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毛箬竹

硬毛箬竹

硬毛箬竹為禾本科(Gramineae) 、箬竹屬(Indocalamus)的植物。產四川東部。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硬毛箬竹
【種拉丁名】:IndocalamushispidusH.R.ZhaoetY.Li.Yang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屬中文名】:箬竹屬
【屬拉丁名】:Indocalamus
【海拔】:1600-1900
【命名來源】:[ActaPhytotax.Sin.23(6):460.f.1.1985]
【中國植物志】:9(1):682
【組中文名】:擬赤竹組
【組拉丁名】:Sect.Rugosi
【亞族中文名】:赤竹亞族
【亞族拉丁名】:SASINAEKengf.
【族中文名】:北美箭竹族
【族拉丁名】:ARUNDINARlEAENees
【超族中文名】:北美箭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ARUNDINARIATAEKengetKengf.
【亞科中文名】:竹亞科
【亞科拉丁名】:BAMBUSOIDEAE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竿高1—2(3.5)米,直徑3—10(12)毫米,全竿計8—13節;節間圓筒形,在分枝一側則微扁,最長者長30—35厘米,最短者長10-15厘米,鮮時綠色,有白粉,被紅棕色伏貼疣基刺毛,尤以節間上部為多,毛脫落後在竿面留有印痕,竿壁厚2.5—4毫米;竿環平;籜環略高,有籜鞘殘留的木栓環;竿上部每節分1枝,稀可2枝。籜鞘短於節間,厚革質,緊抱竿,黃綠色,並密被紅褐色伏貼疣基刺毛;籜耳和鞘口縫毛俱缺;籜舌高1—3毫米,截平形,無毛;籜片自立,以後可外翻,長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0.6—3厘米。葉耳和繼毛皆不存在;葉舌高1.5—3毫米,無毛;葉柄長0.5—1厘米;葉片長橢圓形,先端短尾尖,長11—28厘米,寬4—6.5厘米,乾時呈波狀曲皺,上表面無毛,下表面灰綠色,被短柔毛及蒼白色微小的乳頭狀突起,次脈8—15對,小橫脈方格狀。圓錐花序未成熟者長9—20厘米許,下部托有長9—15厘米、寬2—3厘米的葉片,分枝直立,花序主軸與分枝皆被白色長柔毛;小穗被短毛,灰紫綠色或灰綠色,幾呈圓柱形,含4—5朵小花;小穗軸節間密被白色絨毛;第一穎長僅為第二穎長的2/3,通常具3脈,先端具芒尖,第二穎通常具5脈,小橫脈明顯,先端亦具芒尖;內稃具2脊,被短柔毛,長為外稃的1/4(未發育)。果實未見。筍期7—8月,花期8月中旬。

用途

葉可作斗笠、包粽子。

產地分布

產四川東部。海拔1600—1900米。模式標本采自豐都縣七耀山林場冷箐山丫口。

參考文獻

IndocalamushispidusH.R.ZhaoetY.L.YanginAct.Phytotax.Sin.23(6):460.1985.

箬竹屬,禾本科植物

Indocalamus Nakai 箬竹屬,禾本科,約30種,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以及菲律賓等地,我國約20種,產長江流域以南地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