痛。本品苦寒,清熱解毒辟穢,味辛行氣止痛。可取鮮品搗汁服或乾品研末服,或與葛根、黃連、木香等配伍,用治夏令飲食不潔,暑濕內阻所致瀉痢腹痛。

3、疔瘡腫毒,皮膚濕瘡,毒蛇咬傷。本品苦寒,有清熱燥濕,解毒消腫之功。治疔瘡腫毒,可單味研末,水蜜調敷,或以鮮品搗敷;若治皮膚濕瘡,可取本品煎水外洗,並研末外撒,或配伍明礬、五倍子、爐甘石等;治毒蛇咬傷,則每與白芷配伍,內服並外用,或與穿心蓮、蚤休等同用。

功效

平肝止痛,解毒消腫。

主治

用於眩暈頭痛,胸腹脹痛,癰腫疔瘡,蛇蟲咬傷。

相關配伍

1、《續傳信方》:青木香丸,主陽衰諸不足。用崑崙青木香、六路訶子皮各二十兩。搗篩,糖和丸梧桐子大。每空腹酒下三十丸,日再,其效尤速。

2、《攝生方》心氣刺痛:青木香一兩,皂角(炙)一兩。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湯服五十丸,甚效。

3、《集效方》小腸疝氣:青木香四兩,酒三斤。煮過,每日飲三次。

4、《袖珍方》惡蛇虺傷:青木香不拘多少,煎水服,效不可述。

用法用量

煎服3~9g。散劑1.5~2g,開水送服。外用適量,研末敷患處。

禁忌

體質虛寒者慎用,胃弱者勿服。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主心腹一切氣,散滯氣,調諸氣。

2、《南州異物志》:青木香出天竺,是草根,狀如甘草也。

臨床套用

①治療胃痛 ,小蛇參根(北馬兜鈴根)對潰瘍病、胃炎、胃痙攣及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胃痛有較好的止痛效果。據2000餘例的觀察,有效率在95%以上。一般服藥1次可維持6~8小時藥效。用法:一小蛇參根1.5~2克,洗淨後置口中嚼細(或先研成粉末),用開水或酒送服。二小蛇參根1~2兩,切片,用酒1斤浸泡2~3天;每服5~10毫升。三用小蛇參根製成3%酊劑,每服3毫升。上述製劑均在發病時頓服,或日服三次。

②治療高血壓病 ,一流浸膏:以80°乙醇浸漬,濾過後再收回乙醇,使其占流浸膏之10%。每毫升含生藥1克。每次5~10毫升,日服4次,病情好轉後逐漸減量及服藥次數。2個月為一療程。治療50例,服藥後舒張壓下降20毫米汞柱以上者有20例,下降10~19毫米汞柱者17例,效果不佳13例。臨床症狀亦有不同程度改善:6例有心區鈍痛者俱見消失;氣急、失眠、頭痛、頭暈,多有好轉或消失。本品降壓效果發生較遲,一般至第3周才開始有顯著降壓作用。血壓降低後停止服藥,仍可維持一段時期而不回升,若把劑量或服藥次數減少,也能起到維持量的作用。二精製浸膏片:每片含土青木香6克。每次4~12片,日服3~4次。治療Ⅱ、Ⅲ期患者53例,顯效15.1%,有效43.4%。血壓下降最快者在服藥後4天,最慢者27天。收縮壓的下降較舒張壓明顯,Ⅲ2期患者均無效。三提取液:每毫升相當於生藥1克。每日3次飯後服,第1周每次3毫升,第2周4毫升,第3周及以後6毫升。觀察Ⅱ、Ⅲ期患者40例,治療後或治療期間收縮壓及舒張壓下降10毫米汞柱或更多者計18例,下降在10毫米汞柱以內者17例。用藥在6周以上者有效率較高,時間短者療效較低;未用過蛇根草製劑者療效較好,反之則差。對臨床症狀改善不夠滿意。此外,有以粉劑、片劑及流浸膏交替套用,治療84例,經服藥28天以上,結果舒張壓下降20毫米汞柱以上者10例(占22.6%),下降10毫米汞柱以上者47例(占56%),總有效率為78.6%。對症狀的療效,以頭痛、眩暈的消失較為顯著,失眠、氣促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並觀察到,患者心臟及主動脈無明顯擴大者療效較優,否則較差。副作用:主要為噁心,嘔吐,胃口不適,口乾等,但輕重程度及出現時間頗不一致。其中似以流浸膏的反應較為明顯,提取液及精製浸膏片比較輕微。有人認為,如將各種製劑交替套用,或佐以健胃理氣藥,或將流浸膏上浮游的一層油質除去,或採用水煎的流浸膏,則副作用可大大減少。

