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谷傳奇》

《福谷傳奇》

《福谷傳奇》(1852 ) 以布魯克農場生活為題材,描寫了一群內心苦悶的上層知識分子,離開城市到農村去組織村社,終因一事無成,失望離去的故事。取材於新英格蘭的歷史或現實生活,著重探討人性和人的命運等問題。表達了作者對這種社會改良的嘗試失望的心情以及對狂熱的改革者的厭惡。這作品為他奠定了在美國文學史上難以撼動的地位。

作品簡介

《福谷傳奇》 《福谷傳奇》
霍桑將在布魯克農莊這段經歷寫進了《福谷傳奇》這部小說。小說中的許多人物脫胎於現實。比如敘述者卡 瓦戴爾是霍桑的自況。女主人公芝諾比阿以瑪格麗特•富勒為原型。改革者霍林沃斯影射 空想社會主義者艾爾波特•布列斯班。小說探討的同樣也是 烏托邦的主題,得出的結論卻很悲觀:無論烏托邦的藍圖描繪得如何精緻,只要人是有缺陷的, 自私欲望、軟弱、甚至幼稚的熱情,都會讓美好的夢想歸於破滅。應該說霍桑的布魯克農莊之旅的確是一個有關美好的願望碰上現實的冰冷牆壁的故事。離開了布魯克農莊,霍桑再一次堅定了他對人性的看法。他用更為敏銳的 筆鋒,剖析著 人性的弱點,曝光著心靈的秘密。不過,在《福谷傳奇》中,霍桑也借敘述者卡瓦戴爾之口表達了自己對這段經歷的不悔心情:“失敗又何妨?那些遙不可及的虛幻的碎片,比起可行性計畫中的沉悶現實,具備著獨特的價值。……我曾經懷著足夠的信念和力量,對世界的命運充滿著慷慨的希冀,渴望將心中所想付諸實現,人們應知曉這既非罪孽,亦非蠢行。”雖然 霍桑一生再也沒有參加過任何實驗性的 組織,與 樂觀主義超驗主義者更是漸行漸遠,那個曾經做過布魯克農莊之夢的 霍桑,其實從沒有真正離去。

創作背景

《福谷傳奇》 《福谷傳奇》

霍桑是一個思想上充滿矛盾的作家,新英格蘭清教主義傳統對他影響很深。一方面他反抗這個傳統,抨擊宗教狂熱和狹隘、虛偽的宗教信條;另一方面他又受這個傳統的束縛,以加爾文教派的善惡觀念來認識社會和整個世界。作家赫·梅爾維爾曾指出,他的作品中滲透著“加爾文教派的‘人性本質’和‘原罪’的觀念”。霍桑思想保守,對生產的發展和技術進步抱有牴觸情緒,對社會改革持懷疑態度,對當時蓬勃開展的廢奴運動不很理解。這些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流露。

一定的經濟基礎必然產生與之相應的上層建築。這個時期,形形色色的主義、思潮迭起,令人眼花繚亂。光是老百姓信奉的基督教,一下子就湧現五花八門的理論與教派,諸如自然神論、一神論、泛神論、摩門教派、千年至福教派等。特別是三十年代加爾文教派內部的一夥革新者與思想家愛默生、富勒、阿爾考特、黎普里等人,在波士頓附近的康考德村經常聚會,組成了一個“超驗主義者俱樂部”。他們對神學與哲學的現狀極為不滿,在吸收歐洲,尤其是德國哲學家康德的一些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了推崇直覺的超驗主義觀點。

人物介紹

《福谷傳奇》 霍桑之妻
1.“我”:敘述者,我們姑且稱他為納撒尼爾吧原小說中的敘述人名為MilesCoverdale。一位羸弱敏感但又深沉的文人,年齡已不算太年輕。

2.贊諾比亞:黑皮膚,聰明、驕傲而性感的女人,頭髮上插著一朵熱帶花兒。據說是瑪格利特·福爾勒SaraMargaretFuller(1810-1850),美國作家、記者、女性主義先鋒,與霍桑、愛默森和梭羅是朋友,編輯超驗主義刊物《日晷》,霍桑在此發表重要作品《十九世紀婦女》的化身,霍桑在她身上看到了某種“惡的天性”。納撒尼爾更關心的不是贊諾比亞的頭腦而是她的“性感”。

