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犀鳥

白喉犀鳥

白喉犀鳥體小(74厘米)的褐色犀鳥。眼周裸皮藍色,嘴暗黃色,盔突形小。主要分布在印度東北部、中國西南部及東南亞。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白喉犀鳥是小型犀鳥,全長約68cm。從前額基部伸達上嘴脊部前端有一個小型盔突,長83~85mm,約占嘴峰長度的2/3。嘴粗大而笨重,具小的盔突,雄鳥嘴的顏色為黃色,雌鳥嘴的顏色為暗褐色。前額、頭頂、枕部為灰褐色,具棕色的羽緣和白色羽軸紋;前額較白,枕部的冠紋為橄欖灰色,具白色縱紋;背部、肩部、腰部和尾上覆羽以及翅膀為暗褐色,尾上覆羽的尖端為棕色,中央尾羽與背部的顏色相同,具有窄的白色尖端,外側尾羽為黑色,具有銅綠色的光澤和白色尖端。飛羽為黑色,初級飛羽具綠色光澤,內側的初級飛羽的外的中部為皮黃色,在翅膀上形成皮黃色斑。頦部、喉部和頸側為白色,其餘下體為暗桂皮色。雌鳥盔突較小,側與背同呈褐色;頦、喉棕褐色;胸、腹部的棕色亦不如雄鳥的鮮亮。虹膜暗褐色,眼周裸露的皮膚為藍色或淡黃色。腳和趾為黑褐色或角綠色。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北部、緬甸、泰國和中南半島等地,在中國僅分布於雲南西雙版納。

生活習性

為留鳥,主要棲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腳和平原地帶的常綠闊葉林中,有時也出現於竹林中。常成群活動。群體由數隻到數十隻都有,但大多為數隻的小群;繁殖季節單個或成對活動。棲息在樹上。飛翔時常振翅和滑翔交替進行,飛行的速度較為緩慢。以植物果實、種子和嫩芽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樹蛙等動物性食物。

生長繁殖

繁殖期為4~6月。營巢於粗大樹木的天然樹洞中。每窩產卵通常3~4枚,偶爾少至2枚和多至5枚。由雌鳥孵卵。孵化期為24天。

種群現狀

在中國僅分布於雲南西南部的西雙版納的勐臘縣境內,1958~1962年考察期間,在熱帶雨林中常可見到,但種群數量較冠斑犀鳥雙角犀鳥稀少。20世紀60年代末期至2005年,種群數量日趨減少,僅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地帶,尚可見少量的種群,估計在每百平方公里的面積內大約分布於2~3隻。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10年鳥類紅色名錄——近危(NT)。
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稀有種。
列為中國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
(圖片:概述圖、圖2、圖3、圖4、分布圖)

犀鳥目鳥類

犀鳥目Bucerotiformes有1科13屬57種,廣泛分布於非洲中南部、印度、中南半島、大洋洲和太平洋群島,為典型的熱帶森林鳥類。嘴形粗厚而直,嘴上通常具盔突。形似犀牛角而得名。並趾型。常被列入佛法僧目。我國有5種:冠斑犀鳥、雙角犀鳥、棕頸犀鳥、銹頰犀鳥、棕頸犀鳥,大都見於雲南和廣西熱帶雨林地區,均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