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澤寺摩崖造像

皇澤寺摩崖造像

四川省廣元市城西1公里的嘉陵江西岸烏龍山東麓。廣元寺據傳始建於南北朝,曾名烏奴寺,亦稱川主廟。後因武則天出生於廣元,取皇恩福澤之意,改名皇澤寺。有南北朝及隋、唐、宋時期摩崖造像1203軀,共6窟41龕,題記碑刻34處。主要石窟有中心柱窟、大佛樓、五佛亭、則天殿、寫心經洞。新建有“女皇山莊”,石梯曲徑相連,為旅遊勝地。

皇澤寺摩崖造像

正文

中國南北朝至宋代佛教石窟寺。在四川省廣元市嘉陵江西岸烏龍山麓。舊名烏奴寺,又名川主廟,因武則天出生於廣元,後改名皇澤寺。造像窟龕大都鑿於寺的左右石壁上,自南北朝經隋、唐、宋等各代先後開窟造像。現有龕窟50多個,造像1000餘尊。主要有中心柱窟、大佛窟、五佛亭、則天殿、寫心經洞等。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心柱窟中立 3層塔檐柱,各層列龕造像,形制與雲岡 2號窟相似。後壁和左右,每面鐫圓拱龕,龕楣龍身蜿蜒,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佛坐方形高座,頭頂處有九佛(圖1);菩薩面相扁圓,長髮披肩,腰部微曲。窟壁三面及中心柱上,滿布浮雕千佛。據窟形和造像情況看,時代當在北周末期,唐初有所增刻,宋、明時仍有題記。大佛窟為此間最大石窟,外覆重樓,故又名大佛樓(圖2)。窟高 7米,寬6米,深 3.6米。中為阿彌陀立像,通高 5.8米。左右為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和二天王。其布局與北方地區唐代佛窟近似。窟後壁連頂部有高浮雕天龍八部,形象奇偉。全窟造像富麗堂皇,雄偉勁健,為唐代之佳作。五佛亭有5個佛龕,最大一龕高 2.5米,寬1.8米,深1.1米,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佛頭為高肉髻,身著通肩式袈裟,文紋纖細流暢、質感較強。二菩薩分立於蓮座,面部秀麗,頭束髮,戴寶冠,飾披帛、纓珞及手釧,為隋代作品。寫心經洞的耕作圖,具有蜀中農村濃郁的生活氣息。則天殿的造像,古樸莊重,和諧生動。

皇澤寺摩崖造像皇澤寺摩崖造像
皇澤寺摩崖造像皇澤寺摩崖造像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曾多次進行調查研究,對埋藏已久的龕窟造像、碑碣等進行了清理保護,並修繕和恢復了寺廟建築。為加強保護工作,於70年代中期設立專門保管機構。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