③治療咽喉,耳、齒等急性炎症 ,以土木香局部套用,治療五官科急性炎症148例,治癒113例,明顯好轉24例,無效11例。用法:一用冷開水磨汁含服,治療咽喉部急性炎症。二用青木香粉加甘油配成5%的混懸劑,以棉球浸透藥液充填齲洞,治療齲齒引起的急性牙髓炎。三用青木香粉和秤星樹根粉等量混合,加冰片少許,以酒精配成5%浸劑滴耳,治療急性中耳炎。

④其他,藥廠工作人員可因青木香引起職業性皮炎。患部先有癢感,繼之發生散在的紅色丘疹;嚴重者皮膚潮紅腫脹,並有許多密集的水皰,通常1周后可消退。

生藥材鑑定

1、馬兜鈴根圓柱形或稍扁,略彎曲,長3-10cm,直徑0.5-1.5cm。表面黃褐色或灰棕色,有縱皺紋及鬚根痕。質堅脆,折斷面形成層環隱約可見,皮部淡黃色,木射線寬廣,乳白色,木質部束談黃色,呈放射狀,導管孔明顯。香氣特異,味苦。

2、北馬兜鈴根與馬兜鈴根基本相似,唯體形較小而稍扁。以條粗、質堅實、香氣濃者為佳。

根橫切面:

1、馬兜鈴根木栓層為數列棕色木栓細胞。皮層散有油細胞,內含黃棕色油滴。韌皮部較寬,亦散有油細胞,長35-70μm,直徑28-42μm,內含黃棕色油滴。形成層成環。木質部薄壁組織發達,射線寬廣;木質部導管束有兩束自報的中央向外分叉放射狀排列,其餘導管束較短,導管直徑20-105μm。本品薄壁細胞內含澱粉拉,單粒類圓形,直徑3.5-14μm,臍點呈點狀或裂隙狀,復粒由2-4分粒組成。

2、北馬兜鈴根栓內層石細胞2-15個成群,長圓形或圓形。

1、取本品粉末1g,加0.5%鹽酸乙醇溶液7ml,冷浸過夜,濾過。濾液用氨水調至中性,蒸乾,殘渣加5%鹽酸2ml溶解,l份滴加改良碘化鉍鉀溶液,產生檢紅色沉澱;另1份滴加碘化汞鉀試液,產生灰白色沉澱。(檢查生物鹼)

2、薄層色譜取本品細粉2g,加甲醇10ml冷浸過夜,濾過。濾液蒸乾,殘渣用熱苯除去揮髮油後,再用甲醇0.5ml,溶解作供試液。另取馬兜鈴酸A製成乙醇對照溶液,吸取二溶液點於同1塊矽膠G板上,以氯訪-丙酮-冰醋酸(8:5:o.1)為展開劑。取出晾乾,置日光下檢視,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處,顯相同顏色斑點。

藥物套用鑑別

青木香與木香,皆為理氣藥,均有行氣止痛之功。但青木香長於清熱解毒,木香長於調中。

藥用植物栽培

北馬兜鈴:

1、氣候土壤:喜溫暖的氣候,以濕潤而肥沃的砂質壤土或腐殖質壤土為宜。

2、整地:施足堆肥或廄肥後,將土地深翻30cm,作成寬約1m之畦。如採用育苗法,必須另設苗床。

3、種植:分秋播與春播兩種。秋播在9月上旬,春播宜3月下旬至4月上旬。直播與育苗均可。

直播:用點播或條播法將種子播下,復土灌水即可。

育苗:在苗床上開成條溝後(溝距12-16cm),將種子播入,復土輕壓,加蓋稻草,以保持土中水分。至次年4月,按行、株距30-40cm開穴定植。

4、田間管理:當幼苗期及定植時或陽光直射厲害時,均須適當灌水,幼苗期施氮肥1次,定植後至開花期,追肥2次,並適當加施鉀肥與磷肥。植株成長時即宜搭棚,以利攀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