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猴頭菌

真菌猴頭菌

為齒菌科真菌猴頭菌Hericium erinaceus (Bull.er Fr.)Pers.的子實體。子實體形狀似猴子的頭,故名猴頭。新鮮時白色,乾燥後變為淡褐色,塊狀,直徑3.5~10cm,基部狹窄。

基本信息

簡介

真菌猴頭菌真菌猴頭菌
【來源】為齒菌科真菌猴頭菌Hericium erinaceus (Bull.er Fr.)Pers.的子實體。
【形態】子實體形狀似猴子的頭,故名猴頭。新鮮時白色,乾燥後變為淡褐色,塊狀,直徑3.5~10cm,基部狹窄。除基部以外,均密布肉質針狀的刺,刺伸直而發達,下垂,長1~3cm,直徑1~2mm,刺表布以子實層,顯微鏡下觀察,孢子囊近球形或球形,透明無色,壁表平滑。
【分布】生於胡桃、櫟樹等闊葉樹種的立木及朽木上,或生長在活體立木的受傷處。分布於黑龍江、吉林、河北、山西、內蒙、河南、浙江、湖南、甘肅、四川、西藏、貴州等省區。
【採制】夏、秋季採摘,陰乾。
【成分】含多糖類及胺基酸,並含多肽類及草菌酸。
【藥理】猴頭菇菌絲體中的肽類和多糖類物質製成口服片劑,對小鼠肉瘤(S180)有一定的抵製作用。對皮膚癌也有一定的抵製作用。
【臨床】用於治療胃癌、腸癌、食管癌等。
猴頭菌片:內含猴頭菌乾浸膏0.13g。口服,每次3~4片,每日3次。自1975年始套用此猴頭菌片,治療胃癌134例中,顯效率13.4%,總有效率為78.5%。上海治療上消化道癌166例,治療結果,顯效與有效者106例,總有效率為63.9%。江蘇治療117例晚期腸道癌,顯效率為12.6%,總有效率為79.3%。
據我國1975年開始以猴頭菌片治療消化道腫瘤。胃癌總有效率68.6%,食管癌為78.5%;另據報導猴頭菌治療胃癌、賁門癌等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有明顯療效,總有效率達69.3%,其中顯效占15%。

相關內容

自然 生物 植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