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箬竹

湖南箬竹

湖南箬竹為禾本科(Gramineae) 、箬竹屬(Indocalamus)的植物。產中國湖南桑植縣芭茅溪。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湖南箬竹
【種拉丁名】:IndocalamushunanensisB.M.Yang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屬中文名】:箬竹屬
【屬拉丁名】:Indocalamus
【命名來源】:[ActaPhytotax.Sin.19(2):259.f.1.1981]
【中國植物志】:9(1):703
【組中文名】:箬竹組
【組拉丁名】:Sect.Indocalamus
【亞族中文名】:赤竹亞族
【亞族拉丁名】:SASINAEKengf.
【族中文名】:北美箭竹族
【族拉丁名】:ARUNDINARlEAENees
【超族中文名】:北美箭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ARUNDINARIATAEKengetKengf.
【亞科中文名】:竹亞科
【亞科拉丁名】:BAMBUSOIDEAE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竿高約1.8米,粗4—8毫米;節間長20-26.7厘米,圓筒形,黃綠色,有細縱肋,被以伏貼黃棕色或棕色的疣基刺毛及白色短柔毛,尤以幼竿的節下方最密,老竿仍留存疣基刺毛脫落後的疣基,竿壁厚2—3毫米;竿環不明顯;籜環顯著,常有一圈木栓狀殘留物。籜鞘堅硬而質脆,鮮時赤褐色,長為節間的1/3-2/3,背部被有白色微毛,除上部1/4部分外,並在以下的大部分貼生有黃棕色或棕色疣基刺毛,邊緣具褐色纖毛;籜耳高度發達,鐮形,抱竿或螺旋狀扭曲,紫色,乾後黑紫色,長1—1.5厘米,寬3毫米,上緣生有長達1.5厘米的黃褐色流蘇狀縫毛;籜舌極短,高約1毫米,略拱形,頂端全緣或淺細裂,無毛或有極短的纖毛;籜片直立,或竿下部者可外翻,線狀披針形,綠色或略帶黃色,兩面小橫脈明顯,邊緣粗糙,基部不收縮。小枝具3—5葉,下部的葉鞘常無葉片,其質地和被毛情況則均與竿鞘相同,上部具正常葉片的葉鞘近光滑,無疣基刺毛,或僅具白色微毛,邊緣亦無纖毛;葉耳微小或不發達;鞘口縫毛少量,長約1厘米,接近頂部的葉鞘則鞘口常無縫毛;葉舌略呈拱形,高約1.5毫米,頂端全緣,無纖毛;葉片長圓狀披針形,長10-28厘米,寬4.5—7.5厘米,兩面均無毛,但有蒼白色乳突狀微點,次脈9-13對,小橫脈顯著,形成近於小方格狀,葉緣粗糙,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收縮成長約1.5厘米的葉柄。花序未見。筍期6—8月。

產地分布

產湖南桑植縣芭茅溪的山溝邊及山坡上(模式標本產地)。

參考文獻

IndocalamushunanensisB.M.YanginAct.Phytotax.Sin.19(2):259.F.1.1981.

箬竹屬,禾本科植物

Indocalamus Nakai 箬竹屬,禾本科,約30種,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以及菲律賓等地,我國約20種,產長江流域以南地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