3.霍林渥斯:一個長著黑鬍鬚的鐵匠,他一個心眼兒要拯救犯人。為此他打算為這些不幸的人建一個大家。

《福谷傳奇》 《福谷傳奇》

4.普里西拉:一種白百合花樣的人。她是個依賴性很強的女裁縫,在降神會上常被人利用當招魂工具,有點像個妓女

5.贊諾比亞的丈夫:一個不招人喜歡、墮落的人。他鑲著一口金牙或鍍金牙,能量很大。是他拿普里西拉當工具在大庭廣眾下招魂。他是那種陰鬱、性慾強烈、墮落的美男子,他會很突兀地從後門出現。

相關評價

《福谷傳奇》 《福谷傳奇》

霍桑那種造染氣氛、深挖心理的手法,更為後世所推崇,亨利·詹姆斯威廉·福克納,直至猶太作家索爾·貝委艾薩克·辛格,黑人女作家托妮·莫瑞森等,無不予以運用。單就這一點而論,霍桑對世界文壇的貢獻也是巨大的。他除了進行心理分析與描寫外,還運用了象徵主義手法。他的構思精巧的意象,增添了作品的浪漫色彩,加深了寓意。但他的作品中也不乏神秘晦澀之處。霍桑的作品幾乎全部取材於北美殖民地新英格蘭地區的歷史。在他的作品中清晰地體現了霍桑的複雜思想和矛盾性格,一方面他深受加爾文教的影響,相信“原罪”,另一方面,他又深深體驗到加爾文教的狂熱、專橫與虛偽;一方面他接受愛默生的哲學觀,相信在現實社會中存在著神秘的力量,另一方面他又受到宗教意識的控制,把加爾文教派的善惡觀念當作認識社會的標準,探尋固有的“惡”,認為“惡”才是社會問題的根源。

作者風采

《福谷傳奇》 《福谷傳奇》
納撒尼爾·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年7月4日—1864年5月19日) 19世紀美國小說家。其代表作品 《紅字》已成為世界文學的 經典之一。

霍桑出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塞勒姆鎮。他的祖輩為著名的1692年塞勒姆驅巫案的三名法官之一。父親是個船長,在霍桑四歲的時候死於海上,霍桑在母親撫養下長大。1821年霍桑在親戚資助下進入緬因州博多因學院,在學校中他與朗費羅富蘭克林·皮爾斯成為好友。1824年大學畢業,霍桑回到故鄉,開始寫作。完成一些短篇故事之後,他開始嘗試把自己在博多因學院的經驗寫成小說,這就是長篇小說《范肖》,於1828年不署名發表,但是沒有引起注意。霍桑將沒有賣出去的小說全部付之一炬

1836年霍桑在海關任職。1837年他出版了兩卷本短篇小說集《重講一遍的故事》,開始正式署上自己的名字。其中《教長的黑紗》一篇最為人稱道。1841年霍桑曾參加超驗主義者創辦的布魯克農場。1842年7月9日他結婚,婚姻非常美滿。兩人到麻薩諸塞州的康科德村老牧師住宅居住三年,期間霍桑完成短篇小說集《古宅青苔》(1843)。其中的短篇小說《小伙子布朗》《拉伯西尼醫生的女兒》很受歡迎。

藝術欣賞

《福谷傳奇》 霍桑(1804-1864) 墓

納撒尼爾·霍桑擅長揭示人物的內心衝突和心理描寫,想像豐富,常用象徵手法,善於挖掘潛藏於事物深處的意義,作品帶有濃厚的宗教氣氛和神秘色彩,其文字較為晦澀,作品充滿陰鬱的調子。其作品被稱為“心理羅曼史”。除了進行心理分析與描寫外,還運用了象徵主義手法。他的構思精巧的意象,增添了作品的浪漫色彩,加深了寓意又也不乏神秘晦澀之處。他潛心挖掘隱藏在事物背後的不易覺察的意義,作品想像豐富,結構嚴謹。新英格蘭的清教傳統對他影響極深。他思想保守,對生產發展和技術進步有牴觸情緒,對社會改良持懷疑態度,對當時蓬勃開展的廢奴運動不很理解。霍桑思想藝術中“陰暗”的一面在現代西方人中喚起了很大共鳴。

相關詞條

參考資料

[1]  新浪網 http://cul.book.sina.com.cn/bbs/v/2006/0612/152211419.html

[2] 新浪網 http://book.sina.com.cn/nzt/history/his/laolunsi/43.shtml

[3]  新浪網 http://book.sina.com.cn/nzt/history/his/laolunsi/47.s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