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則寺

皇澤寺,是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祀廟。 ”殿內完好保存著1955年出土的後蜀廣政二十二年的一塊石碑,這是武則天出生廣元的有力證據之一。 皇澤寺中的石刻藝術,還有五佛亭的隋代觀音像,面容豐滿秀美,堪稱東方維納斯。

皇澤寺,是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祀廟。位於廣元城西嘉陵江畔。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皇澤寺始建於後蜀廣政二十二年(公元959年),原來的皇澤寺,臨江是“則天門”、“天后梳洗樓”、“樂樓”(戲樓),還有“彌勒佛殿”、“鐵觀音殿”等建築。民間傳說武則天死而為神,給她建廟命名“皇澤”,是祈望“在天之靈”能澤被鄉梓,因而祀廟內一直供奉她的真容,而且每年農曆正月二十三都要舉行盛大廟會,廣元人民要去皇澤寺前烏龍潭一帶劃舟競渡、遊河灣紀念武后生日。皇澤寺內現保留有則天殿、中心柱窟、大佛樓、小南海、呂祖閣、五佛亭、望江樓,新建有女皇山莊,宋代墓室浮雕牆。
則天殿是皇澤寺的中心大殿,殿門上懸溫庭寬手書匾額“則天殿”,兩側是郭沫若親筆題書楹聯,上聯是“政啟開元治宏貞觀”,下聯為“芳流劍閣光被利州”。殿堂正中是琥則天石雕像,神態安詳,頭戴著嵌有一小佛像的寶冠,身著纓絡彩褂,袒露胸臂,一身佛門聖母打扮。武則天石刻像歷史上曾兩次裝金,由於年代久遠,到民國時已全部脫落。1993年初,四川省政府省長肖秧親自關心,籌集資金,於當年10月又重新裝金。現武則天石刻像以嶄新的金身展現給遊人。另一塊石碑上則是用流暢線條陰刻的武則天宮裝正面像,嬌艷而慧敏,有一首古詩對其讚美道:“絕代佳人絕世雄,衣冠萬國冕旒崇;鬚眉有幸朝宸下,宰輔多才到閣中。六尺遺孤興浩劫,千秋高視仰豐功;殘山剩水留纖影,依舊傾城醉雁鴻。”殿內完好保存著1955年出土的後蜀廣政二十二年的一塊石碑,這是武則天出生廣元的有力證據之一。殿內陳列有宋慶齡的題詞“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和郭沫若寫給廣元縣人民政府的書信,還有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利州江潭作》。
中心柱窟,位於則天殿之上,窟約13立方米,中間有一根完整的石柱,其實是一座造型精美的經塔,三面石壁都刻有佛像,正中是釋迦牟尼,左右是文殊、普賢,圍繞三尊佛像刻有飛舞蛟龍,據有關人士考證為北周時所刻。
大佛樓,位於中心石窟之上。窟高7米,寬5米,深3.8米。這是一龕中國
盛唐時期的摩崖石刻造像作品,正中釋迦牟尼大佛高約6米,莊嚴肅穆,氣魄雄偉,左右兩側弟子和力士個個雕刻逼真,栩栩如生。大佛背後刻有“天龍八部”,在變化多端的彩雲中若隱若現,十分生動。
皇澤寺中的石刻藝術,還有五佛亭的隋代觀音像,面容豐滿秀美,堪稱東方維納斯。離五佛亭不遠處還有宋代墓室浮雕牆,是文管所將歷年廣元出土的墓穴石刻組合而成的。整個浮雕牆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另一部分是民間伎樂歌舞。人物造像生動形象,花卉鳥獸栩栩如生,具有濃郁的民間鄉土味,五佛亭的側面還有石刻“蠶桑十二事圖”,它以陰刻線描手法,再現了我國古代栽桑、養蠶、繅絲的整個蠶桑生產過程,具有重要的科學藝術價值。此《蠶桑十二事圖》已載入“中國紡織史”。
小南海,可稱是皇澤寺內的一個幽靜去處,清澈的泉水從岩穴涓涓流出,“水月觀音”靜坐蓮台,守候在“水晶宮”側,旁邊豎有一塊黑色的龍骨石碑,上書“嘉陵流香”,是清代書畫家的作品。正反兩面各精雕細刻了12幅斗蘭花圖,24幅蘭花圖各異多彩多姿,形象地道出了“幽蘭在山谷,本自無人識,只因心香重,求者遍山隅”的真情實感。
登上望江樓遠眺,鳳凰樓遙相呼應,廣元古城歷歷在目,滔滔嘉陵從腳下東去;回首烏龍山,蔥蘢翠柏掩映著遊人如織的古老皇澤寺,好一處神奇而壯觀的人間仙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